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百公里与零公里(一)
周溪把最后一份期末评语塞进档案袋时,夕阳正斜斜地穿过蔡和森纪念馆的飞檐,在水泥操场上拉出长长的阴影。教学楼彻底空了,本地老师的摩托车轰鸣声渐次消失在盘山公路尽头。
冰箱的嗡鸣声格外响亮。他打开冷冻层,看见母亲偷偷塞进的腊肉还剩最后一块,旁边躺着半罐颜色暗红的剁辣椒——食堂阿姨回家前硬塞给他的:“周老师,我们双峰的辣椒可比你们桑植的够味。”
手机在掌心发烫。朋友圈里,桑植的老同学们正在澧水河边烧烤,啤酒瓶碰撞的声音仿佛能穿透屏幕。母亲发来语音:“溪崽,暑假回来吃枞菌油不?你姑爹前天捡了一大篓子......”
他熄了屏。四百公里,地图上拇指长的距离,实际要转三趟车——从井字镇到双峰县城,再搭长途汽车到张家界市,最后颠簸两小时山路才能到桑植老家。路费够买半套《蔡和森文集》。
蝉鸣突然沸腾起来。杨球小学陷在墨绿色的声浪里,蔡家故居的红砖墙正在暮色里褪成暗赭色。周溪锁上办公室门时,听见纪念馆方向传来奇怪的叩击声。
守夜的陈伯打着手电筒出来:“周老师还没走?是风吹得标语牌响啦。”老人用豁牙的嘴笑,“蔡和森同志当年去法国勤工俭学,可比你去桑植远多啰。”
夜风卷起纪念馆门口的宣传册。周溪弯腰去捡,看见彩页上青年蔡和森的照片,眼镜后的目光像要穿透纸背。忽然有什么东西从册页里滑落——枚褪色的牛皮纸信封,没有署名,只写着“致四百公里外的同路人”。
信纸是毛边纸,钢笔字迹洇着沧桑:
“见字如面。1992年秋,我亦困守于此。异乡的米养人却养不惯胃,本地方言像加密电报。某夜批改作文,见学生写‘我想去山外头看看’,忽然泪如雨下。
次日走访学生家,其父用蔡和森家旧事相勉:‘蔡家兄妹走出去是为更多人走回来’。临别赠我柿饼两枚,其甜至今萦舌。
今置此书于前辈驻足处,愿后来者知:四百公里终成零公里,当你成为他人的桥。”
周溪的手指在落款处颤抖——“1989级师范生,陈青舟”。他猛地抬头:“陈伯,这位陈老师......”
老人呵呵一笑:“就是咱们县教育局退休的陈局长嘛!他当年睡你现在那间宿舍,也在想家时绕着蔡家故居转圈哩。”
夜蝉忽然噤声。远山轮廓融进黛蓝色天幕,纪念馆屋檐下亮起暖黄的光带。周溪摸出手机:“妈,暑假有几个学生要补课,我八月再回......对了,寄点枞菌油来呗,我们同事想尝尝。”
挂断电话后,他打开那罐剁辣椒。辛辣味冲上鼻腔时,忽然听见敲门声。
留守儿童婷婷站在门外,抱着作业本:“周老师,作文里‘乡愁’这个词我不懂。”她指着本子,“您从那么远的地方来,会不会想家想到哭啊?”
周溪望向窗外。纪念馆的灯光正好落在蔡和森雕像的肩头,仿佛给先驱者披了件温暖的外套。
“老师现在觉得,”他拧开辣椒罐盖子,“乡愁有点像这个——刚入口呛得流泪,回味起来却让人浑身暖和。”
女孩似懂非懂地点头时,周溪看见陈伯举着手电筒走来,光柱划破夜色如一道桥,从九十年代的旧信箱直抵今夜蝉鸣深处。
四百公里外的桑植正在飘雨,而井字镇的星光照亮作业本上的铅笔字。周溪在《乡愁》作文末尾批注:
“曾以为乡愁是距离的函数,后来才知是情感的平方根——你走得越远,扎得越深。”
周溪把最后一份期末评语塞进档案袋时,夕阳正斜斜地穿过蔡和森纪念馆的飞檐,在水泥操场上拉出长长的阴影。教学楼彻底空了,本地老师的摩托车轰鸣声渐次消失在盘山公路尽头。
冰箱的嗡鸣声格外响亮。他打开冷冻层,看见母亲偷偷塞进的腊肉还剩最后一块,旁边躺着半罐颜色暗红的剁辣椒——食堂阿姨回家前硬塞给他的:“周老师,我们双峰的辣椒可比你们桑植的够味。”
手机在掌心发烫。朋友圈里,桑植的老同学们正在澧水河边烧烤,啤酒瓶碰撞的声音仿佛能穿透屏幕。母亲发来语音:“溪崽,暑假回来吃枞菌油不?你姑爹前天捡了一大篓子......”
他熄了屏。四百公里,地图上拇指长的距离,实际要转三趟车——从井字镇到双峰县城,再搭长途汽车到张家界市,最后颠簸两小时山路才能到桑植老家。路费够买半套《蔡和森文集》。
蝉鸣突然沸腾起来。杨球小学陷在墨绿色的声浪里,蔡家故居的红砖墙正在暮色里褪成暗赭色。周溪锁上办公室门时,听见纪念馆方向传来奇怪的叩击声。
守夜的陈伯打着手电筒出来:“周老师还没走?是风吹得标语牌响啦。”老人用豁牙的嘴笑,“蔡和森同志当年去法国勤工俭学,可比你去桑植远多啰。”
夜风卷起纪念馆门口的宣传册。周溪弯腰去捡,看见彩页上青年蔡和森的照片,眼镜后的目光像要穿透纸背。忽然有什么东西从册页里滑落——枚褪色的牛皮纸信封,没有署名,只写着“致四百公里外的同路人”。
信纸是毛边纸,钢笔字迹洇着沧桑:
“见字如面。1992年秋,我亦困守于此。异乡的米养人却养不惯胃,本地方言像加密电报。某夜批改作文,见学生写‘我想去山外头看看’,忽然泪如雨下。
次日走访学生家,其父用蔡和森家旧事相勉:‘蔡家兄妹走出去是为更多人走回来’。临别赠我柿饼两枚,其甜至今萦舌。
今置此书于前辈驻足处,愿后来者知:四百公里终成零公里,当你成为他人的桥。”
周溪的手指在落款处颤抖——“1989级师范生,陈青舟”。他猛地抬头:“陈伯,这位陈老师......”
老人呵呵一笑:“就是咱们县教育局退休的陈局长嘛!他当年睡你现在那间宿舍,也在想家时绕着蔡家故居转圈哩。”
夜蝉忽然噤声。远山轮廓融进黛蓝色天幕,纪念馆屋檐下亮起暖黄的光带。周溪摸出手机:“妈,暑假有几个学生要补课,我八月再回......对了,寄点枞菌油来呗,我们同事想尝尝。”
挂断电话后,他打开那罐剁辣椒。辛辣味冲上鼻腔时,忽然听见敲门声。
留守儿童婷婷站在门外,抱着作业本:“周老师,作文里‘乡愁’这个词我不懂。”她指着本子,“您从那么远的地方来,会不会想家想到哭啊?”
周溪望向窗外。纪念馆的灯光正好落在蔡和森雕像的肩头,仿佛给先驱者披了件温暖的外套。
“老师现在觉得,”他拧开辣椒罐盖子,“乡愁有点像这个——刚入口呛得流泪,回味起来却让人浑身暖和。”
女孩似懂非懂地点头时,周溪看见陈伯举着手电筒走来,光柱划破夜色如一道桥,从九十年代的旧信箱直抵今夜蝉鸣深处。
四百公里外的桑植正在飘雨,而井字镇的星光照亮作业本上的铅笔字。周溪在《乡愁》作文末尾批注:
“曾以为乡愁是距离的函数,后来才知是情感的平方根——你走得越远,扎得越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