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演唱《小螺号》-《1978:买四合院娶女神成文豪》

  1980年3月1日,上午十点整。北京城春寒料峭,但位于东城的市工人文化宫礼堂内却热气蒸腾。巨大的红色横幅“北京市中小学生文艺汇演”高悬舞台上方,台下黑压压坐满了穿着蓝白校服或绿军装样式外套的学生,以及带队老师和受邀的家长们。空气中弥漫着孩子特有的喧闹声、胶水与油墨混合的节目单气味,以及一种节日般的兴奋躁动。

  教育局的领导们端坐在前排,神色庄重。随着报幕员清脆的声音通过老式扩音喇叭传遍会场,汇演正式开始。童声合唱、快板书、集体舞、样板戏片段……节目轮番上演,掌声时起时伏。许愿坐在靠过道的嘉宾席上,目光看似平静地注视着舞台,指尖却在膝盖上无声地敲击着节奏——那是林小曼排练时《小螺号》的旋律。

  十点三十分。

  “下一个节目,女声独唱:《小螺号》。演唱者:北京歌舞团,林小曼同志!”报幕员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拔高,显然对这个“专业外援”有所期待。

  舞台灯光骤然聚焦。林小曼穿着一身清爽的淡蓝色连衣裙(为了贴近学生主题,特意没穿歌舞团演出服),步履轻盈地走到舞台中央。她没戴任何夸张的首饰,只将乌黑的长发简单束在脑后,露出光洁的额头和优美的脖颈线条。台下小观众们的目光瞬间被吸引,嗡嗡的议论声小了下去。

  许愿的心跳微微加速,他坐直身体,目光紧紧追随着台上那个熟悉的身影。当林小曼的目光扫过嘉宾席,准确捕捉到他的位置时,他立刻扬起手臂,用力地、无声地挥动了两下,脸上是毫不掩饰的鼓励笑容。林小曼的嘴角也弯起一个甜美的弧度,眼神更加安定,对着麦克风轻轻点了点头。

  就在这时,舞台侧幕,一个穿着灰色中山装、扛着笨重肩扛式摄像机的记者,利索地打开了机器上方的补光灯。一道强烈的光束“唰”地打在林小曼身上,她微微眯了下眼,随即适应了这突如其来的光亮,神态更加专注。摄像机镜头黑洞洞地对准了她,红色指示灯幽幽亮起——这是当时极其稀罕的全程录像待遇!

  一段轻快、跳跃、带着浓郁海洋气息的前奏音乐从舞台两侧的音箱里流淌出来,如同春日解冻的溪流,瞬间抓住了所有人的耳朵。这旋律活泼新颖,迥异于舞台上常见的激昂进行曲或传统民歌。孩子们的眼睛亮了起来,前排几个小脑袋忍不住跟着节奏轻轻晃动。

  林小曼深吸一口气,朱唇轻启,清亮甜美又带着一丝天然娇憨的歌声,如同被海风送来的螺号声,清晰地传遍了礼堂的每一个角落:

  小螺号,嘀嘀嘀吹

  海鸥听了展翅飞

  小螺号,嘀嘀嘀吹

  浪花听了笑微微……

  她的声音纯净得不染一丝杂质,带着一种未经雕琢的天然童趣,却又有着专业歌手精准的气息控制和吐字归韵。那“嘀嘀嘀”的拟声词,被她唱得俏皮灵动,仿佛真有一只小海螺在耳边吹响。她的表情随着歌词自然变化:唱到海鸥展翅时,眼神向往地望向高处;唱到浪花微笑时,嘴角也漾开明媚的笑意;唱到“茫茫的海滩,蓝蓝的海水”时,手臂随着旋律轻柔舒展,如同拂过海风。没有夸张的肢体动作,却将歌曲中那份属于大海的自由、属于童年的无忧无虑,演绎得淋漓尽致。

  台下鸦雀无声。孩子们完全被这从未听过的美妙歌声和旋律俘虏了,一个个仰着小脸,听得入了迷。连后排几个原本有些走神的小男生,也张着嘴,目不转睛地盯着台上。前排的教育局领导和老师们,脸上也露出了惊讶和欣赏的神情,有人跟着节奏轻轻点着头。

  歌声继续飞扬:

  小螺号,嘀嘀嘀吹

  声声唤船归喽

  小螺号,嘀嘀嘀吹

  阿爸听了快快回喽……

  当唱到“阿爸听了快快回喽”时,林小曼的声音里注入了一丝温暖的期盼和依恋,眼神温柔而真挚。这简单的一句,瞬间戳中了台下许多孩子的心。几个小姑娘的眼圈悄悄红了。许愿在台下看着,心中涌动着难以言喻的骄傲与柔情。他仿佛看到了当年那个在北海公园清唱京剧的姑娘,如今站在更大的舞台上,用歌声点亮了整个春天。

  最后一句“茫茫的海滩,蓝蓝的海水”余韵悠长,林小曼的气息控制得极好,声音如同退潮般缓缓落下,带着令人回味的宁静与辽阔。她微微躬身谢幕。

  短暂的、如同真空般的寂静后——

  “哗——!!!”

  掌声如同积蓄已久的春潮,轰然爆发!瞬间席卷了整个礼堂!孩子们激动地拍着小手,使劲地跺脚,欢呼声、口哨声(被老师严厉眼神制止后变成压抑的兴奋尖叫)混在一起,汇成一片巨大的声浪,几乎要掀翻礼堂的屋顶!前排的领导们也纷纷起立,用力地鼓掌,脸上是毫不吝啬的赞赏笑容。那扛着摄像机的记者,脸上也露出了满意的神色,镜头紧紧追随着台上光芒四射的林小曼。

  林小曼站在舞台中央,被这突如其来的、山呼海啸般的热情掌声包围着,脸颊因激动而绯红,眼睛亮得如同星辰。她再次深深鞠躬,再抬起头时,目光越过沸腾的人群,精准地投向嘉宾席上的许愿。两人目光在空中交汇,许愿用力地点了点头,用口型无声地说:“太棒了!” 林小曼脸上的笑容,瞬间绽放得比春天的海棠还要绚烂。

  汇演在更热烈的气氛中结束。礼堂大门一开,人流如同开闸的洪水涌出。林小曼刚走到后台出口,就被一群扛着照相机、拿着笔记本的记者呼啦一下围住了!镁光灯“咔嚓咔嚓”地闪个不停,刺得她下意识地抬手挡了一下眼睛。

  “林小曼同志!请留步!”

  “林同志,唱得太好了!请问《小螺号》是您的原创歌曲吗?”

  “这歌旋律新颖,充满童趣,请问创作灵感来自哪里?”

  “您作为专业演员,这次为中小学生演唱,有什么特别的感受吗?”

  问题像连珠炮一样砸过来,话筒几乎要戳到林小曼脸上。

  林小曼被这阵势弄得有些懵,但良好的舞台素养让她迅速镇定下来。她理了理鬓边的碎发,脸上带着得体的微笑:“谢谢大家。《小螺号》这首歌,不是我原创的。” 她话音刚落,记者们更加兴奋,笔尖刷刷记录。

  “那词曲作者是?”

  “能透露一下是哪位老师创作的吗?”

  “这首歌太适合孩子了,一定会火!”

  林小曼的目光下意识地在人群中寻找那个熟悉的身影。许愿正站在外围,安静地看着她,眼神带着鼓励和支持。她心中一暖,深吸一口气,面对那些急切的话筒和闪光灯,清晰地说道:“词曲作者…是我的爱人。”

  “爱人?”

  “您爱人也是文艺工作者?”

  “他是作曲家吗?还是作词家?方便透露姓名吗?” 记者们像嗅到了更大的新闻点,更加兴奋地追问。

  林小曼看着外围的许愿,笑容里带着一丝调皮和骄傲:“他呀…他叫许愿。平时不怎么写歌,主要是写书的。” 她故意顿了顿,欣赏着记者们瞬间错愕的表情。

  “许愿?!”

  “是写《三体》的那个许愿吗?”

  “人民文学出版社的许愿?!”

  惊呼声此起彼伏。扛摄像机的记者差点把机器掉地上!谁能想到,这首惊艳全场、注定要风靡校园的《小螺号》,竟然出自那位以硬核科幻和厚重现实主义小说闻名的青年作家之手?这反差太大了!简直比科幻小说还离奇!

  “对,就是那个许愿。”林小曼笑着确认,看着记者们脸上混合着震惊、狂喜和难以置信的表情,像打翻了调色盘。镁光灯瞬间调转方向,疯狂地朝外围那个试图低调的男人闪烁!许愿猝不及防被强光晃得眯起了眼,无奈地抬手遮挡,脸上是哭笑不得的表情。

  “许愿同志!请问您怎么会创作儿童歌曲?”

  “《小螺号》的创作契机是什么?”

  “您未来会尝试更多音乐创作吗?”

  记者们瞬间分流,一部分继续围着林小曼,另一部分如同发现新大陆般扑向了许愿。场面一度有些混乱。

  林小曼看着被记者“围攻”、有些狼狈却依然温和应对的许愿,嘴角的笑意更深了。她趁着记者们转移目标的间隙,悄悄挤出人群,快步走向礼堂外面。春日清冽的空气扑面而来,让她长长舒了一口气。刚才舞台上的兴奋和此刻被围堵的眩晕感交织在一起,心脏还在砰砰直跳。

  很快,许愿也摆脱了热情的记者,快步走了出来。看到等在门口的林小曼,他无奈地摇摇头,嘴角却带着宠溺的笑:“林老师,您这一句话,可给我惹了大麻烦。”

  林小曼俏皮地皱了下鼻子,迎上去,很自然地挽住他的胳膊:“怎么?大作家还怕记者呀?谁让你写得那么好!” 她仰起脸,眼睛亮晶晶的,“唱的时候,我看到台下好多小朋友眼睛都亮了,真好听!”

  许愿低头看着她兴奋得发红的脸颊,听着她带着点撒娇意味的夸赞,方才被围堵的无奈瞬间烟消云散,心里只剩下满满的暖意和成就感。“你喜欢就好。主要是你唱得好,把这首歌点亮了。” 他由衷地说。

  两人相视一笑,挽着手臂,汇入散场的人流。春日的阳光暖暖地洒在身上,远处似乎还能听到孩子们哼唱《小螺号》的稚嫩声音。文化宫门口,许愿推出那辆擦得锃亮的永久26女士自行车,拍拍后座:“林老师,请上车,咱们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