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色像一层薄灰,覆在山坡的石头上,陈默的手指从手机屏幕滑落,指尖还残留着按键的微凉。他没有立刻起身,只是望着远处村落渐次亮起的灯火,一盏接一盏,像是被风推着,缓慢地刺破黑暗。包里的帆布摩擦着纸页,发出细微的沙响——那封寄出的信,已无法收回,而回音却迟迟未至。
他低头,翻开笔记本,纸页翻动间,停在最后一页。那个名字还在:李二狗,旁边一道横线,一个问号。他盯着它,许久,终于合上本子。流言不会因沉默退去,信任也不会靠忍耐重建。他需要一样东西——不是证据,不是辩解,而是让村子被“看见”。
他从口袋里摸出手机,屏幕亮起,信号格空了两格。他滑动通讯录,指尖在“周伟”两个字上停住。旅游策划,前公司项目组搭档,曾一起通宵改方案,也曾在庆功宴上喝到失态。后来各自奔天涯,只剩朋友圈偶尔的点赞。陈默盯着那个名字,呼吸放慢,三秒后,按下拨号键。
风从坡后绕上来,吹得手机信号格忽明忽暗。铃声响了五声,几乎要转语音,对面才接通。
“喂?”声音带着城市的嘈杂背景音,还有几分迟疑。
“周伟,是我,陈默。”
“陈默?”对方顿了一下,语气里浮起一丝意外,“你这名字最近可有点动静啊,听说你在老家搞事?挺出风头的。”
陈默没笑,也没辩解。他望着脚步蜿蜒的土路,声音平稳:“我不是为了出风头。村里有些老建筑,有祠堂,有古井,还有荒着的梯田。我想试试做乡村旅游,可没人信。”
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周伟的语气冷了下来:“你当这个是打卡拍照?现在多少个村子搞这个,火三天就凉。你一个外行,拿什么撑?”
陈默没说话,点开相册,一张张上传。祠堂的飞檐在晨雾中若隐若现,古井石沿爬满青苔,荒田里一株野葵倔强挺立,老槐树的树影横斜在晒谷场上。最后,他发了一张父亲留下的笔记本照片——泛黄纸页上。用铅笔勾勒着村口那座老桥的轮廓,桥下溪水蜿蜒,标注着“春迅水位线”。
“你看这些。”他发了条语音,“有没有可能?”
电话那头静了许久。陈默听见键盘敲击声,像是在查资料。十分钟后,周伟的声音再次响起,语气变了:“你等我十分钟。”
陈默坐在石头上,风掠过耳际,吹得笔记本纸页哗哗作响。他没动,也没在翻看那页写满名字和问号的记录。他知道,此刻他不再是孤身一人对抗流言,而且在尝试把青山村从“被误解的角落”拉进“被看见的视野”。
十分钟后,电话回拨。
“我联系了两个自由摄影师,一个拍人文纪实,一个专攻风光。过段时间能排上档期。”周伟语速快了些,“不保证爆火,但可以做一组深度视觉记录。先让人看见,再谈别的。”
“够了。”陈默低声说。
“还有一事。”周伟顿了顿,“他们要实地采风,得有人对接路线、协调拍摄点。你得准备个方案。”
陈默点头,随即意识到对方看不见,便说:“明白。我今晚就做。”
挂掉电话,他深吸一口气,夜色带着凉意灌进衣领。他掏出笔记本,翻到空白页,笔尖落下,画出一条路线:祠堂—古井—老槐树—梯田。他在每个点旁标注光影时间,“清晨六点,东向采光最佳”“午后三点,人物背光有层次”。他写得极细,连井边野草的生长密度都记下,仿佛在为一场战役绘制地图。
回到家,油灯刚点上,林晓棠推门进来。她肩上挎着帆布包,裤角沾着泥,手里还攥着一把刚采的野薄荷。
“你去了老田。”陈默抬头问。
她点头,把薄荷放进陶罐,又从白大褂口袋里掏出几粒种子,随手塞进抽屉。“听说你联系了外面的人?有人要来拍照?”
“不知道,他没说。”陈默把笔记本推过去,“两个摄影师,先拍一组片子。”
林晓棠眉头微蹙,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抽屉边缘。“又是外面的人,来一阵,拍几张,走了就没人记得。咱们村不是景点,也不是……试验品。”
陈默没反驳,他把周伟的话原样复述:“他说先让别人看见。”
林哓棠抬眼看他。
灯光下,他眉骨那道旧疤清晰可见,像一道被岁月磨平的裂痕。她忽然想起母亲当年填完帐目窟窿后,也是这样坐在灯下,一言不发,却把全村的重量扛在了肩上。
“如果他们拍了就走呢?”她轻声问。
“那就留下照片。”陈默说,“哪怕只有一张被人转发,被人记住,也是光。”
林哓棠没在说话。她低头看着笔记本上的路线草图,指尖轻轻滑过“古井”二字。片刻后,她转身走向门口。
“我明天去采些野花。”她说,“老井口太荒,得拾掇一下。”
陈默看着她背影消失在门框外,夜风卷起门帘,吹得油灯晃了晃。他重新翻开笔记本,在“采风筹备”标题下,写下第一行执行项:“确认水源清洁,避免拍摄时出现漂浮物。”又在下方补了一句:“联系村卫生所,借一台便携水质检测仪。”
他合上本子,走到院中,夜空凊澈,星子低垂。他抬头望着,忽然意识到,这是他返乡以来,第一次不是为了对坑什么,而是为了“呈现”什么而行动。
第二天清晨,林晓棠果然去了后山。她采了一束野皱菊,几几狗尾草,还,而,有一小把紫云英。回来时,她没有直接去老井,而是先到陈默家,把花放进一个旧陶罐,又从白大褂口袋掏出一粒种子——细小,灰褐,像是某种藤本植物的胚芽。
他翻开陈默的笔记本,找到那页采风路线图,轻轻将种子夹进纸页之间。动作极轻,像是安放某种承诺。
陈默从屋里出来,看见她正合上本子,指尖还按在封面。
“你放了什么?”他问。
她没答,只是把陶罐抱起,朝老井方向走去。晨光洒在她马尾辫上,野皱菊发卡微微颤动。
陈默没追上去,只是站在院中,望着她的背影。他忽然转身回屋,从柜子里取出父亲的笔记本,翻到那页老桥草图。他盯着图纸边缘一行小字:“桥基三根横梁,榫卯结构,可承受千斤。”
他拿起笔,在下方添了一行新字:“若桥能修,可作观景台。”
笔尖顿住,墨迹未干。他抬头望向村口方向,仿佛己看见某天,有人站在老桥上,按下快门。
林晓棠蹲在老井边,将野花一枝枝插进石缝。晨风拂过,花瓣轻颤。她伸手扶平一株雏菊的叶片,指尖沾上露水。
忽然,她听见身后脚步声,回头。
陈默站在五步开外,手里拿着一张纸,边缘已被露水打湿一角。
“我刚写了份接待清单。”他说,“第一条——确保井台干燥,防滑。”
林晓棠看着他,嘴唇微动,似要说什么。
陈默将纸递过去,指尖触到她手臂,微凉。
她接过纸,目光落在一行字上。
他的声音从风中传来:“第二条,准备茶水,用新采的薄荷。”
她抬头,正要开口——
陈默的手机突然震动,屏幕亮起,一条短信跳出:
“摄影师行程有变,提前两天到,咱们村口见。”
他低头,翻开笔记本,纸页翻动间,停在最后一页。那个名字还在:李二狗,旁边一道横线,一个问号。他盯着它,许久,终于合上本子。流言不会因沉默退去,信任也不会靠忍耐重建。他需要一样东西——不是证据,不是辩解,而是让村子被“看见”。
他从口袋里摸出手机,屏幕亮起,信号格空了两格。他滑动通讯录,指尖在“周伟”两个字上停住。旅游策划,前公司项目组搭档,曾一起通宵改方案,也曾在庆功宴上喝到失态。后来各自奔天涯,只剩朋友圈偶尔的点赞。陈默盯着那个名字,呼吸放慢,三秒后,按下拨号键。
风从坡后绕上来,吹得手机信号格忽明忽暗。铃声响了五声,几乎要转语音,对面才接通。
“喂?”声音带着城市的嘈杂背景音,还有几分迟疑。
“周伟,是我,陈默。”
“陈默?”对方顿了一下,语气里浮起一丝意外,“你这名字最近可有点动静啊,听说你在老家搞事?挺出风头的。”
陈默没笑,也没辩解。他望着脚步蜿蜒的土路,声音平稳:“我不是为了出风头。村里有些老建筑,有祠堂,有古井,还有荒着的梯田。我想试试做乡村旅游,可没人信。”
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周伟的语气冷了下来:“你当这个是打卡拍照?现在多少个村子搞这个,火三天就凉。你一个外行,拿什么撑?”
陈默没说话,点开相册,一张张上传。祠堂的飞檐在晨雾中若隐若现,古井石沿爬满青苔,荒田里一株野葵倔强挺立,老槐树的树影横斜在晒谷场上。最后,他发了一张父亲留下的笔记本照片——泛黄纸页上。用铅笔勾勒着村口那座老桥的轮廓,桥下溪水蜿蜒,标注着“春迅水位线”。
“你看这些。”他发了条语音,“有没有可能?”
电话那头静了许久。陈默听见键盘敲击声,像是在查资料。十分钟后,周伟的声音再次响起,语气变了:“你等我十分钟。”
陈默坐在石头上,风掠过耳际,吹得笔记本纸页哗哗作响。他没动,也没在翻看那页写满名字和问号的记录。他知道,此刻他不再是孤身一人对抗流言,而且在尝试把青山村从“被误解的角落”拉进“被看见的视野”。
十分钟后,电话回拨。
“我联系了两个自由摄影师,一个拍人文纪实,一个专攻风光。过段时间能排上档期。”周伟语速快了些,“不保证爆火,但可以做一组深度视觉记录。先让人看见,再谈别的。”
“够了。”陈默低声说。
“还有一事。”周伟顿了顿,“他们要实地采风,得有人对接路线、协调拍摄点。你得准备个方案。”
陈默点头,随即意识到对方看不见,便说:“明白。我今晚就做。”
挂掉电话,他深吸一口气,夜色带着凉意灌进衣领。他掏出笔记本,翻到空白页,笔尖落下,画出一条路线:祠堂—古井—老槐树—梯田。他在每个点旁标注光影时间,“清晨六点,东向采光最佳”“午后三点,人物背光有层次”。他写得极细,连井边野草的生长密度都记下,仿佛在为一场战役绘制地图。
回到家,油灯刚点上,林晓棠推门进来。她肩上挎着帆布包,裤角沾着泥,手里还攥着一把刚采的野薄荷。
“你去了老田。”陈默抬头问。
她点头,把薄荷放进陶罐,又从白大褂口袋里掏出几粒种子,随手塞进抽屉。“听说你联系了外面的人?有人要来拍照?”
“不知道,他没说。”陈默把笔记本推过去,“两个摄影师,先拍一组片子。”
林晓棠眉头微蹙,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抽屉边缘。“又是外面的人,来一阵,拍几张,走了就没人记得。咱们村不是景点,也不是……试验品。”
陈默没反驳,他把周伟的话原样复述:“他说先让别人看见。”
林哓棠抬眼看他。
灯光下,他眉骨那道旧疤清晰可见,像一道被岁月磨平的裂痕。她忽然想起母亲当年填完帐目窟窿后,也是这样坐在灯下,一言不发,却把全村的重量扛在了肩上。
“如果他们拍了就走呢?”她轻声问。
“那就留下照片。”陈默说,“哪怕只有一张被人转发,被人记住,也是光。”
林哓棠没在说话。她低头看着笔记本上的路线草图,指尖轻轻滑过“古井”二字。片刻后,她转身走向门口。
“我明天去采些野花。”她说,“老井口太荒,得拾掇一下。”
陈默看着她背影消失在门框外,夜风卷起门帘,吹得油灯晃了晃。他重新翻开笔记本,在“采风筹备”标题下,写下第一行执行项:“确认水源清洁,避免拍摄时出现漂浮物。”又在下方补了一句:“联系村卫生所,借一台便携水质检测仪。”
他合上本子,走到院中,夜空凊澈,星子低垂。他抬头望着,忽然意识到,这是他返乡以来,第一次不是为了对坑什么,而是为了“呈现”什么而行动。
第二天清晨,林晓棠果然去了后山。她采了一束野皱菊,几几狗尾草,还,而,有一小把紫云英。回来时,她没有直接去老井,而是先到陈默家,把花放进一个旧陶罐,又从白大褂口袋掏出一粒种子——细小,灰褐,像是某种藤本植物的胚芽。
他翻开陈默的笔记本,找到那页采风路线图,轻轻将种子夹进纸页之间。动作极轻,像是安放某种承诺。
陈默从屋里出来,看见她正合上本子,指尖还按在封面。
“你放了什么?”他问。
她没答,只是把陶罐抱起,朝老井方向走去。晨光洒在她马尾辫上,野皱菊发卡微微颤动。
陈默没追上去,只是站在院中,望着她的背影。他忽然转身回屋,从柜子里取出父亲的笔记本,翻到那页老桥草图。他盯着图纸边缘一行小字:“桥基三根横梁,榫卯结构,可承受千斤。”
他拿起笔,在下方添了一行新字:“若桥能修,可作观景台。”
笔尖顿住,墨迹未干。他抬头望向村口方向,仿佛己看见某天,有人站在老桥上,按下快门。
林晓棠蹲在老井边,将野花一枝枝插进石缝。晨风拂过,花瓣轻颤。她伸手扶平一株雏菊的叶片,指尖沾上露水。
忽然,她听见身后脚步声,回头。
陈默站在五步开外,手里拿着一张纸,边缘已被露水打湿一角。
“我刚写了份接待清单。”他说,“第一条——确保井台干燥,防滑。”
林晓棠看着他,嘴唇微动,似要说什么。
陈默将纸递过去,指尖触到她手臂,微凉。
她接过纸,目光落在一行字上。
他的声音从风中传来:“第二条,准备茶水,用新采的薄荷。”
她抬头,正要开口——
陈默的手机突然震动,屏幕亮起,一条短信跳出:
“摄影师行程有变,提前两天到,咱们村口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