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师王鹏展(八)
第三十五章 着书立说
承相痊愈后,王鹏展的生活重心彻底转回了家庭和相术的系统化整理上。佐藤教授寄来了正式的合作研究提案,但王鹏展婉拒了长期驻日的要求,改为每季度短期交流的模式。他深知,儿子的天赋需要引导,妻子的心需要安定,而自己探索相术的道路,也必须深深扎根于这片生养他的土地。
书房里,那本暂定名为《相术新解》的手稿日渐增厚。王鹏展不再满足于零散的案例记录,他开始构建一个全新的框架:
相形篇:系统梳理传统面相、骨相、手相、体相的形态特征及其与性格、命运的关联。他摒弃了古籍中过于玄虚或宿命论的表述,代之以更客观的描述和概率性判断,强调“相由心生,境随心转”的能动性。他绘制了更精确的面部十二宫位图,详细标注了不同纹路(如悬针纹、鱼尾纹、法令纹)的成因与可能的预示范围,并附上大量验证案例。
相气篇:这是他最具突破性的部分。王鹏展详细描述了“气场”的观察方法(半冥想状态、视觉焦点调整),定义了不同颜色、形态、强度气场所代表的情绪状态、健康状况及短期运势倾向(如灰黑主病厄滞涩,红赤主怒气冲突,明黄主智慧通达,粉金主贵人机遇,淡紫主灵性超凡等)。他特别强调了气场变化的动态性,以及环境气场对个体的影响。这部分内容,他大量参考了与沈清雨合作整理的实验数据,并引入了“能量场”、“生物光子”等现代术语进行类比解释。
相骨篇:基于《麻衣相术》残篇、《摸骨秘要》及自身实践,王鹏展谨慎地阐述了“相骨”的境界。他着重描述如何通过“灵触”感知骨骼形态(如额骨的宽窄隆陷、枕骨的凸起程度、颧骨的走势、鼻骨的挺直或歪曲)来推断先天禀赋、潜在体质弱点、重大命运转折点(如早夭、大器晚成、迁徙、重大伤病预警)以及精神特质(如意志力、记忆力、创造力)。他强调“相骨”需极高的天赋和道德自律,因其触及更深层的生命信息,滥用危害极大。这部分他写得尤为谨慎,只记录可验证的核心原则,许多秘法仅以暗示或需特定条件才能解读的符号记录。
他开始有意识地记录承相展现出的特殊观察能力,作为“天赋与后天环境互动”的独特案例,小心地写在另一本加密的笔记里。
“爸爸,你在写‘看人’的书吗?”一天,承相趴在书桌边,好奇地看着父亲奋笔疾书。
王鹏展放下笔,摸摸儿子的头:“是啊,爸爸在把怎么‘看’人、‘看’事的心得记下来。”
“那‘看’东西呢?”承相眨着大眼睛,“张爷爷家那个旧柜子,里面有个小盒子,闪着绿光,张爷爷自己都不知道呢。”
王鹏展心中一动。几天后,他带承相去拜访邻居张老。闲聊间提起承相的话,张老将信将疑地挪开柜子,果然在背后一个极其隐蔽的暗格里,发现了一个祖传的翡翠鼻烟壶,正是翠绿欲滴。
“神了!这孩子...”张老惊愕不已。王鹏展连忙解释是孩子眼尖,心中却明白,承相看到的“绿光”,正是物品上蕴含的“宝气”或长久积累的“人气”。
第三十六章 天赋初显
承相的特殊能力,如同璞玉,在王鹏展有意识的呵护和秀兰半信半疑的默许下,渐渐展露光彩。这孩子似乎天生就能感知到常人无法察觉的“信息场”:
他能一眼看出刚认识的小朋友是“暖烘烘的太阳”(性格开朗健康)还是“湿漉漉的小草”(心情低落或身体不适)。
他能指着校园里一棵看似普通的槐树说:“它不高兴,根被压疼了。”后来学校修水管,果然发现树根被水泥封住了一大片。
他甚至能模糊地“读”到物品上残留的强烈情绪印记。一次,秀兰带他去旧货市场,他死死拽着一个旧铜铃铛不放,说“它在哭”。摊主后来才支吾着说,这铃铛是从一个孤寡老人遗物里收来的。
王鹏展没有急于教导儿子复杂的相术理论,而是引导他学会描述和分辨这些感知:这是颜色?是温度?是声音?还是某种感觉?他教承相静坐,学着像爸爸那样“静下心来听”。更重要的是,他反复告诫儿子:看到什么,除非必要,不要轻易说出来;这种能力是为了帮助人,理解事,而不是炫耀或窥探。
秀兰起初忧心忡忡,怕儿子成了“小怪物”。但看到王鹏展耐心引导,承相也依然是个活泼爱笑的孩子,她才慢慢放下心来,甚至开始学着用孩子能理解的方式,教他一些基础的人情世故,告诉他什么场合该“装看不见”。
沈清雨得知承相的天赋后,寄来了一些儿童心理学和超常儿童教育的书籍。信中,她的语气保持着学术性的关切,但字里行间那份克制的距离感,王鹏展感受得到。她已不再频繁出现在王家,研究工作主要通过信件和林教授转达。王鹏展心中有一丝怅然,却也明白这是最好的局面。他将对沈清雨的欣赏和感激,深深埋藏,化作学术上更严谨的动力。
第三十七章 风起青萍
王鹏展在省社科院的地位日益稳固,他的研究小组吸引了更多跨学科人才加入。与佐藤教授的合作项目也顺利启动,重点研究不同文化背景下“气场”感知的共性与差异。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
一份措辞严厉的内参文件悄然流传开来。文件署名是科技局的周明副局长和省社科院的孙德才教授。文件的核心观点直指王鹏展的研究:
1. 方法论质疑:指责其核心的“气场观察”和“相骨诊断”严重依赖主观经验和个人天赋,缺乏可重复的科学实验验证,违背了唯物主义认识论。
2. 封建迷信回潮:批判其研究中夹杂的“通灵”、“冲撞”、“宝气”等概念,是披着“科学化”外衣的封建迷信复辟,尤其涉及儿童案例的部分,有“妖言惑众”、“摧残幼苗”之嫌。
3. 国际合作风险:质疑与日本佐藤教授的合作,认为其研究的“灵视”、“骨相遗传”等内容具有神秘主义色彩,可能涉及非科学甚至有害思想的渗透,要求严格审查合作内容和成果输出。
4. 占用科研资源:认为此类“非主流”、“高风险”研究占用了宝贵的科研经费和人才资源,挤占了真正服务于国家建设需求的研究项目。
这份文件像一颗投入池塘的石子,在保守派学者和部分官员中引起了不小的涟漪。王鹏展的研究项目经费审批被暂缓,原定的成果发布会也被要求“重新评估内容”。
林教授气得在办公室里拍桌子:“又是孙德才!还有那个周明!他们就是见不得别人做出成绩!什么封建迷信,小王的研究报告里哪一句不是基于观察和逻辑?”
王鹏展反而显得平静。他经历过比这更严峻的批判。他深知,根深蒂固的偏见和学术上的门户之见,不是靠一时意气能解决的。
“林老,清者自清。”王鹏展将那份内参复印件收进抽屉,“他们质疑主观经验,我们就拿出更多可验证的案例和统计数据。他们扣帽子,我们就更扎实地做好研究,用事实说话。至于国际合作,一切流程都合规合法,佐藤教授的研究也是严肃的学术探索,我们问心无愧。”
他决定将精力集中于《相术新解》的撰写和承相的引导上。同时,他开始着手整理一份详尽的“相术预测验证报告”,汇集他这些年来有据可查的准确预测案例,特别是涉及疾病预警、安全提示等具有明确社会价值的实例。
第三十八章 稚子解围
一天,王鹏展带承相去社科院。他在办公室和一位医学专家讨论一份关于“印堂发暗与心脑血管疾病早期关联”的统计分析报告,承相则安静地在旁边画画。
讨论正酣时,孙德才教授不请自来,身后还跟着两位表情严肃、干部模样的人。
“王研究员,这几位是科技局政策调研处的同志。”孙德才语气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得意,“他们想了解一下你研究项目的‘实际社会效益’,特别是关于所谓‘预测’的部分。”
气氛瞬间紧张。王鹏展知道,这是冲着内参文件来的“调研”,来者不善。
他拿出准备好的验证报告,开始有条不紊地介绍。然而,调研处的同志显然带着先入为主的质疑,不断打断,追问细节,要求提供“无法用巧合解释的铁证”,甚至暗示一些案例可能是“事后附会”。
王鹏展据理力争,但对方的不信任感几乎写在脸上。争论陷入僵局。
就在这时,一直安静画画的承相突然抬起头,指着其中一位眉头紧锁、不停揉捏后颈的中年干部,用稚嫩但清晰的声音说:“伯伯,你脖子后面有个‘小刺猬’,它扎得你很疼吧?妈妈说,疼的时候要好好睡觉,不能生气。”
办公室瞬间安静下来。
那位干部愣住了,下意识地停住了揉捏后颈的手。他确实患有严重的颈椎病,最近因为工作压力大,发作得厉害,后颈肌肉僵硬刺痛,被他私下形容为“像有刺猬在扎”。这事除了家人和主治医生,单位没人知道!
“小朋友,你...你怎么知道伯伯脖子疼?”干部的声音带着难以置信的惊讶。
承相指了指自己的后颈:“我看到那里有灰灰的小尖尖,像刺猬的刺。爸爸说,灰尖尖就是疼的地方。”他又看向干部的脸,“伯伯你这里的颜色,”他指着干部眉心和太阳穴附近,“是暗暗的红色,爸爸说这样就是太累了,生气了。”
王鹏展心中既惊讶又了然。承相不仅看到了对方颈椎部位病痛的“病气”(被他形象地理解为“灰尖尖”),还敏锐地捕捉到了对方因疼痛和当前争执产生的郁怒之气(“暗暗的红色”)。
孙德才的脸色变得非常难看。另一位调研干部也露出了好奇的神色。
王鹏展顺势温和地对承相说:“宝宝观察得很仔细。伯伯确实太辛苦了。”他转向那位干部,“李处长,承相这孩子有些特殊的观察力,但他说得对,您的颈椎问题需要重视,过度劳累和情绪波动确实会加重症状。我认识一位推拿正骨很有经验的老中医,如果您需要,我可以介绍。”
李处长脸上的怀疑和严厉被一种复杂的神情取代,有惊讶,有尴尬,也有一丝被点破病痛、被孩子纯真关心的触动。他摆摆手:“咳...老毛病了。小朋友...眼力真好。”他转向孙德才,“孙教授,我看王研究员这里...确实有些值得关注的现象。调研报告我们会如实写,但具体情况,还得辩证地看。”
这次不愉快的“调研”最终不了了之。承相无意间的表现,虽不能彻底消除质疑,却像一道清泉,冲淡了浓重的火药味,也让对方看到了王鹏展研究背后某种难以简单否定的“真实”。
事后,王鹏展没有过多表扬承相,只是更紧地握住了儿子的手。他意识到,承相的天赋,或许正是打破僵局、弥合认知鸿沟的一把钥匙——以最纯粹、最不设防的方式。
第三十九章 新解初成
风波暂时平息,王鹏展更加专注于《相术新解》的写作。他将“相形”、“相气”、“相骨”三篇融会贯通,强调三者并非割裂,而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认知过程。他提出了“信息场交互感知”的概念,试图为相术经验提供一个更具包容性的现代解释框架。
在书的引言中,他郑重写道:
“相学之术,源远流长,乃古人观天地之象,察人事之变,积千百年经验所得。非为宿命之论,实乃识人、知人、助人之道。其精妙在于‘观其形,察其气,透其骨’,然终归于‘会其神’——理解生命之独特与潜能。经验为基,验证为要。吾辈研习,当去芜存菁,与时俱进,以科学精神探其理,以济世之心行其道。切不可故弄玄虚,妄断祸福,更当敬畏生命,谨守天机。今作《新解》,非为标新,但求承古开今,抛砖引玉,使此古老智慧,焕发新生,惠及世人。”
他将手稿的初样,分别寄给了郑国栋、林教授、沈清雨和远在日本的佐藤教授,恳请他们提出批评意见。
郑国栋回信,盛赞其“承古开今,功德无量”,并主动提出联系出版社。林教授激动地打来电话,认为这是“为传统文化正名的力作”。佐藤教授寄来了详尽的日文批注和补充建议,尤其对“相气篇”与日本“灵视”传统的比较研究提出了宝贵意见。
沈清雨的回信则显得格外厚重。她以极其严谨的学术态度,逐章逐节提出了修改建议:从术语的规范性、案例描述的客观性、统计数据的严谨性,到理论框架与现代心理学、医学的衔接点,都做了细致批注。信末,她写道:
“鹏展,此书意义重大。它不仅是相术研究的里程碑,更是沟通传统智慧与现代科学的一座桥梁。你的坚持和努力,正在让一个曾被误解的领域重获尊严。我为你感到骄傲。修改建议或许严苛,但请相信,是希望它能经受住最挑剔的目光。期待正式出版之日。另,承相安好?他的‘小刺猬’理论,生动有趣,或许未来可成为儿童感知教育的一个有趣切入点。保重。 清雨 敬上”
看着熟悉的娟秀字迹和字里行间未曾改变的专业热忱与含蓄关怀,王鹏展心中暖流涌动,也夹杂着淡淡的酸涩。他将这份珍贵的回信小心收好。
与此同时,承相在父母的引导下,能力发展得既自然又可控。他学会了区分哪些“看见”需要告诉爸爸妈妈,哪些可以默默观察;学会了用画画或简单的词语描述自己的感知,而不是惊世骇俗的直言。王鹏展在书稿的附录里,谨慎地加入了一小节关于“天赋儿童的感知特点与引导”,灵感正是来源于承相,但没有提及具体身份。
着书立说,育子成人。王鹏展的生活,在经历了惊涛骇浪和跨国求索后,似乎终于驶入了一段相对平静却充满内省与收获的航程。他明白,真正的挑战或许才刚刚开始——如何让凝聚了毕生心血和家族传承的《相术新解》,被更广大的世界所理解和接受?如何守护好承相这份珍贵而特殊的天赋?平静的海面下,新的暗流或许已在酝酿。但他已非当年那个小山冲里只能偷偷看相的青年,他有了更坚实的根基,更开阔的视野,以及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感。
第三十五章 着书立说
承相痊愈后,王鹏展的生活重心彻底转回了家庭和相术的系统化整理上。佐藤教授寄来了正式的合作研究提案,但王鹏展婉拒了长期驻日的要求,改为每季度短期交流的模式。他深知,儿子的天赋需要引导,妻子的心需要安定,而自己探索相术的道路,也必须深深扎根于这片生养他的土地。
书房里,那本暂定名为《相术新解》的手稿日渐增厚。王鹏展不再满足于零散的案例记录,他开始构建一个全新的框架:
相形篇:系统梳理传统面相、骨相、手相、体相的形态特征及其与性格、命运的关联。他摒弃了古籍中过于玄虚或宿命论的表述,代之以更客观的描述和概率性判断,强调“相由心生,境随心转”的能动性。他绘制了更精确的面部十二宫位图,详细标注了不同纹路(如悬针纹、鱼尾纹、法令纹)的成因与可能的预示范围,并附上大量验证案例。
相气篇:这是他最具突破性的部分。王鹏展详细描述了“气场”的观察方法(半冥想状态、视觉焦点调整),定义了不同颜色、形态、强度气场所代表的情绪状态、健康状况及短期运势倾向(如灰黑主病厄滞涩,红赤主怒气冲突,明黄主智慧通达,粉金主贵人机遇,淡紫主灵性超凡等)。他特别强调了气场变化的动态性,以及环境气场对个体的影响。这部分内容,他大量参考了与沈清雨合作整理的实验数据,并引入了“能量场”、“生物光子”等现代术语进行类比解释。
相骨篇:基于《麻衣相术》残篇、《摸骨秘要》及自身实践,王鹏展谨慎地阐述了“相骨”的境界。他着重描述如何通过“灵触”感知骨骼形态(如额骨的宽窄隆陷、枕骨的凸起程度、颧骨的走势、鼻骨的挺直或歪曲)来推断先天禀赋、潜在体质弱点、重大命运转折点(如早夭、大器晚成、迁徙、重大伤病预警)以及精神特质(如意志力、记忆力、创造力)。他强调“相骨”需极高的天赋和道德自律,因其触及更深层的生命信息,滥用危害极大。这部分他写得尤为谨慎,只记录可验证的核心原则,许多秘法仅以暗示或需特定条件才能解读的符号记录。
他开始有意识地记录承相展现出的特殊观察能力,作为“天赋与后天环境互动”的独特案例,小心地写在另一本加密的笔记里。
“爸爸,你在写‘看人’的书吗?”一天,承相趴在书桌边,好奇地看着父亲奋笔疾书。
王鹏展放下笔,摸摸儿子的头:“是啊,爸爸在把怎么‘看’人、‘看’事的心得记下来。”
“那‘看’东西呢?”承相眨着大眼睛,“张爷爷家那个旧柜子,里面有个小盒子,闪着绿光,张爷爷自己都不知道呢。”
王鹏展心中一动。几天后,他带承相去拜访邻居张老。闲聊间提起承相的话,张老将信将疑地挪开柜子,果然在背后一个极其隐蔽的暗格里,发现了一个祖传的翡翠鼻烟壶,正是翠绿欲滴。
“神了!这孩子...”张老惊愕不已。王鹏展连忙解释是孩子眼尖,心中却明白,承相看到的“绿光”,正是物品上蕴含的“宝气”或长久积累的“人气”。
第三十六章 天赋初显
承相的特殊能力,如同璞玉,在王鹏展有意识的呵护和秀兰半信半疑的默许下,渐渐展露光彩。这孩子似乎天生就能感知到常人无法察觉的“信息场”:
他能一眼看出刚认识的小朋友是“暖烘烘的太阳”(性格开朗健康)还是“湿漉漉的小草”(心情低落或身体不适)。
他能指着校园里一棵看似普通的槐树说:“它不高兴,根被压疼了。”后来学校修水管,果然发现树根被水泥封住了一大片。
他甚至能模糊地“读”到物品上残留的强烈情绪印记。一次,秀兰带他去旧货市场,他死死拽着一个旧铜铃铛不放,说“它在哭”。摊主后来才支吾着说,这铃铛是从一个孤寡老人遗物里收来的。
王鹏展没有急于教导儿子复杂的相术理论,而是引导他学会描述和分辨这些感知:这是颜色?是温度?是声音?还是某种感觉?他教承相静坐,学着像爸爸那样“静下心来听”。更重要的是,他反复告诫儿子:看到什么,除非必要,不要轻易说出来;这种能力是为了帮助人,理解事,而不是炫耀或窥探。
秀兰起初忧心忡忡,怕儿子成了“小怪物”。但看到王鹏展耐心引导,承相也依然是个活泼爱笑的孩子,她才慢慢放下心来,甚至开始学着用孩子能理解的方式,教他一些基础的人情世故,告诉他什么场合该“装看不见”。
沈清雨得知承相的天赋后,寄来了一些儿童心理学和超常儿童教育的书籍。信中,她的语气保持着学术性的关切,但字里行间那份克制的距离感,王鹏展感受得到。她已不再频繁出现在王家,研究工作主要通过信件和林教授转达。王鹏展心中有一丝怅然,却也明白这是最好的局面。他将对沈清雨的欣赏和感激,深深埋藏,化作学术上更严谨的动力。
第三十七章 风起青萍
王鹏展在省社科院的地位日益稳固,他的研究小组吸引了更多跨学科人才加入。与佐藤教授的合作项目也顺利启动,重点研究不同文化背景下“气场”感知的共性与差异。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
一份措辞严厉的内参文件悄然流传开来。文件署名是科技局的周明副局长和省社科院的孙德才教授。文件的核心观点直指王鹏展的研究:
1. 方法论质疑:指责其核心的“气场观察”和“相骨诊断”严重依赖主观经验和个人天赋,缺乏可重复的科学实验验证,违背了唯物主义认识论。
2. 封建迷信回潮:批判其研究中夹杂的“通灵”、“冲撞”、“宝气”等概念,是披着“科学化”外衣的封建迷信复辟,尤其涉及儿童案例的部分,有“妖言惑众”、“摧残幼苗”之嫌。
3. 国际合作风险:质疑与日本佐藤教授的合作,认为其研究的“灵视”、“骨相遗传”等内容具有神秘主义色彩,可能涉及非科学甚至有害思想的渗透,要求严格审查合作内容和成果输出。
4. 占用科研资源:认为此类“非主流”、“高风险”研究占用了宝贵的科研经费和人才资源,挤占了真正服务于国家建设需求的研究项目。
这份文件像一颗投入池塘的石子,在保守派学者和部分官员中引起了不小的涟漪。王鹏展的研究项目经费审批被暂缓,原定的成果发布会也被要求“重新评估内容”。
林教授气得在办公室里拍桌子:“又是孙德才!还有那个周明!他们就是见不得别人做出成绩!什么封建迷信,小王的研究报告里哪一句不是基于观察和逻辑?”
王鹏展反而显得平静。他经历过比这更严峻的批判。他深知,根深蒂固的偏见和学术上的门户之见,不是靠一时意气能解决的。
“林老,清者自清。”王鹏展将那份内参复印件收进抽屉,“他们质疑主观经验,我们就拿出更多可验证的案例和统计数据。他们扣帽子,我们就更扎实地做好研究,用事实说话。至于国际合作,一切流程都合规合法,佐藤教授的研究也是严肃的学术探索,我们问心无愧。”
他决定将精力集中于《相术新解》的撰写和承相的引导上。同时,他开始着手整理一份详尽的“相术预测验证报告”,汇集他这些年来有据可查的准确预测案例,特别是涉及疾病预警、安全提示等具有明确社会价值的实例。
第三十八章 稚子解围
一天,王鹏展带承相去社科院。他在办公室和一位医学专家讨论一份关于“印堂发暗与心脑血管疾病早期关联”的统计分析报告,承相则安静地在旁边画画。
讨论正酣时,孙德才教授不请自来,身后还跟着两位表情严肃、干部模样的人。
“王研究员,这几位是科技局政策调研处的同志。”孙德才语气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得意,“他们想了解一下你研究项目的‘实际社会效益’,特别是关于所谓‘预测’的部分。”
气氛瞬间紧张。王鹏展知道,这是冲着内参文件来的“调研”,来者不善。
他拿出准备好的验证报告,开始有条不紊地介绍。然而,调研处的同志显然带着先入为主的质疑,不断打断,追问细节,要求提供“无法用巧合解释的铁证”,甚至暗示一些案例可能是“事后附会”。
王鹏展据理力争,但对方的不信任感几乎写在脸上。争论陷入僵局。
就在这时,一直安静画画的承相突然抬起头,指着其中一位眉头紧锁、不停揉捏后颈的中年干部,用稚嫩但清晰的声音说:“伯伯,你脖子后面有个‘小刺猬’,它扎得你很疼吧?妈妈说,疼的时候要好好睡觉,不能生气。”
办公室瞬间安静下来。
那位干部愣住了,下意识地停住了揉捏后颈的手。他确实患有严重的颈椎病,最近因为工作压力大,发作得厉害,后颈肌肉僵硬刺痛,被他私下形容为“像有刺猬在扎”。这事除了家人和主治医生,单位没人知道!
“小朋友,你...你怎么知道伯伯脖子疼?”干部的声音带着难以置信的惊讶。
承相指了指自己的后颈:“我看到那里有灰灰的小尖尖,像刺猬的刺。爸爸说,灰尖尖就是疼的地方。”他又看向干部的脸,“伯伯你这里的颜色,”他指着干部眉心和太阳穴附近,“是暗暗的红色,爸爸说这样就是太累了,生气了。”
王鹏展心中既惊讶又了然。承相不仅看到了对方颈椎部位病痛的“病气”(被他形象地理解为“灰尖尖”),还敏锐地捕捉到了对方因疼痛和当前争执产生的郁怒之气(“暗暗的红色”)。
孙德才的脸色变得非常难看。另一位调研干部也露出了好奇的神色。
王鹏展顺势温和地对承相说:“宝宝观察得很仔细。伯伯确实太辛苦了。”他转向那位干部,“李处长,承相这孩子有些特殊的观察力,但他说得对,您的颈椎问题需要重视,过度劳累和情绪波动确实会加重症状。我认识一位推拿正骨很有经验的老中医,如果您需要,我可以介绍。”
李处长脸上的怀疑和严厉被一种复杂的神情取代,有惊讶,有尴尬,也有一丝被点破病痛、被孩子纯真关心的触动。他摆摆手:“咳...老毛病了。小朋友...眼力真好。”他转向孙德才,“孙教授,我看王研究员这里...确实有些值得关注的现象。调研报告我们会如实写,但具体情况,还得辩证地看。”
这次不愉快的“调研”最终不了了之。承相无意间的表现,虽不能彻底消除质疑,却像一道清泉,冲淡了浓重的火药味,也让对方看到了王鹏展研究背后某种难以简单否定的“真实”。
事后,王鹏展没有过多表扬承相,只是更紧地握住了儿子的手。他意识到,承相的天赋,或许正是打破僵局、弥合认知鸿沟的一把钥匙——以最纯粹、最不设防的方式。
第三十九章 新解初成
风波暂时平息,王鹏展更加专注于《相术新解》的写作。他将“相形”、“相气”、“相骨”三篇融会贯通,强调三者并非割裂,而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认知过程。他提出了“信息场交互感知”的概念,试图为相术经验提供一个更具包容性的现代解释框架。
在书的引言中,他郑重写道:
“相学之术,源远流长,乃古人观天地之象,察人事之变,积千百年经验所得。非为宿命之论,实乃识人、知人、助人之道。其精妙在于‘观其形,察其气,透其骨’,然终归于‘会其神’——理解生命之独特与潜能。经验为基,验证为要。吾辈研习,当去芜存菁,与时俱进,以科学精神探其理,以济世之心行其道。切不可故弄玄虚,妄断祸福,更当敬畏生命,谨守天机。今作《新解》,非为标新,但求承古开今,抛砖引玉,使此古老智慧,焕发新生,惠及世人。”
他将手稿的初样,分别寄给了郑国栋、林教授、沈清雨和远在日本的佐藤教授,恳请他们提出批评意见。
郑国栋回信,盛赞其“承古开今,功德无量”,并主动提出联系出版社。林教授激动地打来电话,认为这是“为传统文化正名的力作”。佐藤教授寄来了详尽的日文批注和补充建议,尤其对“相气篇”与日本“灵视”传统的比较研究提出了宝贵意见。
沈清雨的回信则显得格外厚重。她以极其严谨的学术态度,逐章逐节提出了修改建议:从术语的规范性、案例描述的客观性、统计数据的严谨性,到理论框架与现代心理学、医学的衔接点,都做了细致批注。信末,她写道:
“鹏展,此书意义重大。它不仅是相术研究的里程碑,更是沟通传统智慧与现代科学的一座桥梁。你的坚持和努力,正在让一个曾被误解的领域重获尊严。我为你感到骄傲。修改建议或许严苛,但请相信,是希望它能经受住最挑剔的目光。期待正式出版之日。另,承相安好?他的‘小刺猬’理论,生动有趣,或许未来可成为儿童感知教育的一个有趣切入点。保重。 清雨 敬上”
看着熟悉的娟秀字迹和字里行间未曾改变的专业热忱与含蓄关怀,王鹏展心中暖流涌动,也夹杂着淡淡的酸涩。他将这份珍贵的回信小心收好。
与此同时,承相在父母的引导下,能力发展得既自然又可控。他学会了区分哪些“看见”需要告诉爸爸妈妈,哪些可以默默观察;学会了用画画或简单的词语描述自己的感知,而不是惊世骇俗的直言。王鹏展在书稿的附录里,谨慎地加入了一小节关于“天赋儿童的感知特点与引导”,灵感正是来源于承相,但没有提及具体身份。
着书立说,育子成人。王鹏展的生活,在经历了惊涛骇浪和跨国求索后,似乎终于驶入了一段相对平静却充满内省与收获的航程。他明白,真正的挑战或许才刚刚开始——如何让凝聚了毕生心血和家族传承的《相术新解》,被更广大的世界所理解和接受?如何守护好承相这份珍贵而特殊的天赋?平静的海面下,新的暗流或许已在酝酿。但他已非当年那个小山冲里只能偷偷看相的青年,他有了更坚实的根基,更开阔的视野,以及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