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青山盯着周晓芸信里“农产品深加工”的字样,指尖在桌案上敲出沉稳的节奏。信纸被他捏得有些发皱,字里行间的墨香混着窗外飘来的红薯干甜味,在鼻尖绕了又绕。粉条和红薯糕卖得再火,也只是初级加工,赚的都是辛苦钱,要想让磨盘沟的牌子真正立住脚,得让一根红薯的附加值再翻几番才行。他眉头微蹙,目光落在墙角堆着的红薯粉条上,忽然想起城里知青临走时说过的话——火车上卖的方便面都带调味包,开水一泡就能吃,香得很。心里猛地亮堂起来,他一拍桌案:“有了!咱的粉条也能配调味包!”
这个念头一说出口,办公室里立刻起了争议。王振山咂着旱烟袋,烟圈慢悠悠飘上天:“粉条就是粉条,蘸酱、炖菜、炒着吃都香,没必要画蛇添足吧?”赵铁柱也挠着头,一脸不解:“咱庄稼人做饭,油盐酱醋哪样没有,谁会多花冤枉钱买一包调料?”
“这你就不懂了。”许青山指着一旁的陈向东,“向东,你给大伙儿说说城里人的习惯。”陈向东立刻放下手里的账本,往前凑了凑:“城里工人加班赶工,知青下乡插队,哪有功夫慢慢调味?带料的食品最抢手,就说那方便面,普通面条加包调料,价格能翻一倍还抢着买!”他顿了顿,又补充道:“我查过书,香料炒干磨粉能锁住香味,再搭配上咱村的干香菇碎末,味道肯定鲜香十足。”
说干就干,许青山当即拉上掌勺手艺最好的张婶、懂知识的陈向东和手脚麻利的赵铁柱,组成了“调味攻坚组”。张婶主动揽下炒料的活儿,把村里自产的干香菇用温水泡发,细细切成丁,又从自家灶台旁翻出珍藏的八角、花椒,和香菇丁一起倒进烧热的菜籽油里。小火慢炒间,香气一点点漫出来,先是淡淡的油香,接着是香菇的醇厚,最后花椒和八角的辛香窜了出来,飘满整个院子,连隔壁家的大黄狗都趴在门口,尾巴摇得像拨浪鼓。炒到香料微微发黄,张婶又撒上一把炒得金黄的芝麻,“滋啦”一声,香气更浓了,她赶紧关火,把料盛出来摊在竹匾里晾凉。
陈向东则负责研粉,将晾凉的原料倒进石臼里,握着木杵一下下捣起来。石臼发出“咚咚”的声响,震得他胳膊发麻,捣一会儿就停下来搓搓手,再接着干。捣好的粗粉还要过筛,细粉落在瓷碗里,细腻得像面粉,他又按比例混入盐和糖,一遍遍调试,每次都煮一碗粉条试味,直到味道满意为止。
赵铁柱琢磨着包装的事,盯着墙角堆着的化肥袋忽然有了主意——村民们平时都把化肥袋里的内层塑料袋洗净晒干留着用,防潮又结实。他找来干净的袋子,用剪刀裁成巴掌大的小块,按每包一两的量仔细分装,用棉线紧紧扎住袋口,再贴上陈向东用红纸写的“磨盘沟调味包”标签,看着倒也像模像样。
可第一次试产就出了岔子。刚封装好的调味包放了一夜,第二天打开一看,全都受潮结块了,煮出来的粉条带着股淡淡的苦味。张婶舀了一勺汤尝了尝,一拍大腿:“嗨,是香菇没炒干!水汽裹在粉里,一受潮就变味了!”陈向东也皱着眉翻看原料:“不光是香菇,芝麻和香料也得先单独烤干,这样磨出来的粉才不容易结块。”
第二次试验,他们特意把香菇摊在油坊的烘架上,用余温慢慢烘干,香料也炒到表皮发脆,磨粉后又用细布过滤了三遍,确保没有杂质。这次煮出来的粉条,汤色清亮,鲜香味直窜鼻腔,既有香菇的醇厚,又有花椒的辛香,还带着芝麻的回甘,不油不腻,刚好中和了红薯粉条的清甜。赵铁柱连吃了两大碗,抹着嘴说:“这味儿,比馆子师傅做的还香!”
许青山当即拍板:“推出‘带料粉条’,一斤粉条配一包调味包,定价一块六!”这个价格比普通粉条贵了一倍,村民们都捏着汗,私下里议论:“这么贵,城里人会买吗?”可没想到,第一批五十斤带料粉条送到县城代销点,才三天就卖断了货。
代销点老板特意托人捎信来,语气里满是惊喜:“城里工人抢着买,说煮着方便,加班的时候泡一碗,比吃食堂强多了!还有人专门来问,能不能单买调味包,给自家的面条调味呢!”更让人惊喜的是,周边公社的供销社主任也亲自找上门,手里攥着订单,笑着说:“我们早就听说磨盘沟的粉条好,现在加了调味包,更抢手了,给我们多留些货!”
办公室里,看着源源不断的订单,王振山彻底服了,对着许青山竖起大拇指:“还是青山你有眼光,这小小的一包调料,真让粉条身价翻倍!”赵铁柱也笑着说:“现在村里的香菇、花椒都不够用了,得赶紧发动大伙儿多种点,这又是一笔实实在在的收入!”
许青山拿起一包贴着红标签的调味包,指尖摩挲着粗糙的塑料袋,心里清楚,这小小的一包调料,不只是增加了产品附加值,更是磨盘沟品牌化的第一步。他让陈向东重新设计了更规范的包装,在红标签上加上“三炒三磨、鲜香醇厚”八个字,又把粉条和调味包用牛皮纸捆扎在一起,印上醒目的“磨盘沟”三个大字,看着就比散装粉条体面多了。
夜里,煤油灯的灯光昏黄又温暖,许青山坐在桌前给周晓芸写信,信里小心翼翼地附着一包调味包。他笔尖不停,字里行间满是欣喜:“晓芸,你的深加工思路见效了!这包调味包让咱的磨盘沟粉条成了城里的‘香饽饽’,以后咱还要开发麻辣、酸辣口味,让磨盘沟的牌子传遍全省,甚至更远的地方!”
灯光下,调味包的红标签格外鲜亮,像一团小小的火焰,照亮了磨盘沟的品牌之路。这小小的一包调料,不仅让红薯粉条焕发了新的生机,更成了连接农村与城市的纽带,让磨盘沟的农产品,靠着实打实的味道和贴心的设计,赢得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可。而许青山知道,这只是开始,磨盘沟的好日子,还在后头呢。
这个念头一说出口,办公室里立刻起了争议。王振山咂着旱烟袋,烟圈慢悠悠飘上天:“粉条就是粉条,蘸酱、炖菜、炒着吃都香,没必要画蛇添足吧?”赵铁柱也挠着头,一脸不解:“咱庄稼人做饭,油盐酱醋哪样没有,谁会多花冤枉钱买一包调料?”
“这你就不懂了。”许青山指着一旁的陈向东,“向东,你给大伙儿说说城里人的习惯。”陈向东立刻放下手里的账本,往前凑了凑:“城里工人加班赶工,知青下乡插队,哪有功夫慢慢调味?带料的食品最抢手,就说那方便面,普通面条加包调料,价格能翻一倍还抢着买!”他顿了顿,又补充道:“我查过书,香料炒干磨粉能锁住香味,再搭配上咱村的干香菇碎末,味道肯定鲜香十足。”
说干就干,许青山当即拉上掌勺手艺最好的张婶、懂知识的陈向东和手脚麻利的赵铁柱,组成了“调味攻坚组”。张婶主动揽下炒料的活儿,把村里自产的干香菇用温水泡发,细细切成丁,又从自家灶台旁翻出珍藏的八角、花椒,和香菇丁一起倒进烧热的菜籽油里。小火慢炒间,香气一点点漫出来,先是淡淡的油香,接着是香菇的醇厚,最后花椒和八角的辛香窜了出来,飘满整个院子,连隔壁家的大黄狗都趴在门口,尾巴摇得像拨浪鼓。炒到香料微微发黄,张婶又撒上一把炒得金黄的芝麻,“滋啦”一声,香气更浓了,她赶紧关火,把料盛出来摊在竹匾里晾凉。
陈向东则负责研粉,将晾凉的原料倒进石臼里,握着木杵一下下捣起来。石臼发出“咚咚”的声响,震得他胳膊发麻,捣一会儿就停下来搓搓手,再接着干。捣好的粗粉还要过筛,细粉落在瓷碗里,细腻得像面粉,他又按比例混入盐和糖,一遍遍调试,每次都煮一碗粉条试味,直到味道满意为止。
赵铁柱琢磨着包装的事,盯着墙角堆着的化肥袋忽然有了主意——村民们平时都把化肥袋里的内层塑料袋洗净晒干留着用,防潮又结实。他找来干净的袋子,用剪刀裁成巴掌大的小块,按每包一两的量仔细分装,用棉线紧紧扎住袋口,再贴上陈向东用红纸写的“磨盘沟调味包”标签,看着倒也像模像样。
可第一次试产就出了岔子。刚封装好的调味包放了一夜,第二天打开一看,全都受潮结块了,煮出来的粉条带着股淡淡的苦味。张婶舀了一勺汤尝了尝,一拍大腿:“嗨,是香菇没炒干!水汽裹在粉里,一受潮就变味了!”陈向东也皱着眉翻看原料:“不光是香菇,芝麻和香料也得先单独烤干,这样磨出来的粉才不容易结块。”
第二次试验,他们特意把香菇摊在油坊的烘架上,用余温慢慢烘干,香料也炒到表皮发脆,磨粉后又用细布过滤了三遍,确保没有杂质。这次煮出来的粉条,汤色清亮,鲜香味直窜鼻腔,既有香菇的醇厚,又有花椒的辛香,还带着芝麻的回甘,不油不腻,刚好中和了红薯粉条的清甜。赵铁柱连吃了两大碗,抹着嘴说:“这味儿,比馆子师傅做的还香!”
许青山当即拍板:“推出‘带料粉条’,一斤粉条配一包调味包,定价一块六!”这个价格比普通粉条贵了一倍,村民们都捏着汗,私下里议论:“这么贵,城里人会买吗?”可没想到,第一批五十斤带料粉条送到县城代销点,才三天就卖断了货。
代销点老板特意托人捎信来,语气里满是惊喜:“城里工人抢着买,说煮着方便,加班的时候泡一碗,比吃食堂强多了!还有人专门来问,能不能单买调味包,给自家的面条调味呢!”更让人惊喜的是,周边公社的供销社主任也亲自找上门,手里攥着订单,笑着说:“我们早就听说磨盘沟的粉条好,现在加了调味包,更抢手了,给我们多留些货!”
办公室里,看着源源不断的订单,王振山彻底服了,对着许青山竖起大拇指:“还是青山你有眼光,这小小的一包调料,真让粉条身价翻倍!”赵铁柱也笑着说:“现在村里的香菇、花椒都不够用了,得赶紧发动大伙儿多种点,这又是一笔实实在在的收入!”
许青山拿起一包贴着红标签的调味包,指尖摩挲着粗糙的塑料袋,心里清楚,这小小的一包调料,不只是增加了产品附加值,更是磨盘沟品牌化的第一步。他让陈向东重新设计了更规范的包装,在红标签上加上“三炒三磨、鲜香醇厚”八个字,又把粉条和调味包用牛皮纸捆扎在一起,印上醒目的“磨盘沟”三个大字,看着就比散装粉条体面多了。
夜里,煤油灯的灯光昏黄又温暖,许青山坐在桌前给周晓芸写信,信里小心翼翼地附着一包调味包。他笔尖不停,字里行间满是欣喜:“晓芸,你的深加工思路见效了!这包调味包让咱的磨盘沟粉条成了城里的‘香饽饽’,以后咱还要开发麻辣、酸辣口味,让磨盘沟的牌子传遍全省,甚至更远的地方!”
灯光下,调味包的红标签格外鲜亮,像一团小小的火焰,照亮了磨盘沟的品牌之路。这小小的一包调料,不仅让红薯粉条焕发了新的生机,更成了连接农村与城市的纽带,让磨盘沟的农产品,靠着实打实的味道和贴心的设计,赢得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可。而许青山知道,这只是开始,磨盘沟的好日子,还在后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