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老作坊的青砖地 —— 光绪二十八年冬】
平遥总号的账册摊在案上,红账的盐晶字记着 “茶路断,票号月亏两千两”,黑账的复式表格里,上海、汉口分号的数字一路往下掉。王昭临盯着账册,手指在 “实业” 两个字上敲了又敲 —— 票号改革遇着守旧派拦着,丽如银行又抢市场,再不想个新路子,晋商真要坐吃山空了。
“少东家,要不试试办面粉厂?” 年轻掌柜赵启山凑过来,手里拿着张洋行的传单,“德国有蒸汽磨粉机,一天能磨五百石面,比人工快十倍,太原的百姓都吃土磨的面,要是咱们出细面,肯定好卖!”
王昭临眼睛一亮 —— 面粉是刚需,不管茶路通不通,人总得吃饭。他立刻让人备马,往太原赶。出平遥城时,还特意绕到祖宗祠堂,对着门匾作了个揖:“太爷爷,孙儿要办机器厂,不是丢规矩,是想让晋商活下去。”
一、老坊改的新旧融
辰时的太原城南,老面粉作坊的木门吱呀作响。王昭临站在院子里,看着满地的石磨盘,心里有了主意 —— 就用这老作坊改造,既能省银子,又能留着晋商的老底子。“把梁上的旧雕花都拆了,” 他指着屋顶,“重新雕双驼纹,要跟总号的一样;地面的青砖别动,都是平遥运来的老砖,踩着踏实。”
工匠们听了犯嘀咕:“少东家,机器是洋人的,梁上雕双驼纹,会不会不搭?” 王昭临笑着递过块磁石:“怎么不搭?” 他往老砖上贴了贴,砖缝里竟藏着前卷晋商储粮时的磁石标记,“这老作坊本就是咱们晋商的粮栈,现在改面粉厂,是续上老生意,不是开新铺子。”
半个月后,德国蒸汽磨粉机运到了。黑沉沉的铁家伙立在作坊中央,比人还高,烟囱直戳屋顶。安装机器时,老工匠李师傅围着机器转了三圈,摸了摸铭牌,皱着眉说:“这洋铁疙瘩,连个像样的字都没有,不像咱们的石磨,还刻着‘五谷丰登’。”
王昭临听了,立刻让人找银匠,在机器铭牌上刻 “汇通海” 三个字,还往刻痕里嵌了细磁石 —— 是前卷验票用的磁粉,用磁石一贴就显亮。“这样就像晋商的东西了,” 他拍了拍铭牌,“洋机器里装晋商的魂,才不会丢了根。”
二、蒸汽鸣的首产忙
巳时的太阳刚爬过屋顶,王昭临按下机器的开关。“轰隆 ——” 蒸汽轮机响起来,烟囱冒出白汽,震得屋顶的瓦片都发颤。老工匠们吓得往后躲,年轻伙计却凑上前,看着麦粒从漏斗里进去,没一会儿,雪白的面粉就从出口流出来,比石磨磨的细多了。
“快装袋!” 王昭临喊着,伙计们赶紧把面粉往布袋子里装。袋子是他特意设计的,印着 “关公持麦” 的图案 —— 关公是晋商的 “义利神”,持着麦粒,既显面粉的实在,又透着晋商的规矩。有个老掌柜摸了摸袋子,疑惑地问:“这图案好看是好看,可怎么防人仿造?”
王昭临从怀里掏出瓶茶汁,往袋子上滴了两滴 —— 茶汁一晕开,“晋华” 两个字慢慢显出来,是用盐晶水写的暗记。“前卷验茶砖的法子,” 他笑着说,“遇水显字,仿造的袋子没这手艺,百姓一看就知道真假。”
首天下来,竟磨了五百二十石面粉,比预期还多。王昭临让人送了两袋给太原知府,又在城门口摆了个摊子,免费让百姓尝。老太太们尝了口细面,笑着说:“这面比家里的细,还带着股麦香,以后就买晋华的!” 没几天,太原的粮店就都来订货,面粉厂的门口排起了长队。
三、祠堂扰的联名告
未时的平遥总号,王德昌拿着张联名信,气得手发抖。信上签着二十多个老股东的名字,说 “太原面粉厂的机器太吵,震得祖宗祠堂的香案都动了,是不敬祖宗,该查封!”
“昭临这小子,越来越没规矩!” 王德昌把信往案上一拍,“办厂就办厂,非要用洋机器,吵得祖宗不安生,这要是传出去,晋商的脸都丢尽了!” 他让人把信送到山西巡抚衙门,还特意带了块从祠堂地上捡的砖:“巡抚大人您看,机器一响,砖都能震掉,再这样下去,祠堂都要塌了!”
巡抚是个老古板,一听 “不敬祖宗”,立刻拍了桌子:“传我命令,明天去太原查面粉厂,要是真扰了祠堂,就封了它!” 消息传到太原,面粉厂的伙计们都慌了:“少东家,这可咋办?机器刚开起来,要是封了,之前的银子都白花了!”
王昭临却不慌,让人备了两袋最好的面粉,又整理了面粉厂的账册 —— 首月就赚了三千两,比票号的亏损还多。“明天巡抚来,咱们不辩解,让他看实在的,” 他对伙计们说,“晋商敬祖宗,更要让祖宗看到,咱们能把日子过好。”
四、巡抚观的利润说
申时的面粉厂,蒸汽机器还在响,可工匠们都没了往日的热闹,站在院子里等着巡抚。突然,远处传来马蹄声,巡抚的轿子到了。王德昌跟在后面,一脸得意,心里想着:这下看你怎么辩!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巡抚下了轿,皱着眉往烟囱看:“这烟也太大了,吵得很!” 王昭临赶紧递上碗刚煮的面条:“巡抚大人,您先尝尝这面粉,是机器磨的,细得很。” 巡抚接过碗,尝了一口,眼睛亮了:“比家里的面还细,味道也不错。”
“大人,这面粉厂首月就赚了三千两,” 王昭临把账册递过去,红账的盐晶字记着 “盈利三千二百两”,黑账的复式表格里,成本、销量写得清清楚楚,“我打算用这利润补贴票号的亏损,茶路断了,票号亏得多,有了面粉厂的银子,票号就能撑下去,平遥的百姓也能多赚点。”
巡抚翻着账册,又看了看排队买面粉的百姓,心里的火气消了。他拍了拍王德昌的肩:“王掌柜,这厂没扰祖宗,是给晋商添路子,” 他对王昭临说,“好好办,要是有难处,衙门能帮就帮。”
王德昌愣在原地,手里的砖都掉在了地上 —— 他没想到,巡抚竟会帮着王昭临。可他没辙,只能跟着巡抚走,走的时候,还回头瞪了眼面粉厂的烟囱,心里的不服像面里的麦麸,没揉开。
五、暗潮涌的伏笔藏
酉时的面粉厂,机器终于停了。伙计们都在庆祝,王昭临却站在院子里,看着 “关公持麦” 的袋子,心里没松劲 —— 王德昌虽然暂时没闹,可联名信的事说明,守旧派还在盯着;上海分号的内鬼没抓到,丽如银行也没动静,总觉得不对劲。
果然,没过几天,就有伙计来报:“少东家,丽如银行的人在面粉厂外转了好几天,还买了袋面粉,不知道要干啥。” 王昭临赶紧让人把面粉袋拿来,用茶汁验了验,“晋华” 两个字清清楚楚,没什么问题。可他还是不放心,让人在机器的铭牌上加了道盐晶暗记 —— 要是丽如仿造机器,一验就能看出来。
更让他担心的是,王德昌回平遥后,就没再露面,有人说他在联系外地的守旧股东,想再找机会反对面粉厂。王昭临让人送了袋面粉去王德昌家,附了张纸条,用盐晶水写着 “机器是洋的,心是晋的”,可王德昌连面都没见,就让人把面粉退了回来。
晚上的面粉厂,只剩下几盏灯亮着。王昭临坐在账房里,翻着面粉厂的账册,又看了看票号的亏损记录 —— 面粉厂的利润虽然能补票号的亏,可丽如银行要是搞事,守旧派再闹,两条路都可能断。他从怀里掏出块磁石,往机器铭牌上贴了贴,“汇通海” 三个字显亮,心里暗暗发誓:不管多难,都要把面粉厂办下去,把票号改好,不能让晋商在他手里垮了。
第二天一早,面粉厂的机器又响了起来,蒸汽裹着麦香,飘得老远。可没人知道,丽如银行的经理正拿着买来的面粉,在实验室里化验,想找出面粉的 “缺点”;王德昌也在平遥的祠堂里,对着祖宗的牌位发誓,一定要把 “洋机器” 赶出晋商的地界。这机器的响声,像颗石子投进了平静的湖,虽然暂时溅起了水花,可更深的暗潮,还在后面等着。
平遥总号的账册摊在案上,红账的盐晶字记着 “茶路断,票号月亏两千两”,黑账的复式表格里,上海、汉口分号的数字一路往下掉。王昭临盯着账册,手指在 “实业” 两个字上敲了又敲 —— 票号改革遇着守旧派拦着,丽如银行又抢市场,再不想个新路子,晋商真要坐吃山空了。
“少东家,要不试试办面粉厂?” 年轻掌柜赵启山凑过来,手里拿着张洋行的传单,“德国有蒸汽磨粉机,一天能磨五百石面,比人工快十倍,太原的百姓都吃土磨的面,要是咱们出细面,肯定好卖!”
王昭临眼睛一亮 —— 面粉是刚需,不管茶路通不通,人总得吃饭。他立刻让人备马,往太原赶。出平遥城时,还特意绕到祖宗祠堂,对着门匾作了个揖:“太爷爷,孙儿要办机器厂,不是丢规矩,是想让晋商活下去。”
一、老坊改的新旧融
辰时的太原城南,老面粉作坊的木门吱呀作响。王昭临站在院子里,看着满地的石磨盘,心里有了主意 —— 就用这老作坊改造,既能省银子,又能留着晋商的老底子。“把梁上的旧雕花都拆了,” 他指着屋顶,“重新雕双驼纹,要跟总号的一样;地面的青砖别动,都是平遥运来的老砖,踩着踏实。”
工匠们听了犯嘀咕:“少东家,机器是洋人的,梁上雕双驼纹,会不会不搭?” 王昭临笑着递过块磁石:“怎么不搭?” 他往老砖上贴了贴,砖缝里竟藏着前卷晋商储粮时的磁石标记,“这老作坊本就是咱们晋商的粮栈,现在改面粉厂,是续上老生意,不是开新铺子。”
半个月后,德国蒸汽磨粉机运到了。黑沉沉的铁家伙立在作坊中央,比人还高,烟囱直戳屋顶。安装机器时,老工匠李师傅围着机器转了三圈,摸了摸铭牌,皱着眉说:“这洋铁疙瘩,连个像样的字都没有,不像咱们的石磨,还刻着‘五谷丰登’。”
王昭临听了,立刻让人找银匠,在机器铭牌上刻 “汇通海” 三个字,还往刻痕里嵌了细磁石 —— 是前卷验票用的磁粉,用磁石一贴就显亮。“这样就像晋商的东西了,” 他拍了拍铭牌,“洋机器里装晋商的魂,才不会丢了根。”
二、蒸汽鸣的首产忙
巳时的太阳刚爬过屋顶,王昭临按下机器的开关。“轰隆 ——” 蒸汽轮机响起来,烟囱冒出白汽,震得屋顶的瓦片都发颤。老工匠们吓得往后躲,年轻伙计却凑上前,看着麦粒从漏斗里进去,没一会儿,雪白的面粉就从出口流出来,比石磨磨的细多了。
“快装袋!” 王昭临喊着,伙计们赶紧把面粉往布袋子里装。袋子是他特意设计的,印着 “关公持麦” 的图案 —— 关公是晋商的 “义利神”,持着麦粒,既显面粉的实在,又透着晋商的规矩。有个老掌柜摸了摸袋子,疑惑地问:“这图案好看是好看,可怎么防人仿造?”
王昭临从怀里掏出瓶茶汁,往袋子上滴了两滴 —— 茶汁一晕开,“晋华” 两个字慢慢显出来,是用盐晶水写的暗记。“前卷验茶砖的法子,” 他笑着说,“遇水显字,仿造的袋子没这手艺,百姓一看就知道真假。”
首天下来,竟磨了五百二十石面粉,比预期还多。王昭临让人送了两袋给太原知府,又在城门口摆了个摊子,免费让百姓尝。老太太们尝了口细面,笑着说:“这面比家里的细,还带着股麦香,以后就买晋华的!” 没几天,太原的粮店就都来订货,面粉厂的门口排起了长队。
三、祠堂扰的联名告
未时的平遥总号,王德昌拿着张联名信,气得手发抖。信上签着二十多个老股东的名字,说 “太原面粉厂的机器太吵,震得祖宗祠堂的香案都动了,是不敬祖宗,该查封!”
“昭临这小子,越来越没规矩!” 王德昌把信往案上一拍,“办厂就办厂,非要用洋机器,吵得祖宗不安生,这要是传出去,晋商的脸都丢尽了!” 他让人把信送到山西巡抚衙门,还特意带了块从祠堂地上捡的砖:“巡抚大人您看,机器一响,砖都能震掉,再这样下去,祠堂都要塌了!”
巡抚是个老古板,一听 “不敬祖宗”,立刻拍了桌子:“传我命令,明天去太原查面粉厂,要是真扰了祠堂,就封了它!” 消息传到太原,面粉厂的伙计们都慌了:“少东家,这可咋办?机器刚开起来,要是封了,之前的银子都白花了!”
王昭临却不慌,让人备了两袋最好的面粉,又整理了面粉厂的账册 —— 首月就赚了三千两,比票号的亏损还多。“明天巡抚来,咱们不辩解,让他看实在的,” 他对伙计们说,“晋商敬祖宗,更要让祖宗看到,咱们能把日子过好。”
四、巡抚观的利润说
申时的面粉厂,蒸汽机器还在响,可工匠们都没了往日的热闹,站在院子里等着巡抚。突然,远处传来马蹄声,巡抚的轿子到了。王德昌跟在后面,一脸得意,心里想着:这下看你怎么辩!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巡抚下了轿,皱着眉往烟囱看:“这烟也太大了,吵得很!” 王昭临赶紧递上碗刚煮的面条:“巡抚大人,您先尝尝这面粉,是机器磨的,细得很。” 巡抚接过碗,尝了一口,眼睛亮了:“比家里的面还细,味道也不错。”
“大人,这面粉厂首月就赚了三千两,” 王昭临把账册递过去,红账的盐晶字记着 “盈利三千二百两”,黑账的复式表格里,成本、销量写得清清楚楚,“我打算用这利润补贴票号的亏损,茶路断了,票号亏得多,有了面粉厂的银子,票号就能撑下去,平遥的百姓也能多赚点。”
巡抚翻着账册,又看了看排队买面粉的百姓,心里的火气消了。他拍了拍王德昌的肩:“王掌柜,这厂没扰祖宗,是给晋商添路子,” 他对王昭临说,“好好办,要是有难处,衙门能帮就帮。”
王德昌愣在原地,手里的砖都掉在了地上 —— 他没想到,巡抚竟会帮着王昭临。可他没辙,只能跟着巡抚走,走的时候,还回头瞪了眼面粉厂的烟囱,心里的不服像面里的麦麸,没揉开。
五、暗潮涌的伏笔藏
酉时的面粉厂,机器终于停了。伙计们都在庆祝,王昭临却站在院子里,看着 “关公持麦” 的袋子,心里没松劲 —— 王德昌虽然暂时没闹,可联名信的事说明,守旧派还在盯着;上海分号的内鬼没抓到,丽如银行也没动静,总觉得不对劲。
果然,没过几天,就有伙计来报:“少东家,丽如银行的人在面粉厂外转了好几天,还买了袋面粉,不知道要干啥。” 王昭临赶紧让人把面粉袋拿来,用茶汁验了验,“晋华” 两个字清清楚楚,没什么问题。可他还是不放心,让人在机器的铭牌上加了道盐晶暗记 —— 要是丽如仿造机器,一验就能看出来。
更让他担心的是,王德昌回平遥后,就没再露面,有人说他在联系外地的守旧股东,想再找机会反对面粉厂。王昭临让人送了袋面粉去王德昌家,附了张纸条,用盐晶水写着 “机器是洋的,心是晋的”,可王德昌连面都没见,就让人把面粉退了回来。
晚上的面粉厂,只剩下几盏灯亮着。王昭临坐在账房里,翻着面粉厂的账册,又看了看票号的亏损记录 —— 面粉厂的利润虽然能补票号的亏,可丽如银行要是搞事,守旧派再闹,两条路都可能断。他从怀里掏出块磁石,往机器铭牌上贴了贴,“汇通海” 三个字显亮,心里暗暗发誓:不管多难,都要把面粉厂办下去,把票号改好,不能让晋商在他手里垮了。
第二天一早,面粉厂的机器又响了起来,蒸汽裹着麦香,飘得老远。可没人知道,丽如银行的经理正拿着买来的面粉,在实验室里化验,想找出面粉的 “缺点”;王德昌也在平遥的祠堂里,对着祖宗的牌位发誓,一定要把 “洋机器” 赶出晋商的地界。这机器的响声,像颗石子投进了平静的湖,虽然暂时溅起了水花,可更深的暗潮,还在后面等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