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金玉共鸣,文脉延绵-《玉骨:民国盗墓秘闻》

  《玉骨:民国盗墓秘闻》新篇?金沙续脉 第十二章 金玉共鸣,文脉延绵

  三星堆 “中华早期文明四大核心区交融” 国际会议落幕半月后,林晚秋、沈青崖与周教授并未停下探索的脚步 —— 在三星堆 “玉料与青铜料混合仓库” 的清理中,他们发现了一块刻有特殊纹路的金箔,金箔边缘标注着 “金沙承脉,金玉共生” 的古文字,与 “中华史前文明交流图” 边角处一个模糊的 “巴蜀续点” 标记完全吻合。

  “金沙遗址!” 沈青崖立刻查阅资料,“金沙遗址是三星堆文明的后续发展,距今约 3200-2600 年,出土过大量金玉器物,与三星堆的青铜文明一脉相承。这块金箔上的‘金玉共生’,很可能意味着两地文明在物质与文化上的深度延续。”

  驱车前往成都金沙遗址的路上,林晚秋反复研究金箔上的纹路:纹路以 “玉骨符号” 为核心,外围环绕着三星堆 “青铜神树纹” 与新的 “鱼鸟纹”,鱼鸟纹的线条走势与良渚 “神人兽面纹” 的羽冠部分高度相似,显然是文明交融的新产物。“这金箔不仅是线索,更是两地文明传承的信物,我们或许能在金沙找到‘玉骨符号’从青铜向金玉载体过渡的关键证据。”

  金沙遗址考古工作站的吴站长早已在 “太阳神鸟金箔” 出土处等候,手中捧着一件刚清理完成的玉琮:“这件玉琮是上个月在遗址祭祀区发现的,形制与良渚‘玉琮王’相似,但琮体上刻着‘玉骨符号’与‘鱼鸟纹’的融合图案,我们一直没能确定其文化归属,你们来得正好。”

  走进金沙遗址博物馆的临时研究室,这件玉琮被小心地放在恒温展柜中 —— 琮体虽比良渚 “玉琮王” 小巧,却保留了 “外方内圆” 的天地形制,琮面刻着的 “玉骨符号” 不再是独立存在,而是与 “鱼鸟纹” 缠绕共生,符号间隙镶嵌着细小的金粒,形成 “金玉镶嵌” 的工艺,这是在之前四大文明区中从未见过的新形式。

  “工艺融合!” 周教授用放大镜贴近玉琮,“良渚的玉琮形制、红山的‘玉骨符号’、三星堆的青铜镶嵌技术,再加上金沙新创的金玉工艺,这件玉琮简直是中华早期文明交融的‘活化石’!”

  沈青崖取出 “玉骨甲骨”,将其贴近玉琮。与之前不同的是,这次除了绿光共振,玉琮上的金粒突然发出微弱的金光,金光与绿光交织,在展柜玻璃上投射出一幅 “文明传承图”—— 图中清晰地展现出三星堆文明向金沙文明过渡的脉络:青铜工艺逐渐简化,金玉工艺兴起,“玉骨符号” 从青铜神树转移到金玉器物上,与新的地域纹饰融合,形成更具活力的文化形态。

  “这就是‘金玉共生’的真正含义!” 吴站长激动地说,“金沙先民在继承四大文明区核心文化的同时,结合自身的自然环境(鱼鸟资源丰富),创造出独特的金玉文明,让‘玉骨符号’的传承有了新的载体 —— 这说明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不是静止的,而是在传承中不断创新的动态过程!”

  随着对金沙祭祀区的深入清理,团队在一座小型祭祀坑中发现了更震撼的线索:一套 “金玉组合器”,由一件红山墨玉制成的 “玉骨符号牌” 与一件金沙 “鱼鸟纹金饰” 组成,两者通过金链连接,金饰背面刻着 “民国二十五年,敬之续探” 的铭文 —— 又是沈敬之!

  “民国二十五年是 1936 年!” 林晚秋将铭文与三星堆玉璋、良渚玉刀的铭文对照,“沈敬之在 1935 年探三星堆后,1936 年来到金沙,他沿着文明传承的脉络,完整追溯了巴蜀文化从三星堆到金沙的发展,只是这些痕迹之前从未被发现。”

  金饰内侧还藏着一张极小的丝织品残片,上面是沈敬之晚年的字迹(与之前的笔记相比,字迹更显苍老):“金沙之金玉,承三星堆之铜骨,含红山之玉魂、良渚之琮灵、仰韶之陶韵。吾观此地之器,知中华文明之脉,非断非绝,乃代代相承,时时创新。今老矣,无力再探,唯留此饰,证我文明延绵不绝。”

  “沈敬之的一生,都在追寻与守护中华文明的脉络!” 周教授抚摸着残片,眼眶微湿,“从 1932 年的红山,到 1936 年的金沙,他用五年时间,跨越四大文明区,记录下文明传承的完整链条,这份执着与坚守,值得我们所有人敬佩。”

  在金沙遗址的 “金玉器物坑” 中,团队还发现了大量融合纹饰的文物:刻有 “玉骨符号” 的金杖(杖首镶嵌红山墨玉)、绘有仰韶 “花瓣纹” 的玉璧、嵌有良渚 “神人兽面纹” 的金面具…… 这些文物共同证明,金沙文明不仅继承了四大核心区的文化基因,还将其与本地文化深度融合,创造出 “金玉并重” 的独特文明形态。

  消息传出后,“红山 - 仰韶 - 良渚 - 三星堆 - 金沙文明交流联盟” 正式成立,五大遗址共同推出 “中华文明文脉延绵展”,将从红山到金沙的交融文物按时间线排列,让观众直观感受中华早期文明 “多元一体、传承创新” 的发展历程。展览开幕当天,玉溪村的王大爷带着村里的孩子们来到金沙,看着 “金玉组合器” 上的 “玉骨符号”,孩子们齐声喊道:“原来这些老物件,都是一家人啊!”

  夕阳下,林晚秋、沈青崖、周教授与五大遗址的站长们站在金沙遗址的 “太阳神鸟” 雕塑旁,手中分别握着来自不同文明区的信物:红山 “玉骨甲骨”、仰韶 “交融彩陶”、良渚 “玉琮王残片”、三星堆 “青铜神树枝干”、金沙 “金玉组合器”。五种信物在余晖中交相辉映,形成一道象征中华文明延绵的光带。

  “沈敬之当年留下的,不仅是文物与笔记,更是一份守护文明的责任。” 林晚秋望着远方的成都平原,“中华文明的探索没有终点,未来我们还要继续追溯金沙之后的文明传承,让‘多元一体、延绵不绝’的文明基因,在新时代继续发扬光大。”

  属于《玉骨:民国盗墓秘闻》的故事,在金沙遗址的金玉光芒中,完成了对中华早期文明从 “核心交融” 到 “传承创新” 的探索。这场跨越千年的文明寻脉之旅,不仅揭开了史前文明的神秘面纱,更让 “中华文明延绵不绝” 的信念,深深扎根在每一个追寻者的心中,朝着更遥远的历史与更广阔的未来,继续前行。

  (全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