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2章 龙旗西指与蜀道烽烟-《重生三国,请叫我蔡文帝》

  章武十四年春,汉中盆地已是一派生机勃勃的农耕景象。

  蒋琬治政有方,轻徭薄赋,兴修水利,引得关中流民纷纷来归。

  通往关中的褒斜栈道在马钧主持下已修复大半,商旅往来渐频。

  朝廷设立的官学书声琅琅,新推行的《均田令》在细致清查户口田亩后,开始将无主荒地授给佃农和流民。

  汉中,这个新附不过半年的战略要地,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被纳入洛阳朝廷的治理体系,成为帝国版图上又一块坚实的基石。

  然而,这份安宁之下,是紧绷的战备。

  徐晃、郝昭的大军并未松懈,日夜操练,尤其是针对蜀道艰险的山地作战与攻城演练。

  格物院新运抵的五十架改进型“猛火油柜”和数百具连弩被配发至精锐部队,工匠随军指导。

  汉中,俨然已成为朝廷西征益州的前进基地。

  就在朝廷厉兵秣马之际,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消息从益州传来——曹操在成都,正式祭天称帝,国号“成”,改元“章武”,与洛阳朝廷的年号针锋相对!

  他追尊曹嵩为皇帝,立曹丕为太子,大封文武,并颁布檄文,痛斥蔡琰“牝鸡司晨,伪托汉统”,诸葛亮“助纣为虐,祸乱朝纲”,宣称自己乃“承汉继天,拨乱反正”之正统!

  消息传到洛阳,朝野震动,旋即群情激愤!

  曹操此举,无异于在政治上公开决裂,将南北对峙的局面彻底明朗化、敌对化。

  “曹贼安敢如此!”

  麟德殿上,庞统怒发冲冠,

  “僭越称帝,大逆不道!

  主公,当立即发兵,踏平成都,擒杀此獠!”

  “士元稍安。”

  诸葛亮声音沉稳,压下了殿内的骚动,

  “曹操称帝,虽显猖狂,实则外强中干,色厉内荏。

  其失汉中,退守巴蜀,地蹙民疲,此举不过是为凝聚内部人心,抗拒王师罢了。

  然,其既僭号,便是自绝于天下,我朝讨伐,名正言顺!”

  他转向蔡琰,肃然道:

  “主公,曹操称帝,于我而言,非是坏事,反是加速天下归一之契机。

  可立即以陛下(刘协)名义,颁布《讨逆诏》,昭告天下,历数曹操累累罪行,尤其是其篡汉自立之罪,号召天下忠义共讨之!

  同时,命各州郡,尤其是新附之地,大张旗鼓宣扬曹操之逆行,彻底剥夺其政治上的任何合法性!”

  “准!”

  蔡琰凤眸含霜,斩钉截铁,

  “即刻拟诏,传檄天下!

  告诉徐晃、郝昭,加紧备战,待秋粮入库,便是我王师西征,克定益州之时!”

  帝国的战争机器,再次高速运转起来。

  《讨逆诏》以最快的速度传遍大江南北。

  诏书文辞犀利,引经据典,将曹操“阉宦遗丑、挟持天子、祸乱朝纲、欺凌同僚、残害忠良、直至今日篡汉自立”的罪行揭露得淋漓尽致,并重申洛阳朝廷乃唯一合法之汉室正统。

  这道檄文如同精神上的雷霆,给予了曹操集团沉重的打击,也使得一些原本对曹操还抱有幻想或处于观望的势力,彻底倒向了洛阳。

  与此同时,针对益州的军事、经济、舆论封锁全面加强。

  汉中前线,斥候活动愈发频繁,小规模的山地渗透与反渗透战斗时有发生。

  通往巴蜀的所有商道被严格管制,尤其是盐铁等战略物资,严禁流入。

  朝廷“暗部”的细作在益州境内更加活跃,一方面散布恐慌,渲染朝廷军威;

  另一方面,则加紧联络益州本土对曹操统治不满的士族豪强,如谯周、杜琼等人,许以高官厚禄,策动内应。

  成都,新落成的“成汉”皇宫(原益州牧府改建)。

  登基大典的喧嚣过后,曹操面对的是更加严峻的现实。

  称帝带来的短暂凝聚力,无法掩盖地盘缩小、资源匮乏、外部压力空前的困境。

  朝会上,气氛压抑。

  “陛下,洛阳已传檄天下,斥我为逆。

  各地细作回报,北廷正在汉中大肆囤积粮草军械,恐秋后便有大规模举动。”

  司马懿出列奏报,语气凝重。

  曹操(此刻应称成帝曹丕之父,但为便于区分,仍称曹操)面色阴沉,他称帝本就是为了破釜沉舟,凝聚力量,但北廷的反应如此迅速激烈,还是让他感到压力如山。

  “诸卿,有何对策?”

  他环视麾下文武。

  贾诩缓缓道:

  “北廷势大,不可力敌。

  然蜀道天险,易守难攻。

  当务之急,是依托关隘,层层设防,消耗敌军锐气与粮草。

  可命乐进,李典等将,分守剑阁、葭萌、白水等关,深沟高垒,多备滚木礌石,尤其要防范敌军之火器。”

  程昱补充道:

  “还需加紧征集粮草,必要时可向南方蛮族征调,或……加大民间赋税。”

  此言一出,一些益州本土出身的官员面露难色,但慑于曹操威势,不敢多言。

  “此外,”司马懿眼中闪过一丝冷光,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可遣使往南中,以王爵厚禄结好孟获等蛮王,令其出兵袭扰北廷后方,至少,不能让其安心供给汉中。”

  “就依诸卿之策!”

  曹操决断道,

  “告诉前线诸将,给朕守住!

  守住一关一隘,便是大功!

  至于钱粮……非常之时,行非常之法!”

  他眼中闪过一丝狠厉,为了生存,他已不惜竭泽而渔。

  战争的阴云,愈发浓重地笼罩在秦巴蜀水之间。

  荆州与江东,也被这突如其来的变局推到了风口浪尖。

  襄阳城中,刘备与糜竺相对无言。

  曹操称帝,彻底打破了“匡扶汉室”的幌子,也让他们“汉室宗亲”的身份变得更加尴尬。

  朝廷的《讨逆诏》自然也传到了荆州,字里行间虽未直接指责刘备,但那“天下忠义共讨之”的号召,无疑也将他们置于了必须表态的境地。

  “军师,如今该如何是好?”

  刘备眉头紧锁,

  “曹操称帝,北廷讨逆,我荆州夹在中间……”

  孔明轻摇羽扇,沉吟道:

  “主公,此乃危机,亦可能是转机。

  曹操称帝,人心尽失,其败亡恐不远矣。

  北廷下一步必全力攻蜀,无暇南顾。

  此正乃我荆州休养生息、巩固实力之良机。

  对北廷之檄文,可表面响应,虚与委蛇,但绝不出兵。

  当务之急,是安抚内部,整顿军备,尤其是加强与江东之联络。

  只要孙刘联盟稳固,无论北廷与曹操谁胜谁负,我荆州皆有周旋之余地。”

  刘备叹了口气:

  “也唯有如此了。

  这汉室江山……唉。”

  他心中明了,所谓的汉室,在曹操称帝的那一刻,其象征意义已大打折扣,未来的路,愈发需要靠自己手中的实力。

  江东,建业。

  孙权召集心腹,再次密议。

  “曹操竟敢称帝!

  北廷已传檄讨伐,天下瞩目。

  公瑾,子敬,如今我江东该当如何?”

  孙权碧眼闪烁,难掩一丝兴奋与忐忑。

  局势越乱,对他而言,或许机会越多。

  周瑜目光锐利:

  “主公,曹操称帝,自取灭亡!

  北廷与之必有一场生死大战。

  无论谁胜,皆将元气大伤。

  此乃天赐良机于我江东!

  当一面厉兵秣马,积蓄力量;

  一面密切关注战局,伺机而动。

  或可趁北廷西征,淮南空虚之际,北取合肥;

  或可待曹刘两败俱伤,西图荆州!”

  鲁肃则依旧持重:

  “公瑾之言虽壮,然亦需谨慎。

  北廷虽西顾,然其势已成,不可轻视。

  曹操据险而守,亦非易与之辈。

  我江东当下,仍应以巩固自身为上。

  可遣使往洛阳,恭贺其‘奉天讨逆’,以示善意,麻痹其心;

  同时,加强与刘备之盟约,共保江南。

  待局势明朗,再定行止不迟。”

  孙权听着两位重臣截然不同的建议,手指轻轻敲击着案几,心中权衡。

  是冒险一搏,还是稳守待机?

  这个抉择,将决定江东未来的命运。

  章武十四年夏秋之交,帝国西陲,山雨欲来风满楼。

  汉中盆地的秋粮即将丰收,朝廷大军的后勤得到了有力保障。

  徐晃、郝昭麾下的将士摩拳擦掌,求战心切。

  而益州北部,曹军诸将依托天险,构筑了密密麻麻的防御工事,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狂风暴雨。

  洛阳城中,蔡琰看着舆图上那条蜿蜒艰险的蜀道,目光坚定。

  诸葛亮立于一侧,羽扇轻摇,脑海中已推演了无数遍进军路线与可能遇到的阻击。

  “孔明,此战,关乎国运。”

  蔡琰轻声道。

  “主公放心。”

  诸葛亮语气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信心,“天时、地利、人和,皆在我朝。

  曹操逆天而行,称帝自立,已是穷途末路。

  王师西指,必克定巴蜀,一统江山!”

  秋风吹过洛阳宫阙,带着一丝肃杀。

  帝国的龙旗,即将指向西南,在那片层峦叠嶂的群山之中,一场决定天下归属的终极战役,即将拉开惨烈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