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玄龄、杜如晦纷纷迟疑起来,“这......”
虽然太子跟李谟编撰出的书,很是精妙,但是,要说喜爱,他们更喜爱魏王编撰出的《括地志》。
魏征此时都抿着嘴唇,没有应声。
李泰看到众人的态度,当即昂起下巴,他对自己的《括地志》,很有信心。
长孙无忌此时站起身,拱了拱手,毫不犹豫道:
“陛下,臣以为,魏王殿下编撰的《括地志》,更胜一筹!”
李世民微微颔首,在他心里,也这么觉得,转头望向房玄龄、杜如晦还有魏征,想听听他们的意见。
三人正要回话,李谟的声音忽然响彻而起:
“陛下,臣不认同长孙尚书所言!”
“魏王殿下编撰的《括地志》,只编出了十卷,并未完成。”
李泰驳斥道:“那是因为时间太少!”
李谟转头看着他,质问道:“陛下给魏王殿下一个月时间,给太子殿下,也是一个月时间,为什么太子殿下就不觉得时间少?”
李泰冷哼道:“你们才编了两卷书!我编出了十卷!”
李谟疑惑道:“谁跟你说,我们只编撰出了两卷?”
李泰愣了一下,随即指了指龙书案,“你当本王不识数?”
李谟转头对着李承乾道:
“太子殿下,咱们把剩下的书都搬进来。”
李承乾嘿笑道:“走!”
二人快步走出甘露殿,很快,在众人错愕目光中,李谟和李承乾,各自捧着一摞书,走了进来。
李世民仔细一数,吃了一惊,二人所捧之书,加起来共有三十二卷!
房玄龄、杜如晦、魏征也震撼不已,一个月时间,他们二人,竟然编出了这么多卷?
长孙无忌都惊了,“这么多?!”
李谟和李承乾将三十二本书,全部搬到龙书案上,随即,李谟望向神色呆滞的李泰,指了指龙书案上的书籍,淡淡道:
“魏王殿下请看,加上《三字经》、《弟子规》,太子殿下与我一共编撰出了三十四卷!”
“你才编出了十卷而已。”
李谟质问道:“在数量上,太子殿下是不是胜你一筹?”
李泰回过神,脸色涨红道:
“编书,不看数量,要看质量!”
“虽然本王编出的《括地志》,只有十卷,但是质量上乘,前所未有......”
李谟打断他道:“但是你没编完!”
李泰大声道:“我的《括地志》,在这方面无人能及......”
李谟再次打断他道:“但你没编完!”
李泰怒然道:“我没编完,难道你们就编完了?”
李谟呵笑道:“我与太子殿下若是没编完书,怎么敢呈给陛下御览?”
说完,他投给李承乾一个眼神。
李承乾当即对着李世民咧嘴道:
“请父皇御览儿臣与李谟编撰的《唐律疏议》!”
“《唐律疏议》?”
听到这个名字,在场众人纷纷吃了一惊,这是对《唐律》加以解释?
要知道,大唐律法,是治世之基,影响着大唐百姓方方面面,想要在《唐律》上加以解释,稍微有一点不对,便会引起极大的非议。
编写这样的书,非天子下诏,令学士编撰不可,而且编撰起来,加上讨论时间,至少需要数年,才能问世。
李谟跟太子才用了多久?
一个月而已!
一个月时间,怎么可能完成学士们数年才能完成的事?
房玄龄、杜如晦注视着李谟和太子,这两位真是玩大了啊。
魏征此时也不由露出忧色。
唯有长孙无忌和李泰,脸庞上露出欣喜。
而此时,李世民拿起《唐律疏议》第一卷,眼带狐疑看了起来,念出开篇字句:
“【疏】议曰:夫三才肇位,万象斯分,禀气含灵,人为称首......”
“故曰:‘以刑止刑,以杀止杀’。”
“刑罚不可弛于国,笞捶不得废于家......”
“《易》曰:‘天垂象,圣人则之’,观雷电而制威刑,睹秋霜而有肃杀,惩其未犯而防其未然,平其徽纆而存乎博爱,盖圣王不获已而用之。”
随着李世民念出字句,原本对此书不抱希望的房玄龄、杜如晦,以及魏征,纷纷坐直了身子,越听神色越是凝重,心中越是震撼。
这书中的字字句句,都非同凡响。
引经据典,让人信服,字字珠玑,叫人惊骇。
长孙无忌听得一阵怔然,这样的文字,怎么可能是一个少年能写得出来的,这得读多少书,才能写出这等字句?
李世民此时坐直身子,神色肃穆,注视着手中《唐律疏议》的内容。
他发现这“疏议”,就是采用问答,以及示例方式,对唐律条文进行语义,及漏洞填补式解释,形成“注文 疏议”的注释体系。
这种方式,在前朝从未出现过。
而这样的解释,让唐律变得清晰明了。
如今的《唐律》,虽然已经完整,但是京外的官员,在以律法治民期间,总会出现一些小罪大惩,大罪小惩的现象。
究其原因,就出在《律法》的解释上。
而这本《唐律疏议》,通过“疏议”的方式,解释律法条文,让每一条条文,都清晰明了。
此书若是推行下去,必能很大程度遏制“小罪大惩”,“大罪小惩”的现象。
随着翻书的频率加快,李世民惊骇发现,这本书,竟然不需要修改,完全可以直接推行!
李世民闭上眼睛,平复了一下波动强烈的情绪,指了指龙书案上的三十二卷《唐律疏议》,对着房玄龄、杜如晦、魏征、长孙无忌说道:
“玄龄,克明,魏征,辅机,你们都来看看,看看太子和李谟编撰出来的书。”
四人同时应了一声遵旨,纷纷起身走到龙书案对面坐下,拿起上面的书,看了起来。
一时间,甘露殿内,只剩下翻书的声音。
房玄龄看的目瞪口呆,杜如晦看的瞠目结舌。
魏征沉浸其中,无法自拔。
长孙无忌则看一会,便停一下,抬手揉揉眼睛,然后再看。
李世民看着他们的表情,就知道他们此刻的心情,与他的一样,抬起头,望向了李承乾和李谟,直接给出结论道:
“朕宣布,此次编书,承乾更胜一筹。”
虽然太子跟李谟编撰出的书,很是精妙,但是,要说喜爱,他们更喜爱魏王编撰出的《括地志》。
魏征此时都抿着嘴唇,没有应声。
李泰看到众人的态度,当即昂起下巴,他对自己的《括地志》,很有信心。
长孙无忌此时站起身,拱了拱手,毫不犹豫道:
“陛下,臣以为,魏王殿下编撰的《括地志》,更胜一筹!”
李世民微微颔首,在他心里,也这么觉得,转头望向房玄龄、杜如晦还有魏征,想听听他们的意见。
三人正要回话,李谟的声音忽然响彻而起:
“陛下,臣不认同长孙尚书所言!”
“魏王殿下编撰的《括地志》,只编出了十卷,并未完成。”
李泰驳斥道:“那是因为时间太少!”
李谟转头看着他,质问道:“陛下给魏王殿下一个月时间,给太子殿下,也是一个月时间,为什么太子殿下就不觉得时间少?”
李泰冷哼道:“你们才编了两卷书!我编出了十卷!”
李谟疑惑道:“谁跟你说,我们只编撰出了两卷?”
李泰愣了一下,随即指了指龙书案,“你当本王不识数?”
李谟转头对着李承乾道:
“太子殿下,咱们把剩下的书都搬进来。”
李承乾嘿笑道:“走!”
二人快步走出甘露殿,很快,在众人错愕目光中,李谟和李承乾,各自捧着一摞书,走了进来。
李世民仔细一数,吃了一惊,二人所捧之书,加起来共有三十二卷!
房玄龄、杜如晦、魏征也震撼不已,一个月时间,他们二人,竟然编出了这么多卷?
长孙无忌都惊了,“这么多?!”
李谟和李承乾将三十二本书,全部搬到龙书案上,随即,李谟望向神色呆滞的李泰,指了指龙书案上的书籍,淡淡道:
“魏王殿下请看,加上《三字经》、《弟子规》,太子殿下与我一共编撰出了三十四卷!”
“你才编出了十卷而已。”
李谟质问道:“在数量上,太子殿下是不是胜你一筹?”
李泰回过神,脸色涨红道:
“编书,不看数量,要看质量!”
“虽然本王编出的《括地志》,只有十卷,但是质量上乘,前所未有......”
李谟打断他道:“但是你没编完!”
李泰大声道:“我的《括地志》,在这方面无人能及......”
李谟再次打断他道:“但你没编完!”
李泰怒然道:“我没编完,难道你们就编完了?”
李谟呵笑道:“我与太子殿下若是没编完书,怎么敢呈给陛下御览?”
说完,他投给李承乾一个眼神。
李承乾当即对着李世民咧嘴道:
“请父皇御览儿臣与李谟编撰的《唐律疏议》!”
“《唐律疏议》?”
听到这个名字,在场众人纷纷吃了一惊,这是对《唐律》加以解释?
要知道,大唐律法,是治世之基,影响着大唐百姓方方面面,想要在《唐律》上加以解释,稍微有一点不对,便会引起极大的非议。
编写这样的书,非天子下诏,令学士编撰不可,而且编撰起来,加上讨论时间,至少需要数年,才能问世。
李谟跟太子才用了多久?
一个月而已!
一个月时间,怎么可能完成学士们数年才能完成的事?
房玄龄、杜如晦注视着李谟和太子,这两位真是玩大了啊。
魏征此时也不由露出忧色。
唯有长孙无忌和李泰,脸庞上露出欣喜。
而此时,李世民拿起《唐律疏议》第一卷,眼带狐疑看了起来,念出开篇字句:
“【疏】议曰:夫三才肇位,万象斯分,禀气含灵,人为称首......”
“故曰:‘以刑止刑,以杀止杀’。”
“刑罚不可弛于国,笞捶不得废于家......”
“《易》曰:‘天垂象,圣人则之’,观雷电而制威刑,睹秋霜而有肃杀,惩其未犯而防其未然,平其徽纆而存乎博爱,盖圣王不获已而用之。”
随着李世民念出字句,原本对此书不抱希望的房玄龄、杜如晦,以及魏征,纷纷坐直了身子,越听神色越是凝重,心中越是震撼。
这书中的字字句句,都非同凡响。
引经据典,让人信服,字字珠玑,叫人惊骇。
长孙无忌听得一阵怔然,这样的文字,怎么可能是一个少年能写得出来的,这得读多少书,才能写出这等字句?
李世民此时坐直身子,神色肃穆,注视着手中《唐律疏议》的内容。
他发现这“疏议”,就是采用问答,以及示例方式,对唐律条文进行语义,及漏洞填补式解释,形成“注文 疏议”的注释体系。
这种方式,在前朝从未出现过。
而这样的解释,让唐律变得清晰明了。
如今的《唐律》,虽然已经完整,但是京外的官员,在以律法治民期间,总会出现一些小罪大惩,大罪小惩的现象。
究其原因,就出在《律法》的解释上。
而这本《唐律疏议》,通过“疏议”的方式,解释律法条文,让每一条条文,都清晰明了。
此书若是推行下去,必能很大程度遏制“小罪大惩”,“大罪小惩”的现象。
随着翻书的频率加快,李世民惊骇发现,这本书,竟然不需要修改,完全可以直接推行!
李世民闭上眼睛,平复了一下波动强烈的情绪,指了指龙书案上的三十二卷《唐律疏议》,对着房玄龄、杜如晦、魏征、长孙无忌说道:
“玄龄,克明,魏征,辅机,你们都来看看,看看太子和李谟编撰出来的书。”
四人同时应了一声遵旨,纷纷起身走到龙书案对面坐下,拿起上面的书,看了起来。
一时间,甘露殿内,只剩下翻书的声音。
房玄龄看的目瞪口呆,杜如晦看的瞠目结舌。
魏征沉浸其中,无法自拔。
长孙无忌则看一会,便停一下,抬手揉揉眼睛,然后再看。
李世民看着他们的表情,就知道他们此刻的心情,与他的一样,抬起头,望向了李承乾和李谟,直接给出结论道:
“朕宣布,此次编书,承乾更胜一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