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明前的海面是最黑暗的,“镇海”舰如同一个沉默的巨人,在微弱的星光下随波起伏。
赵大勇已经习惯了在破晓前醒来,这是他多年行伍养成的本能。
他轻手轻脚地起身,没有惊动舱室外随时待命的亲兵,独自走上了甲板。
海风带着彻骨的凉意,吹散了他最后一丝睡意。
他先是习惯性地检查了舵轮和罗盘,确认夜间航行无误,随后便开始了每日雷打不动的巡视。
他脚步沉稳,目光如炬,从船头走到船尾,手指不时拂过冰冷的缆桩、粗粝的帆索,或是用力踩踏几下甲板,侧耳倾听木板发出的声响。
这是老漕工出身的他,判断船只状态的独有方式。
当他走到右舷中段一处炮位时,脚步微微一顿。
白日里王胡子带领炮手们疯狂演练的痕迹犹在,炮身下的甲板被沉重的炮架碾磨得发白。
他蹲下身,借着即将到来的晨曦微光,仔细查看那具承载着火炮的木质炮架。
果然,在靠近前部承重轴的关键榫卯结合处,他发现了一道比发丝略粗、几乎难以察觉的纵向裂纹。他用指甲轻轻抠了抠,有细微的木屑落下。
赵大勇的心沉了下去。
格物院技工的报告并非危言耸听。这炮架使用的虽是上好的硬木,但长期承受火炮巨大的后坐力,加上南海湿热盐分的侵蚀,木材的韧性正在下降。
他没有声张,只是默默记下了这个位置,继续巡视。
在接下来的几门炮位上,他又陆续发现了三两处类似的问题,程度不一。这绝非个案,而是舰队普遍面临的潜在危机。
天色渐亮,水手们开始陆续起床,准备迎接新一天的航行与训练。赵大勇将大副和几位资深的老舵工、木匠长秘密召集到了自己的舱室。
“情况都看到了,”赵大勇没有废话,直接指向他刚刚简单绘制的炮架问题草图,“咱们的炮,架子快撑不住了。”
众人面色凝重。
木匠长是个沉默寡言的老者,他仔细看了草图,又回想了一下平日检查的情况,沙哑着开口:
“参将大人,问题主要在几个受力点上。硬木虽坚,但韧性不足,反复冲击,榫卯就容易松脱开裂。要想彻底解决,非得靠港,用铁件加固关键部位,或者……干脆换用更韧的木材,比如暹罗的柚木,但那需要时间,而且代价不小。”
“现在靠港不可能。”
赵大勇斩钉截铁,“文督帅的命令是保持存在,佛郎机人盯着呢。有没有临时的法子,能让我们再撑上一两个月?”
老木匠沉吟片刻,眼中闪过一丝决绝:“有!但是个笨办法,也耗力气。可以用浸过桐油、反复捶打熟韧的老牛皮,混合着鱼胶和细麻,紧紧捆扎在出现裂纹的榫卯外部,再用烧红的铁箍趁热套上,强行箍紧!这法子能顶一阵子,但每次火炮发射,都会对这捆扎结构造成损伤,需要频繁检查加固,而且……治标不治本。”
“就用这个法子!”
赵大勇一拍桌子,“立刻去办!所需物料,优先调配!各舰木匠全部动起来,由你统一指挥!记住,要快,更要牢靠!这事关兄弟们的性命和战舰的安危,绝不能马虎!”
命令迅速下达。“镇海”、“靖海”等四艘战舰上,木匠们立刻忙碌起来。
烧铁炉的烟火在各舰甲板上升起,捶打牛皮的声音、拉扯麻绳的号子声与海浪声交织在一起。
水手们也被动员起来,协助固定炮身,搬运物料。
整个舰队仿佛一个临时的大型工坊,在航行途中,进行着一场与时间和磨损的赛跑。
赵大勇亲自监督着“镇海”舰上的加固作业。
他看着老木匠将烧得通红的铁箍精准地套在捆扎好的炮架节点上,牛皮和麻绳在高温下发出滋滋的声响,冒起青烟,一股焦糊味弥漫开来。铁箍冷却收缩,将捆扎层死死地压进木材的纹理之中。
“参将,这样……能行吗?”
大副在一旁,忧心忡忡地看着那被铁与皮强行“缝合”的炮架。
赵大勇没有回答,只是走到那门炮前,双手用力扳了扳炮身,感受着那异常的坚固感。他抬头,望向远方海天一色之处,目光深邃。
“告诉弟兄们,”
他沉声道,“我们现在做的,就是给咱们的炮,穿上最后一层甲胄!只要咱们心气不散,手上的活儿不松,这身临时凑合的‘甲胄’,也能扛住佛郎机人的铁弹!等格物院的新家伙到了,咱们再给这些老伙计,换上一身真正的铁骨!”
他的话语通过旗号传遍各舰,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坚定,暂时驱散了笼罩在舰队上空的隐忧。
水手和工匠们更加卖力地工作起来,叮叮当当的敲打声,在辽阔的海面上,奏响了一曲属于大明水师的、不屈的坚韧之歌。
然而,赵大勇心底清楚,这终究是权宜之计。
他回到海图前,再次将目光投向了月港的方向。陛下的新炮,格物院的铁骨,何时才能到来?
在这之前,他和他的舰队,必须用这种最原始也最无奈的方式,守护着这片深蓝,等待着真正利刃出鞘的那一天。
赵大勇已经习惯了在破晓前醒来,这是他多年行伍养成的本能。
他轻手轻脚地起身,没有惊动舱室外随时待命的亲兵,独自走上了甲板。
海风带着彻骨的凉意,吹散了他最后一丝睡意。
他先是习惯性地检查了舵轮和罗盘,确认夜间航行无误,随后便开始了每日雷打不动的巡视。
他脚步沉稳,目光如炬,从船头走到船尾,手指不时拂过冰冷的缆桩、粗粝的帆索,或是用力踩踏几下甲板,侧耳倾听木板发出的声响。
这是老漕工出身的他,判断船只状态的独有方式。
当他走到右舷中段一处炮位时,脚步微微一顿。
白日里王胡子带领炮手们疯狂演练的痕迹犹在,炮身下的甲板被沉重的炮架碾磨得发白。
他蹲下身,借着即将到来的晨曦微光,仔细查看那具承载着火炮的木质炮架。
果然,在靠近前部承重轴的关键榫卯结合处,他发现了一道比发丝略粗、几乎难以察觉的纵向裂纹。他用指甲轻轻抠了抠,有细微的木屑落下。
赵大勇的心沉了下去。
格物院技工的报告并非危言耸听。这炮架使用的虽是上好的硬木,但长期承受火炮巨大的后坐力,加上南海湿热盐分的侵蚀,木材的韧性正在下降。
他没有声张,只是默默记下了这个位置,继续巡视。
在接下来的几门炮位上,他又陆续发现了三两处类似的问题,程度不一。这绝非个案,而是舰队普遍面临的潜在危机。
天色渐亮,水手们开始陆续起床,准备迎接新一天的航行与训练。赵大勇将大副和几位资深的老舵工、木匠长秘密召集到了自己的舱室。
“情况都看到了,”赵大勇没有废话,直接指向他刚刚简单绘制的炮架问题草图,“咱们的炮,架子快撑不住了。”
众人面色凝重。
木匠长是个沉默寡言的老者,他仔细看了草图,又回想了一下平日检查的情况,沙哑着开口:
“参将大人,问题主要在几个受力点上。硬木虽坚,但韧性不足,反复冲击,榫卯就容易松脱开裂。要想彻底解决,非得靠港,用铁件加固关键部位,或者……干脆换用更韧的木材,比如暹罗的柚木,但那需要时间,而且代价不小。”
“现在靠港不可能。”
赵大勇斩钉截铁,“文督帅的命令是保持存在,佛郎机人盯着呢。有没有临时的法子,能让我们再撑上一两个月?”
老木匠沉吟片刻,眼中闪过一丝决绝:“有!但是个笨办法,也耗力气。可以用浸过桐油、反复捶打熟韧的老牛皮,混合着鱼胶和细麻,紧紧捆扎在出现裂纹的榫卯外部,再用烧红的铁箍趁热套上,强行箍紧!这法子能顶一阵子,但每次火炮发射,都会对这捆扎结构造成损伤,需要频繁检查加固,而且……治标不治本。”
“就用这个法子!”
赵大勇一拍桌子,“立刻去办!所需物料,优先调配!各舰木匠全部动起来,由你统一指挥!记住,要快,更要牢靠!这事关兄弟们的性命和战舰的安危,绝不能马虎!”
命令迅速下达。“镇海”、“靖海”等四艘战舰上,木匠们立刻忙碌起来。
烧铁炉的烟火在各舰甲板上升起,捶打牛皮的声音、拉扯麻绳的号子声与海浪声交织在一起。
水手们也被动员起来,协助固定炮身,搬运物料。
整个舰队仿佛一个临时的大型工坊,在航行途中,进行着一场与时间和磨损的赛跑。
赵大勇亲自监督着“镇海”舰上的加固作业。
他看着老木匠将烧得通红的铁箍精准地套在捆扎好的炮架节点上,牛皮和麻绳在高温下发出滋滋的声响,冒起青烟,一股焦糊味弥漫开来。铁箍冷却收缩,将捆扎层死死地压进木材的纹理之中。
“参将,这样……能行吗?”
大副在一旁,忧心忡忡地看着那被铁与皮强行“缝合”的炮架。
赵大勇没有回答,只是走到那门炮前,双手用力扳了扳炮身,感受着那异常的坚固感。他抬头,望向远方海天一色之处,目光深邃。
“告诉弟兄们,”
他沉声道,“我们现在做的,就是给咱们的炮,穿上最后一层甲胄!只要咱们心气不散,手上的活儿不松,这身临时凑合的‘甲胄’,也能扛住佛郎机人的铁弹!等格物院的新家伙到了,咱们再给这些老伙计,换上一身真正的铁骨!”
他的话语通过旗号传遍各舰,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坚定,暂时驱散了笼罩在舰队上空的隐忧。
水手和工匠们更加卖力地工作起来,叮叮当当的敲打声,在辽阔的海面上,奏响了一曲属于大明水师的、不屈的坚韧之歌。
然而,赵大勇心底清楚,这终究是权宜之计。
他回到海图前,再次将目光投向了月港的方向。陛下的新炮,格物院的铁骨,何时才能到来?
在这之前,他和他的舰队,必须用这种最原始也最无奈的方式,守护着这片深蓝,等待着真正利刃出鞘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