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芷兰堂的上午-《咸鱼医妃她只想躺赢》

  芷兰堂的门板刚卸下,晨光微熹。

  空气里弥漫着新当归晾晒的浓郁辛香和淡淡的药草清气。

  锦书已经在柜台后坐定,手里捧着一碗热粥,眼睛却盯着摊开的账本和算盘,指尖无意识地轻敲着桌面,显然在默算着什么。

  林芷则坐在窗边的诊案后,用一块干净的细布巾仔细擦拭着脉枕和压舌板。桌角的小香炉里,一缕安神的艾草烟袅袅升起。

  “林姑娘!林姑娘在吗?”一个焦急的声音伴着脚步声响起。

  西街的刘婶搀着自家男人刘老蔫,急匆匆地闯了进来。刘老蔫佝偻着腰,捂着肚子,脸色蜡黄,额头一层虚汗。

  “快坐。”林芷声音温和,但动作利落,示意刘老蔫在诊案前的凳子上坐下。

  “林姑娘,您快给瞧瞧!我家这口子,昨儿半夜就开始闹肚子,一会儿一趟茅房,拉得人都脱了形了!肚子还疼!”

  刘婶急得语速飞快。

  “别急,慢慢说。”林芷示意刘老蔫伸手,手指稳稳地搭上他的腕脉。

  她眼帘微垂,凝神细察指下的跳动,时而轻按,时而重寻。

  诊室里一时安静下来,只有刘老蔫粗重的喘息和刘婶焦急的搓手声。

  片刻,林芷收回手,又看了看刘老蔫的舌苔,舌质淡,苔白厚腻。

  “是寒湿困脾,加上吃了不洁之物,伤了肠胃。”

  她语气笃定,“问题不大。锦书,”

  她转头朝柜台方向,“配一剂‘藿香正气散’的基础方,再加三钱炒白术,两片生姜引。”

  “好。”锦书立刻放下粥碗。

  她起身,动作麻利地拉开相应的药斗:藿香、紫苏、白芷、茯苓、半夏曲、陈皮、厚朴、大腹皮……

  按照分量一一称准,最后加上炒白术和生姜片,用大纸包好,再用草绳扎紧。

  “回去立刻煎服,放温了喝。这两日饮食务必清淡,只喝些米粥,忌油腻生冷。”

  林芷对刘婶仔细叮嘱,“药吃完若还未大好,再来找我。”

  “哎!哎!谢谢林姑娘!”刘婶千恩万谢,扶着刘老蔫去柜台付钱。

  锦书接过刘婶递来的铜钱,在算盘上清脆地拨了几下,找零,同时在账册上工整地记下:

  “刘老蔫,藿香正气散加味一剂,收钱xx文。”

  刚送走刘家两口子,又来了个抱着小孙子的老婆婆。小孩子蔫蔫的,小脸通红,不住咳嗽。

  “林姑娘,快瞧瞧我家宝儿,烧了两天了,嗓子呼噜呼噜的,咳得厉害……”

  林芷探身,用手背试了试孩子额头的温度,又轻轻掰开他嘴巴看了看喉咙。

  “肺热,有痰。”

  她听诊了孩子的呼吸音,对锦书道:“配麻杏石甘汤减量,加一味鱼腥草三钱,川贝粉一钱冲服。再包一包小儿退热外用贴。”

  “明白。”她熟练地抓药、称量、分包。

  林芷这边,一边给老婆婆讲解如何煎药和用药,一边在脉案簿上快速记录着:

  患儿,男,约三岁,发热两日,咳嗽痰鸣,咽红,舌红苔薄黄,脉数……

  趁着林芷写脉案的空隙,锦书抬头道:“林妹妹,张记布庄的伙计刚送来了上月赊的包药布和棉纱钱,我入账了。”

  她扬了扬手里刚收的一小串铜钱。 “嗯。”林芷头也没抬,笔下不停。

  “还有,”锦书翻着账本,“柳树屯阿牛哥那二十斤当归的钱,今早盘完货,我按你交代的,多算了半成,账也记清了。”

  “这笔支出不小,这个月进项得紧着点。”

  “紧就紧点,货好就值。”林芷写完最后一个字,合上脉案簿,语气温和,

  “待会儿抽空把老吴头那边金银花的预付款算出来,明早墨竹去取货时一并带上。”

  “行,我记下了。”锦书在账册的备忘栏添了一笔。

  诊案前人来人往。

  有来复诊的老寒腿,林芷调整了药方,让锦书重配;

  有来抓安神药的妇人,锦书按方抓药,算账收钱;

  还有个扭了脚的小伙子,林芷检查后让墨竹用布条帮他临时固定住,又开了活血化瘀的外敷药粉。

  整个上午,小小的芷兰堂药铺里,两种声音交织得最为清晰:

  一种是林芷温和而清晰的问诊声、医嘱声,带着令人安心的沉稳;

  另一种是锦书手下算盘珠子清脆、规律、永不停歇似的“噼啪”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