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知青下乡,瓜田喜提新苗
秋风卷着金黄的稻浪,在顾家坳的田埂上翻滚,空气里满是谷物成熟的醇厚香气。转眼已是67年的深秋,林依依家的三个孩子又长了一岁多,日子像院角的丝瓜藤,顺着“苟住”的节奏,稳稳当当往上爬。
顾招娣已经正式成为村小学的一年级学生,每天背着林依依用细棉布缝的小书包,踩着晨光去学校,傍晚带着满脑子的生字和故事回来,叽叽喳喳地讲给弟弟妹妹听。她如今不仅性子开朗,还透着股小大人的懂事,放学回家就帮着林依依喂鸡、择菜,照看念军和思军,成了林依依最得力的小帮手。
顾念军和顾思军快三岁了,正是最活泼好动的年纪。姐姐念军继承了林依依骨子里的胆大,像个小炮仗似的,每天领着弟弟在院子里、村道上疯跑,爬树掏鸟窝、下河摸小鱼,胆子大得没边;
弟弟思军则还是那副沉稳模样,跟在姐姐身后,像个小尾巴,姐姐闯祸了他就悄悄躲在一边,等林依依来收拾残局时,再露出一副无辜的小表情,让人舍不得责骂。
这天傍晚,招娣放学回来,一进门就扔下书包,兴奋地喊道:“娘!娘!大喜事!村里要来人了!”
林依依正在厨房里炖着鸡汤,闻言探出头来:“什么喜事?谁要来了?”
“是知青!” 招娣跑到厨房门口,脸上满是激动,“陈老师说,明天会有一批城里来的知青到咱们大队插队,大队长让家家户户都准备点东西,给知青们腾房子呢!”
“知青?” 林依依愣了一下,随即反应过来。60年代末,知青下乡是常态,原书里也有这一段,只是原主那时候只顾着撒泼,根本没心思关注这些。
“对呀!城里来的知青!” 招娣眼睛亮晶晶的,“陈老师说,知青们都是有文化的人,还会唱好听的歌,讲城里的故事呢!”
林依依笑了笑,摸了摸她的头:“是吗?那明天咱们去看看。” 知青下乡带来的不仅是新鲜血液,大概率还有不少热闹可看,不过她的原则依旧是“只围观,不掺和”,安安稳稳苟住才是王道。
系统的声音在脑海里响起:“知青来了好啊!这下村里更热闹了,正好给你枯燥的苟住生活添点乐子。提醒你啊,知青带来的东西可能不少,你别露怯,咱们家的物资都能说是顾廷深寄来的,绝对没人怀疑。”
“放心,心里有数。” 林依依应道。
果然,第二天一早,村里的大喇叭就响了起来,顾长河用洪亮的声音喊道:“各位村民注意了!各位村民注意了!今天上午十点,城里来的知青会到咱们大队,每户派一个代表到村口迎接,顺便帮忙搬东西!知青院已经收拾好了,就在村东头的老宅子,大家都积极点,给知青们留个好印象!”
消息一传开,村里就炸开了锅。大人小孩都好奇得不行,早早地就往村口凑,想看看城里来的知青长什么样。
林依依也带着招娣,推着坐在小推车里的念军和思军,来到了村口。村口已经挤满了人,大家七嘴八舌地议论着:“听说知青都是学生,细皮嫩肉的,哪会干农活啊?”
“可不是嘛!城里的孩子,估计连锄头都不会握!”
“听说还有女知青呢,长得可俊了,不知道会不会看上咱们村的小伙子?”
“别瞎说!知青是来接受再教育的,好好干活才是正经事!”
正说着,远处传来了拖拉机的“突突”声。大家立刻安静下来,伸长脖子往远处看。
很快,一辆绿色的拖拉机缓缓驶来,车斗里坐着几个年轻男女,个个穿着干净的干部服或列宁装,背着背包,脸上带着几分兴奋,又几分茫然。
拖拉机停在村口,知青们陆续跳了下来。他们确实和村里人格格不入,男知青们虽然也穿着布鞋,但鞋面干净整洁,头发梳得整整齐齐;女知青们更是皮肤白皙,有的还扎着麻花辫,戴着发卡,一看就是没吃过苦的样子。
“欢迎知青同志们来顾家坳插队!” 顾长河率先走上前,热情地说道,“我是大队长老顾,以后你们就在这儿扎根落户,好好干,咱们大队的乡亲们都会帮你们的!”
知青们连忙客气地回应:“谢谢大队长!谢谢乡亲们!”
“来,我给大家介绍一下,这是知青点的负责人,叫赵建国,是高中生,有文化!” 顾长河指着一个身材高大、眼神明亮的男知青说道。
赵建国上前一步,腼腆地笑了笑:“各位乡亲们好,我叫赵建国,以后请大家多指教。”
“这几位是其他知青同志,” 顾长河又陆续介绍了其他知青,有男有女,年纪都在十八九岁左右,“咱们村的知青院已经收拾好了,就在村东头,走,我带你们过去看看。”
说着,顾长河就领着知青们往村东头走去,村里的乡亲们也跟着看热闹,一路说说笑笑。
林依依没跟过去,她知道知青初来乍到,肯定有很多事情要忙,她没必要凑那个热闹。她带着孩子们转身回家,刚走到家门口,就看到张桂兰急匆匆地跑了过来。
“依依,你可回来了!” 张桂兰喘着气说道,“大队长让每家每户给知青院送点柴火和蔬菜,你家里有多余的吗?有的话赶紧准备点,我也回去拿点,一起送过去。”
“有,我这就去准备。” 林依依点点头,转身进了院子。
她从柴堆里挑了一捆干燥的柴火,又从菜园里摘了些新鲜的茄子、辣椒和青菜,装在篮子里。招娣也主动帮忙,抱着一小捆柴火跟在后面。
“娘,我也想去知青院看看。” 招娣小声说道。
“好,看完就回来,别在那儿捣乱。” 林依依笑着说道。
母女俩推着小推车,带着柴火和蔬菜,朝着村东头的知青院走去。
知青院是村里的老宅子,有五间土坯房,一个院子,虽然简陋,但收拾得干干净净。此刻,知青们正忙着收拾东西,把带来的行李搬进屋里,院子里乱糟糟的。
顾长河和几个村干部正在给知青们分配房间,男知青住两间,女知青住两间,剩下一间当厨房和公共活动室。
林依依和张桂兰把柴火和蔬菜放在院子里,一个女知青连忙走了过来,笑着说道:“谢谢大娘,谢谢嫂子!麻烦你们了!”
这个女知青叫刘梅,长得眉清目秀,说话温温柔柔的,看起来很有礼貌。
“不客气,都是应该的。” 林依依笑着说道,“你们初来乍到,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尽管开口。”
“好的,谢谢嫂子。” 刘梅感激地说道。
林依依没多停留,带着招娣和孩子们转身就走。刚走出知青院,就听到身后传来一阵哄笑声。
她回头一看,只见一个男知青正试图挑水,可他根本不会用扁担,刚把扁担放在肩膀上,水桶就掉了下来,溅了他一身泥水。旁边的知青们都笑了起来,那个男知青涨红了脸,显得很尴尬。
“娘,你看他好笨啊!” 招娣忍不住小声说道。
“不许这么说人家。” 林依依轻轻拍了拍她的头,“知青们都是城里来的,没干过农活,慢慢学就会了。”
虽然嘴上这么说,但林依依也觉得有些好笑。这大概就是知青初来乍到的必经之路吧,不懂农活,生活技能欠缺,难免会闹出一些笑话。
接下来的几天,知青院的笑话就没断过。
先是男知青们学种地,不知道怎么除草,把地里的禾苗也一起拔了,气得负责教他们的老社员吹胡子瞪眼;然后是女知青们学做饭,把红薯煮糊了,把野菜炒得半生不熟,甚至有人把盐当成糖放,做出来的菜咸得没法吃;还有个男知青想帮着喂生产队的牛,结果被牛追得在院子里跑,差点摔进泥坑里。
村里的乡亲们看在眼里,乐在心里,茶余饭后都把知青们的趣事当成谈资。林依依偶尔听着,也觉得这些城里来的孩子挺不容易的,远离家乡,来到陌生的农村,还要干这些从未干过的农活,确实挺辛苦的。
不过,知青们虽然一开始闹了不少笑话,但都很努力,肯学肯吃苦。在村里老社员的耐心指导下,他们慢慢学会了除草、种地、挑水、做饭,虽然做得还不够好,但进步很明显。
知青院的瓜,也在不知不觉中开始萌芽。
林依依是从招娣嘴里听到第一个瓜的。这天招娣放学回来,神秘兮兮地对林依依说:“娘,我跟你说个事,你可别告诉别人!”
“什么事啊?这么神秘。” 林依依笑着问道。
“我今天路过知青院,听到刘梅姐姐和李娟姐姐吵架了!” 招娣压低声音说道。
“哦?她们为什么吵架啊?” 林依依好奇地问道。刘梅就是那天对她道谢的女知青,李娟则是另一个女知青,长得也挺漂亮,就是性子有点高傲。
“好像是因为赵建国哥哥!” 招娣说道,“我听到李娟姐姐说刘梅姐姐故意在赵建国哥哥面前表现,还说刘梅姐姐想抢她的东西!”
林依依了然。赵建国是知青点的负责人,长得高大帅气,又是高中生,有文化,自然会吸引女知青的注意。刘梅和李娟看起来都对赵建国有点意思,难免会产生摩擦。
“这事你可别往外说,” 林依依叮嘱道,“知青们远离家乡,心里难免会有点情绪,吵吵架很正常,咱们别跟着掺和。”
“我知道了,娘。” 招娣点点头,“我不会告诉别人的。”
没过几天,知青院的第二个瓜就爆了。
这天晚上,林依依正在给孩子们讲故事,突然听到院门外传来一阵争吵声。她起身走到门口,只见知青院的方向灯火通明,隐约能听到男女知青的争吵声。
“你凭什么私藏家里寄来的饼干?大家都是知青,应该有福同享,有难同当!” 一个尖利的女声响起,是李娟的声音。
“这是我家里给我寄来的,我想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跟你有什么关系?” 另一个女声回应道,是刘梅的声音。
“怎么没关系?大家住在一个知青院,就应该互相帮助!你私藏零食,就是自私自利!” 李娟不依不饶地说道。
“我自私自利?你还好意思说我?上次你家里寄来的布料,你还不是偷偷藏起来,不肯拿出来给大家做衣服?” 刘梅也生气了,反驳道。
“我那布料是给我自己做衣服的,凭什么给你们做?”
“那我的饼干也凭什么给你吃?”
两人越吵越凶,旁边还有其他知青在劝架,但都没什么用。
林依依没多看,转身回了屋。这种鸡毛蒜皮的小事,在集体生活中很常见,她没必要凑这个热闹。
不过,这事很快就传遍了整个村子。大家都在议论,说知青院的女知青们不合,为了点零食和布料就吵起来了。有人说李娟太强势,有人说刘梅太小气,各有各的说法。
顾长河也听说了这事,专门去知青院找刘梅和李娟谈了话,批评了她们的做法,让她们要团结友爱,互相帮助。两人虽然表面上答应了,但心里的疙瘩却没解开,之后在知青院里,两人见面也不怎么说话,气氛很是尴尬。
知青院的瓜还没平息,大队里又出了个瓜。
这次的主角是村里的王二家。王二是个好吃懒做的主,平时在生产队里干活就偷奸耍滑,总想占便宜。这天,生产队里收玉米,王二趁大家不注意,偷偷把一捆玉米藏在了自己的柴火堆里,想带回家。
结果被村里的民兵队长顾铁牛给发现了。顾铁牛是个正直的人,眼里容不得沙子,当场就把王二给抓了个现行,把他带到了大队部。
顾长河得知后,非常生气,立刻召开了大队社员大会,批评王二的行为。
“王二!你太过分了!集体的粮食是大家辛辛苦苦种出来的,你竟然敢偷!” 顾长河在大会上严厉地说道,“咱们大队一直强调要爱护集体财产,你倒好,顶风作案!今天必须给你一个教训,让你知道什么是规矩!”
王二低着头,不敢说话,脸上红一阵白一阵的。他的媳妇也在一旁哭哭啼啼,不停地求情:“大队长,求求你饶了王二这一次吧,他也是一时糊涂,以后再也不敢了!”
“一时糊涂?我看他是惯犯!” 顾长河冷哼一声,“按照大队的规定,偷集体财产,扣掉全年工分的一半,并且要在大会上做检讨,还要把偷的玉米还回来!”
这个处罚可以说是很严厉了。全年工分的一半,意味着王二家今年下半年的口粮会减少很多,日子会很难过。
王二一听,急了:“大队长,我知道错了,我再也不敢了,你就饶了我吧,别扣我工分啊!”
“不行!规矩就是规矩,不能破例!” 顾长河态度坚决地说道,“今天必须给你一个深刻的教训,让其他人也引以为戒!”
没办法,王二只能在大会上做了检讨,把偷的玉米还了回去。经过这件事,王二在村里的名声彻底臭了,大家都看不起他,没人愿意和他来往。
林依依也参加了这次大会,她坐在角落里,安静地听着。她觉得顾长河的处理很公正,偷集体财产确实该受到惩罚,这样才能维护集体的利益,让大家都遵守规矩。
大会结束后,林依依正准备回家,突然听到有人叫她:“林依依嫂子!”
她回头一看,只见赵建国和刘梅站在身后。
“赵知青,刘知青,有事吗?” 林依依笑着问道。
“是这样的,嫂子,” 赵建国说道,“我们知青院的几个女知青想跟你请教一下怎么做野菜饼,她们做了好几次都做不好,要么太硬,要么没味道。”
“是啊,嫂子,” 刘梅也说道,“我听说你做的野菜饼可好吃了,能不能教教我们?”
林依依愣了一下,随即点了点头:“当然可以,这很简单,我明天上午教你们吧。”
“太好了!谢谢嫂子!” 赵建国和刘梅都很高兴。
第二天上午,林依依如约来到知青院。女知青们都在院子里等着,看到她来了,都热情地迎了上来。
“嫂子,你可来了!”
“嫂子,麻烦你了!”
林依依笑了笑:“不客气,咱们开始吧。”
她先给女知青们讲解了做野菜饼需要的材料:野菜、面粉、玉米面、鸡蛋、盐、葱花等。然后又一步步教她们怎么处理野菜,怎么和面,怎么把野菜和面团混合在一起,怎么烙饼。
女知青们学得很认真,一边学一边记,时不时地提出问题,林依依都耐心地一一解答。
“嫂子,面和到什么程度才算好啊?” 一个叫张兰的女知青问道。
“像这样,不粘手,软硬适中就可以了。” 林依依示范着说道。
“嫂子,烙饼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啊?” 另一个女知青问道。
“火候要适中,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烙到两面金黄就可以了。” 林依依说道。
在林依依的耐心指导下,女知青们终于成功做出了野菜饼。看着自己亲手做的野菜饼,金黄酥脆,香气扑鼻,女知青们都很开心。
“太好了!我终于学会做野菜饼了!”
“真好吃!比我之前做的好吃多了!”
“谢谢嫂子!你真是太厉害了!”
林依依笑着说道:“不用谢,你们多做几次就熟练了。”
临走的时候,刘梅拿出一小包麦乳精,递给林依依:“嫂子,这是我家里给我寄来的,你拿着给孩子们尝尝吧。”
麦乳精在这个年代可是稀罕物,林依依连忙推辞:“不用了,你自己留着喝吧,孩子们还小,不用吃这个。”
“嫂子,你就拿着吧,” 刘梅坚持道,“你教我们做野菜饼,我们都不知道怎么感谢你呢。这麦乳精给孩子们补补身体,挺好的。”
林依依见她态度坚决,只好收下了:“那谢谢你了,刘知青。”
“不客气,嫂子。” 刘梅笑着说道。
回到家,林依依把麦乳精放进了系统空间。她打算等顾廷深回来的时候,再拿出来给孩子们喝,或者偶尔给孩子们冲一点,补补身体。
没过几天,顾廷深的信和包裹就到了。
包裹里有给孩子们的衣服、糖果、奶粉,还有给林依依的布料、围巾,以及一些细粮和肉干。信里说,他最近在部队表现不错,受到了领导的表扬,还涨了津贴,让林依依不用惦记他,照顾好自己和孩子们。
林依依看着包裹里的东西,心里暖暖的。她把衣服拿出来给孩子们试了试,大小正合适。招娣穿上新衣服,开心得不得了,在镜子前照了又照;念军和思军穿上新衣服,也显得格外精神。
“娘,这衣服真好看!谢谢爹!” 招娣开心地说道。
“谢谢爹!” 念军和思军也跟着喊道。
林依依笑着说道:“等爹回来,你们亲自谢谢他好不好?”
“好!” 三个孩子异口同声地答应着。
林依依把糖果分给孩子们,又给他们冲了奶粉。孩子们喝着香甜的奶粉,吃着甜甜的糖果,脸上满是幸福的笑容。
村里的人看到林依依家的孩子们穿了新衣服,吃了糖果和奶粉,都羡慕不已。有人问起,林依依就说是顾廷深从部队里寄来的,大家也就没多问,只当是部队里的待遇好。
知青们也知道了顾廷深寄包裹的事,都很羡慕林依依。尤其是女知青们,看着林依依家里的日子过得这么好,还有个疼她的丈夫,心里都有些羡慕。
不过,也有个别知青心里不平衡。比如李娟,她觉得林依依只不过是个农村妇女,凭什么能过上这么好的日子?心里对林依依有些嫉妒。
这天,李娟路过林依依家的院子,看到林依依正在给孩子们做新衣服,院子里还晾着不少干净的布料,心里的嫉妒更加强烈了。
她故意走到院子门口,阴阳怪气地说道:“哟,林嫂子,家里的日子过得可真红火啊,这么多好布料,都是你男人寄来的?”
林依依抬头看了她一眼,淡淡地说道:“是啊,孩子爹寄来的,给孩子们做衣服。”
“哼,真是好命啊,” 李娟撇了撇嘴,“不像我们,在这农村受苦受累,连件新衣服都穿不上。”
林依依没理会她,继续做着手里的活。她知道李娟是嫉妒,跟这种人计较,只会给自己惹麻烦。
李娟见林依依不搭理她,觉得很没面子,又说道:“林嫂子,你男人寄来这么多好东西,是不是也该分点给我们知青啊?大家都是在一个大队里,互相帮助是应该的嘛。”
林依依停下手里的活,看着她,语气平静地说道:“李知青,这些东西都是孩子爹辛辛苦苦挣来的,是给我们一家人用的。知青同志们有困难,应该找大队帮忙,而不是向别人索要。”
“你……” 李娟被林依依说得哑口无言,脸色一阵青一阵白,“你真是小气!”
说完,李娟气冲冲地走了。
林依依看着她的背影,摇了摇头。这种人,你越是迁就她,她就越是得寸进尺,与其跟她纠缠,不如直接拒绝。
这件事很快就传到了知青院。刘梅等人都觉得李娟做得不对,不该向林依依索要东西。赵建国也找李娟谈了话,批评了她的做法,让她以后不要再这样了。李娟虽然心里不服气,但也不敢再去找林依依的麻烦了。
日子一天天过去,知青们渐渐适应了农村的生活,和村里的乡亲们也熟悉了起来。他们会主动帮村里的老人挑水、砍柴,村里有红白喜事,他们也会主动帮忙,赢得了村里人的好感。
知青院的瓜也渐渐少了,刘梅和李娟虽然还是不怎么说话,但也不会再为了一点小事吵架了。赵建国依旧是知青点的负责人,他工作认真负责,和知青们相处得很好,也得到了大队干部的认可。
大队里的生活也恢复了平静。王二经过上次的教训,也收敛了很多,在生产队里干活也不敢再偷奸耍滑了。大家都忙着种地、收割,为了年底能多分点粮食而努力。
林依依的日子依旧过得平静而温馨。她每天照顾孩子、打理家务、种种菜园,偶尔给知青们指点一下生活上的小窍门,不掺和任何是非。系统也时不时地发放奖励,让她的物资越来越丰富。
顾廷深的信依旧定期寄来,有时候还会寄来一些稀罕的东西,比如水果罐头、巧克力,给孩子们带来惊喜。林依依也会定期给顾廷深回信,告诉他家里的情况,孩子们的趣事,让他安心。
这天,林依依正在院子里晒衣服,招娣放学回来,手里拿着一张奖状,兴奋地跑到她面前:“娘!娘!我得了奖状!”
林依依接过奖状,只见上面写着“三好学生”四个字,落款是村小学。她开心地把招娣搂进怀里:“我的招娣真厉害!竟然得了三好学生奖状!”
“是啊!娘,陈老师还表扬我了呢!说我学习认真,乐于助人!” 招娣骄傲地说道。
“嗯,招娣真棒!” 林依依在她的小脸上亲了一下,“娘晚上给你做好吃的,奖励你!”
“太好了!谢谢娘!” 招娣开心地跳了起来。
念军和思军也跑了过来,围着招娣,好奇地看着奖状:“姐姐,奖状是什么呀?”
“这是姐姐得的奖励,” 招娣得意地说道,“以后你们也要好好学习,争取也得奖状!”
“嗯!我们也要得奖状!” 念军和思军重重地点点头。
看着孩子们健康快乐地成长,林依依心里充满了幸福。她知道,她的“苟住”生活很成功。虽然没有大富大贵,但一家人平平安安、和和美美,孩子们健康成长,这就是最大的幸福。
深秋的阳光洒在院子里,暖洋洋的。林依依看着孩子们在院子里追逐嬉戏的身影,嘴角扬起一抹温柔的笑容。
秋风卷着金黄的稻浪,在顾家坳的田埂上翻滚,空气里满是谷物成熟的醇厚香气。转眼已是67年的深秋,林依依家的三个孩子又长了一岁多,日子像院角的丝瓜藤,顺着“苟住”的节奏,稳稳当当往上爬。
顾招娣已经正式成为村小学的一年级学生,每天背着林依依用细棉布缝的小书包,踩着晨光去学校,傍晚带着满脑子的生字和故事回来,叽叽喳喳地讲给弟弟妹妹听。她如今不仅性子开朗,还透着股小大人的懂事,放学回家就帮着林依依喂鸡、择菜,照看念军和思军,成了林依依最得力的小帮手。
顾念军和顾思军快三岁了,正是最活泼好动的年纪。姐姐念军继承了林依依骨子里的胆大,像个小炮仗似的,每天领着弟弟在院子里、村道上疯跑,爬树掏鸟窝、下河摸小鱼,胆子大得没边;
弟弟思军则还是那副沉稳模样,跟在姐姐身后,像个小尾巴,姐姐闯祸了他就悄悄躲在一边,等林依依来收拾残局时,再露出一副无辜的小表情,让人舍不得责骂。
这天傍晚,招娣放学回来,一进门就扔下书包,兴奋地喊道:“娘!娘!大喜事!村里要来人了!”
林依依正在厨房里炖着鸡汤,闻言探出头来:“什么喜事?谁要来了?”
“是知青!” 招娣跑到厨房门口,脸上满是激动,“陈老师说,明天会有一批城里来的知青到咱们大队插队,大队长让家家户户都准备点东西,给知青们腾房子呢!”
“知青?” 林依依愣了一下,随即反应过来。60年代末,知青下乡是常态,原书里也有这一段,只是原主那时候只顾着撒泼,根本没心思关注这些。
“对呀!城里来的知青!” 招娣眼睛亮晶晶的,“陈老师说,知青们都是有文化的人,还会唱好听的歌,讲城里的故事呢!”
林依依笑了笑,摸了摸她的头:“是吗?那明天咱们去看看。” 知青下乡带来的不仅是新鲜血液,大概率还有不少热闹可看,不过她的原则依旧是“只围观,不掺和”,安安稳稳苟住才是王道。
系统的声音在脑海里响起:“知青来了好啊!这下村里更热闹了,正好给你枯燥的苟住生活添点乐子。提醒你啊,知青带来的东西可能不少,你别露怯,咱们家的物资都能说是顾廷深寄来的,绝对没人怀疑。”
“放心,心里有数。” 林依依应道。
果然,第二天一早,村里的大喇叭就响了起来,顾长河用洪亮的声音喊道:“各位村民注意了!各位村民注意了!今天上午十点,城里来的知青会到咱们大队,每户派一个代表到村口迎接,顺便帮忙搬东西!知青院已经收拾好了,就在村东头的老宅子,大家都积极点,给知青们留个好印象!”
消息一传开,村里就炸开了锅。大人小孩都好奇得不行,早早地就往村口凑,想看看城里来的知青长什么样。
林依依也带着招娣,推着坐在小推车里的念军和思军,来到了村口。村口已经挤满了人,大家七嘴八舌地议论着:“听说知青都是学生,细皮嫩肉的,哪会干农活啊?”
“可不是嘛!城里的孩子,估计连锄头都不会握!”
“听说还有女知青呢,长得可俊了,不知道会不会看上咱们村的小伙子?”
“别瞎说!知青是来接受再教育的,好好干活才是正经事!”
正说着,远处传来了拖拉机的“突突”声。大家立刻安静下来,伸长脖子往远处看。
很快,一辆绿色的拖拉机缓缓驶来,车斗里坐着几个年轻男女,个个穿着干净的干部服或列宁装,背着背包,脸上带着几分兴奋,又几分茫然。
拖拉机停在村口,知青们陆续跳了下来。他们确实和村里人格格不入,男知青们虽然也穿着布鞋,但鞋面干净整洁,头发梳得整整齐齐;女知青们更是皮肤白皙,有的还扎着麻花辫,戴着发卡,一看就是没吃过苦的样子。
“欢迎知青同志们来顾家坳插队!” 顾长河率先走上前,热情地说道,“我是大队长老顾,以后你们就在这儿扎根落户,好好干,咱们大队的乡亲们都会帮你们的!”
知青们连忙客气地回应:“谢谢大队长!谢谢乡亲们!”
“来,我给大家介绍一下,这是知青点的负责人,叫赵建国,是高中生,有文化!” 顾长河指着一个身材高大、眼神明亮的男知青说道。
赵建国上前一步,腼腆地笑了笑:“各位乡亲们好,我叫赵建国,以后请大家多指教。”
“这几位是其他知青同志,” 顾长河又陆续介绍了其他知青,有男有女,年纪都在十八九岁左右,“咱们村的知青院已经收拾好了,就在村东头,走,我带你们过去看看。”
说着,顾长河就领着知青们往村东头走去,村里的乡亲们也跟着看热闹,一路说说笑笑。
林依依没跟过去,她知道知青初来乍到,肯定有很多事情要忙,她没必要凑那个热闹。她带着孩子们转身回家,刚走到家门口,就看到张桂兰急匆匆地跑了过来。
“依依,你可回来了!” 张桂兰喘着气说道,“大队长让每家每户给知青院送点柴火和蔬菜,你家里有多余的吗?有的话赶紧准备点,我也回去拿点,一起送过去。”
“有,我这就去准备。” 林依依点点头,转身进了院子。
她从柴堆里挑了一捆干燥的柴火,又从菜园里摘了些新鲜的茄子、辣椒和青菜,装在篮子里。招娣也主动帮忙,抱着一小捆柴火跟在后面。
“娘,我也想去知青院看看。” 招娣小声说道。
“好,看完就回来,别在那儿捣乱。” 林依依笑着说道。
母女俩推着小推车,带着柴火和蔬菜,朝着村东头的知青院走去。
知青院是村里的老宅子,有五间土坯房,一个院子,虽然简陋,但收拾得干干净净。此刻,知青们正忙着收拾东西,把带来的行李搬进屋里,院子里乱糟糟的。
顾长河和几个村干部正在给知青们分配房间,男知青住两间,女知青住两间,剩下一间当厨房和公共活动室。
林依依和张桂兰把柴火和蔬菜放在院子里,一个女知青连忙走了过来,笑着说道:“谢谢大娘,谢谢嫂子!麻烦你们了!”
这个女知青叫刘梅,长得眉清目秀,说话温温柔柔的,看起来很有礼貌。
“不客气,都是应该的。” 林依依笑着说道,“你们初来乍到,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尽管开口。”
“好的,谢谢嫂子。” 刘梅感激地说道。
林依依没多停留,带着招娣和孩子们转身就走。刚走出知青院,就听到身后传来一阵哄笑声。
她回头一看,只见一个男知青正试图挑水,可他根本不会用扁担,刚把扁担放在肩膀上,水桶就掉了下来,溅了他一身泥水。旁边的知青们都笑了起来,那个男知青涨红了脸,显得很尴尬。
“娘,你看他好笨啊!” 招娣忍不住小声说道。
“不许这么说人家。” 林依依轻轻拍了拍她的头,“知青们都是城里来的,没干过农活,慢慢学就会了。”
虽然嘴上这么说,但林依依也觉得有些好笑。这大概就是知青初来乍到的必经之路吧,不懂农活,生活技能欠缺,难免会闹出一些笑话。
接下来的几天,知青院的笑话就没断过。
先是男知青们学种地,不知道怎么除草,把地里的禾苗也一起拔了,气得负责教他们的老社员吹胡子瞪眼;然后是女知青们学做饭,把红薯煮糊了,把野菜炒得半生不熟,甚至有人把盐当成糖放,做出来的菜咸得没法吃;还有个男知青想帮着喂生产队的牛,结果被牛追得在院子里跑,差点摔进泥坑里。
村里的乡亲们看在眼里,乐在心里,茶余饭后都把知青们的趣事当成谈资。林依依偶尔听着,也觉得这些城里来的孩子挺不容易的,远离家乡,来到陌生的农村,还要干这些从未干过的农活,确实挺辛苦的。
不过,知青们虽然一开始闹了不少笑话,但都很努力,肯学肯吃苦。在村里老社员的耐心指导下,他们慢慢学会了除草、种地、挑水、做饭,虽然做得还不够好,但进步很明显。
知青院的瓜,也在不知不觉中开始萌芽。
林依依是从招娣嘴里听到第一个瓜的。这天招娣放学回来,神秘兮兮地对林依依说:“娘,我跟你说个事,你可别告诉别人!”
“什么事啊?这么神秘。” 林依依笑着问道。
“我今天路过知青院,听到刘梅姐姐和李娟姐姐吵架了!” 招娣压低声音说道。
“哦?她们为什么吵架啊?” 林依依好奇地问道。刘梅就是那天对她道谢的女知青,李娟则是另一个女知青,长得也挺漂亮,就是性子有点高傲。
“好像是因为赵建国哥哥!” 招娣说道,“我听到李娟姐姐说刘梅姐姐故意在赵建国哥哥面前表现,还说刘梅姐姐想抢她的东西!”
林依依了然。赵建国是知青点的负责人,长得高大帅气,又是高中生,有文化,自然会吸引女知青的注意。刘梅和李娟看起来都对赵建国有点意思,难免会产生摩擦。
“这事你可别往外说,” 林依依叮嘱道,“知青们远离家乡,心里难免会有点情绪,吵吵架很正常,咱们别跟着掺和。”
“我知道了,娘。” 招娣点点头,“我不会告诉别人的。”
没过几天,知青院的第二个瓜就爆了。
这天晚上,林依依正在给孩子们讲故事,突然听到院门外传来一阵争吵声。她起身走到门口,只见知青院的方向灯火通明,隐约能听到男女知青的争吵声。
“你凭什么私藏家里寄来的饼干?大家都是知青,应该有福同享,有难同当!” 一个尖利的女声响起,是李娟的声音。
“这是我家里给我寄来的,我想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跟你有什么关系?” 另一个女声回应道,是刘梅的声音。
“怎么没关系?大家住在一个知青院,就应该互相帮助!你私藏零食,就是自私自利!” 李娟不依不饶地说道。
“我自私自利?你还好意思说我?上次你家里寄来的布料,你还不是偷偷藏起来,不肯拿出来给大家做衣服?” 刘梅也生气了,反驳道。
“我那布料是给我自己做衣服的,凭什么给你们做?”
“那我的饼干也凭什么给你吃?”
两人越吵越凶,旁边还有其他知青在劝架,但都没什么用。
林依依没多看,转身回了屋。这种鸡毛蒜皮的小事,在集体生活中很常见,她没必要凑这个热闹。
不过,这事很快就传遍了整个村子。大家都在议论,说知青院的女知青们不合,为了点零食和布料就吵起来了。有人说李娟太强势,有人说刘梅太小气,各有各的说法。
顾长河也听说了这事,专门去知青院找刘梅和李娟谈了话,批评了她们的做法,让她们要团结友爱,互相帮助。两人虽然表面上答应了,但心里的疙瘩却没解开,之后在知青院里,两人见面也不怎么说话,气氛很是尴尬。
知青院的瓜还没平息,大队里又出了个瓜。
这次的主角是村里的王二家。王二是个好吃懒做的主,平时在生产队里干活就偷奸耍滑,总想占便宜。这天,生产队里收玉米,王二趁大家不注意,偷偷把一捆玉米藏在了自己的柴火堆里,想带回家。
结果被村里的民兵队长顾铁牛给发现了。顾铁牛是个正直的人,眼里容不得沙子,当场就把王二给抓了个现行,把他带到了大队部。
顾长河得知后,非常生气,立刻召开了大队社员大会,批评王二的行为。
“王二!你太过分了!集体的粮食是大家辛辛苦苦种出来的,你竟然敢偷!” 顾长河在大会上严厉地说道,“咱们大队一直强调要爱护集体财产,你倒好,顶风作案!今天必须给你一个教训,让你知道什么是规矩!”
王二低着头,不敢说话,脸上红一阵白一阵的。他的媳妇也在一旁哭哭啼啼,不停地求情:“大队长,求求你饶了王二这一次吧,他也是一时糊涂,以后再也不敢了!”
“一时糊涂?我看他是惯犯!” 顾长河冷哼一声,“按照大队的规定,偷集体财产,扣掉全年工分的一半,并且要在大会上做检讨,还要把偷的玉米还回来!”
这个处罚可以说是很严厉了。全年工分的一半,意味着王二家今年下半年的口粮会减少很多,日子会很难过。
王二一听,急了:“大队长,我知道错了,我再也不敢了,你就饶了我吧,别扣我工分啊!”
“不行!规矩就是规矩,不能破例!” 顾长河态度坚决地说道,“今天必须给你一个深刻的教训,让其他人也引以为戒!”
没办法,王二只能在大会上做了检讨,把偷的玉米还了回去。经过这件事,王二在村里的名声彻底臭了,大家都看不起他,没人愿意和他来往。
林依依也参加了这次大会,她坐在角落里,安静地听着。她觉得顾长河的处理很公正,偷集体财产确实该受到惩罚,这样才能维护集体的利益,让大家都遵守规矩。
大会结束后,林依依正准备回家,突然听到有人叫她:“林依依嫂子!”
她回头一看,只见赵建国和刘梅站在身后。
“赵知青,刘知青,有事吗?” 林依依笑着问道。
“是这样的,嫂子,” 赵建国说道,“我们知青院的几个女知青想跟你请教一下怎么做野菜饼,她们做了好几次都做不好,要么太硬,要么没味道。”
“是啊,嫂子,” 刘梅也说道,“我听说你做的野菜饼可好吃了,能不能教教我们?”
林依依愣了一下,随即点了点头:“当然可以,这很简单,我明天上午教你们吧。”
“太好了!谢谢嫂子!” 赵建国和刘梅都很高兴。
第二天上午,林依依如约来到知青院。女知青们都在院子里等着,看到她来了,都热情地迎了上来。
“嫂子,你可来了!”
“嫂子,麻烦你了!”
林依依笑了笑:“不客气,咱们开始吧。”
她先给女知青们讲解了做野菜饼需要的材料:野菜、面粉、玉米面、鸡蛋、盐、葱花等。然后又一步步教她们怎么处理野菜,怎么和面,怎么把野菜和面团混合在一起,怎么烙饼。
女知青们学得很认真,一边学一边记,时不时地提出问题,林依依都耐心地一一解答。
“嫂子,面和到什么程度才算好啊?” 一个叫张兰的女知青问道。
“像这样,不粘手,软硬适中就可以了。” 林依依示范着说道。
“嫂子,烙饼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啊?” 另一个女知青问道。
“火候要适中,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烙到两面金黄就可以了。” 林依依说道。
在林依依的耐心指导下,女知青们终于成功做出了野菜饼。看着自己亲手做的野菜饼,金黄酥脆,香气扑鼻,女知青们都很开心。
“太好了!我终于学会做野菜饼了!”
“真好吃!比我之前做的好吃多了!”
“谢谢嫂子!你真是太厉害了!”
林依依笑着说道:“不用谢,你们多做几次就熟练了。”
临走的时候,刘梅拿出一小包麦乳精,递给林依依:“嫂子,这是我家里给我寄来的,你拿着给孩子们尝尝吧。”
麦乳精在这个年代可是稀罕物,林依依连忙推辞:“不用了,你自己留着喝吧,孩子们还小,不用吃这个。”
“嫂子,你就拿着吧,” 刘梅坚持道,“你教我们做野菜饼,我们都不知道怎么感谢你呢。这麦乳精给孩子们补补身体,挺好的。”
林依依见她态度坚决,只好收下了:“那谢谢你了,刘知青。”
“不客气,嫂子。” 刘梅笑着说道。
回到家,林依依把麦乳精放进了系统空间。她打算等顾廷深回来的时候,再拿出来给孩子们喝,或者偶尔给孩子们冲一点,补补身体。
没过几天,顾廷深的信和包裹就到了。
包裹里有给孩子们的衣服、糖果、奶粉,还有给林依依的布料、围巾,以及一些细粮和肉干。信里说,他最近在部队表现不错,受到了领导的表扬,还涨了津贴,让林依依不用惦记他,照顾好自己和孩子们。
林依依看着包裹里的东西,心里暖暖的。她把衣服拿出来给孩子们试了试,大小正合适。招娣穿上新衣服,开心得不得了,在镜子前照了又照;念军和思军穿上新衣服,也显得格外精神。
“娘,这衣服真好看!谢谢爹!” 招娣开心地说道。
“谢谢爹!” 念军和思军也跟着喊道。
林依依笑着说道:“等爹回来,你们亲自谢谢他好不好?”
“好!” 三个孩子异口同声地答应着。
林依依把糖果分给孩子们,又给他们冲了奶粉。孩子们喝着香甜的奶粉,吃着甜甜的糖果,脸上满是幸福的笑容。
村里的人看到林依依家的孩子们穿了新衣服,吃了糖果和奶粉,都羡慕不已。有人问起,林依依就说是顾廷深从部队里寄来的,大家也就没多问,只当是部队里的待遇好。
知青们也知道了顾廷深寄包裹的事,都很羡慕林依依。尤其是女知青们,看着林依依家里的日子过得这么好,还有个疼她的丈夫,心里都有些羡慕。
不过,也有个别知青心里不平衡。比如李娟,她觉得林依依只不过是个农村妇女,凭什么能过上这么好的日子?心里对林依依有些嫉妒。
这天,李娟路过林依依家的院子,看到林依依正在给孩子们做新衣服,院子里还晾着不少干净的布料,心里的嫉妒更加强烈了。
她故意走到院子门口,阴阳怪气地说道:“哟,林嫂子,家里的日子过得可真红火啊,这么多好布料,都是你男人寄来的?”
林依依抬头看了她一眼,淡淡地说道:“是啊,孩子爹寄来的,给孩子们做衣服。”
“哼,真是好命啊,” 李娟撇了撇嘴,“不像我们,在这农村受苦受累,连件新衣服都穿不上。”
林依依没理会她,继续做着手里的活。她知道李娟是嫉妒,跟这种人计较,只会给自己惹麻烦。
李娟见林依依不搭理她,觉得很没面子,又说道:“林嫂子,你男人寄来这么多好东西,是不是也该分点给我们知青啊?大家都是在一个大队里,互相帮助是应该的嘛。”
林依依停下手里的活,看着她,语气平静地说道:“李知青,这些东西都是孩子爹辛辛苦苦挣来的,是给我们一家人用的。知青同志们有困难,应该找大队帮忙,而不是向别人索要。”
“你……” 李娟被林依依说得哑口无言,脸色一阵青一阵白,“你真是小气!”
说完,李娟气冲冲地走了。
林依依看着她的背影,摇了摇头。这种人,你越是迁就她,她就越是得寸进尺,与其跟她纠缠,不如直接拒绝。
这件事很快就传到了知青院。刘梅等人都觉得李娟做得不对,不该向林依依索要东西。赵建国也找李娟谈了话,批评了她的做法,让她以后不要再这样了。李娟虽然心里不服气,但也不敢再去找林依依的麻烦了。
日子一天天过去,知青们渐渐适应了农村的生活,和村里的乡亲们也熟悉了起来。他们会主动帮村里的老人挑水、砍柴,村里有红白喜事,他们也会主动帮忙,赢得了村里人的好感。
知青院的瓜也渐渐少了,刘梅和李娟虽然还是不怎么说话,但也不会再为了一点小事吵架了。赵建国依旧是知青点的负责人,他工作认真负责,和知青们相处得很好,也得到了大队干部的认可。
大队里的生活也恢复了平静。王二经过上次的教训,也收敛了很多,在生产队里干活也不敢再偷奸耍滑了。大家都忙着种地、收割,为了年底能多分点粮食而努力。
林依依的日子依旧过得平静而温馨。她每天照顾孩子、打理家务、种种菜园,偶尔给知青们指点一下生活上的小窍门,不掺和任何是非。系统也时不时地发放奖励,让她的物资越来越丰富。
顾廷深的信依旧定期寄来,有时候还会寄来一些稀罕的东西,比如水果罐头、巧克力,给孩子们带来惊喜。林依依也会定期给顾廷深回信,告诉他家里的情况,孩子们的趣事,让他安心。
这天,林依依正在院子里晒衣服,招娣放学回来,手里拿着一张奖状,兴奋地跑到她面前:“娘!娘!我得了奖状!”
林依依接过奖状,只见上面写着“三好学生”四个字,落款是村小学。她开心地把招娣搂进怀里:“我的招娣真厉害!竟然得了三好学生奖状!”
“是啊!娘,陈老师还表扬我了呢!说我学习认真,乐于助人!” 招娣骄傲地说道。
“嗯,招娣真棒!” 林依依在她的小脸上亲了一下,“娘晚上给你做好吃的,奖励你!”
“太好了!谢谢娘!” 招娣开心地跳了起来。
念军和思军也跑了过来,围着招娣,好奇地看着奖状:“姐姐,奖状是什么呀?”
“这是姐姐得的奖励,” 招娣得意地说道,“以后你们也要好好学习,争取也得奖状!”
“嗯!我们也要得奖状!” 念军和思军重重地点点头。
看着孩子们健康快乐地成长,林依依心里充满了幸福。她知道,她的“苟住”生活很成功。虽然没有大富大贵,但一家人平平安安、和和美美,孩子们健康成长,这就是最大的幸福。
深秋的阳光洒在院子里,暖洋洋的。林依依看着孩子们在院子里追逐嬉戏的身影,嘴角扬起一抹温柔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