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生化厂再次受表彰 向河渠差点遭清洗-《成败人生路》

  风雷区是一个大区,下辖六乡一镇,近二十万人,沿江乡只是其中一乡。按县里统一步署,区工委决定在沿江乡沿江生化厂召开企业内部建设现场会。

  之所以决定现场会放在沿江生化厂召开,主要基于:一、该厂是近几年崛起的一颗新星。白手起家,全靠艰苦奋斗,产值、利润的增长幅度令人咋舌;二、该厂幅员太大,覆盖五县七十几个乡镇,称得上干部的只有书记、主任和会计三人,是怎么管理的?三、听汇报该厂规章制度环环相扣,几乎是滴水不漏。这三点对面上有着典型的借鉴作用,因而县区主管工业的领导拍板决定在生化厂召开现场会。

  这通知对乡党委没有什么震动,生化厂嘛,不就是个收尿的厂罢了,开现场会放在哪家厂都是开,放在生化厂也没什么特别;对工业公司秦经理而言,也没有什么了不起的重视;但对阮志清而言关系可就大了,这可是又一个扬名的机会。

  可是什么是企业的内部建设?怎样才能凸现生化厂内部建设的典型性,对于这些,他可就云里雾里了。幸亏——,他内心不由地暗自庆幸。庆幸他原本嫌太慢的步子幸亏迈得慢了些,要不然,对如何迎接现场会的召开可就抓瞎了。

  蒋国钧对于现场会放在厂里开反应淡泊,向明就更不用说了,名不名的对他们来说无所谓;没有名说不定还安稳些,有了名对安全更不利。自向明几乎被严惟恭清除出厂的事情发生后,两人都有一种危机感。为了自身的安全,他们常常自觉不自觉地按阮志清的意见行事,哪怕不少时候是违背自己意愿的。

  他俩有时也坐在一起聊天,说起今后的可能去向。因为他们知道这个自己辛苦打下来的江山是不记功劳只问作用的。而他们能起的作用是越来越小了:分厂的建立,下面的工作几乎全由分厂自己处理了;他蒋国钧能说到话的只有自己建立起来的蒲州分厂,而其分厂长还是向河渠的老部下方国成。所好的是方国成到厂里来开会,虽然对向河渠非常尊重并很热情,但对自己的意见却是从没打过折扣。

  向明就更惨了,阮志清、缪丽都可以直接到上海送货和购原料,有无向明,对生化厂就无所谓了。

  而两人在运动中偏偏都与阮志清站在对立面。在人屋檐下,又没有可依恃的力量或后台,能不仰人鼻息吗?尤其是宋登儒调离后,向明更感到失去了靠山。所以说蒋、向二人对现场会在本厂召开态度消极。

  向河渠的态度怎么样呢?开始猛一听,觉得现场会在本厂召开是好事,他欢迎。原因到不为名,生化厂再出名也轮不到他头上。一个主办会计论出名只能出在财务管理和会计水平上。

  实事求事地说他的财务帐记得并不怎么样,写错了划掉的现象比比皆是,票据封面各种字迹都有,那是各车间、分厂核算员的杰作;至于装订,也只在阮秀芹当辅助会计后才象样了些。假如拿他的帐本、票据与兄弟单位的对比、评判,能算个中上水平就是略带偏心的,绝对算不上一等。原因除了他的字体太差外,恐怕是用于记帐的时间太少了。

  现场会是企业内部管理现场会,只有管理者才能出名,生化厂的一把手是阮志清,也只有他出名。向河渠欢迎的原因在于通过这次会的准备工作,将企业内部管理更向前推进一步。然而在反思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的过程中,向河渠发现现场会对本厂起不了什么作用。因为阮志清不容许他在激发全厂职工的积极性方面再在机制上有所变动了,尤其是各分厂产品分开出售,以边际收益作各分厂报酬核算的依据,更是断然否定。

  不过不论各方对现场会的态度如何,现场会在生化厂开是不以相关态度为转移的,沿江乡和生化厂只能是积极准备。

  准备工作说好做就好做,规章制度早在去年就已在各车间分厂进行了试行;今年六月一日正式实施前,全体职工人手一册,各类人员的岗位责任制全部上了墙;实施情况各部门都有记录;凡涉及各人的相关制度,通过讨论、问答,基本做到人人皆知,不需要作突击性补课。何宝泉的到来,无论是刻写油印,还是写字上墙,都得心应手,而且他的文章也不错,这就省事多了。

  说到内部管理,除规章制度外,就是《生化战报》、定期评比,还有组织建设上的权力下放也是极为重要的,当然各级的定期例会式的集体办公也是一条。这些都是生化厂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过程中边干边创边实施边修正而得出的,不需要绞尽脑汁去做表面文章,这是说的好做的。

  至于招待来人,几百人的大会都已应付下来了,这区区百十人的现场会还能难住生化人?

  说不好做,是说摸不清领导的意图,阮志清的发言稿难写。难写也还得写,他索性不顾领导是什么意图,只将企业内部管理的方法措施及实施的效果如实一一道来,却也写了洋洋近万言,算是缴了卷。

  人的名树的影,向河渠在企业管理方面所做的工作,不但在本厂,兄弟厂也是耳闻目睹的。尤其是阮、蒋二人的实际管理能力,众人都一清二楚。虽然向河渠并不登台发言,但到会的沿江乡直单位干部都看得出现场会显示给众人的一切都有向河渠的影子。

  看着向河渠积极、热情地张罗,引起两位会计的窃窃私语:“刘会计,难道秀才不懂?”那位刘会计望着远处的向河渠说:“看样子是不知道。可是彭会计,你说让他来当我的助手,这,这,我怎么——,嗐——”彭会计说:“也不知道乡里是怎么想的,简直是乔太守乱点鸳鸯谱嘛。唉——,这个姓阮的不该姓阮,该姓硬姓狠姓辣。只是你那个小鬼到这儿来,能行吗?”

  刘会计说:“这到不用担心,你看得出的,他们的江山已稳固了。你看看那墙上横写的是什么?”边说边用手一指。刘会计指的是集体办公室岗位责任制栏上的一排楷书红字:静有其位 动有其规 彭会计点点头说:“秀才是有一套,按他立的东西去做,没有他也一样能行。只是他也太倒楣些了,碰上这样的领导。”

  现场会开得很成功:阮志清的介绍得到与会者出自内心的赞扬。一个负债累累只有三个干部二十四个工人的连工资都发不出的小厂,硬是凭着自己的力量,艰苦奋斗、拼搏图强,从借人家废弃不用的厂房开始,从零开始,建起拥有沿江第一楼的厂房,十三个车间幅员涉及南北各近百里七十多个乡镇原料收集加工点的厂子,创年产值八十多万,利润十八万多,确实不简单,堪称临江奇迹。

  县主管工业的祁副县长在大会上肯定了沿江生化厂内管理的五条经验值得推广:一是静有其位、动有其规的制度建设,特别是鉴于“国皆有法而无使法必行之法”弊病采取的确保制度实施的措施。

  祁县长指出,规章制度哪个厂都有,不少厂铅印成册,条目比生化厂多,装订也漂亮;可那是印在纸上、贴在墙上,许多条款却没有落实在行动上。伟大领袖毛主席说过“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各级领导同志务必充分注意,万万不可粗心大意。”可我们的同志偏偏没有引起足够的注意,以至将辛辛苦苦制订的规章制度束之高阁,没有真正落实在行动上,从而发挥不了规章制度应发挥的巨大作用。生化厂之所以能迅速崛起壮大成临江的一颗明星,其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规章制度真正得到了实施。各单位回去以后要纠正“国皆有法而无使法必行之法”的弊病,切实采取确保规章制度得以实施的措施,使之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是行之有效的行政组织结构。生化厂下辖四个分厂十三个车间,在七十三个乡镇设点收尿加工,每乡按十人收尿计,就有七八百人在为他们服务,加上七十三个点的工作人员和十三个车间的职工,全厂就有千把人,才几个行政干部?祁县长说:“我查问了一下,定职干部只有一个支书兼厂长,一个抓生产的副厂长,一个抓后勤的副厂长,一个总帐会计,共四个,其中一个抓后勤的还是刚调来不久的,也就是说实际创办开拓的只有三个,三个啊!

  三个干部怎么管?南北东西都有近百里,近千人就分布在这百里方圆的土地上,你管得过来吗?他们将十三个车间因地置宜地分为四个片,设分厂,分厂设厂长、技术员。一个分厂下辖三至四个产品生产车间。三个干部只要管好四个分厂八个人就行了。下面的那近千人的大队伍全交给他们八个人去管。”

  祁县长说:“组织结构谁都会设置,关键在于要行之有效。生化厂这种分厂设置的有效关键在于放手放权。分厂长除职工的开除、车间核算员的任免和调动外,其余权力全部放给他们,使分厂长们有职有权。一个分厂除没有公章、不可自行销售产品外,就等于是个独立的厂子,分厂长们有很大的自主权。放手放权,可以说是生化厂内部管理的一大特色,也是他们成功的原因之一。”

  三是卓有成效的激励机制。从精神上讲,生化厂重视评比活动,鼓励大家争上游。各车间之间每月评比一次,各分厂间每季度评比一次。哪个分厂获第一,则获得优胜红旗,电视机跟优胜红旗走。各分厂也自制优胜红旗和电视机,哪个车间优胜哪个车间保有。先进单位在厂报《生化战报》上表彰,先进个人则发奖状和奖品。

  从物质上讲,以工作实绩,也就是产品产值作标准实施奖惩,上不封顶,下不保底。其中一个职工的奖金竟高于本人工资,而有的车间有的人没有奖金,甚至被扣工资。职工之间因贡献大小而得的报酬,高的是低的双倍还多一些。先进车间职工的报酬比生化厂长还要高。以实际贡献定报酬,是生化厂内部管理的第三个特色......

  祁县长在会上滔滔不绝地说着,向河渠在台下静静地听着。虽然会上只说阮志清带领的一班人,没提他的名字,心里也是异常激动的。毕竟生化厂的诞生、成长、壮大有他的一番心血,生化厂的兴旺发达就是他的事业。而今生化厂不但在沿江出名,在风雷区出了名,甚至在临江县也成了祁县长所说的明珠。自七九年兴建生化厂以来,他动了多少脑筋,吃了多少辛苦,终于一番心血没有白花,辛勤的劳动结出了硕果,他能不高兴吗?

  不但向河渠高兴,他的老大哥、建筑站的余支书也为之高兴。当年为建生化厂,是他慷慨解囊,从建筑站不讲任何条件地借五千元给这位小老弟作起动资金。

  向河渠是他六弟的最要好的同学,自上初中就常到他家来,不说是看着长大的,至少知之甚详。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