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辙滚过干裂的土地,扬起的尘土都带着一股萧索的气息。
刘忙的巡行队伍像一条沉默的龙,蜿蜒在陇右荒凉的丘陵之间。
然而,这条龙所过之处,却并非寂静无声。
道旁,衣衫褴褛的百姓扶老携幼,自发地摆上简陋的香案,案上或许只有一捧野果,一碗清水,但他们脸上的虔诚却仿佛在供奉神明。
每当队伍靠近,他们便会齐刷刷地跪倒,额头紧贴着滚烫的黄土。
行至一处村口,队伍骤然停下。
前方,一头壮硕的耕牛倒在血泊中,一个面带风霜的村妇正持刀跪在牛尸旁,泪水混着尘土在脸上划出两道泥痕。
她看到王驾停驻,竟高举染血的屠刀,泣声喊道:“大王!民妇家中再无长物,唯有此牛。它耕过的田,大王您走过了,来年必定五谷丰登!请大王纳此献祭!”
周遭的百姓也随之附和,声音里充满了狂热的期盼。
刘忙坐在马上,面沉如水。
他不是没见过这种场面,只是这一次,那头牛温热的血和妇人绝望的眼神,像两根烧红的铁针,狠狠刺入他的心里。
他翻身下马,一步步走到妇人面前。
他的影子笼罩住妇人,声音低沉却清晰地传入每个人的耳中:“我来,是为了让你们活下去,不是为了让你们牺牲。”
妇人愣住了,不解地抬头望着他。
刘忙没有再多言,只对身后的糜竺示意。
糜竺立刻会意,命人从辎重车中取出双倍于一头耕牛市价的粮食和布匹,郑重地交到妇人手中,并承诺开春后,郡府会为她补上一头新牛。
妇人抱着沉甸甸的粮袋,一时间竟忘了哭泣。
刘忙转身,对随行的工匠下令:“立碑于此。”
很快,一块临时寻来的石碑被竖立在村口。
刘忙亲手接过刻刀,在粗糙的石面上刻下几个大字。
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有一句简单的话:“敬王者,当自爱其命。”
这块被将士们戏称为“小碑”的石板随着队伍一路向西,所到之处,宰牛献祭的狂热景象果然绝迹,但新的麻烦随之而来。
每到一处宿营地,小碑的周围总是围满了孩童。
他们不敢靠近刘忙,便将这块王亲手刻下的石碑当成了信使。
“碑神仙,请你告诉大王,我阿爹的腿在战场上断了,他想再摸一摸战马。”
“碑神仙,我阿娘说,要是大王能看她一眼,她的病就能好了。”
一声声稚嫩的祈求,通过某种奇特的共鸣,化作无数尖锐的低语,涌入小碑的脑海。
他本名李寂,因能承载残魂而被刘忙选中,作为沟通阵亡将士的桥梁,人们习惯叫他“小碑”,渐渐忘了他的本名。
此刻,他头痛欲裂,无数残魂的执念与孩子们的愿望混杂在一起,几乎要将他的神智撕碎。
就在他快要支撑不住时,一阵清越的铃声响起。
阿玉赤着双足,手腕脚踝系着银铃,悄然来到他身边。
她没有说话,只是随着铃声翩然起舞。
她的舞步轻盈而玄妙,仿佛不是踩在地上,而是踏在某种无形的韵律上。
随着她的舞动,那些缠绕在小碑周围的驳杂魂力,竟被一股柔和的力量引导、梳理、然后缓缓消散。
一曲舞毕,孩童们看得痴了,竟忘了先前的请求,笑着闹着散去。
小碑的脸色恢复了些血色,他靠着石碑,苦笑道:“多谢。”
阿玉递给他一个水囊,轻声说:“他们说你是大王的传声筒,但你不是。你是桥,连接生者与逝者的桥。但桥若总是承载它承受不起的重量,是会塌的。”
小碑喝了口水,望着天边残阳,低语道:“我只想做个守灯人,为那些回不了家的人照亮最后一程。可现在,所有人都想把自己的灯,交给我来点。”
当天深夜,小碑独自一人来到营地外的道路旁。
他从怀中取出一个巴掌大的琉璃瓶,瓶中装着一团跳跃不定的信火。
这是他与亡魂沟通的媒介。
他挖了一个小坑,郑重地将信火瓶埋了进去,然后用土掩好。
他对着隆起的小土包轻声说:“从今往-后,你们有什么话,就直接对着西边喊吧。他听得见。别再通过我了。”
做完这一切,他感觉脑海中那片喧嚣的海洋,终于退潮了。
中军大帐内,烛火通明。
伏德手捧一卷竹简,神情严肃地对刘忙进言:“主公,道统已立,万民归心。然则,民间将您视若神明,长此以往,恐成新的谶纬之说,反受其累。臣以为,当行‘去神化’之策。”
刘忙抬起头,示意他继续。
“臣建议,在各地设立‘归心院’。”伏德展开竹简,“不再祭拜虚无缥缈的鬼神,而是将那些为大汉流血牺牲的将士、为民生呕心沥血的先贤名录供奉其中。百姓可入内纪念,学习他们的事迹,敬其行,而非拜其灵。如此,可将这股祭祀之力,从对您的个人崇拜,转化为对整个大汉精神的认同。”
刘忙缓缓点头,眼中露出赞许之色:“说得好。要让百姓永远记住的,不该是虚无的魂魄,而是他们自己和先辈们,在这片土地上流过的每一滴汗。”
一旁的去卑听得热血沸腾,他一步踏出,单膝跪地:“主公!末将请命,将‘归心军’设为常制!我愿率草原上归心的胡汉将士,以此为号,永镇北疆,为主公的道统筑起第一道屏障!”
“不可。”刘忙却摇头,亲自将他扶起,“去卑,你要记住,归心阵真正的力量,不在于阵法本身,而在于每一个士兵心中那份‘愿归’的执念。一旦将其设为制度,日复一日地操练,那份本心就会被消磨,最后只剩下空洞的阵型,与寻常军队再无区别。”
他拍了拍去卑的肩膀,下达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命令:“巡行结束后,你即刻返回草原,传我的令:凡是愿意归附大汉的部落,不论出身,皆可南下,授田免税三年。若不愿归附,亦不强求,绝不兴刀兵。归心,是为他们打开一扇门,而不是筑起一道墙。”
去卑愣住了,随即眼中爆发出无比明亮的光彩,重重抱拳:“末将遵命!”
这时,一直负责后勤的糜竺也上前一步,提出了一个看似稳妥的建议:“主公,如今民间自发供奉络绎不绝,钱粮财物难以计数,若放任自流,恐滋生腐败。不若效仿古制,开征‘道统税’,由官府统一收缴管理,既能规范经济,亦可充实府库。”
“不行!”刘忙断然拒绝,声音不大,却斩钉截铁,“子仲,民心是火,税是油。火上浇一点油,能烧得更旺。但油倒多了,火就脏了,甚至会熄灭。”
他踱了-几步,目光扫过帐内众人:“钱,我不要。我要的,是人心。传我命令,另设‘仁政赏格’。凡民间有修桥铺路、救济孤寡、睦邻友善之举,皆可由里正上报,记一‘德勋’。德勋累积到一定数量,可以用来兑换粮食、布匹,甚至抵免徭役。”
此言一出,满帐皆惊。
伏德呆立半晌,最终长长一揖,声音带着一丝颤抖:“主-公……您不让万民供奉您,反而用府库的资源,去鼓励他们互相救济。您这是在教化天下,让百姓自成一体,自行运转……这,这才是真正的天命所归啊!”
归程的路上,队伍的气氛变得不再那么沉重。
刘忙舍弃了马车,大多数时候都与士兵们一同步行。
一日午后,他走下一条土坡,踏入一片因为缺水而荒芜的田地。
这里的土地板结干裂,像是老人的手背。
他蹲下身,捧起一把干土,土屑从指缝间簌簌落下。
就在这时,他忽然感觉到心口处的古鼎传来一阵轻微的鸣动。
与以往那种沉重、压迫的感觉不同,这一次的鸣动温和而有力,仿佛与脚下大地的脉搏合二为一,带着一种源于生命本身的律动。
不再是外界强加的力量,而是他自身与这片土地产生的共鸣。
远处,一个赶着几只瘦羊的牧童,倚在山坡上,随口哼唱起自己编的歌谣,声音清脆稚嫩:“皇叔不骑马,爱往田里挖。挖呀挖,挖呀挖,种出个金疙瘩……”
刘忙闻言,不禁莞尔一笑。
他站起身,拍了拍手上的尘土,阳光洒在他身上,竟没有了往日那种令人不敢直视的威严,反而多了一丝田间农夫般的温和。
几乎在同一时刻,千里之外的洛阳皇宫深处,一间幽暗的静室内。
司马懿面无表情地将面前一堆用于占卜的竹简尽数折断,然后投入火盆。
竹简在火焰中噼啪作响,扭曲成灰。
一个黑影侍立在旁,低声问:“主公,天象又有何变化?”
司马懿看着跳动的火焰,他缓缓开口,声音嘶哑而坚定:
“他不要天命了……”
“他要把天命,变成每一个人的寻常日子。”
陇右的风,将牧童的歌谣吹得很远很远,却吹不散那正从北方酝酿而来的寒流。
一场席卷天下的风雪,似乎正在等待着它的君王归来。
刘忙的巡行队伍像一条沉默的龙,蜿蜒在陇右荒凉的丘陵之间。
然而,这条龙所过之处,却并非寂静无声。
道旁,衣衫褴褛的百姓扶老携幼,自发地摆上简陋的香案,案上或许只有一捧野果,一碗清水,但他们脸上的虔诚却仿佛在供奉神明。
每当队伍靠近,他们便会齐刷刷地跪倒,额头紧贴着滚烫的黄土。
行至一处村口,队伍骤然停下。
前方,一头壮硕的耕牛倒在血泊中,一个面带风霜的村妇正持刀跪在牛尸旁,泪水混着尘土在脸上划出两道泥痕。
她看到王驾停驻,竟高举染血的屠刀,泣声喊道:“大王!民妇家中再无长物,唯有此牛。它耕过的田,大王您走过了,来年必定五谷丰登!请大王纳此献祭!”
周遭的百姓也随之附和,声音里充满了狂热的期盼。
刘忙坐在马上,面沉如水。
他不是没见过这种场面,只是这一次,那头牛温热的血和妇人绝望的眼神,像两根烧红的铁针,狠狠刺入他的心里。
他翻身下马,一步步走到妇人面前。
他的影子笼罩住妇人,声音低沉却清晰地传入每个人的耳中:“我来,是为了让你们活下去,不是为了让你们牺牲。”
妇人愣住了,不解地抬头望着他。
刘忙没有再多言,只对身后的糜竺示意。
糜竺立刻会意,命人从辎重车中取出双倍于一头耕牛市价的粮食和布匹,郑重地交到妇人手中,并承诺开春后,郡府会为她补上一头新牛。
妇人抱着沉甸甸的粮袋,一时间竟忘了哭泣。
刘忙转身,对随行的工匠下令:“立碑于此。”
很快,一块临时寻来的石碑被竖立在村口。
刘忙亲手接过刻刀,在粗糙的石面上刻下几个大字。
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有一句简单的话:“敬王者,当自爱其命。”
这块被将士们戏称为“小碑”的石板随着队伍一路向西,所到之处,宰牛献祭的狂热景象果然绝迹,但新的麻烦随之而来。
每到一处宿营地,小碑的周围总是围满了孩童。
他们不敢靠近刘忙,便将这块王亲手刻下的石碑当成了信使。
“碑神仙,请你告诉大王,我阿爹的腿在战场上断了,他想再摸一摸战马。”
“碑神仙,我阿娘说,要是大王能看她一眼,她的病就能好了。”
一声声稚嫩的祈求,通过某种奇特的共鸣,化作无数尖锐的低语,涌入小碑的脑海。
他本名李寂,因能承载残魂而被刘忙选中,作为沟通阵亡将士的桥梁,人们习惯叫他“小碑”,渐渐忘了他的本名。
此刻,他头痛欲裂,无数残魂的执念与孩子们的愿望混杂在一起,几乎要将他的神智撕碎。
就在他快要支撑不住时,一阵清越的铃声响起。
阿玉赤着双足,手腕脚踝系着银铃,悄然来到他身边。
她没有说话,只是随着铃声翩然起舞。
她的舞步轻盈而玄妙,仿佛不是踩在地上,而是踏在某种无形的韵律上。
随着她的舞动,那些缠绕在小碑周围的驳杂魂力,竟被一股柔和的力量引导、梳理、然后缓缓消散。
一曲舞毕,孩童们看得痴了,竟忘了先前的请求,笑着闹着散去。
小碑的脸色恢复了些血色,他靠着石碑,苦笑道:“多谢。”
阿玉递给他一个水囊,轻声说:“他们说你是大王的传声筒,但你不是。你是桥,连接生者与逝者的桥。但桥若总是承载它承受不起的重量,是会塌的。”
小碑喝了口水,望着天边残阳,低语道:“我只想做个守灯人,为那些回不了家的人照亮最后一程。可现在,所有人都想把自己的灯,交给我来点。”
当天深夜,小碑独自一人来到营地外的道路旁。
他从怀中取出一个巴掌大的琉璃瓶,瓶中装着一团跳跃不定的信火。
这是他与亡魂沟通的媒介。
他挖了一个小坑,郑重地将信火瓶埋了进去,然后用土掩好。
他对着隆起的小土包轻声说:“从今往-后,你们有什么话,就直接对着西边喊吧。他听得见。别再通过我了。”
做完这一切,他感觉脑海中那片喧嚣的海洋,终于退潮了。
中军大帐内,烛火通明。
伏德手捧一卷竹简,神情严肃地对刘忙进言:“主公,道统已立,万民归心。然则,民间将您视若神明,长此以往,恐成新的谶纬之说,反受其累。臣以为,当行‘去神化’之策。”
刘忙抬起头,示意他继续。
“臣建议,在各地设立‘归心院’。”伏德展开竹简,“不再祭拜虚无缥缈的鬼神,而是将那些为大汉流血牺牲的将士、为民生呕心沥血的先贤名录供奉其中。百姓可入内纪念,学习他们的事迹,敬其行,而非拜其灵。如此,可将这股祭祀之力,从对您的个人崇拜,转化为对整个大汉精神的认同。”
刘忙缓缓点头,眼中露出赞许之色:“说得好。要让百姓永远记住的,不该是虚无的魂魄,而是他们自己和先辈们,在这片土地上流过的每一滴汗。”
一旁的去卑听得热血沸腾,他一步踏出,单膝跪地:“主公!末将请命,将‘归心军’设为常制!我愿率草原上归心的胡汉将士,以此为号,永镇北疆,为主公的道统筑起第一道屏障!”
“不可。”刘忙却摇头,亲自将他扶起,“去卑,你要记住,归心阵真正的力量,不在于阵法本身,而在于每一个士兵心中那份‘愿归’的执念。一旦将其设为制度,日复一日地操练,那份本心就会被消磨,最后只剩下空洞的阵型,与寻常军队再无区别。”
他拍了拍去卑的肩膀,下达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命令:“巡行结束后,你即刻返回草原,传我的令:凡是愿意归附大汉的部落,不论出身,皆可南下,授田免税三年。若不愿归附,亦不强求,绝不兴刀兵。归心,是为他们打开一扇门,而不是筑起一道墙。”
去卑愣住了,随即眼中爆发出无比明亮的光彩,重重抱拳:“末将遵命!”
这时,一直负责后勤的糜竺也上前一步,提出了一个看似稳妥的建议:“主公,如今民间自发供奉络绎不绝,钱粮财物难以计数,若放任自流,恐滋生腐败。不若效仿古制,开征‘道统税’,由官府统一收缴管理,既能规范经济,亦可充实府库。”
“不行!”刘忙断然拒绝,声音不大,却斩钉截铁,“子仲,民心是火,税是油。火上浇一点油,能烧得更旺。但油倒多了,火就脏了,甚至会熄灭。”
他踱了-几步,目光扫过帐内众人:“钱,我不要。我要的,是人心。传我命令,另设‘仁政赏格’。凡民间有修桥铺路、救济孤寡、睦邻友善之举,皆可由里正上报,记一‘德勋’。德勋累积到一定数量,可以用来兑换粮食、布匹,甚至抵免徭役。”
此言一出,满帐皆惊。
伏德呆立半晌,最终长长一揖,声音带着一丝颤抖:“主-公……您不让万民供奉您,反而用府库的资源,去鼓励他们互相救济。您这是在教化天下,让百姓自成一体,自行运转……这,这才是真正的天命所归啊!”
归程的路上,队伍的气氛变得不再那么沉重。
刘忙舍弃了马车,大多数时候都与士兵们一同步行。
一日午后,他走下一条土坡,踏入一片因为缺水而荒芜的田地。
这里的土地板结干裂,像是老人的手背。
他蹲下身,捧起一把干土,土屑从指缝间簌簌落下。
就在这时,他忽然感觉到心口处的古鼎传来一阵轻微的鸣动。
与以往那种沉重、压迫的感觉不同,这一次的鸣动温和而有力,仿佛与脚下大地的脉搏合二为一,带着一种源于生命本身的律动。
不再是外界强加的力量,而是他自身与这片土地产生的共鸣。
远处,一个赶着几只瘦羊的牧童,倚在山坡上,随口哼唱起自己编的歌谣,声音清脆稚嫩:“皇叔不骑马,爱往田里挖。挖呀挖,挖呀挖,种出个金疙瘩……”
刘忙闻言,不禁莞尔一笑。
他站起身,拍了拍手上的尘土,阳光洒在他身上,竟没有了往日那种令人不敢直视的威严,反而多了一丝田间农夫般的温和。
几乎在同一时刻,千里之外的洛阳皇宫深处,一间幽暗的静室内。
司马懿面无表情地将面前一堆用于占卜的竹简尽数折断,然后投入火盆。
竹简在火焰中噼啪作响,扭曲成灰。
一个黑影侍立在旁,低声问:“主公,天象又有何变化?”
司马懿看着跳动的火焰,他缓缓开口,声音嘶哑而坚定:
“他不要天命了……”
“他要把天命,变成每一个人的寻常日子。”
陇右的风,将牧童的歌谣吹得很远很远,却吹不散那正从北方酝酿而来的寒流。
一场席卷天下的风雪,似乎正在等待着它的君王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