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杭州西湖博览会的布防(1954.3.25,杭州西湖)-《烽火神忆破敌》

  (上章回顾:全国线索互通会突发危机,南京老獾因线索延误逃脱,同伙被抓时搜出3月25号西湖博览会门票。

  陈宇带队星夜赴杭,林悦提前调取山猫组旧档案,王秀兰将老獾的发报频率同步杭州公安——距博览会开幕仅剩12小时,布防刻不容缓。)

  西湖的晨雾裹着荷香,漫过博览会的红漆围栏。

  小李穿着便衣,手里攥着张“游客联防队”招募启事,贴在湖畔的老槐树上,浆糊的黏味混着水汽飘散开。

  “俺报名!”一声洪亮的嗓门穿透晨雾,卖糖粥的周婶推着小木车跑过来,车轱辘“咯吱”响。

  她系着蓝布围裙,袖口沾着糯米粒,嗓门大得惊飞了枝头的麻雀:“俺天天在这卖粥,谁不对劲俺一眼就看出来!”

  小李刚要登记,周婶又拍着胸脯补充:“俺儿子小周是博览会的保安,负责工业馆的巡逻。

  咱们母子俩,一个盯游客,一个盯场馆,保证不让特务钻空子!”她指了指不远处的工业馆,“那馆里的机床模型,俺昨天就见着了,气派得很!”

  陈宇和林悦正顺着湖畔巡查,听见声音走过来。

  林悦递过张老獾的画像:“周婶,您帮着留意这个人,左手有月牙疤,穿灰布褂,可能带黑色公文包。”

  她眼神看着画像的眉眼,“眼神阴鸷,不爱说话,大概率会往人多的地方钻。”

  周婶接过画像,眯着眼看了半晌,突然拍腿:“这人俺好像见过!前天在俺粥摊买过粥,付了钱没拿碗就走,眼神贼溜溜的,当时俺就觉得不对劲。”

  她把画像揣进围裙口袋,“放心,俺盯着,他敢来,俺一嗓子就能喊来半湖的人!”

  工业馆的大门刚打开,一股新木头的味道扑面而来。

  馆内陈列着十几台机床模型,都是一五计划的重点项目成果,玻璃罩上还沾着晨露。

  陈宇走到一台模型前,指尖按在冰冷的金属外壳上——模型沉甸甸的,底部似乎有异样的凸起。

  他突然闪回:1948年山猫组的秘密据点,两个黑衣人正往机床模型底部粘东西,轮廓是方形的“电池”,用黑色胶带缠得严实,看不清具体型号。

  闪回碎片戛然而止,陈宇的喉结滚了滚,指尖摩挲着模型底部的缝隙。

  “所有机床模型都要排查。”陈宇转身对施尔昌说,“重点查底部,用改锥轻轻敲,听有没有空鼓声——老獾的人可能往模型里藏了炸弹。”

  施尔昌立刻掏出十字改锥,从工具箱里摸出块橡皮垫在改锥柄下,按压力度控制在3牛顿,轻轻敲击模型底部。

  “咚咚”的闷响里,偶尔夹杂着空鼓的“当当”声,他逐台排查,额角的汗慢慢渗出来。

  林悦在一旁翻着工业馆的展品清单,笔尖在纸上“唰唰”划。“

  一共12台模型,编号1到12,都是长春汽车厂和沈阳机床厂提供的,昨天下午才全部陈列完毕。”

  她抬头看向周婶,“周婶,您昨天见的那个人,有没有靠近哪台模型?”

  周婶正帮着维持秩序,听见问话立刻摇头:“昨天他没进馆,就在门口晃悠。

  不过刚才有个穿灰衣的,碰了3号模型就走,动作鬼鬼祟祟的,跟画像上的人有点像。”

  她突然拔高嗓门,“就是那台!编号3,蓝色的模型!”

  众人立刻围向3号机床模型。这台模型通体蓝色,底部贴着张“长春汽车厂”的标签,边缘有块新鲜的胶带痕迹,显然刚被人动过。

  施尔昌蹲下身,用十字改锥撬开胶带,露出个方形的凹槽——里面果然藏着个电池炸弹,红色的引线连着模型侧面的按钮,只要有人按下按钮,炸弹就会引爆。

  “引线是延时型的,按下去3分钟爆炸。”赵刚立刻从包里掏出块湿抹布,按照《反特拆弹手册》(43章)的操作规范,将抹布紧紧捂在引线上。“

  湿抹布能阻断电流,延缓引爆,争取拆弹时间!”他的手很稳,抹布裹得严严实实,没有一丝缝隙。

  施尔昌掏出钳子,指尖捏着引线,小心翼翼地剪断——“咔嚓”一声轻响,引线断成两截,众人悬着的心终于落了半颗。

  他把电池炸弹装进防爆袋,拉链拉得“刺啦”响:“这炸弹用的是军用电池,威力不小,能炸穿模型,伤及半径5米内的人。”

  就在这时,工业馆门口突然传来骚动。

  周婶的儿子小周带着几个保安工友冲进来,手里攥着橡胶棍:“陈部长!穿灰衣的想跑,被俺们拦在门口了。”

  他指着门外,“他还想反抗,说要毁了这博览会,不让俺们展示工业成果!”

  陈宇立刻冲出去,只见穿灰衣的男人正挣扎着要挣脱保安的阻拦,左手的月牙疤在阳光下格外明显。

  是老獾的同伙!施尔昌扑上去,双臂锁住男人的肩膀,力道80公斤,男人“哎哟”一声栽倒在地:“别抓俺!俺只是奉命放炸弹,老獾不在这!”

  “老獾在哪?”赵刚掏出铐子,“咔嚓”锁在男人手腕上。

  男人的额头冒冷汗,喉结滚了滚:“他去上海了!说要在豫园跟人接头,传递博览会的安防情报——还说要炸上海的工业展馆!”

  周婶推着粥车跑过来,往男人面前一挡:“你这丧良心的!这博览会是多少工人的心血,你说炸就炸?”她嗓门大得震耳,周围的游客都围了过来,纷纷指责男人的行径。

  布防间隙,林悦拉着陈宇走到湖畔的柳树下。晨雾已经散了,阳光透过柳叶洒下来,在他肩头投下斑驳的光影。

  她伸出手,轻轻帮他理了理歪掉的衣领,指尖触到他的脖颈,立刻收了回去:“订了婚,你也别总往前冲。”

  陈宇笑了笑,指尖捏了捏她的手背,轻触即收:“有你和周婶他们帮着,我放心。”

  他望向博览会的方向,游客已经渐渐多了起来,周婶的粥摊前排起了长队,小周正带着保安在馆内巡逻,“群众联防就是咱们的铜墙铁壁,老獾想搞破坏,没那么容易。”

  林悦从口袋里掏出张纸条,上面是刚收到的电报:“王秀兰监测到,老獾在上海发了密电,频率和之前一致,内容提到‘豫园老茶馆’。”

  她把纸条递给陈宇,“杭州这边的布防已经到位,周婶母子和联防队会盯着,咱们可以去上海了。”

  陈宇接过纸条,指尖扫过“豫园老茶馆”几个字。

  西湖的水波荡漾,远处传来游船的摇橹声,博览会的开幕音乐已经奏响,热闹而庄重。

  他转头对林悦说:“让施尔昌和赵刚留在杭州,协助安保;咱们和小李去上海——老獾想跑,没那么容易。”

  周婶突然推着粥车过来,递给他们两碗热粥:“陈同志,林同志,喝碗粥再走!俺这粥熬了两个时辰,养胃。”

  她压低嗓门,“俺儿子说了,工业馆的每个角落都盯紧了,有任何动静,俺第一时间发电报给你们!”

  陈宇接过粥碗,暖意顺着指尖传到心里。他喝了口粥,糯米的香甜漫开:“谢谢周婶,等抓住老獾,咱们再回来喝你的糖粥。”

  周婶摆摆手,转身又去招呼游客,嗓门依旧洪亮:“来喽——热乎的糖粥,5分钱一碗!”

  小李已经联系好了杭州火车站:“陈部长,林科长,最快的火车是上午10点,上海到杭州4小时,中午就能到。”

  他拎着公文包,里面装着老獾的资料和防爆工具,“上海公安已经收到电报,会提前在豫园布控。”

  陈宇把粥碗放在柳树下的石桌上,对林悦说:“走吧,去上海。老獾以为炸了杭州的模型就能得逞,他不知道,咱们的线索早就跟到上海了。”

  林悦点头,跟着他往火车站的方向走,两人的影子在阳光下并肩而行,紧挨着,不分开。

  工业馆内,施尔昌和赵刚正在给保安做培训,教他们如何识别可疑人员、处理突发情况。

  周婶的粥摊前,游客们边喝粥边听联防队员讲解安全注意事项,气氛热闹而有序。

  西湖博览会的开幕仪式如期举行,锣鼓声、欢呼声顺着风飘过来,在湖面上久久回荡。

  历史档案:1954年西湖博览会是建国后首次大型工业成果展会。

  安保工作采用“公安主导 群众联防”模式,仅杭州本地就有2000余名群众参与联防,涵盖摊贩、保安、游客等群体。

  周婶母子这类“亲属联动”的联防形式较为常见,因熟悉环境、信息互通快,成为防范特务破坏的重要力量。

  当时的电池炸弹多采用军用干电池供电,引线多为延时型,《反特拆弹手册》明确规定“湿抹布阻断电流”“钳子剪引线”等操作规范,赵刚的处理方式完全符合当时的公安实践。

  此外,杭州至上海的火车在1954年为蒸汽机车,全程需4小时,每日仅3班直达车,公安人员需持“优先乘车证”确保行程时效,这也是后续陈宇团队赶去上海的关键保障。

  (下章预告:陈宇、林悦、小李抵达上海,上海市局反馈“老獾已伪装成豫园老茶馆的伙计,手里握着上海工业展馆的图纸”。

  两人刚潜入老茶馆,就发现老獾正和一名陌生男子接头,陌生男子递给他一枚定时炸弹。

  上面标注着“4月6日上午9点,炸工业展馆”——此时距爆炸仅剩12小时,他们能在接头现场抓获老獾,还能阻止炸弹引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