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8章 魔法席卷圣诞日-《1978:买四合院娶女神成文豪》

  1995年12月25日,清晨六点,纽约曼哈顿第五大道。严寒未能阻挡人们的热情,巴诺书店(barnes & Noble)门外早已蜿蜒出一条长达数百米的人龙,奇特的景象在圣诞节的晨曦中格外醒目。孩子们裹着厚厚的羽绒服,戴着格兰芬多配色的围巾(根据预售封面推断),小脸冻得通红,却兴奋地踩着脚,不断向店门张望。青少年们三五成群,热烈讨论着《纽约客》杂志上那篇诱人的节选——“那个额头上有着闪电伤疤的男孩,究竟是谁?”更有许多成年人夹杂其中,有的是为孩子排队,有的则纯粹被数月来学乐出版社(Schstic)精心营造的神秘氛围所吸引。

  “他们说他会在今天醒来!在麻瓜的世界里!”一个约莫十岁的男孩对他的同伴激动地低语,手中紧紧攥着预售时发放的“霍格沃茨录取通知书”风格的宣传卡片。

  孩子们踩着脚,脸蛋冻得通红,眼睛却紧盯着书店紧闭的玻璃门,仿佛那后面藏着比圣诞老人礼物更诱人的宝藏。他们戴着圆框眼镜,额头画着闪电疤痕,手里攥着几个月来从学乐出版社宣传册上剪下的猫头鹰、魔杖和金色飞贼图案——所有这些,都指向一个名字:《harry potter and the philosophers Stone》,以及那个神秘的作者:xu Yuan。

  “他们说是东方来的魔法师写的!”一个裹着厚厚羽绒服的小男孩对同伴兴奋地低语。 “我妈妈说是中国的托尔金!”另一个女孩纠正道,眼睛亮晶晶的。

  书店内,经理汤姆看着窗外汹涌的人潮,对着对讲机激动又紧张地重复:“确保儿童区通道畅通!补货的小推车准备好!上帝,我从没见过圣诞早晨为了本书这样……这太疯狂了!”

  七点整,书店厚重的玻璃门缓缓开启。人群瞬间爆发出欢呼声,如同等待已久的球迷看到了进球。穿着绿色围裙的书店员工们如临大敌,迅速拉起了隔离带。

  “不要挤!各位!保证都有货!今天我们是全纽约配货最足的门店!”店长拿着扩音器声嘶力竭地喊道,但他的声音很快被淹没在汹涌的人潮中。

  “给我三本!” “我要五本!表弟堂妹都得送!” “这是最后一套了吗?上帝,请一定给我留一套!”

  收银台前排起长龙,扫描枪急促的“嘀嘀”声此起彼伏,与“圣诞快乐”的问候、孩子们兴奋的尖叫、以及现金抽屉开合的哐当声,交织成一首奇异的圣诞购物狂想曲。不到两小时,书店储备的三万册图书被抢购一空。补货的小推车刚从仓库推出,就被守候的家长瞬间包围。

  “抱歉,先生,这批是预定的……” “我加钱!双倍!孩子不能圣诞节失望!”一位父亲几乎是在恳求。

  同样的场景在遍布美国的各大城市连锁书店、独立书店同步上演。学乐出版社的热线电话被打爆,加急订单雪片般飞来。原定首印的五十万册,在圣诞日中午之前,宣告售罄。印刷厂的机器在全速运转,油墨未干的新书被直接装上等候的卡车,驶向各个仍在焦急等待的书店。

  “这是一个现象级的事件!”学乐出版社的发行总监在接受cNN早间新闻电话连线时,声音因激动而有些嘶哑,“我们预料到会成功,但绝对没想到是如此排山倒海式的成功!xu Yuan先生为我们,为全世界的孩子,带来了真正的魔法!”

  日,《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小说类)的最新榜单发布。在一众成名已久的大作家名字中,一个相对陌生的名字赫然出现在第三的位置:

  harry potter and the philosophers Stone by xu Yuan

  榜单旁的短评写道:“这个圣诞节,一个来自中国的故事像咒语一样捕获了全美年轻读者(以及他们的父母)的心。xu Yuan打造的霍格沃茨世界,以其惊人的想象力、温暖的幽默感和普世的情感核心,打破了文化壁垒,证明了真正的好故事能飞越任何国界。”

  与此同时,最新一期的美国《中国日报》(英文版)也被摆上报摊,飞速传递到在美华人、留学生及关注中国的读者手中。头版下方显眼位置,刊登了一篇题为《<哈利·波特>引爆北美,中国作家许愿缔造出版奇迹》的长篇报道,并配发了许愿一张沉稳睿智的肖像照片。

  文章详细记述了《魔法石》自宣传伊始到圣诞日狂销的空前盛况,引述了美国书商、评论家和读者的热烈评价。报纸通过越洋航班,很快被带回国内。

  数日后,北京。

  报纸被摊开在人民文学出版社总编室的宽大办公桌上。叶冰如戴着老花镜,手指微微颤抖地抚过《中国日报》上许愿的照片和那篇报道,又拿起旁边一份《纽约时报》畅销榜单的传真件,反复核对那个熟悉的名字和刺眼的排名第3。她猛地摘下眼镜,揉了揉眼睛,又戴上,生怕自己看错。

  “老天爷……”她喃喃自语,声音带着难以置信的震颤,“这小子……这小子是真搞出大动静了!捅破天了!” 她抓起内部电话,手指因为激动而有些不听使唤,“快!把关于许愿的所有海外报道,还有《纽约时报》这个榜单,立刻整理出来!上报部里!通知所有媒体!快!”

  消息像野火一样在中国文学界、出版界蔓延开来。

  《文艺报》第一时间发表评论员文章:《许愿<哈利·波特>席卷欧美,中国文学“走出去”的里程碑式突破》。文章称:“这不仅是许愿个人的巨大成功,更是中国当代文学创造力获得世界主流市场认可的强烈信号。它证明了我们作家的想象力足以构建具有全球吸引力的世界级Ip,打破了长期以来西方对东方文学的刻板印象期待。”

  中国作家协会的会议上,此事成为核心议题。一位副主席激动地表示:“许愿同志用一部精彩绝伦的作品,为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坛赢得了极大的尊重和话语权。这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学对外输出最成功、影响最广泛的案例之一!要认真总结‘许愿经验’!”

  《光明日报》在文化版头条刊发报道:《“魔法”的力量:许愿<哈利·波特>征服西方》。文中采访了多位评论家,其中一位指出:“《哈利·波特》的成功在于其融合了东西方元素的天才想象。它既有西方奇幻文学的框架,又蕴含了东方式的智慧与情感表达。许愿创造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全球故事’。”

  街头巷尾,茶余饭后,人们也在热议。 “听说了吗?许愿又出大名了!在美国卖疯了!” “《哈利波特》?是不是就是前阵子报纸上说的那个戴眼镜的小孩的故事?原来是许愿写的啊!” “啧啧,真是给咱中国人长脸!以前都是咱们看外国的童话,现在轮到他们的孩子看咱们写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