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 破晓之光-《都市纵横:从影视签到开始》

  第一百一十九章 破晓之光

  林凡的策略如同一套精密的组合拳,在波澜云诡的国际棋局上悄然落子。

  首先取得突破的,是“烛龙”在四个示范区的实际应用。位于南太平洋的岛国,第一个完成了基于“烛龙”单元的微型电网改造。当稳定的、廉价的、清洁的电力彻底取代了嘈杂且昂贵的柴油发电机,点亮了整个主岛和数个附属岛屿时,那种翻天覆地的变化是任何言辞都无法形容的。孩子们可以在明亮的电灯下学习,诊所的疫苗得以安全储存,小型的海水淡化厂和农产品加工厂得以运转……发展的齿轮被注入了前所未有的强劲动力。该国总统在公开讲话中激动地表示,dSm带来的不仅是能源,更是国家的未来和尊严。这份发自肺腑的感激和实实在在的改变,通过媒体传遍世界,成为了dSm技术普惠性最有力的广告。

  紧接着,非洲示范区也传来捷报。一个原本饱受电力短缺困扰的偏远地区,依靠部署的“烛龙”单元,不仅解决了基本用电,更支撑起了一个小型数据中心和远程医疗平台,吸引了外部投资和人才回流。这种“能源赋能发展”的模式,对许多同样面临发展困境的国家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

  现实的成功,比任何白皮书和外交辞令都更具说服力。

  与此同时,王漫妮主导的“分化瓦解”策略也初见成效。那个由某大国牵头组建的“标准联盟”内部,并非铁板一块。几个能源进口依赖度高、与主导国在贸易和地区事务上存在龃龉的国家,在评估了dSm提供的、极具诱惑力的技术转移和合作建厂方案后,态度开始变得暧昧,甚至在联盟内部会议上提出了“应更务实、更开放地看待dSm技术”的建议,引发了联盟内部的分歧和争吵。

  而林凡发起的“未来能源伙伴”计划,虽然遭到了一些国家的冷遇,但却吸引了大量发展中国家、新兴经济体以及众多跨国企业和顶尖研究机构的积极响应。他们看中的是dSm技术的先进性和开放性,不愿被排除在即将到来的能源革命之外。一个以dSm技术标准为潜在核心的、更加广泛的、非政治化的“能源生态圈”雏形初现。

  在军事对峙层面,SSG采取的“透明监控”策略也发挥了奇效。当dSm通过非官方渠道,将某些“科研”舰艇在敏感海域进行高强度、非民用探测活动的部分数据和分析公之于众后,国际舆论一片哗然。环保组织、科学团体乃至一些中立国家纷纷发声,质疑这种将海洋科研军事化的行为。强大的舆论压力,使得对方不得不暂时收敛,舰艇的活动范围和强度明显减弱。

  一系列举措之下,对手精心构建的“立体包围网”出现了明显的松动和裂痕。技术优势、现实效益、分化策略和舆论压力,多管齐下,让dSm在这场规则之争中逐渐占据了主动。

  这一晚,林凡再次通过加密虚拟现实接入了南极“创世纪”基地。巨大的示范堆依旧在冰原下稳定运行,但那磅礴的能量,此刻在他感知中,似乎与世界各地那些正在点亮的“烛龙”微光产生了某种奇妙的共鸣。仿佛一个庞大的神经网络正在形成,以南极为心脏,以分布全球的“烛龙”为节点,编织着一张覆盖星球的新能源之网。

  他退出接入,回到君悦府的书房。窗外,晨曦微露,天际泛起鱼肚白。新的一天即将开始,也是“启明”时代在冲破重重阻碍后,迎来的又一个黎明。

  顾佳轻轻推门进来,将一杯热牛奶放在他桌上。“又是一夜没睡?”她语气带着心疼。

  林凡接过牛奶,握住她的手,微笑道:“快了。就快看到真正的曙光了。”

  他所指的,不仅仅是窗外的天明,更是那个由他亲手推动的、正在冲破旧秩序枷锁的能源新时代。

  破晓之光,已刺破重重阴霾,势不可挡。

  (第一百一十九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