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队人马浩浩荡荡出了春明门,再次踏上那条通往泾水镇的、尘土飞扬的官道。文安坐在颠簸的马车里,看着窗外依旧毒辣的日头和龟裂的田野,心里七上八下。理论是理论,实物是实物,万一……万一安装出了问题,或者效果不如预期……
文安在心中想着各种可能。
到达泾水镇,选定了一处河岸坡度较缓、水流相对平顺,且邻近大片高地农田的河段作为试点。阎立德一声令下,匠役们立刻行动起来。
挖坑奠基,立起筒车那巨大的轮架。轮辐、轮缘、刮水板、竹筒……一个个部件被熟练地组装起来。文安也顾不上社恐了,在现场跑来跑去,盯着关键节点的安装,时不时比划着纠正一下角度。
“这里……这里的榫头要再敲实一些……”
“导流槽的倾斜度……再抬高半寸……”
他声音沙哑,额上全是汗,官袍下摆沾满了泥浆。周围的匠役起初还对这位年轻得过分、看起来弱不禁风的监丞心存疑虑,但见他指挥若定,句句切中要害,那点轻视之心也渐渐收了起来,依令而行。
阎立德则背着手,站在稍高处的土坡上,沉默地看着这一切。他那张总是古井无波的脸上,此刻也微微绷紧,眼神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紧张和期待。
当最后一根竹筒被牢牢绑在轮缘上,巨大的筒车骨架在渭水边巍然立起时,所有参与安装的匠役,以及闻讯赶来的当地里正和少数胆大的农人,都屏住了呼吸。
接下来,便是最关键的一步——引水冲动轮叶。
几名匠役用长杆调整着轮叶入水的深度和角度。
起初,轮子只是懒洋洋地晃动了几下。随着水流持续冲击,轮叶受力逐渐均匀,那庞然大物开始发出“嘎吱……嘎吱……”的、令人牙酸的呻吟,随即,轮体猛地一沉,接着便带着一种沉浑的、仿佛来自远古的韵律,缓缓地、坚定地转动了起来!
“动了!动了!”有人失声惊呼。
清澈的渭河水被轮缘上的竹筒舀起,随着轮体旋转,被不断提升、提升……到达最高点时,竹筒微微倾斜,“哗啦”一声,一股清冽的水流准确地倾入早已架设好的木质导流槽中!
水流顺着槽道,欢快地向前奔涌,越过河岸与农田之间那道曾经无法逾越的高度,如同一条复苏的水龙,一头扎进干渴得冒烟的土地里!
“水……水来了!水真的上来了!”
一个须发皆白的老农,颤巍巍地扑到田埂边,伸出那双布满老茧和裂口的手,捧起一掬混着泥浆的河水,老泪纵横,“苍天有眼!苍天有眼啊!地……地有救了啊!”
他猛地转过身,朝着文安和阎立德的方向,“噗通”一声跪倒在地,用力磕头,额头沾满了泥土:“青天大老爷!活命之恩!活命之恩啊!”
有了第一个,就有第二个、第三个……周围所有的农人,无论老少,都跟着齐刷刷跪倒一片,磕头声、哽咽声、混杂着对老天爷和官员的感激语,响成一片。那是一种在绝望中骤然看到生机时,最原始、最不加掩饰的宣泄。
文安被这阵仗吓得后退了半步,手足无措。
他想去扶,又不知该从何扶起。看着那些跪在地上、因激动而浑身颤抖的农人,看着浑浊的河水浸润干裂土地的景象,他胸腔里仿佛被什么东西堵住了,鼻子有些发酸。一种难以言喻的、混杂着成就感和辛酸的情绪,悄然漫上心头。
他偷偷瞥了一眼周围的同僚和匠役。那些目光复杂地落在他身上,有毫不掩饰的惊叹和钦佩,有恍然般的信服,当然,也夹杂着几缕难以忽视的、火辣辣的嫉妒。文安下意识地缩了缩脖子,避开了那些视线。
阎立德站在土坡上,将这一切尽收眼底。当看到水流真的被提上高岸,涌入农田的那一刻,他紧绷的肩膀终于松弛下来,一直紧握的拳头也缓缓松开,长长地、无声地舒了一口气。
虽然他早已凭经验断定此法可行,但亲眼见证这“奇迹”成为现实,心中的激荡依旧难以平复。
“好!好啊!”他忍不住低喝两声,脸上露出了许久未见的、真正畅快的笑容。
阎立德不再耽搁,立刻下令,让匠役们分成几组,依照第一架筒车的成功经验,将其余几架筒车和翻车在选定的位置尽快安装起来。他自己则带着几名核心工匠和详细的安装记录,快马加鞭,赶回了将作监。
回到将作监,阎立德立刻下令,所有工坊暂停非紧急事务,集中全部人力物力,日夜不停地批量打造筒车和翻车!
他则将自己关在廨房里,铺开纸张,将此次试点成功的经过、各类工具的实测效果、安装要点以及后续大规模推广的建议,条理清晰地写成了一份详细的条陈。
墨迹未干,他便亲自带着这份沉甸甸的条陈,再次直奔皇城。
两仪殿内,李世民正对着一份关于流民安置进展迟缓的奏报皱眉。听闻阎立德求见,且有要事禀奏,他立刻宣见。
当阎立德将那份还带着墨香的条陈呈上,并简明扼要地汇报了泾水镇试点的巨大成功时,李世民猛地从御座上站起身,一把夺过条陈,快速浏览起来。
越看,他眼睛越亮,呼吸也越发急促。当看到“渭水倒流,高田得溉,万民跪呼,春播有望”等字句时,他忍不住抚掌大笑,声震殿梁:“好!好一个文安!真乃朕之甘霖也!”
他不再犹豫,立刻唤来中书舍人,口述旨意:将筒车、翻车等新式灌溉工具图纸颁行天下,令各州府衙门即刻招募工匠,依样仿制,广泛设置于江河沿岸,全力抗旱保春播!有功者赏,怠慢者罚!
同时,他也没有忘记功臣。阎立德督办有力,赐绢百匹,金百两。而对文安,李世民沉吟片刻,下旨嘉奖,赐帛三百匹,钱千贯,其余赏赐若干。至于官职爵位……他心中已有计较,但还需等待一个更合适的时机。
文安在心中想着各种可能。
到达泾水镇,选定了一处河岸坡度较缓、水流相对平顺,且邻近大片高地农田的河段作为试点。阎立德一声令下,匠役们立刻行动起来。
挖坑奠基,立起筒车那巨大的轮架。轮辐、轮缘、刮水板、竹筒……一个个部件被熟练地组装起来。文安也顾不上社恐了,在现场跑来跑去,盯着关键节点的安装,时不时比划着纠正一下角度。
“这里……这里的榫头要再敲实一些……”
“导流槽的倾斜度……再抬高半寸……”
他声音沙哑,额上全是汗,官袍下摆沾满了泥浆。周围的匠役起初还对这位年轻得过分、看起来弱不禁风的监丞心存疑虑,但见他指挥若定,句句切中要害,那点轻视之心也渐渐收了起来,依令而行。
阎立德则背着手,站在稍高处的土坡上,沉默地看着这一切。他那张总是古井无波的脸上,此刻也微微绷紧,眼神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紧张和期待。
当最后一根竹筒被牢牢绑在轮缘上,巨大的筒车骨架在渭水边巍然立起时,所有参与安装的匠役,以及闻讯赶来的当地里正和少数胆大的农人,都屏住了呼吸。
接下来,便是最关键的一步——引水冲动轮叶。
几名匠役用长杆调整着轮叶入水的深度和角度。
起初,轮子只是懒洋洋地晃动了几下。随着水流持续冲击,轮叶受力逐渐均匀,那庞然大物开始发出“嘎吱……嘎吱……”的、令人牙酸的呻吟,随即,轮体猛地一沉,接着便带着一种沉浑的、仿佛来自远古的韵律,缓缓地、坚定地转动了起来!
“动了!动了!”有人失声惊呼。
清澈的渭河水被轮缘上的竹筒舀起,随着轮体旋转,被不断提升、提升……到达最高点时,竹筒微微倾斜,“哗啦”一声,一股清冽的水流准确地倾入早已架设好的木质导流槽中!
水流顺着槽道,欢快地向前奔涌,越过河岸与农田之间那道曾经无法逾越的高度,如同一条复苏的水龙,一头扎进干渴得冒烟的土地里!
“水……水来了!水真的上来了!”
一个须发皆白的老农,颤巍巍地扑到田埂边,伸出那双布满老茧和裂口的手,捧起一掬混着泥浆的河水,老泪纵横,“苍天有眼!苍天有眼啊!地……地有救了啊!”
他猛地转过身,朝着文安和阎立德的方向,“噗通”一声跪倒在地,用力磕头,额头沾满了泥土:“青天大老爷!活命之恩!活命之恩啊!”
有了第一个,就有第二个、第三个……周围所有的农人,无论老少,都跟着齐刷刷跪倒一片,磕头声、哽咽声、混杂着对老天爷和官员的感激语,响成一片。那是一种在绝望中骤然看到生机时,最原始、最不加掩饰的宣泄。
文安被这阵仗吓得后退了半步,手足无措。
他想去扶,又不知该从何扶起。看着那些跪在地上、因激动而浑身颤抖的农人,看着浑浊的河水浸润干裂土地的景象,他胸腔里仿佛被什么东西堵住了,鼻子有些发酸。一种难以言喻的、混杂着成就感和辛酸的情绪,悄然漫上心头。
他偷偷瞥了一眼周围的同僚和匠役。那些目光复杂地落在他身上,有毫不掩饰的惊叹和钦佩,有恍然般的信服,当然,也夹杂着几缕难以忽视的、火辣辣的嫉妒。文安下意识地缩了缩脖子,避开了那些视线。
阎立德站在土坡上,将这一切尽收眼底。当看到水流真的被提上高岸,涌入农田的那一刻,他紧绷的肩膀终于松弛下来,一直紧握的拳头也缓缓松开,长长地、无声地舒了一口气。
虽然他早已凭经验断定此法可行,但亲眼见证这“奇迹”成为现实,心中的激荡依旧难以平复。
“好!好啊!”他忍不住低喝两声,脸上露出了许久未见的、真正畅快的笑容。
阎立德不再耽搁,立刻下令,让匠役们分成几组,依照第一架筒车的成功经验,将其余几架筒车和翻车在选定的位置尽快安装起来。他自己则带着几名核心工匠和详细的安装记录,快马加鞭,赶回了将作监。
回到将作监,阎立德立刻下令,所有工坊暂停非紧急事务,集中全部人力物力,日夜不停地批量打造筒车和翻车!
他则将自己关在廨房里,铺开纸张,将此次试点成功的经过、各类工具的实测效果、安装要点以及后续大规模推广的建议,条理清晰地写成了一份详细的条陈。
墨迹未干,他便亲自带着这份沉甸甸的条陈,再次直奔皇城。
两仪殿内,李世民正对着一份关于流民安置进展迟缓的奏报皱眉。听闻阎立德求见,且有要事禀奏,他立刻宣见。
当阎立德将那份还带着墨香的条陈呈上,并简明扼要地汇报了泾水镇试点的巨大成功时,李世民猛地从御座上站起身,一把夺过条陈,快速浏览起来。
越看,他眼睛越亮,呼吸也越发急促。当看到“渭水倒流,高田得溉,万民跪呼,春播有望”等字句时,他忍不住抚掌大笑,声震殿梁:“好!好一个文安!真乃朕之甘霖也!”
他不再犹豫,立刻唤来中书舍人,口述旨意:将筒车、翻车等新式灌溉工具图纸颁行天下,令各州府衙门即刻招募工匠,依样仿制,广泛设置于江河沿岸,全力抗旱保春播!有功者赏,怠慢者罚!
同时,他也没有忘记功臣。阎立德督办有力,赐绢百匹,金百两。而对文安,李世民沉吟片刻,下旨嘉奖,赐帛三百匹,钱千贯,其余赏赐若干。至于官职爵位……他心中已有计较,但还需等待一个更合适的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