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公社调查员来临-《重回1977:我靠摆烂种田致富》

  磨盘沟的晨雾还没散,两辆挂着公社牌子的自行车就停在了生产队门口。下来的是公社派来的两名调查员,一胖一瘦,脸上带着公事公办的严肃,身后还跟着垂头丧气的陈向东。

  “许青山在哪?”瘦调查员掏出笔记本,语气生冷,“我们接到举报,说你在磨盘沟搞歪门邪道,冒充‘能掐会算’,还乱改种植方法,影响集体生产!”

  消息早就传开了,社员们围了一圈,王振山急得直搓手:“调查员同志,你们可别听谣言!青山他是真有本事,试验田长得比啥都好!”

  “好不好,得看证据。”胖调查员摆了摆手,目光扫过人群,“许青山,你自己说,所谓的‘预言下雨’,是不是搞封建迷信?”

  许青山从人群里走出来,神色从容,手里拿着一张卷起来的纸:“调查员同志,我没有搞封建迷信。至于我的种植方法好不好,这张图就是证据。”

  他说着,把纸展开,递到调查员面前——那是一张《磨盘沟土壤改良示意图》。纸上用墨线清晰地画着梯田的分布,标注着堆肥池、集水沟、导流沟的位置,还用不同颜色的笔标出了土壤分层、养分含量,甚至还有雨水流向的箭头,密密麻麻却条理分明。

  “这是……”瘦调查员愣了一下,伸手接过示意图,仔细看了起来。

  “我预言下雨,是因为我连续半个月记录了云象、风向和空气湿度,结合磨盘沟梅雨季节的气候规律,才做出的判断,不是瞎猜。”许青山指着图上的集水沟,“这些小沟不是乱挖的,是根据等高线设计的,既能收集雨水,又能防止水土流失,比修大渠更省力、更高效。”

  他又指向堆肥池的标注:“这里是堆肥区,我用牛粪、杂草和草木灰密封发酵,能让土壤团粒结构更松散,肥力提升三成以上。图上标注的是不同田块的土壤改良数据,你们可以去田里实地测量验证。”

  胖调查员也凑了过来,越看眉头越舒展:“你这图上的标注,都是有数据支撑的?”

  “当然。”周晓芸连忙上前,递上自己的记录本,“这是我每天记录的苗情和土壤数据,和示意图上的标注完全一致。许青山的试验田,现在亩产预估能到六百斤,比普通田翻了一倍!”

  调查员接过记录本,一页页翻看,眼神渐渐变了。旁边的陈向东,看着那张详尽的示意图,又看了看记录册上的数据,脸涨得通红,头埋得更低了——他终于明白,自己所谓的“举报”,不过是因为眼界狭隘,误解了真正的科学。

  “我们去田里看看。”瘦调查员收起笔记本,语气缓和了不少。

  一行人来到试验田,看着那片浓绿茁壮的秧苗,再对比旁边按许青山方法改良后、同样长势喜人的田地,两名调查员彻底服了。瘦调查员蹲下身,抓起一把土,捏了捏:“这土壤确实比其他田块松散肥沃,难怪秧苗长得这么好。”

  “许青山同志,是我们误会你了。”胖调查员握住许青山的手,脸上露出歉意,“你这科学种田的方法,很有推广价值!”

  王振山松了口气,哈哈大笑起来:“我就说青山是个有本事的人!”

  陈向东走到许青山面前,声音哽咽:“许青山,我……我对不起你,我不该不懂装懂,还乱举报你。你放心,我现在就去公社撤回举报,再写一份深刻的检讨!”

  许青山笑了笑:“知错能改就好。以后咱们一起把磨盘沟的田种好,让大家都能过上好日子。”

  调查员们临走时,特意把那张《磨盘沟土壤改良示意图》带走了,还叮嘱许青山,等秋收后,去公社给其他生产队的社员讲课,推广他的科学种植方法。

  看着调查员远去的背影,社员们欢呼起来。这场突如其来的危机,不仅没有打垮许青山,反而让他的科学方法得到了公社的认可,成了磨盘沟发展的新机遇。

  许青山望着眼前的梯田,心里充满了干劲。他知道,这张示意图,只是他改变磨盘沟的第一步。未来,他还要绘制出更宏大的蓝图,让磨盘沟彻底告别贫困,走向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