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桑花开在云端的日子(一)(394)-《荷叶闲客中短篇小说选集四》

  格桑花开在云端的日子(一)

  仁增卓玛第一次站在未名湖畔时,怀里揣着一块阿妈塞的牦牛干。湖面结着薄冰,倒映着博雅塔的尖顶。她想起唐古拉山口的风,能把经幡吹成直线,却吹不弯格桑花的茎秆。

  卓玛,你的论文选题是什么?导师在茶香中问她。

  生命传播。她答得拘谨,想写雪山上如何传递信息。

  导师笑了:北大不缺理论家,缺的是把理论种在泥土里的人。

  毕业那年,疫情席卷全球。卓玛回到西藏,看见乡亲们的松茸烂在背篓里,冬虫夏草的价格跌穿成本价。县长老阿爸抓着她的手:卓玛啦,你是有学问的人,想想办法吧。

  那个夜晚,卓玛在酥油灯下打开笔记本电脑。直播间里只有7个观众——全是她北大同学的小号。

  这是产自海拔4500米的黑松茸。她举起一朵沾着泥土的菌子,镜头突然晃动,稍等,牦牛蹭到WiFi发射器了...

  第一场直播卖了39元。第二场,她学会把手机架在经幡杆上找信号。第三场,暴风雪吹断电杆,她在零下二十度里讲完所有产品特性。

  转机发生在某个凌晨。卓玛裹着藏袍坐在雪地里直播,镜头突然被晨曦染成金色。远处雪山披上霞光,一群藏羚羊跃过冰河。

  大家看,她轻声说,这就是冬虫夏草生长的地方。

  那天直播间涌进三千人。人们不仅买山货,更买那片触不可及的纯净。订单从城市飞来,像候鸟迁徙的轨迹。

  但困难总比格桑花的花瓣多。快递员望着险峻的山路摇头:卓玛啦,这些地址拖拉机都上不去!

  她借来阿爸的摩托车,后座捆着印有字样的书包。车陷在冰河时,她蹚着刺骨河水推车;遇到塌方,就背着货物爬过碎石坡。有次摔下山坡,她抱着断裂的肋骨完成当晚直播——镜头只拍到她微笑的上半身。

  卓玛,导师打来越洋电话,你的论文在JCR发表了。

  直播间里,她正教牧民如何用紫外线灯鉴别虫草品质。背景里,几个孩子趴在毡毯上写作业——那是她用直播收入办的帐篷小学。

  老师,她擦擦额头的汗,论文第27页的案例,正在发生。

  暴风雪最猛的那天,信号断断续续。卓玛裹着藏袍坐在雪地里,镜头对准漫天飞雪。

  今天不卖货,她呵着白气,给大家讲讲格桑花的故事。

  她说起这种花如何在冻土中扎根,如何顶着冰雹绽放。直播间人数破万时,她轻声唱起牧歌,雪花落在她乌黑的发辫上。

  突然所有订单提示音同时响起——人们开始购买虚拟格桑花,捐款备注写着给送快递的摩托车加油。

  春天到来时,卓玛带领乡亲们建起第一个冷链仓库。剪彩那天,县长递给她一个信封——北大聘书,聘她为高原研究所特约研究员。

  又到毕业季,卓玛在直播间接通北大礼堂的视频。屏幕里,学弟学妹们举着光牌:向卓玛学姐学习。

  她身后是雪山草原,面前是闪烁的屏幕。

  母校教给我最宝贵的不是理论,她眼角有泪光闪烁,而是让未名湖的风,吹到唐古拉山的勇气。

  那天订单量突破十万,但比数字更珍贵的,是收货地址里开始出现西藏的村镇名称——外出放牧的年轻人,正沿着她铺设的网路回家。

  夜幕降临时,卓玛独自走向经幡阵。五色幡旗在风中诵经,她打开手机,给导师发去新论文标题:

  《生命传播的另一种可能——从一朵格桑花的电商之旅说起》

  远处传来牧人的歌声,她跟着哼唱,声音融进高原的风里。成千上万的手机屏幕亮起,订单提示音像现代版的驼铃,正在古老的丝绸之路上重新响起。

  而第一朵格桑花,悄悄顶开她脚边的冻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