靠山屯的清晨,是在伐木和夯土的声响中到来的。寒气依旧刺骨,但阳光透过光秃的枝桠洒下,带来些许虚假的暖意。“雪狼”大队的临时营地里,弥漫着一种不同于昨日悲怆的、更加沉静的气氛。
林锋起得很早。他左臂的隐痛在寒冷中尤为明显,但他只是用绷带更紧地缠绕固定,便走出了漏风的木屋。他站在营地中央的高处,看着下方忙碌的景象:队员们正在加固窝棚,清理积雪,架设简易的障碍和警戒哨。动作依旧带着疲惫,但眼神里多了几分专注和韧劲。
他知道,身体的恢复需要时间,但思想和战术上的“疗伤”,必须立刻开始。四平的血战,暴露了太多问题,如果不能深刻反思,那些牺牲将毫无意义。
早饭后,他没有下达训练命令,而是让通讯员小陈通知所有班排长,以及战斗骨干,到最大的那间木屋——被临时作为队部的地方开会。
木屋里挤得满满当当。周大海、“夜莺”、赵小川、小陈,以及几个新提拔起来的班长、副班长,还有伤臂吊在胸前,但坚持要来参加的水生。空气中弥漫着木材潮腐和伤药混合的气味,光线从墙壁的缝隙透进来,映亮了一张张或年轻或沧桑,但都写满凝重和思索的脸。
林锋没有坐在唯一一张破桌子后面,而是和所有人一样,搬了块木头墩子坐下。他开门见山,声音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
“今天不开表彰会,也不追悼了。今天,我们只做一件事——复盘。把四平城外,把我们撤下来这一路上,所有的战斗,一仗一仗,掰开了,揉碎了,看清楚我们哪里做对了,更要看清楚,我们哪里做错了,为什么错,付出了什么代价。”
他目光扫过众人:“从我开始。作为大队长,我对‘捷豹’这支敌军特战部队的出现和战术特点,预估严重不足。他们的装备、训练、以及对我们战术的针对性研究,都超出了战前情报的范畴。这直接导致了我们多次行动的被动,乃至陷入险境。这是我的责任。”
他没有回避自己的失误,坦诚得让一些准备听“领导总结”的骨干有些错愕。
“大队长,这不能全怪你…”周大海忍不住开口,“那帮龟孙子确实邪门,跟泥鳅似的…”
林锋抬手打断了他:“老周,找客观原因没用。我们是‘雪狼’,敌人越强,我们越要想到前面。”他看向水生,“水生,黑水河狙击点,你提前预设了几个备用阵地?”
水生愣了一下,苍白的脸上露出一丝惭愧:“…只预设了两个主阵地,没想到敌人炮火覆盖那么快,那么准…”
“这就是问题。”林锋沉声道,“我们习惯了靠个人技术和临场应变,但在面对体系化、火力占绝对优势的敌人时,预案必须更多,更细致。一个狙击点,至少要有三个以上的备用方案,包括紧急撤离路线和接应点。”
他又看向“夜莺”:“夜莺同志,渗透侦察张磨坊通信枢纽时,对敌方警卫部队换岗时间和巡逻间隙的掌握,是否精确到了分钟?”
“夜莺”冷静地回答:“掌握了大致规律,但…确实没有精确到分钟。我们当时更依赖快速突袭。”
“代价就是我们撤退时被咬住,孙大勇为了掩护我们…”林锋没有说下去,但所有人都明白那未尽之语意味着什么。气氛更加沉重。
“还有新老队员的配合,”林锋看向几个新提拔的班长,“在杨木林子,突击组和爆破组脱节,导致李根壮他们陷入重围,这个问题,战前训练中就暴露过,为什么实战中还会犯?”
几个新班长低下了头,脸上火辣辣的。
“不是要追究谁的责任,”林锋语气放缓,但依旧严肃,“是要找出问题的根子。是我们的训练不到位?是战术协同演练不够?还是战斗编组本身就有问题?”
他鼓励大家畅所欲言:“都说说,别怕说错。只有把脓挤干净,伤口才能长好。”
起初还有些拘谨,但随着林锋带头自我批评,以及几个老骨干(周大海、“夜莺”甚至水生)也开始剖析自己在具体战斗中的判断失误和指挥疏漏后,会场的气氛逐渐活跃起来。新老队员们也开始鼓起勇气,说出自己的观察和困惑。
有的说新兵对“雪狼”复杂的战术手语和信号系统掌握不熟,紧张时容易出错;有的抱怨通讯距离太短,一旦分散很容易失去联系;有的指出在极寒条件下,武器故障率远超预期,缺乏有效的应对手段;还有的反思,对战场环境的利用,尤其是城镇巷战和复杂雪原地形的结合,做得还很不够……
林锋认真听着,不时在小本子上记录着关键点。他不评判,只是引导,偶尔追问细节,让问题更加清晰。
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从清晨持续到午后。木屋里时而沉寂,时而争论,时而爆发出一阵因为找到某个共性问题的根源而恍然大悟的感叹。
当会议结束时,所有人都感到一种精神上的疲惫,但眼神却比开会前更加清亮。他们不仅看清了自身的不足,更在集体的反思中,找到了一种超越个人的、对“雪狼”这支部队未来走向的共同责任感。
林锋合上本子,站起身,目光扫过每一张面孔:
“问题,都摆出来了。血换来的教训,不能白费。从明天开始,我们一边恢复,一边整改。我要求,各排、各班,根据今天讨论的问题,结合自身情况,拿出具体的训练改进方案。我们要把这次反思,变成‘雪狼’浴火重生的开始!”
他没有高声呐喊,但话语中的决心,如同磐石般坚定。深刻的反思,是刮骨疗毒,更是为了积蓄力量,磨砺出更加锋利、更加坚韧的獠牙。在这北国的寒冬里,“雪狼”的根基,正在痛苦的自我剖析中,扎向更深处。
林锋起得很早。他左臂的隐痛在寒冷中尤为明显,但他只是用绷带更紧地缠绕固定,便走出了漏风的木屋。他站在营地中央的高处,看着下方忙碌的景象:队员们正在加固窝棚,清理积雪,架设简易的障碍和警戒哨。动作依旧带着疲惫,但眼神里多了几分专注和韧劲。
他知道,身体的恢复需要时间,但思想和战术上的“疗伤”,必须立刻开始。四平的血战,暴露了太多问题,如果不能深刻反思,那些牺牲将毫无意义。
早饭后,他没有下达训练命令,而是让通讯员小陈通知所有班排长,以及战斗骨干,到最大的那间木屋——被临时作为队部的地方开会。
木屋里挤得满满当当。周大海、“夜莺”、赵小川、小陈,以及几个新提拔起来的班长、副班长,还有伤臂吊在胸前,但坚持要来参加的水生。空气中弥漫着木材潮腐和伤药混合的气味,光线从墙壁的缝隙透进来,映亮了一张张或年轻或沧桑,但都写满凝重和思索的脸。
林锋没有坐在唯一一张破桌子后面,而是和所有人一样,搬了块木头墩子坐下。他开门见山,声音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
“今天不开表彰会,也不追悼了。今天,我们只做一件事——复盘。把四平城外,把我们撤下来这一路上,所有的战斗,一仗一仗,掰开了,揉碎了,看清楚我们哪里做对了,更要看清楚,我们哪里做错了,为什么错,付出了什么代价。”
他目光扫过众人:“从我开始。作为大队长,我对‘捷豹’这支敌军特战部队的出现和战术特点,预估严重不足。他们的装备、训练、以及对我们战术的针对性研究,都超出了战前情报的范畴。这直接导致了我们多次行动的被动,乃至陷入险境。这是我的责任。”
他没有回避自己的失误,坦诚得让一些准备听“领导总结”的骨干有些错愕。
“大队长,这不能全怪你…”周大海忍不住开口,“那帮龟孙子确实邪门,跟泥鳅似的…”
林锋抬手打断了他:“老周,找客观原因没用。我们是‘雪狼’,敌人越强,我们越要想到前面。”他看向水生,“水生,黑水河狙击点,你提前预设了几个备用阵地?”
水生愣了一下,苍白的脸上露出一丝惭愧:“…只预设了两个主阵地,没想到敌人炮火覆盖那么快,那么准…”
“这就是问题。”林锋沉声道,“我们习惯了靠个人技术和临场应变,但在面对体系化、火力占绝对优势的敌人时,预案必须更多,更细致。一个狙击点,至少要有三个以上的备用方案,包括紧急撤离路线和接应点。”
他又看向“夜莺”:“夜莺同志,渗透侦察张磨坊通信枢纽时,对敌方警卫部队换岗时间和巡逻间隙的掌握,是否精确到了分钟?”
“夜莺”冷静地回答:“掌握了大致规律,但…确实没有精确到分钟。我们当时更依赖快速突袭。”
“代价就是我们撤退时被咬住,孙大勇为了掩护我们…”林锋没有说下去,但所有人都明白那未尽之语意味着什么。气氛更加沉重。
“还有新老队员的配合,”林锋看向几个新提拔的班长,“在杨木林子,突击组和爆破组脱节,导致李根壮他们陷入重围,这个问题,战前训练中就暴露过,为什么实战中还会犯?”
几个新班长低下了头,脸上火辣辣的。
“不是要追究谁的责任,”林锋语气放缓,但依旧严肃,“是要找出问题的根子。是我们的训练不到位?是战术协同演练不够?还是战斗编组本身就有问题?”
他鼓励大家畅所欲言:“都说说,别怕说错。只有把脓挤干净,伤口才能长好。”
起初还有些拘谨,但随着林锋带头自我批评,以及几个老骨干(周大海、“夜莺”甚至水生)也开始剖析自己在具体战斗中的判断失误和指挥疏漏后,会场的气氛逐渐活跃起来。新老队员们也开始鼓起勇气,说出自己的观察和困惑。
有的说新兵对“雪狼”复杂的战术手语和信号系统掌握不熟,紧张时容易出错;有的抱怨通讯距离太短,一旦分散很容易失去联系;有的指出在极寒条件下,武器故障率远超预期,缺乏有效的应对手段;还有的反思,对战场环境的利用,尤其是城镇巷战和复杂雪原地形的结合,做得还很不够……
林锋认真听着,不时在小本子上记录着关键点。他不评判,只是引导,偶尔追问细节,让问题更加清晰。
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从清晨持续到午后。木屋里时而沉寂,时而争论,时而爆发出一阵因为找到某个共性问题的根源而恍然大悟的感叹。
当会议结束时,所有人都感到一种精神上的疲惫,但眼神却比开会前更加清亮。他们不仅看清了自身的不足,更在集体的反思中,找到了一种超越个人的、对“雪狼”这支部队未来走向的共同责任感。
林锋合上本子,站起身,目光扫过每一张面孔:
“问题,都摆出来了。血换来的教训,不能白费。从明天开始,我们一边恢复,一边整改。我要求,各排、各班,根据今天讨论的问题,结合自身情况,拿出具体的训练改进方案。我们要把这次反思,变成‘雪狼’浴火重生的开始!”
他没有高声呐喊,但话语中的决心,如同磐石般坚定。深刻的反思,是刮骨疗毒,更是为了积蓄力量,磨砺出更加锋利、更加坚韧的獠牙。在这北国的寒冬里,“雪狼”的根基,正在痛苦的自我剖析中,扎向更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