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章 谁更胜一筹?我还有底牌!-《李世民:选你当官,你怎么邪修啊》

  房玄龄、杜如晦开始还不以为意,觉得太子编不出什么名堂,直到听见李世民念出的句子,同时一怔,彼此对视了一眼,都看出对方眼中的吃惊。

  这字句,竟然如此凝练!

  而且,意味深长!

  最关键的是,其中居然还有历史典故!

  众人仔细回味着,“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一句,说的正是孟母三次搬家,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读书环境,以及孟子逃学,孟母折断织布的机杼,来教育孟子的典故。

  别说是太子和李谟编出来的书,就是弘文馆学士编出这样的书,都足以名震天下。

  更别说出自他们两个少年之手!

  魏征本来已经手扶地板,随时起身,给李谟说情,听到李世民念出来的字句,也呆愣在原地,喃喃自语:“这是微言大义......”

  长孙无忌此时也目瞪口呆,这不扯犊子吗,太子跟李谟,能编出这样的书?

  李泰不敢置信看着李承乾,随即又将目光放在李谟身上,脑海中只剩下一个念头,这怎么可能!

  李积眯着眼眸,看着众人,房玄龄、杜如晦、魏征、长孙无忌张口合不上嘴的模样,让他很是享受。

  李世民此时捧着书,正襟危坐,低头翻书继续往下看,喃喃念出字句: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李谟在旁边听着,其实这中间,还有一句“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不过这一句,他给删了,毕竟窦燕山是唐代之后,五代十国时期的人,写出来没有异议。

  与此类似,关系到唐代之后的句子,李谟也都给删减掉了。

  但这并不影响《三字经》的魅力。

  李世民目光灼灼,一字不落的看完整本书,心中情绪激荡不已,抬起头凝视着李承乾,“这是你能编出来的书?”

  李承乾咧嘴道:“李谟在旁边帮了儿臣不少忙。”

  瞧见李世民投来目光,李谟拱手说道:“太子殿下也出了不少力。”

  是体力吧......众人心里想着。

  李世民也这样认为,毕竟,李承乾是什么德行,他最清楚,太子就没有编书的能力。

  但不管怎么说,只要此书问世,必然会带上李承乾的名字,只此一点,就能赢得天下读书人的赞誉。

  李世民合起书,放在龙书案上,感慨道:

  “承乾,你真是给朕了一个惊喜。”

  房玄龄、杜如晦、魏征也都目放异色看着李承乾,太子不仅给陛下一个惊喜,也让他们刮目相看。

  李泰听到李世民对李承乾的夸赞,心中很是不爽,但很快调整过来,《三字经》虽好,但是与他的《括地志》相比,稍显逊色。

  毕竟,《三字经》,更像是一本启蒙书。

  他的《括地志》不同,他编撰出来的书,影响更为深远,更能让读书人受益!

  李承乾忍住轻哼的冲动,认真说道:

  “父皇,儿臣可不止给父皇一个惊喜,这还有本《弟子规》,请父皇御览。”

  “《弟子规》?”

  李世民低头看了一眼另外一本书名,书名确实是《弟子规》,拿起书翻开看了起来,念出字句道: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

  “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李世民看着看着,再次正襟危坐,神色凝重起来。

  房玄龄、杜如晦再次瞪大眼睛,又是一本微言大义之书?!

  魏征咀嚼着李世民口中念出的字句,拍手称赞道:“好书!”

  李泰听着众人对李承乾的夸赞声,心中愈发不是滋味,忍不住开口说道:

  “兄长,你怎么跟孩童较上劲?”

  “难道,我大唐朝堂上,有孩童为官吗?”

  长孙无忌这时开口说道:“魏王殿下所言甚是,这编书,也分三六九等。”

  “太子殿下与李谟编撰的《三字经》、《弟子规》,内容确实不错,可以与《千字文》媲美。”

  “但是,启蒙之书,对孩童有益,对已经成了年的读书人而言,收益甚微。”

  魏征闻言,扶着地板,就要站起来为李谟说话。

  李谟忽然开口说道:“长孙尚书此言差矣。”

  在众人注视下,李谟注视着长孙无忌,说道:

  “若是启蒙之书,只对孩童有益,对成年读书人无用的话,《千字文》就不可能流传到现在。”

  “据我所知,我大唐科举之中,有几年出的题目,就与《千字文》有关。”

  “由此可见,《千字文》对我大唐读书人,影响甚是深远。”

  李谟肃然说道:“刚才长孙尚书说,太子殿下与我编撰的《三字经》、《弟子规》,能与《千字文》媲美,也就是说,日后我与太子殿下编撰的这两本书,会影响到读书人能不能做官。”

  “即是如此,又怎么能说‘收益甚微’?”

  李谟给出判断道:“我甚至可以预见,日后读书人,只要想参加科举,定会与熟背《论语》一样,熟背《三字经》、《弟子规》。”

  魏征松开撑在地板上的手,坐回到垫子上,说道:“此言在理!”

  房玄龄也开口说道:“陛下,太子殿下编撰的这两本书,内容朗朗上口,此书一经问世,必会影响深远。”

  杜如晦深以为然道:“说不定,民间没有读过书的百姓,都会记住几句书中内容。”

  “也可能,直接变成谚语。”

  李积这时笑呵呵道:“太子殿下定会因为这两本书,名垂青史。”

  李承乾何曾被这些朝廷重臣这般当面夸赞过,更别说是当着李世民的面,笑得合不拢嘴,一阵拱手谦虚道:“诸公谬赞,谬赞!”

  李世民此时已经看完了《弟子规》,给出评价道:“能编撰出这样的书,承乾和李谟,也是用心了。”

  说完,他扫视了众人一眼,问道:

  “你们觉得,太子编撰出的书,与魏王编撰出的书,谁更胜一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