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谕离开后。
很快,顾守拙老先生将亲自为明伦斋学子讲授理学经义的消息,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了一块巨石,瞬间在整个弘文书院激起了千层浪涛。
这消息传播的速度,比春风拂过柳梢还要快上几分。
“听说了吗?”
“顾老先生要出山授课了!”
“真的假的?顾老不是早已不再亲自指点学子了吗?”
“千真万确!教谕亲自宣布的,每月一次,就在明伦斋!”
“明伦斋?他们何德何能……唉,真是撞了大运!”
……
不过半日功夫,书院上下,从刚入学的童生到准备冲刺乡试的秀才,乃至一些留院备考的举人,都已知晓此事。
羡慕嫉妒,难以置信的情绪在空气中弥漫。
顾守拙,这个名字在士林之中便是一座丰碑,能得他一句点拨,胜过苦读十年!
如今竟要为一个童生班开课,这简直是前所未有的恩遇!
……
授课当日。
天还未大亮,明伦斋外就已人影幢幢。
等到张衍志和王圆等人按平常时辰来到斋舍时,都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
只见,明伦斋内早已座无虚席,不仅本班的学子一个不缺,后排,过道乃至讲台两侧的空隙,都挤满了闻讯而来的其他班级学子,甚至还有一些穿着举人服色的年轻面孔也赫然在列。
整个斋舍被塞得水泄不通,空气中弥漫着一种紧张而兴奋的气息。
“我的天……”
王圆张大了嘴,艰难地咽了口唾沫,说道:
“这……这人也太多了吧!”
高肃也皱紧了眉头,苦笑道:
“我等本班学子,竟险些无立锥之地?”
他们好不容易挤到自己的座位,发现桌面上早已被人用书本,砚台甚至汗巾占满,显然是为了帮未能挤进来的同窗或好友占位。
这时,斋舍门口传来一阵骚动。
一个穿着书院服饰,家境似乎颇为殷实的学子,正满脸焦急地拉着一位明伦斋学子的衣袖,急切地低声道:
“刘兄!刘兄!我的好义父!”
“帮帮忙,把这个位置让与我如何?我出十两银子!”
他指着那明伦斋学子好不容易保住的位置。
那被称作刘兄的学子愣了一下,随即把头摇得像拨浪鼓,说道:
“十两?赵兄,莫说十两,便是百两也不成!这可是顾老的课!”
“聆听一言,或许便能受益终身,岂是银钱可以衡量?”
那赵姓学子不甘心,又转向旁边另一人,问道:“李兄,你的位置……”
“不卖不卖!”
那人直接摆手打断,大声说道:“此乃机缘,万金不换!”
赵姓学子一咬牙,竟直接提高了价码,对着斋舍内喊道:
“诸位同窗!”
“谁愿将位置相让,我愿出……五十两!不,一百两!”
“一百两?!”
斋舍内响起一片倒吸冷气之声。
一百两银子,足够一个普通家庭数年的用度了!
这手笔,不可谓不大。
然而,回应他的,却是一片沉默和摇头。
有几个家境贫寒的学子脸上明显露出了挣扎之色,但最终,还是没有人站出来。
学问前程,有时候确实比眼前的巨富更让人难以割舍。
更有人低声道:“赵兄,省省吧,在这里,银子不好使。”
那赵姓学子见状,脸色一阵青一阵白,最终只能颓然退到窗边,和其他无数未能抢到位置的学子一样,扒着窗棂,伸长脖子,准备“旁听”。
张衍志看着这如同市集抢购般的场景,心中也是震动不已。
他早知道顾老先生地位尊崇,却没想到影响力竟大到如此地步。
为了听一次课,这些平日里矜持的读书人,竟能如此“疯狂”。
这也让他对即将开始的课程,更多了几分郑重与期待。
他深吸一口气,在自己的位置上坐定,努力平复心绪,准备迎接这位传奇宗师的到来。
……
不多时。
上课的钟声“铛——铛——铛——”地敲响了。
清脆悠扬的钟声仿佛带着某种魔力,原本如同沸水般的明伦斋,瞬间安静下来。
所有的嘈杂,议论,甚至粗重的呼吸声,都在这一刻戛然而止。
落针可闻。
每个人都下意识地挺直了腰背,整理了一下本就已经很整齐的衣冠,双手规规矩矩地放在膝上,目光齐刷刷地投向门口。
脸上再无之前的嬉笑与焦躁,只剩下纯粹,近乎虔诚的期待。
就连窗外那些趴着的学子,也尽力收敛了声响,生怕惊扰了什么。
张衍志坐在人群中,也能清晰地感觉到自己心跳在加速。
他穿越而来,拥有超越时代的眼光,但,对于这位真正站在这个时代学问顶峰的智者,他依然怀有足够的敬畏与好奇。
时间,在寂静中仿佛被拉长。
不知过了多久,斋舍外的走廊上,传来一阵极其轻微,却如同鼓点般敲在每个人心上的脚步声。
紧接着,是外面等候的人群中,几道压抑不住,充满惊喜和敬畏的低呼声:
“来了!”
“真是顾老!”
“快看!”
人群如同被摩西分开的红海,自动无声地向两侧退开,让出一条宽阔的通道。
在所有目光的聚焦下,一道清瘦的身影,在一个垂髫小童的搀扶下,缓缓出现在门口,步入了明伦斋。
来人,正是顾守拙。
他依旧穿着那身朴素的灰色长袍,须发如雪,面容平和,眼神温润中透着历经岁月沉淀后的深邃与智慧。
他走得很慢,步伐却异常沉稳,仿佛每一步都踏在某种韵律之上。
他没有看任何人,却又仿佛将所有人的神情都收入眼底。
阳光从窗外斜斜照入,在他白色的须发和朴素的衣袍上镀上了一层淡淡的金边,使他整个人看起来有种超然物外的光辉。
整个斋舍,包括窗外,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
这就是当代理学宗师!
这就是连皇帝都曾下诏征辟却婉拒不就的顾守拙!
无需言语,无需排场,仅仅是他的出现,便自带一种令人心折的气场,让所有狂热的期待,都化作了无声的崇敬。
顾守拙在小童的搀扶下,缓缓走上讲台,在早已备好的蒲团上安然坐下。
他目光平静地扫过台下那一张张激动渴望甚至有些紧张的面孔。
当他的目光掠过张衍志时,似乎有那么一丝难以察觉的停顿,仿佛确认了什么。
然后,他缓缓开口,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入每个人的耳中,如同山间清泉,涤荡心神:
“今日,我们便从‘格物致知’谈起……”
很快,顾守拙老先生将亲自为明伦斋学子讲授理学经义的消息,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了一块巨石,瞬间在整个弘文书院激起了千层浪涛。
这消息传播的速度,比春风拂过柳梢还要快上几分。
“听说了吗?”
“顾老先生要出山授课了!”
“真的假的?顾老不是早已不再亲自指点学子了吗?”
“千真万确!教谕亲自宣布的,每月一次,就在明伦斋!”
“明伦斋?他们何德何能……唉,真是撞了大运!”
……
不过半日功夫,书院上下,从刚入学的童生到准备冲刺乡试的秀才,乃至一些留院备考的举人,都已知晓此事。
羡慕嫉妒,难以置信的情绪在空气中弥漫。
顾守拙,这个名字在士林之中便是一座丰碑,能得他一句点拨,胜过苦读十年!
如今竟要为一个童生班开课,这简直是前所未有的恩遇!
……
授课当日。
天还未大亮,明伦斋外就已人影幢幢。
等到张衍志和王圆等人按平常时辰来到斋舍时,都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
只见,明伦斋内早已座无虚席,不仅本班的学子一个不缺,后排,过道乃至讲台两侧的空隙,都挤满了闻讯而来的其他班级学子,甚至还有一些穿着举人服色的年轻面孔也赫然在列。
整个斋舍被塞得水泄不通,空气中弥漫着一种紧张而兴奋的气息。
“我的天……”
王圆张大了嘴,艰难地咽了口唾沫,说道:
“这……这人也太多了吧!”
高肃也皱紧了眉头,苦笑道:
“我等本班学子,竟险些无立锥之地?”
他们好不容易挤到自己的座位,发现桌面上早已被人用书本,砚台甚至汗巾占满,显然是为了帮未能挤进来的同窗或好友占位。
这时,斋舍门口传来一阵骚动。
一个穿着书院服饰,家境似乎颇为殷实的学子,正满脸焦急地拉着一位明伦斋学子的衣袖,急切地低声道:
“刘兄!刘兄!我的好义父!”
“帮帮忙,把这个位置让与我如何?我出十两银子!”
他指着那明伦斋学子好不容易保住的位置。
那被称作刘兄的学子愣了一下,随即把头摇得像拨浪鼓,说道:
“十两?赵兄,莫说十两,便是百两也不成!这可是顾老的课!”
“聆听一言,或许便能受益终身,岂是银钱可以衡量?”
那赵姓学子不甘心,又转向旁边另一人,问道:“李兄,你的位置……”
“不卖不卖!”
那人直接摆手打断,大声说道:“此乃机缘,万金不换!”
赵姓学子一咬牙,竟直接提高了价码,对着斋舍内喊道:
“诸位同窗!”
“谁愿将位置相让,我愿出……五十两!不,一百两!”
“一百两?!”
斋舍内响起一片倒吸冷气之声。
一百两银子,足够一个普通家庭数年的用度了!
这手笔,不可谓不大。
然而,回应他的,却是一片沉默和摇头。
有几个家境贫寒的学子脸上明显露出了挣扎之色,但最终,还是没有人站出来。
学问前程,有时候确实比眼前的巨富更让人难以割舍。
更有人低声道:“赵兄,省省吧,在这里,银子不好使。”
那赵姓学子见状,脸色一阵青一阵白,最终只能颓然退到窗边,和其他无数未能抢到位置的学子一样,扒着窗棂,伸长脖子,准备“旁听”。
张衍志看着这如同市集抢购般的场景,心中也是震动不已。
他早知道顾老先生地位尊崇,却没想到影响力竟大到如此地步。
为了听一次课,这些平日里矜持的读书人,竟能如此“疯狂”。
这也让他对即将开始的课程,更多了几分郑重与期待。
他深吸一口气,在自己的位置上坐定,努力平复心绪,准备迎接这位传奇宗师的到来。
……
不多时。
上课的钟声“铛——铛——铛——”地敲响了。
清脆悠扬的钟声仿佛带着某种魔力,原本如同沸水般的明伦斋,瞬间安静下来。
所有的嘈杂,议论,甚至粗重的呼吸声,都在这一刻戛然而止。
落针可闻。
每个人都下意识地挺直了腰背,整理了一下本就已经很整齐的衣冠,双手规规矩矩地放在膝上,目光齐刷刷地投向门口。
脸上再无之前的嬉笑与焦躁,只剩下纯粹,近乎虔诚的期待。
就连窗外那些趴着的学子,也尽力收敛了声响,生怕惊扰了什么。
张衍志坐在人群中,也能清晰地感觉到自己心跳在加速。
他穿越而来,拥有超越时代的眼光,但,对于这位真正站在这个时代学问顶峰的智者,他依然怀有足够的敬畏与好奇。
时间,在寂静中仿佛被拉长。
不知过了多久,斋舍外的走廊上,传来一阵极其轻微,却如同鼓点般敲在每个人心上的脚步声。
紧接着,是外面等候的人群中,几道压抑不住,充满惊喜和敬畏的低呼声:
“来了!”
“真是顾老!”
“快看!”
人群如同被摩西分开的红海,自动无声地向两侧退开,让出一条宽阔的通道。
在所有目光的聚焦下,一道清瘦的身影,在一个垂髫小童的搀扶下,缓缓出现在门口,步入了明伦斋。
来人,正是顾守拙。
他依旧穿着那身朴素的灰色长袍,须发如雪,面容平和,眼神温润中透着历经岁月沉淀后的深邃与智慧。
他走得很慢,步伐却异常沉稳,仿佛每一步都踏在某种韵律之上。
他没有看任何人,却又仿佛将所有人的神情都收入眼底。
阳光从窗外斜斜照入,在他白色的须发和朴素的衣袍上镀上了一层淡淡的金边,使他整个人看起来有种超然物外的光辉。
整个斋舍,包括窗外,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
这就是当代理学宗师!
这就是连皇帝都曾下诏征辟却婉拒不就的顾守拙!
无需言语,无需排场,仅仅是他的出现,便自带一种令人心折的气场,让所有狂热的期待,都化作了无声的崇敬。
顾守拙在小童的搀扶下,缓缓走上讲台,在早已备好的蒲团上安然坐下。
他目光平静地扫过台下那一张张激动渴望甚至有些紧张的面孔。
当他的目光掠过张衍志时,似乎有那么一丝难以察觉的停顿,仿佛确认了什么。
然后,他缓缓开口,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入每个人的耳中,如同山间清泉,涤荡心神:
“今日,我们便从‘格物致知’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