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袁本初的鄙夷-《三国:第一革命集团军》

  洛阳,袁府。

  府内丝竹悦耳,舞姬们的水袖在空中划出柔媚的弧线。

  四世三公的袁绍,正斜倚在主座的软塌上,手持一只琉璃杯,面带微笑,欣赏着眼前的歌舞升平。

  座下,谋士逢纪、郭图等人分列左右,谈笑风生,气氛一片祥和。

  就在此时,一名管事脚步匆匆地从外面走来,躬身递上了一份纸张泛黄、墨迹却异常清晰的东西。

  “主公,这是从冀州商旅手中得来的奇物,在洛阳坊间已引得不少议论。”

  袁绍懒洋洋地抬了抬眼皮,接过那份纸。

  入手粗糙,是最低劣的麻纸。

  他漫不经心地扫了一眼,眉头微微挑起。

  “民、声、报?”

  他轻声念出那三个漆黑的大字,嘴角勾起一抹玩味的笑。

  “又是哪个穷酸文人,想学人办报,沽名钓誉?”

  座下的郭图也凑趣笑道:“乡野鄙夫,不知天高地厚,不过是些哗众取宠的玩意儿,污了主公的眼。”

  袁绍不置可否地笑了笑,目光顺着报纸往下看。

  起初,他还饶有兴致,可当他的视线触及到一篇加粗标题的社论时,脸上的笑容瞬间凝固。

  《论士族门阀乃国之巨蠹》!

  “啪!”

  琉璃杯被他重重地顿在案几上,清脆的碎裂声划破了满堂的靡靡之音。

  歌舞戛然而止。

  舞姬们吓得花容失色,僵在原地,连呼吸都停滞了。

  整个大堂,瞬间死寂。

  “乱臣贼子!”

  袁绍猛地坐直了身体,那张原本雍容华贵的脸,此刻涨得铁青,眼中射出骇人的怒火!

  他的手指,因为用力而微微发抖,死死地指着报纸上的文字。

  “打倒地主豪强!”

  “耕者有其田!”

  “天下之粮,本为天下人所产,为何产粮者反要饿死?”

  他每念一句,声音就森寒一分,大堂内的温度仿佛都骤降了数度。

  逢纪和郭图等人面面相觑,连忙起身,大气都不敢喘。

  他们从未见过主公发这么大的火。

  “混账!一群泥腿子,也敢妄谈天下!”

  袁绍猛地将那份《民声报》狠狠掷于地上,仿佛那是什么污秽不堪的东西。

  “此非反朝廷,此乃反我等诗书世家!是在挖我们四世三公袁家的根!”

  他霍然起身,在大堂内来回踱步,身上的锦袍猎猎作响。

  “此獠不死,纲常何在!国本何存!”

  一名性如烈火的武将当即出列,抱拳请命。

  “主公!末将愿领兵三千,踏平安平,将那贼首李峥碎尸万段,以儆效尤!”

  “不必!”

  袁绍猛地一挥手,脸上浮现出极度的鄙夷与傲慢。

  “为这等蟊贼兴师动众?岂非是抬举了他们?”

  他冷哼一声,重新坐下,眼神里充满了不屑。

  “一群沐猴而冠的黄巾余孽罢了,懂什么军国大事?派大军去剿,只会脏了我的战旗!”

  这话,让在场众人纷纷点头。

  是啊,主公是何等身份?天下士人的领袖!

  亲自派兵去剿灭一伙泥腿子,传出去岂不让人笑话?

  就在这时,一直沉默的逢纪,眼珠一转,上前一步,躬身进言。

  “主公,纪有一计,或可兵不血刃,解决此獠。”

  袁绍抬眼看他:“说。”

  逢纪脸上堆起谄媚的笑容,声音抑扬顿挫。

  “主公威名,广播四海,天下谁人不知?区区一个李峥,不过是占山为王的草寇,想必也听过主公的仁德之名。”

  “主公何不效仿高祖,下一纸诏书,行招安之策?”

  他顿了顿,看着袁绍的脸色,继续说道:

  “若那李峥识时务,跪地来降,则显出主公您胸怀宽广,仁德无双!不费一兵一卒,便收一地,岂非美谈?”

  “若他冥顽不灵,胆敢抗拒天恩,那他便是自绝于天下!届时主公再发大军,便是师出有名,名正言顺!天下人只会赞主公仁至义尽!”

  好!

  此计甚妙!

  袁绍紧锁的眉头瞬间舒展开来,抚掌大笑。

  “哈哈哈!元图此计,深得我心!”

  他仿佛已经看到,那个叫李峥的无知贼首,在自己的使者面前,诚惶诚恐,跪地叩谢天恩的丑态。

  这,才符合他袁本初的身份!

  用威名,去碾压!

  用恩赐,去收服!

  “好!”袁绍一拍大腿,彻底定下了调子,“就这么办!”

  他环视众人,问道:“何人愿为我使,去那安平小县,宣示恩德?”

  逢纪心中大喜,这可是个露脸的好机会。

  他立刻再次出列,昂首挺胸,满脸自信。

  “主公!纪不才,愿为主公走这一趟!”

  “我必将主公的威名与恩德,晓谕那无知草寇,令其幡然醒悟,前来归降!”

  “善!”

  袁绍满意地点点头,当即拍板。

  “我便命你为招安使,带上我的节杖,即刻启程!告诉那李峥,只要他肯散了那所谓的‘赤曦军’,交出所有田契,我可以保他一个都尉之职!”

  逢纪大喜过望,领命而去。

  府邸之内,再次响起了丝竹之声。

  袁绍端起侍女新换的酒杯,脸上的怒气早已烟消云散,取而代之的是运筹帷幄的自得。

  在他看来,这冀州的“赤贼”之患,已经解决了。

  然而,他不知道的是。

  就在他府中的歌舞再次升起之时。

  洛阳城另一头,西园校尉府。

  书房内,一片死寂。

  没有歌舞,没有美酒,只有一盏孤灯。

  一份一模一样的《民声报》抄本,正静静地摊在曹操的案头。

  曹操没有袁绍那般的勃然大怒,更没有丝毫的轻蔑。

  他只是坐着,一动不动,双眼死死地盯着那份报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