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昌二十一年,秋。
帝国的巨轮在精心调整航向后,展现出愈发强劲的动力。新政的种子在四方沃土中生根发芽,科技的星火渐成燎原之势,而探索的视野,已投向连寰宇全舆图都未曾清晰描绘的遥远彼岸。
定北城外的旷野上,一段长约十里的实验性“铁道”已铺设完成。这并非后世的钢铁铁路,而是由硬木铺设轨条、以铸铁加固关键节点的简易轨道。数十名工匠与劳役推动着特制的、装有铁轮的四轮重载平板车,在轨道上往返运输煤炭和铁料。速度虽不快,但相较于在泥泞或冰雪中艰难行进的普通马车,其效率已提升了数倍,尤其是在运送沉重物资时。
格物院驻北疆的年轻官员,正拿着炭笔和本子,详细记录着车辆运行状况、轨道磨损程度以及载重数据。“若能解决木材易损、转向不便等问题,假以时日,以此法连接定北城与各矿点、乃至未来更远的据点,北疆物资转运效率将发生质变!”他兴奋地对前来视察的朱由检说道。
朱由检俯身摸了摸那粗糙的木轨,目光深邃。他看到了这其中蕴含的军事与经济潜力。“所需铁料、工匠,优先保障。尽快总结得失,拟定一份通往漠北主要草场和边境隘口的铁道规划纲要,报予朝廷。” 北疆的深耕,因这小小的技术尝试,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与此同时,针对罗刹人,朱由检改变了策略。他不再仅仅被动防御,而是采纳了幕僚的建议,主动派出精通罗刹语言的使者,携带丝绸、瓷器等礼物,前往鄂毕河上游的罗刹据点进行“交涉”。使者的任务并非求和,而是明确划界,警告罗刹人不得越过贝加尔湖以西、叶尼塞河以东的区域,并试探其国内虚实,了解其对于东方贸易的真实需求。武力威慑之后,辅以外交与利益勾连,北疆的棋盘上,朱由检落下了新的一子。
卢象升派出的“西域—中亚地理人文考察队”历尽艰辛,成功穿越了中亚腹地,最远抵达了里海东岸。他们带回了极其宝贵的信息:亲手绘制的中亚西部、里海周边地区精细地图;对波斯帝国东部边境军镇、部族分布的实地观察记录;以及大量关于当地物产、气候、文化的第一手资料。
更重要的是,考察队确认了奥斯曼人提供的情报基本属实,并且通过与当地游牧部落的接触,了解到波斯帝国因连年用兵(主要针对奥斯曼),其东部边防看似森严,实则兵力分散,后勤压力巨大,当地总督与部落首领之间也存在矛盾。
这些凝聚着血汗与智慧的报告被快马加鞭送回兰州,卢象升如获至宝。他立刻组织人手,将新地图与原有西域地图拼接,一幅更为完整的、西至里海的“大明西境及邻国舆图”初步成形。他据此向朱常洛上了一份万言书,详细分析了波斯帝国的虚弱之处与其战略重心在西不在东的态势,明确提出:“陛下,此乃天赐良机!波斯,外强中干,其东境看似广袤,实则空虚。若遣一良将,统精兵数万,携归附部落为向导,以迅雷之势切入其东部薄弱之处,未必不能重现汉时陈汤、班定远之功,将大明的疆域与影响力推至里海之滨!”
然而,如此大规模的军事行动牵涉甚广。就在朝廷对此议争论不休时,波斯的报复已然来临。一支由波斯边境总督派遣的、约五千人的骑兵部队,以“惩戒勾结明寇的部落”为名,突袭了几个与大明考察队有过接触的哈萨克部落,烧杀抢掠,并扬言若大明再敢西窥,必将引来波斯皇帝的无边怒火。西线的和平面纱,被彻底撕破,战争的阴云骤然浓重起来。
“镇西洋”基地已初具规模,成为了大明在西洋名副其实的桥头堡。来自古里、柯枝等地的商船开始频繁出入,码头上堆满了等待转运的香料、珍珠、宝石、象牙,以及大明急需的珍稀木材和稻米。大明的丝绸、瓷器、茶叶、铁器乃至精美的玻璃器皿(龙安格物院的新产品),也通过这些商船流向印度洋沿岸。
王承恩设立市舶司,征收商税,管理秩序,使得“镇西洋”迅速繁荣起来。巨大的经济利益吸引了更多来自东南亚乃至阿拉伯的商人,也引来了不速之客。
这一日,一艘破损严重、帆樯折断的卡拉维尔帆船,在波涛中挣扎着驶近“镇西洋”港口请求避难。船上悬挂的并非葡萄牙旗帜,而是一种未曾见过的、以城堡和狮子为图案的旗帜(西班牙旗帜)。船上水手形容枯槁,自称来自“西班牙”,在穿越一片浩瀚无边的大洋(太平洋)时遭遇风暴,偏离航向,历经九死一生才抵达此地。
王承恩谨慎地接待了这些意外的“客人”。通过随船通译(一名曾在马六甲与西班牙人打过交道的阿拉伯商人)的转述,王承恩得知了一个惊人的消息:这些西班牙人声称,他们来自遥远的西方,跨越了巨大的“南海”(西班牙人称太平洋),发现了一片广阔的新大陆(美洲),那里物产丰饶,有高大的玉米、奇特的烟草和大量的金银!他们本欲沿此前发现的航线返回,却因风暴迷失至此。
这个消息,与朱常洛一直以来模糊的、关于海外存在富饶大陆的猜想不谋而合!王承恩立刻意识到其重要性,他一方面妥善安置这些西班牙船员(实为软禁),派人仔细检查他们的船只和随身物品,尤其是海图和航行日志;另一方面,八百里加急,将这一惊人发现和西班牙人携带的部分物证(包括几个玉米棒子和一些金沙样本),连同自己的分析,火速奏报北京。南境的开拓,意外地打开了一扇通往全新世界的大门。
张献忠的高压统治,表面上使得东瀛四岛噤若寒蝉。公开的抵抗几乎绝迹,汉文蒙学在移民点和主要城镇推行,穿着汉服、使用汉名成为某种意义上的“风尚”。
但在寂静的乡村,在深夜的榻榻米上,古老的语言仍在低语,神道教的一些简单仪式被转入地下秘密进行。一种基于生存本能的文化韧性,在严酷的压迫下,以一种更隐蔽、更深刻的方式存续着。史可法注意到了这种“沉默的抵抗”,他再次向张献忠进言:“大将军,文化之更易,非刀剑可速成。今表面已服,或可稍弛其禁,于不危及统治处,略示宽仁,如允许其私下祭祀家神,以安其心。一味强压,恐使其恨意深入骨髓,非长久之策。”
张献忠此次没有立刻反驳,他看着各地上报的、关于民间消极怠工和轻微破坏事件的零星记录,陷入了沉思。绝对的武力能摧毁有形的抵抗,却难以磨灭无形的文化印记。他或许需要重新考虑治理的节奏与分寸。
与此同时,一项更为大胆的计划,在朱常洛的授意和张献忠的组织下,开始秘密筹备。利用东瀛熟悉海洋的降兵、囚徒以及部分生活无着的浪人,组建一支特殊的“探险船队”。船队的目标,正是根据西班牙俘虏提供的信息以及皇帝冥冥中的指引,向东跨越重洋,寻找那传说中的“新大陆”!无论是对过剩人口的处理,还是对海外财富与疆土的渴望,都驱使着帝国,将目光投向了浩瀚太平洋的彼岸。数艘经过加固、储备了充足物资和淡水的日本式朱印船,在长崎港内悄然集结,只待季风转变,便将踏上吉凶未卜的东进之旅。
秋高气爽,乾清宫内却气氛热烈。
朱由检关于北疆铁道规划与对罗刹新策略的奏章,卢象升关于西进里海的战略构想与波斯挑衅的急报,王承恩关于西班牙遇难船员与“新大陆”消息的密折,以及张献忠关于东瀛治理反思与组织东渡探险的请示,几乎同时摆在了朱常洛的案头。
信息量巨大,机遇与挑战并存。
朱常洛沉思良久,最终做出决断:
对北疆,准朱由检所奏,铁道之事,由工部纳入重点工程,协调资源。对罗刹交涉,可继续进行,以摸清底线为主。
对西线,卢象升西进之议,暂缓。然波斯敢犯我藩属(接触部落),不可不惩!着卢象升,精选骑兵一万,携归附部落骑兵为辅,以保护商路、惩戒暴徒之名,对来犯之波斯军队进行一次强有力的反击作战,务必打出军威,震慑波斯,使其不敢再窥视东方!但严格控制规模,不得深入波斯腹地。
对南境,王承恩所获情报至关重要!着其善待西班牙船员,务必获取其海图与航行知识。另,命龙安格物院、广州造船厂,立即着手研究、设计更适合远洋航行的重型海船,为未来探索新大陆做准备!
对东瀛,准张献忠组织东渡探险,可给予必要支持。对其治理之反思,着其与史可法详细拟定“刚柔并济”之新策,报朕审定。
旨意传出,帝国机器再次高效运转起来。
朱常洛独自立于寰宇全舆图前。代表着北疆的线条因铁道的规划而更显扎实;西线即将燃起惩戒的战火;南境的“镇西洋”基地旁,被他用朱笔画上了一个指向东方的箭头,旁边标注“新大陆?”;东瀛的方向,也画上了一个东渡的船形标记。
他能感觉到,脑海中的“山河社稷图”气运奔涌,那国运金龙虽未显着增长,但其爪牙更为锋锐,龙眸更加明亮,对四方疆域乃至遥远海洋的感知也愈发清晰。帝国的力量,正通过这些星罗棋布的据点、四通八达的探索和持续不断的技术革新,如同神经网络般,向着已知和未知的世界,坚定地蔓延开去。
星火已燃,必将燎原;海天新途,就在脚下。
帝国的巨轮在精心调整航向后,展现出愈发强劲的动力。新政的种子在四方沃土中生根发芽,科技的星火渐成燎原之势,而探索的视野,已投向连寰宇全舆图都未曾清晰描绘的遥远彼岸。
定北城外的旷野上,一段长约十里的实验性“铁道”已铺设完成。这并非后世的钢铁铁路,而是由硬木铺设轨条、以铸铁加固关键节点的简易轨道。数十名工匠与劳役推动着特制的、装有铁轮的四轮重载平板车,在轨道上往返运输煤炭和铁料。速度虽不快,但相较于在泥泞或冰雪中艰难行进的普通马车,其效率已提升了数倍,尤其是在运送沉重物资时。
格物院驻北疆的年轻官员,正拿着炭笔和本子,详细记录着车辆运行状况、轨道磨损程度以及载重数据。“若能解决木材易损、转向不便等问题,假以时日,以此法连接定北城与各矿点、乃至未来更远的据点,北疆物资转运效率将发生质变!”他兴奋地对前来视察的朱由检说道。
朱由检俯身摸了摸那粗糙的木轨,目光深邃。他看到了这其中蕴含的军事与经济潜力。“所需铁料、工匠,优先保障。尽快总结得失,拟定一份通往漠北主要草场和边境隘口的铁道规划纲要,报予朝廷。” 北疆的深耕,因这小小的技术尝试,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与此同时,针对罗刹人,朱由检改变了策略。他不再仅仅被动防御,而是采纳了幕僚的建议,主动派出精通罗刹语言的使者,携带丝绸、瓷器等礼物,前往鄂毕河上游的罗刹据点进行“交涉”。使者的任务并非求和,而是明确划界,警告罗刹人不得越过贝加尔湖以西、叶尼塞河以东的区域,并试探其国内虚实,了解其对于东方贸易的真实需求。武力威慑之后,辅以外交与利益勾连,北疆的棋盘上,朱由检落下了新的一子。
卢象升派出的“西域—中亚地理人文考察队”历尽艰辛,成功穿越了中亚腹地,最远抵达了里海东岸。他们带回了极其宝贵的信息:亲手绘制的中亚西部、里海周边地区精细地图;对波斯帝国东部边境军镇、部族分布的实地观察记录;以及大量关于当地物产、气候、文化的第一手资料。
更重要的是,考察队确认了奥斯曼人提供的情报基本属实,并且通过与当地游牧部落的接触,了解到波斯帝国因连年用兵(主要针对奥斯曼),其东部边防看似森严,实则兵力分散,后勤压力巨大,当地总督与部落首领之间也存在矛盾。
这些凝聚着血汗与智慧的报告被快马加鞭送回兰州,卢象升如获至宝。他立刻组织人手,将新地图与原有西域地图拼接,一幅更为完整的、西至里海的“大明西境及邻国舆图”初步成形。他据此向朱常洛上了一份万言书,详细分析了波斯帝国的虚弱之处与其战略重心在西不在东的态势,明确提出:“陛下,此乃天赐良机!波斯,外强中干,其东境看似广袤,实则空虚。若遣一良将,统精兵数万,携归附部落为向导,以迅雷之势切入其东部薄弱之处,未必不能重现汉时陈汤、班定远之功,将大明的疆域与影响力推至里海之滨!”
然而,如此大规模的军事行动牵涉甚广。就在朝廷对此议争论不休时,波斯的报复已然来临。一支由波斯边境总督派遣的、约五千人的骑兵部队,以“惩戒勾结明寇的部落”为名,突袭了几个与大明考察队有过接触的哈萨克部落,烧杀抢掠,并扬言若大明再敢西窥,必将引来波斯皇帝的无边怒火。西线的和平面纱,被彻底撕破,战争的阴云骤然浓重起来。
“镇西洋”基地已初具规模,成为了大明在西洋名副其实的桥头堡。来自古里、柯枝等地的商船开始频繁出入,码头上堆满了等待转运的香料、珍珠、宝石、象牙,以及大明急需的珍稀木材和稻米。大明的丝绸、瓷器、茶叶、铁器乃至精美的玻璃器皿(龙安格物院的新产品),也通过这些商船流向印度洋沿岸。
王承恩设立市舶司,征收商税,管理秩序,使得“镇西洋”迅速繁荣起来。巨大的经济利益吸引了更多来自东南亚乃至阿拉伯的商人,也引来了不速之客。
这一日,一艘破损严重、帆樯折断的卡拉维尔帆船,在波涛中挣扎着驶近“镇西洋”港口请求避难。船上悬挂的并非葡萄牙旗帜,而是一种未曾见过的、以城堡和狮子为图案的旗帜(西班牙旗帜)。船上水手形容枯槁,自称来自“西班牙”,在穿越一片浩瀚无边的大洋(太平洋)时遭遇风暴,偏离航向,历经九死一生才抵达此地。
王承恩谨慎地接待了这些意外的“客人”。通过随船通译(一名曾在马六甲与西班牙人打过交道的阿拉伯商人)的转述,王承恩得知了一个惊人的消息:这些西班牙人声称,他们来自遥远的西方,跨越了巨大的“南海”(西班牙人称太平洋),发现了一片广阔的新大陆(美洲),那里物产丰饶,有高大的玉米、奇特的烟草和大量的金银!他们本欲沿此前发现的航线返回,却因风暴迷失至此。
这个消息,与朱常洛一直以来模糊的、关于海外存在富饶大陆的猜想不谋而合!王承恩立刻意识到其重要性,他一方面妥善安置这些西班牙船员(实为软禁),派人仔细检查他们的船只和随身物品,尤其是海图和航行日志;另一方面,八百里加急,将这一惊人发现和西班牙人携带的部分物证(包括几个玉米棒子和一些金沙样本),连同自己的分析,火速奏报北京。南境的开拓,意外地打开了一扇通往全新世界的大门。
张献忠的高压统治,表面上使得东瀛四岛噤若寒蝉。公开的抵抗几乎绝迹,汉文蒙学在移民点和主要城镇推行,穿着汉服、使用汉名成为某种意义上的“风尚”。
但在寂静的乡村,在深夜的榻榻米上,古老的语言仍在低语,神道教的一些简单仪式被转入地下秘密进行。一种基于生存本能的文化韧性,在严酷的压迫下,以一种更隐蔽、更深刻的方式存续着。史可法注意到了这种“沉默的抵抗”,他再次向张献忠进言:“大将军,文化之更易,非刀剑可速成。今表面已服,或可稍弛其禁,于不危及统治处,略示宽仁,如允许其私下祭祀家神,以安其心。一味强压,恐使其恨意深入骨髓,非长久之策。”
张献忠此次没有立刻反驳,他看着各地上报的、关于民间消极怠工和轻微破坏事件的零星记录,陷入了沉思。绝对的武力能摧毁有形的抵抗,却难以磨灭无形的文化印记。他或许需要重新考虑治理的节奏与分寸。
与此同时,一项更为大胆的计划,在朱常洛的授意和张献忠的组织下,开始秘密筹备。利用东瀛熟悉海洋的降兵、囚徒以及部分生活无着的浪人,组建一支特殊的“探险船队”。船队的目标,正是根据西班牙俘虏提供的信息以及皇帝冥冥中的指引,向东跨越重洋,寻找那传说中的“新大陆”!无论是对过剩人口的处理,还是对海外财富与疆土的渴望,都驱使着帝国,将目光投向了浩瀚太平洋的彼岸。数艘经过加固、储备了充足物资和淡水的日本式朱印船,在长崎港内悄然集结,只待季风转变,便将踏上吉凶未卜的东进之旅。
秋高气爽,乾清宫内却气氛热烈。
朱由检关于北疆铁道规划与对罗刹新策略的奏章,卢象升关于西进里海的战略构想与波斯挑衅的急报,王承恩关于西班牙遇难船员与“新大陆”消息的密折,以及张献忠关于东瀛治理反思与组织东渡探险的请示,几乎同时摆在了朱常洛的案头。
信息量巨大,机遇与挑战并存。
朱常洛沉思良久,最终做出决断:
对北疆,准朱由检所奏,铁道之事,由工部纳入重点工程,协调资源。对罗刹交涉,可继续进行,以摸清底线为主。
对西线,卢象升西进之议,暂缓。然波斯敢犯我藩属(接触部落),不可不惩!着卢象升,精选骑兵一万,携归附部落骑兵为辅,以保护商路、惩戒暴徒之名,对来犯之波斯军队进行一次强有力的反击作战,务必打出军威,震慑波斯,使其不敢再窥视东方!但严格控制规模,不得深入波斯腹地。
对南境,王承恩所获情报至关重要!着其善待西班牙船员,务必获取其海图与航行知识。另,命龙安格物院、广州造船厂,立即着手研究、设计更适合远洋航行的重型海船,为未来探索新大陆做准备!
对东瀛,准张献忠组织东渡探险,可给予必要支持。对其治理之反思,着其与史可法详细拟定“刚柔并济”之新策,报朕审定。
旨意传出,帝国机器再次高效运转起来。
朱常洛独自立于寰宇全舆图前。代表着北疆的线条因铁道的规划而更显扎实;西线即将燃起惩戒的战火;南境的“镇西洋”基地旁,被他用朱笔画上了一个指向东方的箭头,旁边标注“新大陆?”;东瀛的方向,也画上了一个东渡的船形标记。
他能感觉到,脑海中的“山河社稷图”气运奔涌,那国运金龙虽未显着增长,但其爪牙更为锋锐,龙眸更加明亮,对四方疆域乃至遥远海洋的感知也愈发清晰。帝国的力量,正通过这些星罗棋布的据点、四通八达的探索和持续不断的技术革新,如同神经网络般,向着已知和未知的世界,坚定地蔓延开去。
星火已燃,必将燎原;海天新途,就在脚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