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民广场走回租住的公寓,那晚的风似乎还带着地下商场的嘈杂气息和女孩最后那句邀请的余温。陈武桢关上门,将自己扔进那张略显破旧的沙发里,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仿佛刚结束一场耗神费力的谈判。
关于那个瘦弱的收银员女孩,他的思绪只停留了很短暂的一瞬。结论是清晰且不容更改的:不合适。无论是直观的职业、学历、体态,还是潜意识里那些关于“贵贱”、“福相”的隐秘衡量,都指向同一个方向。他甚至没有太多纠结或惋惜的情绪,就像随手翻过一页无关紧要的广告传单,内容扫过一眼,便弃之脑后。
以至于,过了两三天,当他想跟母亲随口提一句这次相亲的结果时,竟愕然发现,自己怎么也想不起那个女孩的名字了。只记得姓什么,或许是王,或许是李,名字好像有个“娟”字或“静”字,但完全不确定。这种彻底的遗忘,让他自己都感到一丝轻微的诧异,随即是一种近乎冷酷的释然。看,他对自己说,果然不是对的人,连记忆都拒绝为她留下空间。那道来自柳晴雯的、遥远而强烈的光,似乎轻易就吞噬了这点现实里微弱的人间烟火。
然而,生活并未给他太多沉溺于怀旧或内省的时间。仿佛是他购房合同上那个鲜红的指印,触发了某个隐秘的开关,新一轮的、更为密集的相亲介绍,以一种他未曾预料到的频率,悄然拉开了序幕。
自从正式成为“房奴”的消息在有限的亲戚和父母的老朋友圈子里传开后,陈武桢明显感觉到,自己在介绍人眼中的“价值”似乎提升了。以前介绍人开口,总带着几分“试试看”、“差不多就行”的将就意味,语气里多少有些为他前途担忧的怜悯。而现在,电话那头的语气热络了许多,甚至带着几分“好事成双”的笃定。
“小桢啊,房子定了,这大事就成了一半!这回给你介绍个条件好的,姑娘在事业单位,稳定!”这是远房表姨的声音。
“武桢,我同事有个侄女,也是大学生,人家听说你在齐阳买了房,觉得你这人踏实、有规划,想认识一下。”这是父亲老战友的来电。
甚至连之前觉得他高攀不起的某些介绍人,也重新抛来了橄榄枝。
陈武桢起初有些茫然,继而是一种深切的疲惫。他仿佛成了一件刚刚贴上了“有产”标签的商品,被重新摆上了货架,迎接着新一轮、或许标准更为严格的审视。他意识到,这套尚未交付、甚至还未开始还贷的房子,已经提前改变了他的社会属性,为他套上了一个新的、无形的身份——一个“有房待婚”的男性。
这让他感到一种莫名的烦躁,甚至有一丝被物化的屈辱。但很快,这种情绪就被一种更深沉的无奈所取代。他理解,这就是规则,是通行于婚恋市场最直白、最有效的“硬通货”。他既然选择了踏上这条路,就无法回避随之而来的一切。
于是,他像处理一项项不得不完成的工作任务一样,将这些相亲安排进他本就忙碌的日程里。见面,聊天,交换基本信息,然后在内心里迅速做出判断。过程越来越程式化,心情也越来越麻木。他发现自己很难再对某个具体的相亲对象产生真正的好奇或心动,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冷静的、近乎本能的评估:工作单位、家庭背景、性格是否温顺、对未来生活的设想是否契合……
在这种走马灯似的相亲中,柳晴雯的影子,反而像被反复冲刷的礁石,轮廓愈发清晰和坚硬。每一次失望的、乏味的相亲过后,那个穿着校服、在信纸上与他畅谈未来的少女形象,就更加圣洁一分。她成了他对抗现实平庸的精神图腾,一个完美到不容亵渎的幻梦。
他甚至开始下意识地将每一个相亲对象与柳晴雯进行对比,结果自然是索然无味。现实的女孩们,或精明,或朴实,或活泼,或文静,但都缺少了柳晴雯身上那种(或许只存在于他记忆滤镜中的)灵性与光晕。
这种对比,加剧了他对现实相亲的抵触,也加深了他对年底那场可能的同学聚会的期待。那个由他暗自策划的、企图用一首老歌来叩响十年光阴之门的“仪式”,成了他黯淡的相亲生涯中,唯一真正闪着光的希望。
他依然会去见面,出于礼貌,也出于一种“万一呢”的微弱侥幸。但每一次,他都更像是完成一个社会规定的程序,内心却更加紧闭。他知道,真正的战场,不在这一个个咖啡厅或公园长椅,而在那个尚未到来的、飘散着青春怀旧金曲的KTV包厢里。他所有的耐心和勇气,都在为那一刻积蓄。而眼下这一切,不过是通往那个终点之前,一段不得不跋涉的、索然无味的旅程。
新一轮的相亲,像一场场单调乏味的流程,在陈武桢的生活中机械地上演。他坐在不同的咖啡馆里,面对着不同的面孔,嘴上说着礼貌而空洞的客套话,心思却早已飘向了遥远的过去,飘向了那个扎根在他心底十年的身影——柳晴雯。每一次相亲的失败(或者说,他内心主动的拒绝),都仿佛是为了印证柳晴雯的独一无二,都让他对年底同学聚会的那个“歌唱计划”增添一分孤注一掷的期待。
他依旧没有主动联系她的勇气。那份胆怯,像一道无形的枷锁,将他牢牢锁在自卑的囚笼里。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像完成一种隐秘的仪式,偶尔,在夜深人静、被现实挤压得喘不过气时,偷偷点开那个早已烂熟于心的QQ号码,进入柳晴雯的空间,试图从那极少更新的动态里,捕捉一丝她的近况,慰藉自己疯狂的思念。
通常,那里都是一片空白,或者只有一些无关痛痒的转载。但就在一个寻常的夜晚,当陈武桢再次习惯性地点开空间时,一条新发布的说说,像一道惨白的闪电,猝不及防地劈入了他的眼帘。
柳晴雯写道:“从小到大,都是习惯了自己拿主意,马上要开始考虑婚姻了,突然发现我竟然没有征求过父母的意见。太多莽撞。。。”
短短几行字,陈武桢反复看了三遍。每一个字都认识,但组合在一起的意思,却像一把烧红的钝刀,缓慢而残忍地切割着他的神经。
“考虑婚姻”……“婚姻”!
这两个字像两颗生锈的钉子,带着巨大的冲击力,狠狠楔进了他的大脑,瞬间搅碎了他所有的思绪。嗡的一声,他感觉整个头颅都在轰鸣,血液似乎瞬间冲上头顶,又猛地退去,四肢一片冰凉。
他心心念念、视若珍宝、甚至作为精神支柱去对抗整个现实世界的白月光……她,竟然已经走到了“考虑婚姻”这一步?
那自己这十多年算什么?那些深夜的辗转反侧算什么?那些精心策划却从未实施的“偶遇”算什么?那首练了无数遍、幻想能在她面前一诉衷肠的情歌又算什么?
一场盛大而漫长的……自作多情?
从2001年秋天,在翼城中学南校那个喧闹的教室里第一次注意到那个安静看书的女孩开始;到2002年夏天,在幻想中收到柳晴雯第一封字迹工整的信件;再到高中三年,那厚厚一叠叠浸透着少年心事、交换着彼此梦想和烦恼的书信……陈武桢一直固执地认为,那些泛黄的信纸,那些娟秀或潦草的字迹,是他们之间独一无二的契约,是未来爱情大厦最坚实的基石。他坚信,那段纯粹的时光,在彼此生命中的重量是等同的。
即使后来,大学天各一方,联系变少,即使每次都是他主动拨通电话,即使柳晴雯在电话里虽然客气却少了曾经的亲昵,即使后来因为照片事件联系几乎断绝……陈武桢也一直在心里为她开脱。他告诉自己,是距离,是时间,是成长带来的必然疏离。但他从未怀疑过那段感情本身的真实性,从未怀疑过自己在对方心中的特殊位置。
他只是一直在等,等自己足够好,好到能配得上他记忆里那个完美的她。他以为时间会站在他这边。
可现在,这条冰冷的说说,像一记响亮的耳光,将他彻底打醒。原来,时间从未等他。在他小心翼翼地积攒着微不足道的勇气,在他为了一套房子而蝇营狗苟、在相亲市场上被人挑拣的时候,柳晴雯的人生早已按部就班地向前疾驰,并且,即将驶入一个他完全陌生的、名为“婚姻”的站台。
“十多年……我他妈的就只是个懦夫!”一股巨大的、混合着绝望、悔恨和自我厌恶的情绪,像火山喷发般从心底涌出,瞬间将他吞噬。
他想起了那些频繁出现的梦。梦里,永远是翼城中学南校的教室,阳光透过老旧的窗户,柳晴雯回过头,对他浅浅地笑。那是他唯一能抓住的、拥有她的时空。而现在,这个最后的避难所,似乎也随着这条说说而彻底崩塌了。
如果……如果当初,在高中毕业的那个夏天,或者在大学某个通话的间隙,他能够勇敢一点,哪怕只是结结巴巴地说出那句“我
关于那个瘦弱的收银员女孩,他的思绪只停留了很短暂的一瞬。结论是清晰且不容更改的:不合适。无论是直观的职业、学历、体态,还是潜意识里那些关于“贵贱”、“福相”的隐秘衡量,都指向同一个方向。他甚至没有太多纠结或惋惜的情绪,就像随手翻过一页无关紧要的广告传单,内容扫过一眼,便弃之脑后。
以至于,过了两三天,当他想跟母亲随口提一句这次相亲的结果时,竟愕然发现,自己怎么也想不起那个女孩的名字了。只记得姓什么,或许是王,或许是李,名字好像有个“娟”字或“静”字,但完全不确定。这种彻底的遗忘,让他自己都感到一丝轻微的诧异,随即是一种近乎冷酷的释然。看,他对自己说,果然不是对的人,连记忆都拒绝为她留下空间。那道来自柳晴雯的、遥远而强烈的光,似乎轻易就吞噬了这点现实里微弱的人间烟火。
然而,生活并未给他太多沉溺于怀旧或内省的时间。仿佛是他购房合同上那个鲜红的指印,触发了某个隐秘的开关,新一轮的、更为密集的相亲介绍,以一种他未曾预料到的频率,悄然拉开了序幕。
自从正式成为“房奴”的消息在有限的亲戚和父母的老朋友圈子里传开后,陈武桢明显感觉到,自己在介绍人眼中的“价值”似乎提升了。以前介绍人开口,总带着几分“试试看”、“差不多就行”的将就意味,语气里多少有些为他前途担忧的怜悯。而现在,电话那头的语气热络了许多,甚至带着几分“好事成双”的笃定。
“小桢啊,房子定了,这大事就成了一半!这回给你介绍个条件好的,姑娘在事业单位,稳定!”这是远房表姨的声音。
“武桢,我同事有个侄女,也是大学生,人家听说你在齐阳买了房,觉得你这人踏实、有规划,想认识一下。”这是父亲老战友的来电。
甚至连之前觉得他高攀不起的某些介绍人,也重新抛来了橄榄枝。
陈武桢起初有些茫然,继而是一种深切的疲惫。他仿佛成了一件刚刚贴上了“有产”标签的商品,被重新摆上了货架,迎接着新一轮、或许标准更为严格的审视。他意识到,这套尚未交付、甚至还未开始还贷的房子,已经提前改变了他的社会属性,为他套上了一个新的、无形的身份——一个“有房待婚”的男性。
这让他感到一种莫名的烦躁,甚至有一丝被物化的屈辱。但很快,这种情绪就被一种更深沉的无奈所取代。他理解,这就是规则,是通行于婚恋市场最直白、最有效的“硬通货”。他既然选择了踏上这条路,就无法回避随之而来的一切。
于是,他像处理一项项不得不完成的工作任务一样,将这些相亲安排进他本就忙碌的日程里。见面,聊天,交换基本信息,然后在内心里迅速做出判断。过程越来越程式化,心情也越来越麻木。他发现自己很难再对某个具体的相亲对象产生真正的好奇或心动,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冷静的、近乎本能的评估:工作单位、家庭背景、性格是否温顺、对未来生活的设想是否契合……
在这种走马灯似的相亲中,柳晴雯的影子,反而像被反复冲刷的礁石,轮廓愈发清晰和坚硬。每一次失望的、乏味的相亲过后,那个穿着校服、在信纸上与他畅谈未来的少女形象,就更加圣洁一分。她成了他对抗现实平庸的精神图腾,一个完美到不容亵渎的幻梦。
他甚至开始下意识地将每一个相亲对象与柳晴雯进行对比,结果自然是索然无味。现实的女孩们,或精明,或朴实,或活泼,或文静,但都缺少了柳晴雯身上那种(或许只存在于他记忆滤镜中的)灵性与光晕。
这种对比,加剧了他对现实相亲的抵触,也加深了他对年底那场可能的同学聚会的期待。那个由他暗自策划的、企图用一首老歌来叩响十年光阴之门的“仪式”,成了他黯淡的相亲生涯中,唯一真正闪着光的希望。
他依然会去见面,出于礼貌,也出于一种“万一呢”的微弱侥幸。但每一次,他都更像是完成一个社会规定的程序,内心却更加紧闭。他知道,真正的战场,不在这一个个咖啡厅或公园长椅,而在那个尚未到来的、飘散着青春怀旧金曲的KTV包厢里。他所有的耐心和勇气,都在为那一刻积蓄。而眼下这一切,不过是通往那个终点之前,一段不得不跋涉的、索然无味的旅程。
新一轮的相亲,像一场场单调乏味的流程,在陈武桢的生活中机械地上演。他坐在不同的咖啡馆里,面对着不同的面孔,嘴上说着礼貌而空洞的客套话,心思却早已飘向了遥远的过去,飘向了那个扎根在他心底十年的身影——柳晴雯。每一次相亲的失败(或者说,他内心主动的拒绝),都仿佛是为了印证柳晴雯的独一无二,都让他对年底同学聚会的那个“歌唱计划”增添一分孤注一掷的期待。
他依旧没有主动联系她的勇气。那份胆怯,像一道无形的枷锁,将他牢牢锁在自卑的囚笼里。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像完成一种隐秘的仪式,偶尔,在夜深人静、被现实挤压得喘不过气时,偷偷点开那个早已烂熟于心的QQ号码,进入柳晴雯的空间,试图从那极少更新的动态里,捕捉一丝她的近况,慰藉自己疯狂的思念。
通常,那里都是一片空白,或者只有一些无关痛痒的转载。但就在一个寻常的夜晚,当陈武桢再次习惯性地点开空间时,一条新发布的说说,像一道惨白的闪电,猝不及防地劈入了他的眼帘。
柳晴雯写道:“从小到大,都是习惯了自己拿主意,马上要开始考虑婚姻了,突然发现我竟然没有征求过父母的意见。太多莽撞。。。”
短短几行字,陈武桢反复看了三遍。每一个字都认识,但组合在一起的意思,却像一把烧红的钝刀,缓慢而残忍地切割着他的神经。
“考虑婚姻”……“婚姻”!
这两个字像两颗生锈的钉子,带着巨大的冲击力,狠狠楔进了他的大脑,瞬间搅碎了他所有的思绪。嗡的一声,他感觉整个头颅都在轰鸣,血液似乎瞬间冲上头顶,又猛地退去,四肢一片冰凉。
他心心念念、视若珍宝、甚至作为精神支柱去对抗整个现实世界的白月光……她,竟然已经走到了“考虑婚姻”这一步?
那自己这十多年算什么?那些深夜的辗转反侧算什么?那些精心策划却从未实施的“偶遇”算什么?那首练了无数遍、幻想能在她面前一诉衷肠的情歌又算什么?
一场盛大而漫长的……自作多情?
从2001年秋天,在翼城中学南校那个喧闹的教室里第一次注意到那个安静看书的女孩开始;到2002年夏天,在幻想中收到柳晴雯第一封字迹工整的信件;再到高中三年,那厚厚一叠叠浸透着少年心事、交换着彼此梦想和烦恼的书信……陈武桢一直固执地认为,那些泛黄的信纸,那些娟秀或潦草的字迹,是他们之间独一无二的契约,是未来爱情大厦最坚实的基石。他坚信,那段纯粹的时光,在彼此生命中的重量是等同的。
即使后来,大学天各一方,联系变少,即使每次都是他主动拨通电话,即使柳晴雯在电话里虽然客气却少了曾经的亲昵,即使后来因为照片事件联系几乎断绝……陈武桢也一直在心里为她开脱。他告诉自己,是距离,是时间,是成长带来的必然疏离。但他从未怀疑过那段感情本身的真实性,从未怀疑过自己在对方心中的特殊位置。
他只是一直在等,等自己足够好,好到能配得上他记忆里那个完美的她。他以为时间会站在他这边。
可现在,这条冰冷的说说,像一记响亮的耳光,将他彻底打醒。原来,时间从未等他。在他小心翼翼地积攒着微不足道的勇气,在他为了一套房子而蝇营狗苟、在相亲市场上被人挑拣的时候,柳晴雯的人生早已按部就班地向前疾驰,并且,即将驶入一个他完全陌生的、名为“婚姻”的站台。
“十多年……我他妈的就只是个懦夫!”一股巨大的、混合着绝望、悔恨和自我厌恶的情绪,像火山喷发般从心底涌出,瞬间将他吞噬。
他想起了那些频繁出现的梦。梦里,永远是翼城中学南校的教室,阳光透过老旧的窗户,柳晴雯回过头,对他浅浅地笑。那是他唯一能抓住的、拥有她的时空。而现在,这个最后的避难所,似乎也随着这条说说而彻底崩塌了。
如果……如果当初,在高中毕业的那个夏天,或者在大学某个通话的间隙,他能够勇敢一点,哪怕只是结结巴巴地说出那句“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