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3章 合纵连横与洛水惊澜-《重生三国,请叫我蔡文帝》

  曹操于成都称帝的消息,如同一块投入死水的巨石,激起的涟漪尚未平复,又一则石破天惊的讯息,以更快的速度传遍天下——曹操竟遣出能言善辩之士,分赴江东与荆州,欲缔结“孙刘曹三方盟约”,共抗北廷!

  赴江东的使者是名士华歆,他面见孙权,不再以“共分荆州”为饵,而是痛陈利害:

  “吴侯明鉴!

  北廷蔡琰,女子干政,牝鸡司晨;

  诸葛亮,助纣为虐,其志在吞并天下,岂有半分仁义?

  今我主上承天命,正位成都,实为汉室延续。

  然北廷势大,已得汉中,若再破我益州,则江东独木难支!

  唇亡齿寒之理,吴侯岂能不知?

  唯有孙、刘、我主三方联手,同气连枝,方可阻其兵锋,保江南半壁!

  届时,划江而治,三国并立,岂不胜过仰北廷鼻息,步步维艰?”

  赴荆州的使者则是曹操谋士董昭,他面对刘备,言辞更为恳切,甚至带着一丝悲怆:

  “皇叔乃汉室宗胄,天下仰望!

  岂能坐视汉统沦丧于妇人之手?

  我主虽迫于形势正位,然心向汉室,此心可鉴!

  今北廷挟天子以令诸侯,实为国贼!

  若皇叔愿摒弃前嫌,与我主及吴侯联手,共抗北廷,则汉室有再兴之望!

  若皇叔执意与国贼为伍,坐视我益州覆灭,则下一个,必是荆州!

  皇叔届时将何以自处?

  何以面对列祖列宗?”

  这两番说辞,精准地抓住了孙权对北廷强势扩张的恐惧,以及刘备对“汉室正统”名分与自身存亡的焦虑。

  尽管与曹操有旧怨,但在北廷泰山压顶般的威胁下,“合纵抗强”成了最具诱惑力的选项。

  建业与襄阳,几乎同时陷入了激烈的争论。

  江东,周瑜力主结盟:

  “主公,华歆之言虽为曹氏张目,然‘唇亡齿寒’确是至理!

  北廷若尽得巴蜀,整合西方,则其势不可挡,江东危矣!

  联曹抗北,虽是与虎谋皮,然亦是当下唯一生机!

  我可借此盟约,向北廷索要更多钱粮军械,并要求其承认主公对江东及淮南的统治,争取时间,壮大自身!”

  鲁肃依旧忧虑:

  “公瑾,曹操奸雄,其言岂可尽信?

  只怕盟约一成,我江东便要被其绑上战车,与北廷死磕,最终两败俱伤,反让曹操坐收渔利!”

  孙权沉吟再三,碧眼中精光闪烁。

  北廷的压力是实实在在的,曹操的提议虽险,却似乎提供了喘息之机。

  “回复华歆,盟约可议!

  然,曹操需先支付军粮五十万斛,劲弩万张,并以其子为质!

  此外,盟约需明确,击退北廷后,荆州如何划分,须由我江东主导!”

  荆州,气氛同样凝重。

  刘备看着董昭,心中天人交战。

  与曹操联合?

  想起徐州之败,想起数次被其逼迫,恨意难消。

  但董昭那句“汉室沦丧”、“下一个必是荆州”,如同重锤敲在他心头。

  糜竺分析道:

  “主公,曹操此议,乃驱狼吞虎之计,欲拉我荆州共抗北廷,缓解其压力。

  然,北廷势大,已非我荆州独力所能抗衡。

  若拒绝,恐北廷下一个目标便是我等;

  若应允,则与虎狼同行,凶险难测。

  竺以为,可虚与委蛇,同意结盟,但不出全力,只做象征性支援,保存实力,观望局势。

  同时,需加紧与江东联络,确保孙刘联盟不因曹氏介入而破裂。”

  关羽闻言,丹凤眼一瞪:

  “军师!

  曹贼与我等有深仇大恨,岂能与之为伍?

  大不了一战而已!”

  关羽也恨声道:

  “就是!吾愿与北廷真刀真枪打一场,也不愿和曹阿瞒那厮联手!”

  刘备抬手止住二人,长叹一声:

  “云长军师所言,乃老成谋国之道。

  为了荆州基业,为了……汉室延续,暂且……虚与委蛇吧。”

  他心中苦涩,知道这决定意味着什么。

  “回复董昭,联盟可成,然我荆州新遭兵燹,需时间休整,暂时无法出兵,但可提供粮草通道,并牵制北廷部分兵力。”

  于是,一纸充满了猜忌与算计的“孙刘曹三方盟约”在极度保密的情况下,初步达成。

  尽管各自心怀鬼胎,出兵出力更是讨价还价,但至少在表面上,一个对抗北廷的南方联盟,雏形初现。

  消息如同长了翅膀,飞入洛阳。

  麟德殿内,气氛瞬间降至冰点。

  纵使是诸葛亮,听闻此讯,执笔的手也不由微微一顿。

  他最担忧的局面,还是出现了。

  “好一个曹孟德!

  好一个合纵连横!”

  庞统气得须发戟张,

  “竟能将孙、刘拉拢过去!

  主公,当立即发兵,先破荆州,再下江东,最后扫平益州,看这联盟能撑几时!”

  徐庶摇头:

  “士元息怒。

  三方联合,其势不小。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若我朝贸然进攻任何一方,都可能引来另外两方干预,陷入多线作战之窘境。

  需从长计议。”

  所有人的目光再次聚焦于诸葛亮。

  诸葛亮沉默片刻,缓缓起身,走到舆图前,目光扫过荆州、江东、益州,最终落回洛阳。

  “主公,诸位,”

  他声音平静,却带着洞悉一切的冷静,

  “曹操此计,看似高明,实则为饮鸩止渴,暴露其内心之虚弱与恐惧。”

  “哦?孔明何出此言?”

  蔡琰问道。

  “此联盟,根基在于‘惧’我朝之势,而非‘信’彼此之心。”

  诸葛亮分析道,

  “孙权惧我吞并,刘备惧我兵锋,曹操惧我灭国。

  因惧而合,其盟必不久长。

  三方积怨已深,利益交错,互信全无。

  孙权欲借机索取实利,刘备只想自保观望,曹操则盼他人为其火中取栗。

  此等联盟,外强中干,一击可破!”

  “然则,当如何破之?”

  蔡琰追问。

  诸葛亮羽扇轻点舆图:

  “其破局之关键,不在强攻,而在‘分化’与‘伐交’!”

  “首先,对孙权。”

  诸葛亮目光锐利,

  “可派一能言善辩之重臣,携厚礼再往江东。

  不必指责其背盟,反而可‘赞赏’其审时度势,保全实力。

  然后陈明:

  与曹、刘联盟,实乃与虎谋皮。

  曹操奸雄,刘备亦非善类。

  我朝目标,首在僭号之曹逆。

  若孙权愿保持中立,或暗中助我,待平定益州后,朝廷可正式册封其为吴王,世镇江东,并许以通商大利。

  反之,若其执意与逆贼为伍,则王师平定巴蜀之日,便是顺流东下,问罪江东之时!

  此乃威逼利诱,促其骑墙。”

  “其次,对刘备。”

  诸葛亮继续道,

  “可再以陛下名义,去信安抚,重申其汉室宗亲地位,言明朝廷讨逆,只为铲除曹操这等汉贼,对荆州并无他图。

  甚至可暗示,若刘备能‘迷途知返’,在朝廷西征时保持中立或稍作配合,将来或可允其永镇荆南。

  同时,令‘暗部’在荆州散播谣言,称曹操与孙权密约,瓜分荆州后,将合力吞并刘备。

  此乃晓之以情,动之以利,间之以疑。”

  “最后,对曹操。”

  诸葛亮嘴角泛起一丝冷意,

  “联盟初成,其心未安。

  我可令汉中徐晃、郝昭,不必等待秋后,即刻加大对益州北境关隘的袭扰力度,做出即将大举进攻之势!

  同时,令司隶张飞、陇右马超,也加强佯动,摆出四处出击之态,使其无法判断我军主攻方向,疲于奔命!

  更要令‘暗部’在益州境内,大肆宣扬孙权、刘备在盟约中如何敷衍、如何索要好处,加深曹操对其盟友之疑虑!

  此乃军事施压,舆论攻心,乱其方寸!”

  这一套“分化伐交”的组合拳,精准地瞄准了脆弱联盟的每一个裂缝,旨在从内部将其瓦解。

  “此外,”诸葛亮补充道,眼中闪烁着自信的光芒,

  “我朝最大的优势,在于‘正’与‘一’。

  我乃汉室正统,讨伐逆贼,名正言顺;

  我朝政令统一,力量集中。

  而对方,三方各怀异志,号令不一。

  时间,站在我们这边。

  只要我方稳扎稳打,不出大的纰漏,其联盟必从内部生变!”

  蔡琰听罢,凤眸中重新燃起锐利的光芒:

  “便依孔明之策!

  立刻选派使者,分赴江东、荆州!

  传令前线诸将,依计行事!

  本宫倒要看看,这仓促拼凑的联盟,能在我王师堂堂正正之师与孔明步步为营之谋下,支撑几时!”

  帝国的中枢,在面对突如其来的三方联盟时,并未慌乱,而是在诸葛亮的运筹下,迅速制定了以“分化”为核心的反制战略。

  一场没有硝烟的外交战、心理战,率先在长江两岸与秦巴山区激烈展开。

  而真正的金戈铁马,也在紧张的酝酿之中。

  汉中前线的徐晃,接到命令后,眼中战意勃发,他望向南方那云雾缭绕的群山,知道决定天下命运的大战,即将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