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绥靖新策》在定西城艰难推行,如同在流沙上筑塔,每一步都充满不确定性。然而,一场谁也没预料到的、极具戏剧性的“意外”,彻底打破了西疆道脆弱的平衡,也将临安朝堂的暗流推向了公开的决裂。
定西惊变:血宴
事情的起因,竟源于一场为了展示“怀柔”与“和睦”的宴会。
为了安抚并进一步拉拢那个势力日益膨胀的蕃将阿尔思兰,也为了做给其他观望的部落看,孟璟在定西城节度使府设下盛宴,邀请阿尔思兰及其主要头目,以及城内归附的各族头面人物。府内张灯结彩,舞姬翩翩,酒肉飘香,一派融洽景象。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阿尔思兰已然有了七八分醉意。他端着银碗,摇摇晃晃地走到孟璟席前,用生硬的汉语大声道:“节度使……大人!我……阿尔思兰,对天朝,忠心!葛逻禄人……杀了很多!赏赐……不够!我还要……更多的铁甲,更多的盐,还要……河西的草场!”
他的要求越来越过分,语气也愈发骄横。孟璟强压着怒火,试图温言安抚:“阿尔思兰将军之功,朝廷自然不会忘记。所需物资,本官会酌情增拨。至于河西草场,乃朝廷直接管辖,非本官所能……”
“不行!”阿尔思兰猛地将银碗摔在地上,酒水四溅,他满脸通红,指着孟璟吼道,“你们宋人……说话不算话!没有我们,你们能在西域站稳吗?!今天不答应,我……我就自己带人去取!”
场面瞬间僵住,乐声戛然而止,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过来。孟璟脸色铁青,手按在了剑柄上。就在这剑拔弩张的时刻,谁也未曾注意到,阿尔思兰身后一名一直低着头的亲随,眼中闪过一丝诡异的光芒。
突然,那名亲随暴起发难!但他攻击的目标,并非孟璟,而是他身前醉醺醺的阿尔思兰!只见寒光一闪,一柄淬毒的短刃精准地捅进了阿尔思兰的后心!
“将军!”
“有刺客!”
宴会大厅顿时炸开了锅。阿尔思兰的护卫们惊怒交加,拔刀冲向那名亲随。而那亲随在得手后,竟用字正腔圆的汉语高呼一声:“孟节度使有令!诛杀此獠,以儆效尤!” 喊完,他便挥舞短刃,扑向冲来的护卫,瞬间被乱刀砍死。
这句临死前的呼喊,如同在滚油中泼入了冷水。阿尔思兰的部众们亲眼目睹首领被杀,又听到刺客的“指认”,瞬间红了眼睛。
“宋人诈降!”
“他们设的是鸿门宴!”
“为将军报仇!”
愤怒的蕃兵们不分青红皂白,开始攻击在场的所有宋军军官和文官。节度使府内,瞬间从一场盛宴变成了修罗场。孟璟在亲兵拼死护卫下,且战且退,身上也多了几道伤口。等到城外驻守的宋军主力闻讯赶来弹压,府内已是尸横遍地,阿尔思兰及其大部分头目毙命,宋方也有多名官员遇难。
临安风暴:死谏与逼宫
这起充满疑点的“定西血宴”消息,以最快的速度被不同渠道的人马传回了临安。然而,传到朝堂上的版本,却已然经过了精心的“加工”。
首先发难的,是御史中丞李纲。他这次没有在常朝上争吵,而是选择了一个更极端、也更震撼的方式——死谏。
清晨,百官等待上朝之际,只见李纲身着全套御史官服,手捧一份以血写就的奏章,跪在紫宸殿外丹陛之下,声泪俱下,声音嘶哑:
“陛下!臣李纲,泣血上奏!西域急报,孟璟设宴,诱杀归附蕃将阿尔思兰及其部众数十人!《绥靖新策》破产矣!此等背信弃义、滥杀归附之举,必致西疆彻底崩乱,四夷寒心,天下震动!陆文渊误国,孟璟丧心病狂!臣恳请陛下,立刻锁拿陆文渊、孟璟下狱论罪,废弃《新策》,发兵平定西疆!若陛下不纳忠言,臣……唯有一死,以谢天下!”
言罢,他竟然猛地起身,朝着殿前的盘龙金柱撞去!幸好一旁的内侍眼疾手快,拼命拦住,但李纲额角已然撞破,鲜血直流,场面极其惨烈。
这一“死谏”之举,如同在临安城投下了一颗惊雷。李纲的刚烈、以及他所描述的“宋官背信诱杀”的骇人情节,瞬间点燃了所有保守派和清流官员的怒火。要求严惩陆文渊、孟璟的声浪达到了顶点。甚至一直相对中立的王文统,也面色凝重地对皇帝说:“陛下,若李御史所言属实……则西疆之事,恐再无转圜余地矣。陆枢密……难辞其咎。”
一时间,陆文渊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孤立和被动之中。朝堂之上,要求其“谢罪”、“下狱”的呼声不绝于耳。仿佛西疆所有的困境,都要由他一人来承担。
真相与反击
然而,陆文渊并未慌乱。在最初的震惊过后,他立刻意识到,定西城的变故绝非孟璟鲁莽行事那么简单,而李纲这恰到好处的“死谏”,更是充满了蹊跷。
他动用了自己所有的力量:
· 通过韩震的绝密渠道,他得到了定西城事件更详细的报告,明确指出刺客并非孟璟所指派,刺客临死前喊话极为可疑,很可能是栽赃嫁祸。
· 他秘密调查了李纲近日的动向,发现其府上前几日曾接待过一位来自史弥远府上的心腹幕僚。
· 更重要的是,韩震的人从那个死去的刺客身上,找到了一丝极其隐晦的线索——其身上携带的一种特殊烟草,并非西域或宋国常见之物,而是源自……蒙古高原。
一切线索似乎都指向了一个可怕的结论:这并非简单的叛乱或政争,而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旨在彻底搞乱西疆、扳倒他陆文渊的阴谋!参与者可能包括了朝中的政敌(史弥远余党?)、西域失意的旧势力、甚至……可能还有一直希望南宋陷入西方泥潭、无暇北顾的蒙古势力!
在下次朝会上,面对群情汹汹的指责,陆文渊站了出来。他没有急于辩解,而是将韩震调查到的证据(除涉及蒙古的部分暂未公开),条分缕析地呈现在皇帝和百官面前。
“陛下,诸公,”陆文渊的声音冷静得可怕,“定西之变,非孟璟之过,实乃有奸人构陷,欲乱我西疆,毁我长城!李御史忠直,然其所闻,恐为小人蒙蔽!若我等此时自毁栋梁,严惩功臣,则正中了幕后黑手之下怀!西疆必乱,丝路必断,届时,何人可担此责?!”
他目光如炬,扫过那些之前叫嚣最凶的官员,不少人下意识地避开了他的视线。
皇帝赵昀看着陆文渊呈上的证据,又看了看额角裹着纱布、依旧愤愤不平的李纲,心中已然明了七八分。他深知朝堂党争之酷烈,也明白西疆牵扯的利益之巨。
“够了!”赵昀的声音带着帝王的威严,“李卿忠勇可嘉,然此事疑点重重,不可偏听偏信。陆爱卿,朕命你,全权彻查此事,无论涉及何人,一查到底!西疆之事,仍按《新策》执行,孟璟……暂留原职,戴罪立功!”
皇帝的决断,暂时保住了陆文渊和孟璟,但也将陆文渊彻底推到了风口浪尖。他不仅要面对西域更加复杂危险的局面,还要在临安这无形的战场上,与隐藏的敌人进行殊死搏斗。
“定西血宴”这场意外,像一把锋利的匕首,割开了笼罩在西疆和朝堂之上的重重迷雾,露出了其下更加狰狞、也更加真实的权力博弈的獠牙。帝国的西域之梦,在经历了一次险些致命的“意外”后,步入了一个更加黑暗、也更加凶险的篇章。陆文渊知道,真正的战斗,现在才刚刚开始。
定西惊变:血宴
事情的起因,竟源于一场为了展示“怀柔”与“和睦”的宴会。
为了安抚并进一步拉拢那个势力日益膨胀的蕃将阿尔思兰,也为了做给其他观望的部落看,孟璟在定西城节度使府设下盛宴,邀请阿尔思兰及其主要头目,以及城内归附的各族头面人物。府内张灯结彩,舞姬翩翩,酒肉飘香,一派融洽景象。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阿尔思兰已然有了七八分醉意。他端着银碗,摇摇晃晃地走到孟璟席前,用生硬的汉语大声道:“节度使……大人!我……阿尔思兰,对天朝,忠心!葛逻禄人……杀了很多!赏赐……不够!我还要……更多的铁甲,更多的盐,还要……河西的草场!”
他的要求越来越过分,语气也愈发骄横。孟璟强压着怒火,试图温言安抚:“阿尔思兰将军之功,朝廷自然不会忘记。所需物资,本官会酌情增拨。至于河西草场,乃朝廷直接管辖,非本官所能……”
“不行!”阿尔思兰猛地将银碗摔在地上,酒水四溅,他满脸通红,指着孟璟吼道,“你们宋人……说话不算话!没有我们,你们能在西域站稳吗?!今天不答应,我……我就自己带人去取!”
场面瞬间僵住,乐声戛然而止,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过来。孟璟脸色铁青,手按在了剑柄上。就在这剑拔弩张的时刻,谁也未曾注意到,阿尔思兰身后一名一直低着头的亲随,眼中闪过一丝诡异的光芒。
突然,那名亲随暴起发难!但他攻击的目标,并非孟璟,而是他身前醉醺醺的阿尔思兰!只见寒光一闪,一柄淬毒的短刃精准地捅进了阿尔思兰的后心!
“将军!”
“有刺客!”
宴会大厅顿时炸开了锅。阿尔思兰的护卫们惊怒交加,拔刀冲向那名亲随。而那亲随在得手后,竟用字正腔圆的汉语高呼一声:“孟节度使有令!诛杀此獠,以儆效尤!” 喊完,他便挥舞短刃,扑向冲来的护卫,瞬间被乱刀砍死。
这句临死前的呼喊,如同在滚油中泼入了冷水。阿尔思兰的部众们亲眼目睹首领被杀,又听到刺客的“指认”,瞬间红了眼睛。
“宋人诈降!”
“他们设的是鸿门宴!”
“为将军报仇!”
愤怒的蕃兵们不分青红皂白,开始攻击在场的所有宋军军官和文官。节度使府内,瞬间从一场盛宴变成了修罗场。孟璟在亲兵拼死护卫下,且战且退,身上也多了几道伤口。等到城外驻守的宋军主力闻讯赶来弹压,府内已是尸横遍地,阿尔思兰及其大部分头目毙命,宋方也有多名官员遇难。
临安风暴:死谏与逼宫
这起充满疑点的“定西血宴”消息,以最快的速度被不同渠道的人马传回了临安。然而,传到朝堂上的版本,却已然经过了精心的“加工”。
首先发难的,是御史中丞李纲。他这次没有在常朝上争吵,而是选择了一个更极端、也更震撼的方式——死谏。
清晨,百官等待上朝之际,只见李纲身着全套御史官服,手捧一份以血写就的奏章,跪在紫宸殿外丹陛之下,声泪俱下,声音嘶哑:
“陛下!臣李纲,泣血上奏!西域急报,孟璟设宴,诱杀归附蕃将阿尔思兰及其部众数十人!《绥靖新策》破产矣!此等背信弃义、滥杀归附之举,必致西疆彻底崩乱,四夷寒心,天下震动!陆文渊误国,孟璟丧心病狂!臣恳请陛下,立刻锁拿陆文渊、孟璟下狱论罪,废弃《新策》,发兵平定西疆!若陛下不纳忠言,臣……唯有一死,以谢天下!”
言罢,他竟然猛地起身,朝着殿前的盘龙金柱撞去!幸好一旁的内侍眼疾手快,拼命拦住,但李纲额角已然撞破,鲜血直流,场面极其惨烈。
这一“死谏”之举,如同在临安城投下了一颗惊雷。李纲的刚烈、以及他所描述的“宋官背信诱杀”的骇人情节,瞬间点燃了所有保守派和清流官员的怒火。要求严惩陆文渊、孟璟的声浪达到了顶点。甚至一直相对中立的王文统,也面色凝重地对皇帝说:“陛下,若李御史所言属实……则西疆之事,恐再无转圜余地矣。陆枢密……难辞其咎。”
一时间,陆文渊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孤立和被动之中。朝堂之上,要求其“谢罪”、“下狱”的呼声不绝于耳。仿佛西疆所有的困境,都要由他一人来承担。
真相与反击
然而,陆文渊并未慌乱。在最初的震惊过后,他立刻意识到,定西城的变故绝非孟璟鲁莽行事那么简单,而李纲这恰到好处的“死谏”,更是充满了蹊跷。
他动用了自己所有的力量:
· 通过韩震的绝密渠道,他得到了定西城事件更详细的报告,明确指出刺客并非孟璟所指派,刺客临死前喊话极为可疑,很可能是栽赃嫁祸。
· 他秘密调查了李纲近日的动向,发现其府上前几日曾接待过一位来自史弥远府上的心腹幕僚。
· 更重要的是,韩震的人从那个死去的刺客身上,找到了一丝极其隐晦的线索——其身上携带的一种特殊烟草,并非西域或宋国常见之物,而是源自……蒙古高原。
一切线索似乎都指向了一个可怕的结论:这并非简单的叛乱或政争,而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旨在彻底搞乱西疆、扳倒他陆文渊的阴谋!参与者可能包括了朝中的政敌(史弥远余党?)、西域失意的旧势力、甚至……可能还有一直希望南宋陷入西方泥潭、无暇北顾的蒙古势力!
在下次朝会上,面对群情汹汹的指责,陆文渊站了出来。他没有急于辩解,而是将韩震调查到的证据(除涉及蒙古的部分暂未公开),条分缕析地呈现在皇帝和百官面前。
“陛下,诸公,”陆文渊的声音冷静得可怕,“定西之变,非孟璟之过,实乃有奸人构陷,欲乱我西疆,毁我长城!李御史忠直,然其所闻,恐为小人蒙蔽!若我等此时自毁栋梁,严惩功臣,则正中了幕后黑手之下怀!西疆必乱,丝路必断,届时,何人可担此责?!”
他目光如炬,扫过那些之前叫嚣最凶的官员,不少人下意识地避开了他的视线。
皇帝赵昀看着陆文渊呈上的证据,又看了看额角裹着纱布、依旧愤愤不平的李纲,心中已然明了七八分。他深知朝堂党争之酷烈,也明白西疆牵扯的利益之巨。
“够了!”赵昀的声音带着帝王的威严,“李卿忠勇可嘉,然此事疑点重重,不可偏听偏信。陆爱卿,朕命你,全权彻查此事,无论涉及何人,一查到底!西疆之事,仍按《新策》执行,孟璟……暂留原职,戴罪立功!”
皇帝的决断,暂时保住了陆文渊和孟璟,但也将陆文渊彻底推到了风口浪尖。他不仅要面对西域更加复杂危险的局面,还要在临安这无形的战场上,与隐藏的敌人进行殊死搏斗。
“定西血宴”这场意外,像一把锋利的匕首,割开了笼罩在西疆和朝堂之上的重重迷雾,露出了其下更加狰狞、也更加真实的权力博弈的獠牙。帝国的西域之梦,在经历了一次险些致命的“意外”后,步入了一个更加黑暗、也更加凶险的篇章。陆文渊知道,真正的战斗,现在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