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八章 规则之争
dSm公开发布“烛龙”安全白皮书的举动,如同一块巨石投入本就暗流涌动的湖面,瞬间激起了千层浪。这份长达数百页、数据详实、论证严谨的文件,几乎涵盖了小型化聚变堆从材料、运行、屏蔽、废料处理到极端情况应对的所有安全维度,其标准之苛刻,远超现有任何能源技术规范。
学术界首先被引爆。支持者盛赞这是“开创性的、负责任的透明度”,为未来能源安全树立了标杆;质疑者则揪住某些基于理论推演的风险模型,指责dSm“过于自信”,忽略了“未知的未知”。各大科技媒体连篇累牍地进行报道和解读,将“烛龙”安全性的争论推向了公众视野。
资本市场对此反应积极。白皮书的发布,某种程度上消除了部分投资者对技术安全性的最后疑虑,dSm相关合作企业的股价应声上涨,资本流入明显加速。王漫妮汇报,又有两家大型主权基金主动接洽,希望参与“烛龙”的产业链投资。
然而,在政治和战略层面,引起的却是更深的警惕和更激烈的反弹。
那个将dSm排除在外的标准组织,迅速发表了一份声明,一方面“欢迎dSm贡献技术见解”,另一方面却强调“国际标准需兼顾各方利益与普遍适用性,不能由单一企业定义”,试图将水搅浑,维持自身的话语权。
更实质性的压力来自国家层面。安迪截获的情报显示,某大国的高级官员在内部会议上直言不讳地指出:“dSm正在试图单方面定义下一代能源技术的游戏规则,这不仅关乎商业利益,更关乎未来几十年的国家竞争力和安全态势。我们必须拿出自己的标准,不能被动跟随。”
随后,由该国牵头,联合了几个传统盟友,宣布将共同制定“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清洁与安全能源系统国际标准”,并公开邀请“志同道合”的国家和企业参与。明眼人都看得出,这是一个旨在对抗甚至取代dSm标准体系的联盟。
几乎同时,SSG报告,那艘在“彼岸”岛附近活动的隐身潜艇已经悄然离开,但同一海域出现了隶属于某大国海军的、打着“海洋科学研究”旗号的水面舰艇,其搭载的探测设备明显具有军事用途。这是一种更赤裸的、以国家力量为背景的持续施压。
“他们正在构建一个从技术标准到军事存在的立体包围网。”安迪在紧急视频会议上分析道,“目的是迫使我们就范,要么接受他们主导的、可能阉割我们技术优势的规则,要么就被孤立在外。”
林凡听着汇报,目光落在办公室墙壁上悬挂的一幅世界地图。上面标注着dSm现有的四个示范区、正在建设的微电网项目,以及潜在合作伙伴的位置。对手的包围网看似严密,但并非铁板一块。
“我们的优势在于技术领先和实际应用。”林凡开口,声音沉稳,“他们可以制定规则,但无法忽视现实。”
他下达了一系列指令:
“第一,加速‘烛龙’在四个示范区的部署和应用,尽快形成无法忽视的示范效应。让事实说话,证明我们的标准不仅是纸面的,更是行之有效的。”
“第二,重点突破他们联盟中的薄弱环节。寻找那些能源需求迫切、与主导国存在利益分歧的国家,提供更优惠的技术合作方案,从内部瓦解他们的统一阵线。”
“第三,启动我们自己的‘未来能源伙伴’计划,邀请全球所有感兴趣的国家、企业和研究机构,基于我们的白皮书框架,共同探讨和完善下一代能源标准。我们要建立一个更开放、更包容的生态,对抗他们封闭的小圈子。”
“第四,SSG继续保持最高警戒,但对那些‘科研’舰艇,采取‘透明监控’策略,公开他们活动的部分非敏感数据,让国际社会看看,是谁在将科学研究政治化、军事化。”
他的策略清晰而有力:以技术优势和实际应用为矛,以分化瓦解和构建开放生态为盾,同时用透明度反制军事威慑。
会议结束后,林凡独自站在地图前。他知道,这是一场关乎未来的规则之争,远比之前的技术发布或商业博弈更为深刻和持久。这不再是简单的利益争夺,而是关于由谁来定义下一个文明时代的基石。
他拿起笔,在地图上那几个正在加速点亮的位置,画上了更醒目的标记。
规则,从来都是由掌握未来的人书写的。
而他,正手握未来。
(第一百一十八章 完)
dSm公开发布“烛龙”安全白皮书的举动,如同一块巨石投入本就暗流涌动的湖面,瞬间激起了千层浪。这份长达数百页、数据详实、论证严谨的文件,几乎涵盖了小型化聚变堆从材料、运行、屏蔽、废料处理到极端情况应对的所有安全维度,其标准之苛刻,远超现有任何能源技术规范。
学术界首先被引爆。支持者盛赞这是“开创性的、负责任的透明度”,为未来能源安全树立了标杆;质疑者则揪住某些基于理论推演的风险模型,指责dSm“过于自信”,忽略了“未知的未知”。各大科技媒体连篇累牍地进行报道和解读,将“烛龙”安全性的争论推向了公众视野。
资本市场对此反应积极。白皮书的发布,某种程度上消除了部分投资者对技术安全性的最后疑虑,dSm相关合作企业的股价应声上涨,资本流入明显加速。王漫妮汇报,又有两家大型主权基金主动接洽,希望参与“烛龙”的产业链投资。
然而,在政治和战略层面,引起的却是更深的警惕和更激烈的反弹。
那个将dSm排除在外的标准组织,迅速发表了一份声明,一方面“欢迎dSm贡献技术见解”,另一方面却强调“国际标准需兼顾各方利益与普遍适用性,不能由单一企业定义”,试图将水搅浑,维持自身的话语权。
更实质性的压力来自国家层面。安迪截获的情报显示,某大国的高级官员在内部会议上直言不讳地指出:“dSm正在试图单方面定义下一代能源技术的游戏规则,这不仅关乎商业利益,更关乎未来几十年的国家竞争力和安全态势。我们必须拿出自己的标准,不能被动跟随。”
随后,由该国牵头,联合了几个传统盟友,宣布将共同制定“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清洁与安全能源系统国际标准”,并公开邀请“志同道合”的国家和企业参与。明眼人都看得出,这是一个旨在对抗甚至取代dSm标准体系的联盟。
几乎同时,SSG报告,那艘在“彼岸”岛附近活动的隐身潜艇已经悄然离开,但同一海域出现了隶属于某大国海军的、打着“海洋科学研究”旗号的水面舰艇,其搭载的探测设备明显具有军事用途。这是一种更赤裸的、以国家力量为背景的持续施压。
“他们正在构建一个从技术标准到军事存在的立体包围网。”安迪在紧急视频会议上分析道,“目的是迫使我们就范,要么接受他们主导的、可能阉割我们技术优势的规则,要么就被孤立在外。”
林凡听着汇报,目光落在办公室墙壁上悬挂的一幅世界地图。上面标注着dSm现有的四个示范区、正在建设的微电网项目,以及潜在合作伙伴的位置。对手的包围网看似严密,但并非铁板一块。
“我们的优势在于技术领先和实际应用。”林凡开口,声音沉稳,“他们可以制定规则,但无法忽视现实。”
他下达了一系列指令:
“第一,加速‘烛龙’在四个示范区的部署和应用,尽快形成无法忽视的示范效应。让事实说话,证明我们的标准不仅是纸面的,更是行之有效的。”
“第二,重点突破他们联盟中的薄弱环节。寻找那些能源需求迫切、与主导国存在利益分歧的国家,提供更优惠的技术合作方案,从内部瓦解他们的统一阵线。”
“第三,启动我们自己的‘未来能源伙伴’计划,邀请全球所有感兴趣的国家、企业和研究机构,基于我们的白皮书框架,共同探讨和完善下一代能源标准。我们要建立一个更开放、更包容的生态,对抗他们封闭的小圈子。”
“第四,SSG继续保持最高警戒,但对那些‘科研’舰艇,采取‘透明监控’策略,公开他们活动的部分非敏感数据,让国际社会看看,是谁在将科学研究政治化、军事化。”
他的策略清晰而有力:以技术优势和实际应用为矛,以分化瓦解和构建开放生态为盾,同时用透明度反制军事威慑。
会议结束后,林凡独自站在地图前。他知道,这是一场关乎未来的规则之争,远比之前的技术发布或商业博弈更为深刻和持久。这不再是简单的利益争夺,而是关于由谁来定义下一个文明时代的基石。
他拿起笔,在地图上那几个正在加速点亮的位置,画上了更醒目的标记。
规则,从来都是由掌握未来的人书写的。
而他,正手握未来。
(第一百一十八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