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车轮战-《五姐扶我青云志,我送她们诰命身》

  “大人过誉了。”

  “此子需要学习的地方还很多。”

  李修远心中激动,面上淡定的说道。

  就在曾学政对张衍志不吝赞赏之际,白玉卿那双清冷的眸子也首次露出了难以掩饰的讶异。

  他紧紧盯着场中那道青衿身影,心中波澜起伏。

  “原来如此……先前在课堂上与我辩论,他竟是未尽全力?”

  “那些被我指出的疏漏,只怕是他故意留的破绽,或是根本不屑于在细枝末节上与我纠缠?”

  霎时间。

  一股被轻视的恼怒与对其实力的惊疑交织在一起,让他对张衍志的看法彻底颠覆。

  “这家伙,竟藏得如此之深!”

  而崇正书院那边。

  眼见自家先生被打脸,带来的精锐被一个名不见经传的童生比了下去,如何能甘心?

  那几位随行而来的优秀学子,互相使了个眼色。

  其中一人,名叫柳文轩的举子站起身,对着曾学政和李修远拱手道:

  “学政大人,山长。”

  “张同学才思敏捷,令人钦佩。”

  “我等见猎心喜,不知可否与张同学切磋一二,也好让我崇正书院学子,见识一下弘文书院真正的风采?”

  这话,看似客气,实则挑战意味十足。

  曾学政正对张衍志兴致浓厚,也想看看此子的极限在何处,便看向李修远。

  李修远心中笃定,微微颔首,说道:

  “切磋学问,取长补短,自是好事。”

  柳文轩率先发难,目光锐利地看向张衍志,说道:

  “张同学,方才闻你高论,佩服。”

  “不若我们先从诗赋开始?”

  “便以这书院古柏为题,限一炷香,各作七律一首,如何?”

  他显然有备而来,欲以急才压人。

  “可。”

  张衍志淡然应战。

  ……

  很快。

  香烛点燃。

  斋舍内,寂静无声,落针可闻。

  柳文轩凝眉沉思,不时提笔在纸上勾画。

  而张衍志只是抬眼望了望窗外那株苍劲的古柏,略作沉吟,便铺开纸张,挥毫泼墨,竟似不假思索!

  香未过半,张衍志已然搁笔。

  而柳文轩直到香烬,才勉强完成。

  由苏学士与崇正书院一位先生共同品评。

  柳文轩之诗,用工稳妥,辞藻华丽,却少了几分气韵。

  而当苏学士拿起张衍志的诗稿,朗声诵读时,满场皆惊:

  “铁干虬枝立院深,霜皮溜雨识天心。

  风摇犹带金石韵,月照如闻龙虎吟。

  叶落阶前凝碧血,根盘石上抱贞忱。

  莫言千载无知己,且看青云冠盖临。”

  此诗不仅描绘了古柏的形貌,更赋予了其坚韧不拔,历久弥新的精神品格。

  尤其是,风摇犹带金石韵,月照如闻龙虎吟一联,气势磅礴,将古柏与书院底蕴、学子志向完美融合,格局,远非柳诗可比。

  高下立判!

  柳文轩脸色一白,颓然坐下。

  崇正书院另一名学子不服,立刻起身,直指经义,说道:

  “张同学,诗才我等领教。”

  “然则,学问根本,还是在于经义!”

  “《孟子》云‘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然则若民智未开,行事愚昧,此论,岂非空中楼阁?”

  “君父之尊,又当置于何地?”

  此问,极为刁钻,暗藏陷阱,质疑孟子的民本思想。

  全场目光再次聚焦张衍志。

  却见他微微一笑,从容不迫的说道:

  “《孟子》此论,非是纵容愚昧,乃是阐明根本!”

  “‘民为贵’,贵在何处?贵在天生德性,贵在乃社稷之基、君权之源!‘君为轻’,非是轻慢君父,乃是警示为君者,若不能保民、养民、教民,则失其所以为君之根本!”

  “至于民智未开,正是士君子之责,当以教化先行,岂可因噎废食,反责先贤立论之高远?”

  他引经据典,不但化解了陷阱,更将问题提升到士人责任与教化使命的高度。

  一番论述,滴水不漏,正气凛然,引得陈先生等频频颔首。

  那崇正学子被驳得哑口无言,面红耳赤。

  接连受挫,崇正书院最后一位,也是素有才名的学子周子墨沉着脸起身,他不再拘泥于具体章句,而是直指学问根基,说道:

  “张同学果然善辩。”

  “然则,我辈读书,所为何来?”

  “莫非只为逞这口舌之利?程朱理学,教导我等‘存天理,灭人欲’,此乃修身之本。”

  “敢问张同学,于此‘天理’‘人欲’之辨,又有何高见?”

  “如何于日用常行中,体认天理,克除人欲?!”

  这个问题直指理学核心修行,极为深刻,也最考验学子的真实体悟和心性修养。

  一时间,所有人都屏息凝神。

  连曾学政也目光炯炯,想看张衍志如何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