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昌二十一年,冬。
帝国的疆域在血与火中奠定,而今迈入精耕细作的时代。初雪覆盖了北国的原野,却无法冻结帝国四处迸发的活力与悄然滋生的新挑战。朱常洛稳坐中枢,如同掌控着精密罗盘的舵手,引领着帝国这艘前所未有的巨舰,在历史的长河中破浪前行。
定北城外的实验铁道取得了超出预期的成功。在格物院工匠和北疆戍卒、民夫的共同努力下,第一条连接定北城与三十里外主要煤矿的木质轨道正式建成并投入使用。特制的四轮轨道车由骡马牵引,载重量是普通马车的数倍,且不受雨雪泥泞的影响,运输效率陡增。煤炭、铁料、建材得以源源不断输入定北城,支撑着这座北方雄城的扩张与军工生产。
朱由检站在新落成的定北城钟鼓楼上,俯瞰着城内城外一片繁忙景象。远处,勘探队员正在冰天雪地中艰难跋涉,为下一步连接更远方据点乃至边境隘口的铁道网络规划路线。“此物若能遍及北疆,则我大军调度、物资转运,将如臂使指,罗刹人纵有千般狡诈,亦难撼我分毫。”他对身旁的幕僚感叹道,眼中闪烁着对未来的憧憬。
然而,安宁并非理所当然。朱由检派往鄂毕河流域与罗刹人交涉的使者带回了并不乐观的消息。罗刹边境总督态度傲慢,不仅拒绝明确划界,反而指责大明“侵占”了原本属于罗刹盟友(指某些蒙古部落)的草场,并暗示罗刹沙皇对东方的“无主之地”拥有“天然权利”。与此同时,边境线上小规模的摩擦骤然增多。几支明军的巡逻队遭遇了不明身份骑兵(疑似受罗刹怂恿的部落武装)的袭击,虽未造成重大损失,但紧张气氛陡然升级。
朱由检下令边境驻军提高戒备,加强巡逻力度,并授权前线将领,对越境挑衅者“可相机反击,务求全歼”。一场围绕着未来疆域和资源控制权的、低烈度的边境摩擦,在寒冷的北疆旷野上悄然展开。铁道象征着秩序与开发,而边境的硝烟则预示着争夺远未结束。
卢象升接到朝廷“惩戒波斯”的明确旨意后,立刻行动起来。他并未调动庞大的军团,而是精心挑选了八千精锐骑兵,其中半数装备了最新的“泰昌一式”燧发枪,并配属了三个轻型炮队(装备可由驮马拖曳的轻型野战炮)。以归附的哈萨克部落骑兵为向导,这支快速打击部队如同离弦之箭,迅速西进,直扑之前遭受波斯军队洗劫的部落区域。
此时,那支五千人的波斯骑兵正满载着抢掠来的财物和奴隶,慢悠悠地向西撤退,浑然不知死神已然降临。卢象升的部队在戈壁边缘追上了他们。
战斗毫无悬念。明军骑兵利用射程优势,在波斯骑兵冲锋距离之外便进行了数轮精准的齐射,密集的弹雨如同死神的镰刀,将波斯人的冲锋队形撕得粉碎。波斯骑兵试图凭借个人勇武靠近接战,但明军骑兵严格执行“放风筝”战术,始终保持距离,以火力消耗敌人。轻型野战炮也被迅速架设起来,对波斯人密集处进行轰击,进一步加剧了其混乱。
仅仅一个时辰,这支波斯部队便彻底崩溃,丢下大量尸体和抢掠的物资,残部向西逃窜。明军衔尾追杀数十里,斩首逾三千级,俘获数百,并夺回了所有被掳掠的人口和财物。
卢象升下令,将波斯俘虏和部分首级,连同措辞严厉的国书,一并送往波斯东部总督府。国书中严正声明:大明保护所有愿与之和平交往的部落与城邦,波斯若再敢犯境,下次迎战他们的,将不再是区区偏师,而是大明的倾国之兵!
这场干净利落的反击战,消息迅速传遍中亚。原本对大明心存疑虑或偏向波斯的部落和城邦,纷纷遣使至兰州,表示归附或希望加强联系。波斯东部边境一时风声鹤唳,那位之前气焰嚣张的总督不得不收缩兵力,紧急向国内求援。卢象升一击之下,不仅打出了大明的军威,更在西域树立了“保护者”的形象,为未来的战略推进奠定了坚实基础。
“镇西洋”基地已然成为印度洋东北角最繁华的贸易枢纽之一。来自西班牙遇难船员的消息,经过王承恩的详细盘问和交叉验证,其可靠性大大提高。那关于“新大陆”富饶物产(尤其是玉米、土豆等高产作物和大量金银)的描述,让朱常洛和朝廷重臣们心动不已。
王承恩奉旨加强了对那几名西班牙船员的“保护”与“学习”。他派出最聪明的通译和格物院学者,日夜不停地向他们学习西班牙语,研究他们带来的残缺海图、航海日志和那几根珍贵的玉米棒子。一艘受损的西班牙卡拉维尔帆船也被明军工匠仔细拆解研究,其船体结构和帆装设计,为广州造船厂设计新型远洋船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然而,利益的蛋糕总是引人觊觎。葡萄牙人虽然暂时避开了大明舰队的锋芒,但并未放弃。他们的间谍活跃在“镇西洋”及周边港口,密切关注着大明的一举一动。西班牙船员的存在和他们所带来的关于美洲航线的信息,显然无法完全保密。很快,葡萄牙驻果阿的总督便得知了这一情况,并意识到了其中蕴含的巨大战略价值——无论是抢先占领新大陆,还是破坏大明的探索计划。
几艘行踪诡秘的葡萄牙快船开始出现在“镇西洋”外围海域,试图拦截落单的大明侦察船或商船,以获取更多情报,甚至绑架关键人物。王承恩加强了海上巡逻和反间谍力度,一场围绕新大陆信息与探索先机的暗战,在南洋与西洋的万顷碧波之下悄然展开。南境的开拓,在迎来前所未有机遇的同时,也陷入了与老牌海上殖民者更复杂的博弈之中。
长崎港内,寒风凛冽。三艘经过特别加固和改装的日本式朱印船,以及两艘随行的中型大明福船,已经做好了最后的出发准备。船上装载了足供一年之用的粮食、淡水和各类物资,船员主要由张献忠甄选出的日本降兵、浪人以及部分敢于冒险的明军底层军官和通译组成。他们的使命,是凭借西班牙船员提供的模糊航线信息和皇帝“向东”的宏大意志,去寻找那传说中的新大陆。
张献忠亲自到港口送行。他看着这些表情各异的船员,心中清楚这是一场九死一生的赌博。成功了,将为帝国打开新的天地,也能缓解东瀛日益增加的人口压力;失败了,也不过是损失一些“不安定分子”和几条船。“出发!”他没有多言,只是挥了挥手。五艘船只缓缓驶离港口,消失在海平面的晨雾之中,承载着帝国的野心与无数个体的命运,驶向未知的东方。
与此同时,在东瀛本土,张献忠与史可法关于治理策略的争论也有了结果。在朱常洛“刚柔并济”的原则指导下,张献忠勉强同意在某些方面做出微调:允许日本平民在特定节日、于自家范围内进行不涉及政治象征的简单传统祭祀活动;对基层治理中表现优异的“日裔良民”,给予更实质性的奖励和略微提升的社会地位;严惩明军士卒或移民对日本平民的过度欺压行为。
这些措施幅度很小,但如同在坚冰上凿开了一道细缝。虽然无法立刻消除根深蒂固的仇恨,但确实让部分日本平民的生存压力得到了一丝缓解,社会面上的极端对抗情绪略有下降。史可法知道,这仅仅是开始,文化的融合与真正的征服,需要数代人的时间,而目前的政策,只是为这漫长的过程提供了一个不那么容易断裂的起点。东瀛的治理,依然任重而道远。
暖阁外雪花纷飞,阁内炭火温暖如春。
朱常洛仔细批阅着四方奏报:北疆铁道初见成效与边境摩擦的详细记录;西线卢象升雷霆反击的战报与波斯震恐、诸部来附的盛况;南境王承恩关于新大陆情报研究进展与葡萄牙人异动的密奏;东瀛张献忠奏报东渡船队启航及治理策略微调的情况。
他的朱笔在奏章上划过,做出一个个决定:嘉奖北疆筑路有功人员,拨付专款支持后续勘探;重赏西线有功将士,命卢象升稳住态势,加强对新附部落的羁縻;批准南境加快新型远洋海船研发,命王承恩务必确保西班牙船员及其知识的安全,对葡萄牙人的挑衅可予以坚决回击;对东瀛东渡船队寄予厚望,望其能开创伟业,对治理微调表示认可,嘱张献忠、史可法把握分寸。
放下朱笔,他再次走到那巨大的寰宇全舆图前。北疆的铁道线被他用朱笔轻轻描画;西线里海附近,插上了一面代表大明兵锋所至的小旗;南境的“镇西洋”旁,标注了“新大陆航线探查中”的字样;东瀛方向,画出了几道东渡的船迹。
帝国的疆域与影响力,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与方式,向着陆地与海洋的极限拓展。技术、军事、外交、探索……多股力量交织推进,共同塑造着这个亘古未有的庞大帝国。
朱常洛能清晰地感受到,脑海中那“山河社稷图”的气运愈发磅礴厚重,虽无具体数值显现,但那代表国运的光华流转间,充满了生机与力量。他知道,真正的挑战或许才刚刚开始,内部整合的深水区,外部强敌的环伺,未知世界的风险,都将接踵而至。
但他无所畏惧。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他低声吟诵,目光穿透宫殿的阻隔,仿佛看到了那铁轨蜿蜒的北疆,看到了那黄沙漫天的西域,看到了那碧波万顷的南洋,也看到了那迷雾重重的东方大洋。
“这日月所照,江河所至之地,终将尽属大明!”
帝国的疆域在血与火中奠定,而今迈入精耕细作的时代。初雪覆盖了北国的原野,却无法冻结帝国四处迸发的活力与悄然滋生的新挑战。朱常洛稳坐中枢,如同掌控着精密罗盘的舵手,引领着帝国这艘前所未有的巨舰,在历史的长河中破浪前行。
定北城外的实验铁道取得了超出预期的成功。在格物院工匠和北疆戍卒、民夫的共同努力下,第一条连接定北城与三十里外主要煤矿的木质轨道正式建成并投入使用。特制的四轮轨道车由骡马牵引,载重量是普通马车的数倍,且不受雨雪泥泞的影响,运输效率陡增。煤炭、铁料、建材得以源源不断输入定北城,支撑着这座北方雄城的扩张与军工生产。
朱由检站在新落成的定北城钟鼓楼上,俯瞰着城内城外一片繁忙景象。远处,勘探队员正在冰天雪地中艰难跋涉,为下一步连接更远方据点乃至边境隘口的铁道网络规划路线。“此物若能遍及北疆,则我大军调度、物资转运,将如臂使指,罗刹人纵有千般狡诈,亦难撼我分毫。”他对身旁的幕僚感叹道,眼中闪烁着对未来的憧憬。
然而,安宁并非理所当然。朱由检派往鄂毕河流域与罗刹人交涉的使者带回了并不乐观的消息。罗刹边境总督态度傲慢,不仅拒绝明确划界,反而指责大明“侵占”了原本属于罗刹盟友(指某些蒙古部落)的草场,并暗示罗刹沙皇对东方的“无主之地”拥有“天然权利”。与此同时,边境线上小规模的摩擦骤然增多。几支明军的巡逻队遭遇了不明身份骑兵(疑似受罗刹怂恿的部落武装)的袭击,虽未造成重大损失,但紧张气氛陡然升级。
朱由检下令边境驻军提高戒备,加强巡逻力度,并授权前线将领,对越境挑衅者“可相机反击,务求全歼”。一场围绕着未来疆域和资源控制权的、低烈度的边境摩擦,在寒冷的北疆旷野上悄然展开。铁道象征着秩序与开发,而边境的硝烟则预示着争夺远未结束。
卢象升接到朝廷“惩戒波斯”的明确旨意后,立刻行动起来。他并未调动庞大的军团,而是精心挑选了八千精锐骑兵,其中半数装备了最新的“泰昌一式”燧发枪,并配属了三个轻型炮队(装备可由驮马拖曳的轻型野战炮)。以归附的哈萨克部落骑兵为向导,这支快速打击部队如同离弦之箭,迅速西进,直扑之前遭受波斯军队洗劫的部落区域。
此时,那支五千人的波斯骑兵正满载着抢掠来的财物和奴隶,慢悠悠地向西撤退,浑然不知死神已然降临。卢象升的部队在戈壁边缘追上了他们。
战斗毫无悬念。明军骑兵利用射程优势,在波斯骑兵冲锋距离之外便进行了数轮精准的齐射,密集的弹雨如同死神的镰刀,将波斯人的冲锋队形撕得粉碎。波斯骑兵试图凭借个人勇武靠近接战,但明军骑兵严格执行“放风筝”战术,始终保持距离,以火力消耗敌人。轻型野战炮也被迅速架设起来,对波斯人密集处进行轰击,进一步加剧了其混乱。
仅仅一个时辰,这支波斯部队便彻底崩溃,丢下大量尸体和抢掠的物资,残部向西逃窜。明军衔尾追杀数十里,斩首逾三千级,俘获数百,并夺回了所有被掳掠的人口和财物。
卢象升下令,将波斯俘虏和部分首级,连同措辞严厉的国书,一并送往波斯东部总督府。国书中严正声明:大明保护所有愿与之和平交往的部落与城邦,波斯若再敢犯境,下次迎战他们的,将不再是区区偏师,而是大明的倾国之兵!
这场干净利落的反击战,消息迅速传遍中亚。原本对大明心存疑虑或偏向波斯的部落和城邦,纷纷遣使至兰州,表示归附或希望加强联系。波斯东部边境一时风声鹤唳,那位之前气焰嚣张的总督不得不收缩兵力,紧急向国内求援。卢象升一击之下,不仅打出了大明的军威,更在西域树立了“保护者”的形象,为未来的战略推进奠定了坚实基础。
“镇西洋”基地已然成为印度洋东北角最繁华的贸易枢纽之一。来自西班牙遇难船员的消息,经过王承恩的详细盘问和交叉验证,其可靠性大大提高。那关于“新大陆”富饶物产(尤其是玉米、土豆等高产作物和大量金银)的描述,让朱常洛和朝廷重臣们心动不已。
王承恩奉旨加强了对那几名西班牙船员的“保护”与“学习”。他派出最聪明的通译和格物院学者,日夜不停地向他们学习西班牙语,研究他们带来的残缺海图、航海日志和那几根珍贵的玉米棒子。一艘受损的西班牙卡拉维尔帆船也被明军工匠仔细拆解研究,其船体结构和帆装设计,为广州造船厂设计新型远洋船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然而,利益的蛋糕总是引人觊觎。葡萄牙人虽然暂时避开了大明舰队的锋芒,但并未放弃。他们的间谍活跃在“镇西洋”及周边港口,密切关注着大明的一举一动。西班牙船员的存在和他们所带来的关于美洲航线的信息,显然无法完全保密。很快,葡萄牙驻果阿的总督便得知了这一情况,并意识到了其中蕴含的巨大战略价值——无论是抢先占领新大陆,还是破坏大明的探索计划。
几艘行踪诡秘的葡萄牙快船开始出现在“镇西洋”外围海域,试图拦截落单的大明侦察船或商船,以获取更多情报,甚至绑架关键人物。王承恩加强了海上巡逻和反间谍力度,一场围绕新大陆信息与探索先机的暗战,在南洋与西洋的万顷碧波之下悄然展开。南境的开拓,在迎来前所未有机遇的同时,也陷入了与老牌海上殖民者更复杂的博弈之中。
长崎港内,寒风凛冽。三艘经过特别加固和改装的日本式朱印船,以及两艘随行的中型大明福船,已经做好了最后的出发准备。船上装载了足供一年之用的粮食、淡水和各类物资,船员主要由张献忠甄选出的日本降兵、浪人以及部分敢于冒险的明军底层军官和通译组成。他们的使命,是凭借西班牙船员提供的模糊航线信息和皇帝“向东”的宏大意志,去寻找那传说中的新大陆。
张献忠亲自到港口送行。他看着这些表情各异的船员,心中清楚这是一场九死一生的赌博。成功了,将为帝国打开新的天地,也能缓解东瀛日益增加的人口压力;失败了,也不过是损失一些“不安定分子”和几条船。“出发!”他没有多言,只是挥了挥手。五艘船只缓缓驶离港口,消失在海平面的晨雾之中,承载着帝国的野心与无数个体的命运,驶向未知的东方。
与此同时,在东瀛本土,张献忠与史可法关于治理策略的争论也有了结果。在朱常洛“刚柔并济”的原则指导下,张献忠勉强同意在某些方面做出微调:允许日本平民在特定节日、于自家范围内进行不涉及政治象征的简单传统祭祀活动;对基层治理中表现优异的“日裔良民”,给予更实质性的奖励和略微提升的社会地位;严惩明军士卒或移民对日本平民的过度欺压行为。
这些措施幅度很小,但如同在坚冰上凿开了一道细缝。虽然无法立刻消除根深蒂固的仇恨,但确实让部分日本平民的生存压力得到了一丝缓解,社会面上的极端对抗情绪略有下降。史可法知道,这仅仅是开始,文化的融合与真正的征服,需要数代人的时间,而目前的政策,只是为这漫长的过程提供了一个不那么容易断裂的起点。东瀛的治理,依然任重而道远。
暖阁外雪花纷飞,阁内炭火温暖如春。
朱常洛仔细批阅着四方奏报:北疆铁道初见成效与边境摩擦的详细记录;西线卢象升雷霆反击的战报与波斯震恐、诸部来附的盛况;南境王承恩关于新大陆情报研究进展与葡萄牙人异动的密奏;东瀛张献忠奏报东渡船队启航及治理策略微调的情况。
他的朱笔在奏章上划过,做出一个个决定:嘉奖北疆筑路有功人员,拨付专款支持后续勘探;重赏西线有功将士,命卢象升稳住态势,加强对新附部落的羁縻;批准南境加快新型远洋海船研发,命王承恩务必确保西班牙船员及其知识的安全,对葡萄牙人的挑衅可予以坚决回击;对东瀛东渡船队寄予厚望,望其能开创伟业,对治理微调表示认可,嘱张献忠、史可法把握分寸。
放下朱笔,他再次走到那巨大的寰宇全舆图前。北疆的铁道线被他用朱笔轻轻描画;西线里海附近,插上了一面代表大明兵锋所至的小旗;南境的“镇西洋”旁,标注了“新大陆航线探查中”的字样;东瀛方向,画出了几道东渡的船迹。
帝国的疆域与影响力,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与方式,向着陆地与海洋的极限拓展。技术、军事、外交、探索……多股力量交织推进,共同塑造着这个亘古未有的庞大帝国。
朱常洛能清晰地感受到,脑海中那“山河社稷图”的气运愈发磅礴厚重,虽无具体数值显现,但那代表国运的光华流转间,充满了生机与力量。他知道,真正的挑战或许才刚刚开始,内部整合的深水区,外部强敌的环伺,未知世界的风险,都将接踵而至。
但他无所畏惧。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他低声吟诵,目光穿透宫殿的阻隔,仿佛看到了那铁轨蜿蜒的北疆,看到了那黄沙漫天的西域,看到了那碧波万顷的南洋,也看到了那迷雾重重的东方大洋。
“这日月所照,江河所至之地,终将尽属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