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秘密的边缘
窗外的雨又开始下了,淅淅沥沥的,像扯不断的丝线,把老宅的青砖灰瓦都笼在一片朦胧的水汽里。苏念坐在西厢房的木桌前,指尖捏着一把细如牛毛的清理刷,目光却没落在桌上的鸾鸟纹玉佩上——那枚玉佩此刻静静躺在铺着绒布的托盘里,边缘的刻字已经清理出大半,露出的“护国宝”三个字在台灯下泛着温润的光,像三颗沉甸甸的石子,压在她的心头。
恒温箱的嗡鸣声很轻,却成了这安静房间里唯一的背景音。苏念放下清理刷,指尖无意识地划过绒布,触感细腻得像小时候母亲织的毛衣。她抬眼看向桌角的旧日记本,那是祖父生前用的,深棕色的封皮已经磨出了毛边,纸页也泛着岁月的黄,是她上次整理老宅阁楼时偶然找到的。这些天只要一有空,她就会翻开看几页,里面大多是祖父记录的修复心得,比如“清代玉器需用温水泡软污垢,不可用强酸”“青铜器除锈要保留氧化层,那是岁月的印记”,可翻到最后几页,字迹却变得潦草,反复提到“青花瓶”“约定”“守护”这几个词,尤其是在1998年那几页,只写了一句“阿哲走了,苏家不能垮,约定要守住”——阿哲,是她父亲的名字。
1998年,是父亲去世的年份。苏念的指尖落在“阿哲”两个字上,纸页的粗糙感透过指尖传到心里,泛起一阵涩意。她记得小时候问过祖父,父亲是怎么去世的,祖父总是红着眼眶摇头,只说“是意外”,可那躲闪的眼神,却让她心里埋下了怀疑的种子。直到看到沈亦臻给的那份文物清单,看到“青花缠枝莲瓶”下面写的“苏家旧藏,1998年购入”,她心里的疑团突然像被雨水泡开的墨,晕染开来——祖父日记里的青花瓶,会不会就是这一件?父亲的“意外”,会不会和保护这只瓶子有关?
“吱呀”一声,门被轻轻推开,打断了苏念的思绪。她抬头,看到沈亦臻站在门口,身上还带着外面的寒气,深色的西装外套肩头沾了几点雨星。他手里提着一个纸袋,看到苏念看过来,原本紧绷的嘴角微微柔和了些:“没打扰你吧?”
苏念赶紧把日记本合上,推到桌角,摇了摇头:“没有,我刚停下。”她看着沈亦臻走近,目光落在他手里的纸袋上——上次他也是这样,提着食盒来,里面装着她爱吃的清淡小菜。果然,沈亦臻把纸袋放在桌上,打开来,里面是两个保温盒,还有一碟切好的草莓,红得发亮。
“厨房做了莲子羹,想着你清理刻字费眼,补补身子,”沈亦臻拿出保温盒,递给苏念,“草莓是早上刚从园子里摘的,没打药。”
苏念接过保温盒,指尖碰到盒子的温度,暖得像揣了个小太阳。她低头打开,莲子羹的甜香漫出来,里面还加了红枣和桂圆,都是她之前随口提过爱吃的。心里像被什么东西轻轻撞了一下,软乎乎的,可一想到父亲的事,又很快沉了下去。
沈亦臻坐在她对面的椅子上,没像往常一样问刻字的进度,只是看着她手里的保温盒,轻声说:“慢慢吃,别烫着。”他的目光落在苏念的侧脸,看到她眼下淡淡的青黑,知道她这些天没睡好——他其实早就发现了,苏念晚上会偷偷留在西厢房,对着那本旧日记发呆,有时还会翻他给的文物清单,手指反复摩挲着“青花缠枝莲瓶”那一行。他知道苏念在怀疑,也知道她心里藏着事,可他没主动问,他在等,等苏念愿意跟他说。
苏念用勺子舀了一口莲子羹,甜而不腻,刚好合她的口味。可吃着吃着,心里的疑问像潮水一样涌上来,压得她喘不过气。她放下勺子,抬头看向沈亦臻,手指紧紧攥着勺子的柄,指节都泛了白。她犹豫了很久,终于还是鼓起勇气,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沈总,您知道1998年苏家发生了什么事吗?”
话一出口,房间里的空气突然静了下来,连恒温箱的嗡鸣声都变得清晰。沈亦臻脸上的温和瞬间褪去,眼神沉了沉,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桌角的木纹——这个问题,他其实早就预料到了,可当苏念真的问出来时,他还是有些措手不及。他沉默了一会儿,指尖的木纹硌得指腹发疼,才缓缓开口:“我只知道那年苏家流拍了一件青花瓶,其他的事情,我父亲没跟我说过。”
苏念紧紧盯着他的眼睛,想从那双深邃的眸子里找到一丝破绽。她记得沈亦臻说谎时会有细微的动作,比如上次提到他母亲的发簪,他耳尖会泛红;可这次,他的表情很平静,平静得像一潭深不见底的湖水,让人看不出任何情绪。她知道,沈亦臻在撒谎,他一定知道些什么,可她没有证据,只能把到了嘴边的追问又咽了回去。
空气又开始变得尴尬,苏念低下头,假装继续吃莲子羹,可勺子在碗里转了几圈,却没再舀起一口。沈亦臻看着她低落的样子,心里像被什么东西揪了一下——他不想骗苏念,可父亲临终前的嘱托还在耳边:“亦臻,沈家与苏家的约定,不到合适的时候,不能说,尤其是对苏家的人,要护着他们,别让他们再卷进来。”他不知道父亲说的“卷进来”是什么意思,可他知道,这里面一定藏着危险,他不想让苏念受到伤害。
沈亦臻轻轻叹了口气,决定主动说些什么,打破这尴尬的氛围,也想给苏念一点提示。他看向桌上的玉佩,目光落在“护国宝”三个字上,声音放得很轻:“我父亲以前常跟我说,沈氏收藏文物,不是为了赚钱,也不是为了炫耀,而是为了守护。”
苏念的动作顿住了,猛地抬头看向沈亦臻。“守护”——这两个字,和祖父日记里写的一模一样!祖父在日记里说:“沈家与苏家,世代守护,不让国宝外流。”原来不是她的错觉,沈家与苏家,真的有约定!
“我父亲说,有些东西,是老祖宗留下来的,不能在我们这代人手里丢了,更不能让它们流落到国外,”沈亦臻继续说,眼神里带着一丝郑重,“就像这枚玉佩,它不仅是我母亲的遗物,说不定,还藏着更重要的意义。”
苏念的心跳得飞快,像要跳出胸腔。她看着沈亦臻,突然觉得,他们之间隔着的那层迷雾,好像被风吹散了一角。沈亦臻知道约定,他一定知道!那他是不是也知道父亲去世的真相?是不是知道祖父日记里没写完的话?
“沈总,您说的守护……”苏念的声音有些发颤,她想问得更清楚,可话到嘴边,又怕触碰到什么不能说的秘密,“是不是……和苏家有关?”
沈亦臻看着她急切的眼神,心里软了下来。他知道苏念心里的苦,知道她想查清父亲的死因,可他现在还不能说太多。他伸出手,轻轻拍了拍苏念的手背,动作温柔得像在安抚一只受惊的小动物:“苏念,有些事情,不是我不想说,是时候没到。”
他的指尖带着一丝凉意,却让苏念觉得很安心。苏念看着他的眼睛,里面没有了之前的平静,反而多了一丝她从未见过的温柔和坚定。她突然明白,沈亦臻不是在故意隐瞒,他只是在保护她。
“我知道了,”苏念点了点头,心里的焦急慢慢平复下来,“我会等,等您愿意说的时候。”
沈亦臻看着她懂事的样子,嘴角勾起一丝浅浅的笑意。他拿起桌上的草莓,递了一颗给苏念:“先吃点草莓,甜的,能让人心情好点。”
苏念接过草莓,放进嘴里,清甜的汁水在舌尖散开,冲淡了心里的涩意。她看着沈亦臻,突然觉得,他们之间的秘密,已经站在了边缘,只要再往前一步,就能揭开。而她相信,沈亦臻会陪她一起,走到真相大白的那一天。
窗外的雨还在下,可房间里的空气却不再压抑。台灯的光落在两人身上,把影子拉得很长,交叠在一起,像两个紧紧依偎的灵魂。苏念拿起清理刷,重新看向托盘里的玉佩,“护国宝”三个字在灯光下显得格外清晰。她知道,只要守住这枚玉佩,守住心里的约定,总有一天,她能查清父亲的死因,也能明白沈家与苏家之间,到底藏着怎样的故事。
窗外的雨又开始下了,淅淅沥沥的,像扯不断的丝线,把老宅的青砖灰瓦都笼在一片朦胧的水汽里。苏念坐在西厢房的木桌前,指尖捏着一把细如牛毛的清理刷,目光却没落在桌上的鸾鸟纹玉佩上——那枚玉佩此刻静静躺在铺着绒布的托盘里,边缘的刻字已经清理出大半,露出的“护国宝”三个字在台灯下泛着温润的光,像三颗沉甸甸的石子,压在她的心头。
恒温箱的嗡鸣声很轻,却成了这安静房间里唯一的背景音。苏念放下清理刷,指尖无意识地划过绒布,触感细腻得像小时候母亲织的毛衣。她抬眼看向桌角的旧日记本,那是祖父生前用的,深棕色的封皮已经磨出了毛边,纸页也泛着岁月的黄,是她上次整理老宅阁楼时偶然找到的。这些天只要一有空,她就会翻开看几页,里面大多是祖父记录的修复心得,比如“清代玉器需用温水泡软污垢,不可用强酸”“青铜器除锈要保留氧化层,那是岁月的印记”,可翻到最后几页,字迹却变得潦草,反复提到“青花瓶”“约定”“守护”这几个词,尤其是在1998年那几页,只写了一句“阿哲走了,苏家不能垮,约定要守住”——阿哲,是她父亲的名字。
1998年,是父亲去世的年份。苏念的指尖落在“阿哲”两个字上,纸页的粗糙感透过指尖传到心里,泛起一阵涩意。她记得小时候问过祖父,父亲是怎么去世的,祖父总是红着眼眶摇头,只说“是意外”,可那躲闪的眼神,却让她心里埋下了怀疑的种子。直到看到沈亦臻给的那份文物清单,看到“青花缠枝莲瓶”下面写的“苏家旧藏,1998年购入”,她心里的疑团突然像被雨水泡开的墨,晕染开来——祖父日记里的青花瓶,会不会就是这一件?父亲的“意外”,会不会和保护这只瓶子有关?
“吱呀”一声,门被轻轻推开,打断了苏念的思绪。她抬头,看到沈亦臻站在门口,身上还带着外面的寒气,深色的西装外套肩头沾了几点雨星。他手里提着一个纸袋,看到苏念看过来,原本紧绷的嘴角微微柔和了些:“没打扰你吧?”
苏念赶紧把日记本合上,推到桌角,摇了摇头:“没有,我刚停下。”她看着沈亦臻走近,目光落在他手里的纸袋上——上次他也是这样,提着食盒来,里面装着她爱吃的清淡小菜。果然,沈亦臻把纸袋放在桌上,打开来,里面是两个保温盒,还有一碟切好的草莓,红得发亮。
“厨房做了莲子羹,想着你清理刻字费眼,补补身子,”沈亦臻拿出保温盒,递给苏念,“草莓是早上刚从园子里摘的,没打药。”
苏念接过保温盒,指尖碰到盒子的温度,暖得像揣了个小太阳。她低头打开,莲子羹的甜香漫出来,里面还加了红枣和桂圆,都是她之前随口提过爱吃的。心里像被什么东西轻轻撞了一下,软乎乎的,可一想到父亲的事,又很快沉了下去。
沈亦臻坐在她对面的椅子上,没像往常一样问刻字的进度,只是看着她手里的保温盒,轻声说:“慢慢吃,别烫着。”他的目光落在苏念的侧脸,看到她眼下淡淡的青黑,知道她这些天没睡好——他其实早就发现了,苏念晚上会偷偷留在西厢房,对着那本旧日记发呆,有时还会翻他给的文物清单,手指反复摩挲着“青花缠枝莲瓶”那一行。他知道苏念在怀疑,也知道她心里藏着事,可他没主动问,他在等,等苏念愿意跟他说。
苏念用勺子舀了一口莲子羹,甜而不腻,刚好合她的口味。可吃着吃着,心里的疑问像潮水一样涌上来,压得她喘不过气。她放下勺子,抬头看向沈亦臻,手指紧紧攥着勺子的柄,指节都泛了白。她犹豫了很久,终于还是鼓起勇气,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沈总,您知道1998年苏家发生了什么事吗?”
话一出口,房间里的空气突然静了下来,连恒温箱的嗡鸣声都变得清晰。沈亦臻脸上的温和瞬间褪去,眼神沉了沉,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桌角的木纹——这个问题,他其实早就预料到了,可当苏念真的问出来时,他还是有些措手不及。他沉默了一会儿,指尖的木纹硌得指腹发疼,才缓缓开口:“我只知道那年苏家流拍了一件青花瓶,其他的事情,我父亲没跟我说过。”
苏念紧紧盯着他的眼睛,想从那双深邃的眸子里找到一丝破绽。她记得沈亦臻说谎时会有细微的动作,比如上次提到他母亲的发簪,他耳尖会泛红;可这次,他的表情很平静,平静得像一潭深不见底的湖水,让人看不出任何情绪。她知道,沈亦臻在撒谎,他一定知道些什么,可她没有证据,只能把到了嘴边的追问又咽了回去。
空气又开始变得尴尬,苏念低下头,假装继续吃莲子羹,可勺子在碗里转了几圈,却没再舀起一口。沈亦臻看着她低落的样子,心里像被什么东西揪了一下——他不想骗苏念,可父亲临终前的嘱托还在耳边:“亦臻,沈家与苏家的约定,不到合适的时候,不能说,尤其是对苏家的人,要护着他们,别让他们再卷进来。”他不知道父亲说的“卷进来”是什么意思,可他知道,这里面一定藏着危险,他不想让苏念受到伤害。
沈亦臻轻轻叹了口气,决定主动说些什么,打破这尴尬的氛围,也想给苏念一点提示。他看向桌上的玉佩,目光落在“护国宝”三个字上,声音放得很轻:“我父亲以前常跟我说,沈氏收藏文物,不是为了赚钱,也不是为了炫耀,而是为了守护。”
苏念的动作顿住了,猛地抬头看向沈亦臻。“守护”——这两个字,和祖父日记里写的一模一样!祖父在日记里说:“沈家与苏家,世代守护,不让国宝外流。”原来不是她的错觉,沈家与苏家,真的有约定!
“我父亲说,有些东西,是老祖宗留下来的,不能在我们这代人手里丢了,更不能让它们流落到国外,”沈亦臻继续说,眼神里带着一丝郑重,“就像这枚玉佩,它不仅是我母亲的遗物,说不定,还藏着更重要的意义。”
苏念的心跳得飞快,像要跳出胸腔。她看着沈亦臻,突然觉得,他们之间隔着的那层迷雾,好像被风吹散了一角。沈亦臻知道约定,他一定知道!那他是不是也知道父亲去世的真相?是不是知道祖父日记里没写完的话?
“沈总,您说的守护……”苏念的声音有些发颤,她想问得更清楚,可话到嘴边,又怕触碰到什么不能说的秘密,“是不是……和苏家有关?”
沈亦臻看着她急切的眼神,心里软了下来。他知道苏念心里的苦,知道她想查清父亲的死因,可他现在还不能说太多。他伸出手,轻轻拍了拍苏念的手背,动作温柔得像在安抚一只受惊的小动物:“苏念,有些事情,不是我不想说,是时候没到。”
他的指尖带着一丝凉意,却让苏念觉得很安心。苏念看着他的眼睛,里面没有了之前的平静,反而多了一丝她从未见过的温柔和坚定。她突然明白,沈亦臻不是在故意隐瞒,他只是在保护她。
“我知道了,”苏念点了点头,心里的焦急慢慢平复下来,“我会等,等您愿意说的时候。”
沈亦臻看着她懂事的样子,嘴角勾起一丝浅浅的笑意。他拿起桌上的草莓,递了一颗给苏念:“先吃点草莓,甜的,能让人心情好点。”
苏念接过草莓,放进嘴里,清甜的汁水在舌尖散开,冲淡了心里的涩意。她看着沈亦臻,突然觉得,他们之间的秘密,已经站在了边缘,只要再往前一步,就能揭开。而她相信,沈亦臻会陪她一起,走到真相大白的那一天。
窗外的雨还在下,可房间里的空气却不再压抑。台灯的光落在两人身上,把影子拉得很长,交叠在一起,像两个紧紧依偎的灵魂。苏念拿起清理刷,重新看向托盘里的玉佩,“护国宝”三个字在灯光下显得格外清晰。她知道,只要守住这枚玉佩,守住心里的约定,总有一天,她能查清父亲的死因,也能明白沈家与苏家之间,到底藏着怎样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