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全国线索互通会突发危机(1954.3.1,中央公安部会议室)-《烽火神忆破敌》

  (上章回顾:值班室订婚刚定档,王秀兰截获台湾保密局密电,提及“惊蛰后续”目标直指3月的“全国工业会议”。

  陈宇牵头召开全国线索互通会,各地公安代表携本地潜伏特务线索赴京,誓要在会议前扫清隐患——而一场因线索延误引发的危机,已在南京悄然酝酿。)

  中央公安部会议室的烟味裹着油墨味,漫在长条桌上方。

  陈宇坐在主位,蓝布围巾搭在椅背上,指尖捏着份“全国特务线索库”简报,封面的红印还没干透。

  “北京已摸清3名潜伏特务,均藏在工业口。”北京市局代表刚说完,桌角的红色电话突然“铃铃”炸响。

  南京公安代表老徐猛地起身,抓起听筒的手青筋暴起。

  “什么?!”他吼出声,额角的汗瞬间渗出来,“线索传慢1小时,老獾从夫子庙旧书店跑了?!”

  会议室瞬间静下来,钢笔划过纸张的“沙沙”声戛然而止。

  陈宇的身姿坐笔直,手指拿着简报:“老獾的核心信息?与‘惊蛰后续’有没有关联?”

  “是山猫组的骨干,1949年潜伏南京,”老徐挂了电话,声音发颤,“专门负责传递工业会议相关情报,我们盯了他半个月,就等今天收网!”

  林悦没等陈宇开口,已经转身冲向隔壁档案库。

  档案柜的抽屉被她拽得“哐当”响,指尖划过一排排标着“山猫组”的牛皮纸袋,抽出1948年的旧档案:“夫子庙旧书店有地下室!”

  她把档案拍在会议桌上,泛黄的图纸上画着蜿蜒的通道,“这是山猫组当年的秘密通道,直通秦淮河——老獾肯定从那跑了!”

  王秀兰抱着电波定位仪冲进屋,仪器屏幕上的绿色波纹剧烈跳动。

  “监测到4625千赫密电信号!”她调大音量,“滋滋”的电流声里混着发报声,“就在秦淮河段,定位误差100米,是老獾的频率!”

  陈宇立刻抓起红色电话,接通南京公安厅:“立刻封锁秦淮河沿岸,重点查旧书店地下室的3个出口——出口位置在山猫组1948年的档案里,让一线干警按图纸找!”

  他放下电话时,林悦已经在地图上圈出秦淮河的关键河段:“这段河宽20米,水流缓,老獾大概率坐船逃,不会弃船。

  ”她指尖点在“文德桥”位置,“这里有个渡口,是他最可能停靠的地方。”

  “南京那边需要技术支持吗?”王秀兰盯着定位仪,屏幕上的信号点慢慢移动,“我可以把定位数据实时发过去,缩小搜索范围。”

  “同步发!”陈宇的声音稳得压过桌上的议论声,“老徐,你立刻用公安专线电报跟南京一线对接。

  让他们分三组:一组堵地下室出口,二组沿秦淮河搜船,三组守文德桥渡口——1小时内必须有消息!”

  老徐看着电报稿,笔尖在纸上“唰唰”疾书,汗滴落在稿纸上,晕开一小片墨迹:“我亲自跟,保证不耽误!”他转身冲向电报室,皮鞋踩在地板上“噔噔”响。

  会议室里,各地公安代表没闲着。上海公安代表递来份资料:“上海刚排查到,老獾曾在1952年去过秦淮河的造船作坊,可能有备用船。”

  “把作坊地址发南京!”陈宇接过资料,转手递给小李,“立刻用电报同步,让他们去作坊堵人,防止老獾换船。”

  林悦还在翻山猫组的旧档案,指尖突然停在一页:“老獾有个习惯,发报后会销毁电稿,用的是水溶性墨水——让南京干警注意河面漂浮的纸屑,可能有残留情报。”

  王秀兰的定位仪突然“嘀”了一声,信号点停在秦淮河中段:“信号不动了!应该是船靠岸了,就在夫子庙附近的码头。”

  她报出经纬度,“北纬32°02′,东经118°46′,误差不超过50米!”

  陈宇立刻再次致电南京:“目标锁定夫子庙附近码头,集中警力围堵!注意老獾左手有个月牙疤,穿灰布褂,带一个黑色公文包!”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会议室的挂钟“滴答”作响,每一声都像敲在众人心上。

  老徐从电报室跑回来,脸上沾着油墨:“南京那边反馈,已经找到地下室出口,有新鲜的脚印,是老獾的尺码!”

  林悦端起桌上的搪瓷缸,喝了口凉白开:“脚印方向是秦淮河,跟定位仪的信号对上了——他没跑远,还在河道附近。”

  就在挂钟指向1小时整时,红色电话再次响起。

  陈宇抓起听筒,所有人的目光都聚在他身上。“好!”他应了一声,挂电话时嘴角终于松了些,“抓到老獾的2个同伙,在文德桥渡口截住的,没让他们上岸。”

  老徐猛地攥紧拳头,长长舒了口气:“同伙招了吗?老獾跑哪去了?”

  “老獾趁乱跳河了,正在搜捕,”陈宇拿起南京发来的电报,“从同伙身上搜出了西湖博览会门票,3月25号的,两张——老獾要去杭州!”

  林悦立刻翻出西湖博览会的资料:“这是建国后第一次西湖博览会,会展示工业成果,正好跟全国工业会议呼应。

  ”她指尖点在资料上,“老獾去那,肯定是要搞破坏,或者接头传递情报!”

  王秀兰把定位仪收好,屏幕上还残留着信号轨迹:“我已经把老獾的频率发给杭州公安,让他们提前监测——只要他发报,就能锁定位置。”

  陈宇把电报拍在桌上,目光扫过各地公安代表:“线索延误给了老獾可乘之机,但好在咱们的线索库和定位仪跟上了。”

  他站起身,蓝布围巾滑落在肩头,“北京、南京继续搜捕老獾,杭州公安立刻启动西湖博览会布防——3月25号前,必须把老獾和他的同伙全揪出来!”

  上海公安代表立刻举手:“我们派干警支援杭州,上海到杭州火车4小时,今晚就能到!”

  “好!”陈宇点头,“各地线索继续互通,有任何老獾的消息,第一时间用电报同步——不能让他在西湖博览会上搞出任何乱子!”

  会议室的门被推开,小李端着刚沏好的茶水进来,茶杯放在桌上

  “陈部长,林科长,杭州公安发来电报,说已经开始排查西湖周边的旅店、码头,重点查带西湖博览会门票的人。”

  林悦拿起茶杯,触到温热的杯壁,转头看向陈宇。

  两人眼神交汇的瞬间,无需多言——从南京的线索延误,到1小时内锁定逃窜方向,再到揪出西湖博览会的潜在危机,这场突发的危机,不仅没打乱节奏,反而让全国公安的协作更紧密。

  陈宇把蓝布围巾重新搭在肩上,备用扣轻轻晃动:“散会后,林悦整理山猫组的全部档案,重点查与西湖博览会相关的联络人。

  王秀兰跟杭州公安对接,把定位仪的使用方法教给他们。

  老徐,你留在北京,跟进南京的搜捕进度——咱们跟老獾,西湖见分晓。”

  历史档案:1954年的“全国特务线索库”是公安部为防范反革命破坏、保障全国工业会议安全而建。

  整合了各地公安的潜伏特务档案,涵盖身份特征、联络方式、秘密通道等关键信息,为跨省协作提供了核心支撑。

  当时公安系统的信息传递主要依赖公安专线电报,因线路拥堵、中转耗时等问题,偶尔会出现线索延误。

  本章1小时内完成“发现延误—档案查询—技术定位—异地抓捕”的闭环,体现了中枢统筹的高效性。

  此外,1954年西湖博览会是建国后首次举办的大型工业成果展会,吸引了全国多地代表参会,也成为特务破坏的目标,符合当时“反革命势力紧盯重点活动”的历史背景。

  (下章预告:陈宇、林悦带队赴杭州,西湖博览会开幕进入倒计时24小时。

  杭州公安排查时发现,老獾已伪装成博览会的安保人员,手里握着博览会的核心区域通行证。

  而他藏在展会设备间的炸药,引线正连着会场的供电系统!一旦供电启动,炸药将在开幕式当天中午12点引爆,他们能在开展前找到炸药并抓获老獾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