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 《小螺号》-《1978:买四合院娶女神成文豪》

  晨光熹微,穿过南锣鼓巷四合院新糊的窗纸,在贴着大红“囍”字的墙壁上投下朦胧的光斑。许愿睁开眼,枕边还残留着林小曼发间淡淡的茉莉香。

  他侧过身,看着妻子恬静的睡颜,长长的睫毛在晨光中投下小小的阴影。一个念头却在他心中清晰起来。他轻轻推了推她:“小曼,醒醒。”

  林小曼迷迷糊糊地“嗯”了一声,往他怀里缩了缩。

  “我想好了,”许愿的声音带着晨起的微哑,却异常清晰,“那首给孩子们的新歌,去你们团里找人扒谱。”

  林小曼睡意顿消,睁开眼,带着疑惑:“扒谱?什么歌?”

  “思索了一夜创作出来的,调子简单,词也干净,孩子们准喜欢。”许愿眼中闪着光,“你们团里有能现场听音记谱的高手吧?”

  “有啊!”林小曼立刻来了精神,“声乐队的王琴老师,耳朵特别灵!谱子写得又快又好!就是……”她迟疑了一下,“你得唱出来才行啊?”

  “唱就唱。”许愿语气笃定,仿佛那旋律早已在他喉间跃跃欲试。

  上午九点刚过,北京歌舞团的小排练厅里已聚集了不少人。声乐队的姑娘们刚练完早功,脸上还带着红晕。器乐队的几个小伙子抱着手风琴、二胡在角落里闲聊。赵团长被林小曼硬拉了过来,抱着胳膊站在门口,脸上写着“我倒要看看小许能整出啥名堂”的好奇与审视。最引人注目的是坐在窗边一架旧风琴旁的中年女人,短发,戴着眼镜,神情专注,面前摊着空白的五线谱纸和削好的铅笔——正是团里的“金耳朵”王琴老师。

  排练厅里弥漫着松香、汗水和旧木地板的味道。阳光透过高大的窗户,照亮空气中飞舞的微尘。众人的目光都聚焦在场地中央的许愿身上。他穿着半旧的白衬衫,身姿挺拔,脸上带着一丝罕见的、属于创作者的兴奋。

  “麻烦大家了,”许愿清了清嗓子,目光扫过众人,最后落在王琴老师身上,“王老师,辛苦您给记一下。这歌儿,叫《小螺号》。” 他报出歌名时,排练厅里响起几声轻快的笑声和低语,显然这名字引起了姑娘们的兴趣。

  许愿微微闭上眼睛,似乎在调动某种遥远的记忆。片刻后,他张开嘴,一种清澈、明亮、带着奇妙童稚感的歌声流淌出来:

  小螺号,嘀嘀嘀吹

  海鸥听了展翅飞

  小螺号,嘀嘀嘀吹

  浪花听了笑微微

  第一句出口,排练厅里瞬间安静下来。那旋律简单得如同山涧清泉,叮咚作响,毫无矫饰。歌词更是直白如画,仿佛带着咸湿的海风扑面而来。几个姑娘下意识地交换了眼神,满是惊讶。连门口抱着胳膊的赵团长,眉头都微微挑了一下。

  王琴老师的手几乎在许愿唱出第一个音符的同时就动了。铅笔尖在五线谱纸上飞快地滑动,一个个小蝌蚪似的音符清晰而准确地跃然纸上。她的耳朵微微动着,神情专注得像在捕捉最精密的仪器信号。

  许愿的歌声继续,带着一种天然去雕饰的纯真:

  茫茫的海滩

  蓝蓝的海水

  吹起了螺号

  心里美

  “茫茫的海滩,蓝蓝的海水…”林小曼站在许愿侧后方,跟着轻轻哼唱,眼睛亮晶晶的。这歌词和旋律,让她瞬间想起了小时候跟父母去北戴河的零星记忆,那松软的沙滩,无垠的蓝色,咸咸的风……一种纯粹的、属于童年的快乐被这简单的歌声唤醒。

  唱到“心里美”时,许愿的脸上也自然地浮现出笑意。这笑容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主歌结束,许愿自然地哼起了间奏,是一段模仿海螺号角的、轻快跳跃的“嘀嘀嘀”旋律。王琴老师的笔尖稍顿,随即更加流畅地记录下来。器乐队那个拉手风琴的小伙子,忍不住跟着哼出的旋律,手指在琴键上虚按了几下,眼睛发亮。

  小螺号,嘀嘀嘀吹

  声声唤船归

  小螺号,嘀嘀嘀吹

  阿爸听了快快回

  副歌部分,旋律略微上扬,带着孩子气的期盼。当唱到“阿爸听了快快回”时,排练厅里几个年纪稍长的女演员,眼圈竟微微有些泛红。这朴素的呼唤,戳中了心底最柔软的角落,让人想起家中倚门盼归的稚子,想起海上劳作的亲人。那份期盼,穿越了地域和时空,如此真实而动人。

  许愿的声音并不算专业歌手的嘹亮,却胜在干净、真挚,充满了画面感。他唱完了最后一句,歌声余韵在安静的排练厅里回荡。

  短暂的寂静。

  随即,“哗——!”热烈的掌声骤然爆发,如同汹涌的海浪,瞬间淹没了整个排练厅。姑娘们拍得手掌通红,脸上是毫不掩饰的惊喜和喜爱。

  “太好听了!许老师!”

  “这调子!太抓人了!一听就会!”

  “歌词真美!像画儿一样!”

  “听得我都想海边去了!”

  “许老师,您这歌是写给小曼姐的吗?”

  姑娘们七嘴八舌地围了上来,叽叽喳喳,兴奋之情溢于言表。连一向矜持的王琴老师也摘下眼镜,擦了擦镜片,脸上带着由衷的笑意:“许愿同志,这旋律结构简单但非常巧妙,朗朗上口,歌词更是充满了童趣和生活气息。记谱很顺畅,几乎一气呵成!”她扬了扬手中墨迹未干的谱纸。

  赵团长也走了过来,用力拍了拍许愿的肩膀,嗓门洪亮:“好小子!真人不露相啊!这歌儿,绝了!清新!活泼!有生活!这才是孩子们该唱的歌!比那些硬邦邦的口号强百倍!”她转向王琴,“王老师,谱子赶紧抄几份!小曼!”她又看向林小曼,眼神热切,“你嗓子甜,这歌儿你来首唱!我看啊,就排进咱们三月给教育局全市中小学生做文艺汇演的节目单!”

  林小曼惊喜地看向许愿,脸上飞起红霞,用力点了点头。

  “等等!”许愿笑着补充道,“我觉得副歌最后两句‘小螺号,嘀嘀嘀吹,阿爸听了快快回’,可以设计成合唱队在后面轻声叠唱,模仿海螺号角的回声,效果会更好。”

  “好主意!”王琴老师眼睛一亮,立刻在谱子上标注起来。

  “对对对!有层次!”赵团长连连点头。

  “我来唱回声!”一个梳着羊角辫的年轻姑娘立刻举手。

  “我也来!”好几个声音附和着。

  排练厅的气氛更加热烈起来。姑娘们已经迫不及待地照着王琴老师刚写好的谱子,跟着林小曼试唱起来。简单的旋律如同有魔力,迅速在人群中传开:

  小螺号,嘀嘀嘀吹

  海鸥听了展翅飞

  清亮的女声合唱,带着未经雕琢的天然活力,在洒满阳光的排练厅里回荡。器乐队的手风琴手也忍不住加入了伴奏,欢快的音符跳跃着。林小曼站在中央,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光彩,她的歌声如同最清澈的溪流,引领着这充满童趣与期盼的旋律。

  许愿站在一旁,看着妻子在属于她的舞台上发光,看着这由他带来的旋律迅速生根发芽,变成集体创作的欢愉,心中充满了难以言喻的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