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一二”上海大屠杀的消息,如同带着血腥气的阴风,席卷了这座看似宁静的山峦。牯岭别墅区内,往日里品茶论道、赏景抒怀的闲适气氛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诡异的寂静、压抑的低语和闪烁不定的目光。每个人都在重新评估时局,每个人都在暗中选择站队。
楚云飞下榻的别墅,仿佛成了这股暗流中的一个漩涡中心。他“抱病休养”的姿态,以及他之前显赫的战功和手中掌握的那支精锐部队,使其成为各方势力急于拉拢或试探的关键人物。历史的岔路口,清晰地横亘在他的面前。
汪精卫的“急使”与“正统”诱惑
首先登门的,是武汉国民政府主席汪精卫的密使。来人是汪精卫身边一位能言善辩的亲信秘书,带着汪精卫的亲笔信和口头承诺。信中,汪精卫痛斥蒋介石“背叛总理遗训,屠杀同志,实为革命之罪人”,强调武汉才是“正统的、坚持联俄容共的革命中心”,并高度赞扬楚云飞的军事才能和革命情操,许以高官厚禄(暗示可任命为军长甚至军团级职务),恳请他“速来武汉,共商大计,讨伐逆蒋,完成北伐”。
密使言辞恳切,大义凛然,将武汉方面塑造成遭受背叛的悲情英雄和革命希望的所在。若是一般热血军官,或许真会被这“大义”所激动。然而,楚云飞心如明镜。他深知汪精卫其人,优柔寡断,缺乏实力根基,其所谓的“左派”立场也并不坚定,武汉政府内部矛盾重重,并非可靠依托。投奔武汉,看似站在“道义”高地,实则可能陷入更复杂的内斗漩涡,成为政治花瓶,甚至将来被当作与蒋妥协的筹码。
楚云飞接待密使时,面色依旧带着“病容”,言辞谨慎。他首先对汪主席的信任表示感谢,对上海事件表示“震惊与痛心”,但随即话锋一转,强调自己“一介武夫,唯知服从命令,为国效劳”,目前“沉疴在身,精力不济,且所部将士久战疲惫,亟待休整,恐难当大任”,需“安心静养,待身体康复,再听候中央(措辞模糊,未指明宁汉)调遣”。一番滴水不漏的推脱,既未明确拒绝,也未承诺投靠,让密使无功而返。
汪精卫的使者刚走,蒋介石方面的“关切”便接踵而至。这次来的是一位侍从室的高级参谋,代表蒋前来“探病”,并带来丰厚礼品和蒋介石的口信。口信内容与对汪使的斥责截然相反,声称“清党”是为“挽救革命,清除匪类,巩固后方”,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壮士断腕”,并高度肯定楚云飞以往的功绩,提醒他“切不可受奸人挑拨,误入歧途”,只要“坚定立场,继续为党国效力”,将来必定“前程远大,寄予厚望”。言语中软硬兼施,恩威并济。
楚云飞应对得更加恭谨。他挣扎着从病榻上起身(表演成分居多),对校长的关怀表示“感激涕零”,声称自己“深受校长知遇之恩,此生必当竭诚效忠”,对“清党”表示“理解和支持”,强调自己“只知有校长,有党国,绝无二心”。同时,他再次强调病情,表示需“遵医嘱静养”,暂时无法效力,但“一颗红心,随时准备报效”。这番表态,既满足了蒋介石对“忠诚”的要求,又用“病休”为自已赢得了宝贵的缓冲时间和行动自由。
几乎与此同时,第三股力量也伸出了橄榄枝——盘踞山西的“土皇帝”阎锡山。阎锡山的代表更为低调务实,没有太多政治高调,而是打着“慰问山西籍功臣”的旗号前来。代表是阎锡山的一位族侄,说话带着浓重的晋中口音。他带来阎锡山的亲笔信和一大笔“安家费”,信中盛赞楚云飞是“三晋子弟的骄傲”,并暗示山西“位置重要,物产丰饶,急需云飞兄这般大才回乡整军经武,共保乡土安宁,以为将来发展根基”,并承诺若能回晋,必“委以重任,独当一面”。
这股力量,看似最弱,离权力中心最远,却恰恰击中了楚云飞内心深处的盘算。阎锡山割据一方,实力雄厚,且与蒋、冯、张等大军阀皆有矛盾,存在可供利用的空间。更重要的是,山西靠近他暗中布局的“星火”基地,回晋意味着可以摆脱当前的政治泥潭,获得一块相对独立的根据地,进可观望天下,退可固守经营。这是最具实利、也最符合他长远战略的选择。
楚云飞对阎锡山的代表表现得最为热情亲切,乡音乡情,拉近了不少距离。他同样以病情需要恢复为由,没有立即答应,但表示“对阎主任(阎锡山)素来敬仰,对家乡更是魂牵梦萦,待身体稍好,定当认真考虑主任提议,为桑梓尽力”。这留下了充分的合作空间和回旋余地。
送走三波说客,别墅内重归寂静。楚云飞屏退左右,独自站在窗前,望着窗外沉沉的夜色,嘴角勾起一丝冷峭的弧度。这些人的来意,他洞若观火。汪精卫的空头支票,蒋介石的牢笼控制,阎锡山的实利诱惑……他一个都不信,但也一个都不愿彻底得罪。
“都把我楚云飞当作可以收买的筹码,可以利用的刀枪。”他低声自语,眼中闪过一丝讥诮,“可惜,我楚云飞的命,要由我自己来挣!我的路,要由我自己来选!”
他知道,此刻的虚与委蛇,是必要的生存策略。在局势彻底明朗之前,过早站队是取死之道。他需要时间,需要空间,需要跳出这个即将彻底撕裂的棋局。
“立功,”他唤来方立功,声音低沉而坚定,“回复阎百川(阎锡山)的代表,措辞可以再热情一些,暗示我们确有北归之意,但需妥善安排部队交接和行程,请他先行为我们疏通关系。对另外两边,继续保持现状,不即不离。”
“是,团长!”方立功心领神会,“我们真要回山西?”
“山西,是我们目前最好的选择。”楚云飞目光深邃,“那里有根基,有空间,也有……我们需要的‘星火’。不过,回去的方式和时机,要好好谋划,不能让人看出我们急于脱身。”
历史的岔路口,楚云飞看似徘徊不定,实则内心早已有了清晰的抉择。他冷眼旁观着宁汉之间的争吵、蒋介石的步步紧逼,等待着那个最适合他金蝉脱壳、秘密北返的时机。
楚云飞下榻的别墅,仿佛成了这股暗流中的一个漩涡中心。他“抱病休养”的姿态,以及他之前显赫的战功和手中掌握的那支精锐部队,使其成为各方势力急于拉拢或试探的关键人物。历史的岔路口,清晰地横亘在他的面前。
汪精卫的“急使”与“正统”诱惑
首先登门的,是武汉国民政府主席汪精卫的密使。来人是汪精卫身边一位能言善辩的亲信秘书,带着汪精卫的亲笔信和口头承诺。信中,汪精卫痛斥蒋介石“背叛总理遗训,屠杀同志,实为革命之罪人”,强调武汉才是“正统的、坚持联俄容共的革命中心”,并高度赞扬楚云飞的军事才能和革命情操,许以高官厚禄(暗示可任命为军长甚至军团级职务),恳请他“速来武汉,共商大计,讨伐逆蒋,完成北伐”。
密使言辞恳切,大义凛然,将武汉方面塑造成遭受背叛的悲情英雄和革命希望的所在。若是一般热血军官,或许真会被这“大义”所激动。然而,楚云飞心如明镜。他深知汪精卫其人,优柔寡断,缺乏实力根基,其所谓的“左派”立场也并不坚定,武汉政府内部矛盾重重,并非可靠依托。投奔武汉,看似站在“道义”高地,实则可能陷入更复杂的内斗漩涡,成为政治花瓶,甚至将来被当作与蒋妥协的筹码。
楚云飞接待密使时,面色依旧带着“病容”,言辞谨慎。他首先对汪主席的信任表示感谢,对上海事件表示“震惊与痛心”,但随即话锋一转,强调自己“一介武夫,唯知服从命令,为国效劳”,目前“沉疴在身,精力不济,且所部将士久战疲惫,亟待休整,恐难当大任”,需“安心静养,待身体康复,再听候中央(措辞模糊,未指明宁汉)调遣”。一番滴水不漏的推脱,既未明确拒绝,也未承诺投靠,让密使无功而返。
汪精卫的使者刚走,蒋介石方面的“关切”便接踵而至。这次来的是一位侍从室的高级参谋,代表蒋前来“探病”,并带来丰厚礼品和蒋介石的口信。口信内容与对汪使的斥责截然相反,声称“清党”是为“挽救革命,清除匪类,巩固后方”,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壮士断腕”,并高度肯定楚云飞以往的功绩,提醒他“切不可受奸人挑拨,误入歧途”,只要“坚定立场,继续为党国效力”,将来必定“前程远大,寄予厚望”。言语中软硬兼施,恩威并济。
楚云飞应对得更加恭谨。他挣扎着从病榻上起身(表演成分居多),对校长的关怀表示“感激涕零”,声称自己“深受校长知遇之恩,此生必当竭诚效忠”,对“清党”表示“理解和支持”,强调自己“只知有校长,有党国,绝无二心”。同时,他再次强调病情,表示需“遵医嘱静养”,暂时无法效力,但“一颗红心,随时准备报效”。这番表态,既满足了蒋介石对“忠诚”的要求,又用“病休”为自已赢得了宝贵的缓冲时间和行动自由。
几乎与此同时,第三股力量也伸出了橄榄枝——盘踞山西的“土皇帝”阎锡山。阎锡山的代表更为低调务实,没有太多政治高调,而是打着“慰问山西籍功臣”的旗号前来。代表是阎锡山的一位族侄,说话带着浓重的晋中口音。他带来阎锡山的亲笔信和一大笔“安家费”,信中盛赞楚云飞是“三晋子弟的骄傲”,并暗示山西“位置重要,物产丰饶,急需云飞兄这般大才回乡整军经武,共保乡土安宁,以为将来发展根基”,并承诺若能回晋,必“委以重任,独当一面”。
这股力量,看似最弱,离权力中心最远,却恰恰击中了楚云飞内心深处的盘算。阎锡山割据一方,实力雄厚,且与蒋、冯、张等大军阀皆有矛盾,存在可供利用的空间。更重要的是,山西靠近他暗中布局的“星火”基地,回晋意味着可以摆脱当前的政治泥潭,获得一块相对独立的根据地,进可观望天下,退可固守经营。这是最具实利、也最符合他长远战略的选择。
楚云飞对阎锡山的代表表现得最为热情亲切,乡音乡情,拉近了不少距离。他同样以病情需要恢复为由,没有立即答应,但表示“对阎主任(阎锡山)素来敬仰,对家乡更是魂牵梦萦,待身体稍好,定当认真考虑主任提议,为桑梓尽力”。这留下了充分的合作空间和回旋余地。
送走三波说客,别墅内重归寂静。楚云飞屏退左右,独自站在窗前,望着窗外沉沉的夜色,嘴角勾起一丝冷峭的弧度。这些人的来意,他洞若观火。汪精卫的空头支票,蒋介石的牢笼控制,阎锡山的实利诱惑……他一个都不信,但也一个都不愿彻底得罪。
“都把我楚云飞当作可以收买的筹码,可以利用的刀枪。”他低声自语,眼中闪过一丝讥诮,“可惜,我楚云飞的命,要由我自己来挣!我的路,要由我自己来选!”
他知道,此刻的虚与委蛇,是必要的生存策略。在局势彻底明朗之前,过早站队是取死之道。他需要时间,需要空间,需要跳出这个即将彻底撕裂的棋局。
“立功,”他唤来方立功,声音低沉而坚定,“回复阎百川(阎锡山)的代表,措辞可以再热情一些,暗示我们确有北归之意,但需妥善安排部队交接和行程,请他先行为我们疏通关系。对另外两边,继续保持现状,不即不离。”
“是,团长!”方立功心领神会,“我们真要回山西?”
“山西,是我们目前最好的选择。”楚云飞目光深邃,“那里有根基,有空间,也有……我们需要的‘星火’。不过,回去的方式和时机,要好好谋划,不能让人看出我们急于脱身。”
历史的岔路口,楚云飞看似徘徊不定,实则内心早已有了清晰的抉择。他冷眼旁观着宁汉之间的争吵、蒋介石的步步紧逼,等待着那个最适合他金蝉脱壳、秘密北返的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