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春城经过数月的休养生息,已渐渐洗去了战火的痕迹,街市间人流如织,商贩叫卖声此起彼伏,显露出几分乱世中难得的繁华。然而,这份平静被一队风尘仆仆的人马打破了。他们打着曹军的旗号,护卫着一辆装饰朴素的马车,径直来到了原袁术府邸、如今刘备处理政务的官署前。
消息如同投入静湖的石子,迅速在联盟高层中漾开涟漪。
厅堂之内,刘备端坐主位,眉宇间带着惯有的温和,却也藏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凝重。左侧坐着吕布,他显得有些意兴阑珊,若非陈宫在一旁以目示意,恐怕早已借口去讲武堂溜号。右侧则是糜竺、孙乾等文官,以及闻讯赶来的曹豹。陈宫坐在吕布下首,面色平静,眼神却锐利地扫视着门外。
“启禀主公,曹操使者,军师祭酒董昭在外求见。”侍卫高声通传。
“请。”刘备声音平稳。
片刻,一位年约四旬,面容清癯,目光炯炯有神的文士缓步而入,正是董昭。他步履从容,对着刘备躬身一礼,声音清越:“汉丞相、行车骑将军曹公麾下参军董昭,奉曹公之命,特来拜见刘扬州、吕征东。”
这一声“刘扬州”、“吕征东”,叫得颇为顺口,仿佛朝廷正式册封的诏书早已下达一般。刘备神色不变,抬手虚扶:“董先生远来辛苦,不必多礼,看座。”
吕布却微微皱了下眉头,他对这些虚头巴脑的官职称呼向来不怎么敏感,但“征东将军”这名号听起来似乎还不错,比他那“温侯”的爵位更像统兵大将。
董昭落座后,也不绕弯子,直接表明了来意:“曹公听闻刘使君与吕将军秉持大义,讨灭僭逆袁术,收复淮南,心甚慰之。曹公言,天下纷扰,汉室倾颓,正需刘使君这般仁德忠义之士,与吕将军这等勇武绝伦之将,共扶社稷。故特表奏天子,请封刘使君为扬州牧,假节,督扬州诸军事;封吕将军为征东将军,假节,仪同三司。以期二位能安定东南,为朝廷分忧。”
说着,他从袖中取出一卷帛书,并非正式的圣旨,而是曹操以司空府名义发出的文书,上面确实写着表奏刘备为扬州牧、吕布为征东将军的内容,措辞颇为恳切,还盖着曹操的印信。
厅内一时寂静。扬州牧,这可是实实在在的封疆大吏,总领一州军政,比刘备之前那豫州牧、徐州刺史的名头要响亮得多。征东将军,更是重号将军,地位尊崇,还在杂号将军之上。曹操这份“礼物”,不可谓不重。
吕布的嘴角微微勾起,显然对这“征东将军”的名号颇为受用。他瞥了一眼刘备,见对方沉吟不语,便也没急着开口。
刘备沉吟片刻,缓缓道:“曹公美意,备心领之。讨伐国贼,乃人臣本分,备与奉先不敢居功。只是这扬州牧之职,责任重大,备才疏学浅,恐难胜任……”
董昭似乎料到刘备会推辞,微笑道:“使君过谦了。使君之仁德,布于徐扬,百姓归心,士林仰慕,正是牧守扬州的不二人选。曹公亦言,若使君有何难处,无论是钱粮军械,或是兵马支援,但有所需,曹公必竭力相助,绝无推诿。”
这话听起来是雪中送炭,但其招揽、甚至监控之意,已是昭然若揭。
这时,曹豹轻轻咳嗽了一声,吸引了众人的目光。他对着刘备和吕布拱了拱手,笑道:“曹公厚爱,实在令我等待宠若惊。主公与温侯为国除害,安定一方,朝廷予以封赏,正是名正言顺,若一味推辞,反倒显得矫情,亦寒了将士百姓之心。”
他话锋一转,看向董昭,笑容可掬:“至于曹公所言钱粮兵马援助……董先生,非是我等不识抬举,只是您也看到了,淮南新定,民生初步恢复,尚能自给。我军将士用命,军械也算齐备。且此地距许都路途遥远,若劳烦曹公远送资重,沿途耗费巨大,我等实在心中难安。不若暂且记下曹公这番情谊,待日后真有急需,再向曹公开口不迟。如今,能得朝廷正名,使我主与温侯能名正言顺安抚地方,剿抚盗匪,便已是曹公最大的支持了。”
这一番话,说得滴水不漏。既接受了曹操表奏的官职,给了对方面子,又将所谓的“军事援助”委婉而坚定地推拒了回去,保持了联盟的独立性。同时点出“名正言顺安抚地方”,暗示我们接受封号是为了更好地治理现有地盘,你曹操别想借此指手画脚。
刘备闻言,微微颔首,看向吕布:“奉先以为如何?”
吕布对接受封号没意见,对拒绝援助更没意见——他吕布打仗,什么时候需要靠曹操接济了?他大手一挥:“就依玄德公和子仲之言!”
董昭目光在曹豹脸上停留了一瞬,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讶异,随即恢复如常,笑道:“曹将军思虑周详,既然如此,昭便如此回禀曹公。愿刘扬州、吕征东早日平定东南,与曹公东西呼应,共兴汉室。”
接下来的宴席,表面上倒也宾主尽欢。董昭言辞便给,时而称赞刘备治政有方,时而恭维吕布勇武盖世,气氛维持得相当融洽。
然而,就在董昭入住驿馆,等待次日返程的间隙,一些细微的波澜开始在暗处涌动。他带来的随从,借着拜访旧识、馈赠礼物的名义,悄然与一些吕布军中的并州旧部取得了联系。酒酣耳热之际,一些看似无意的话语,如同毒蛇的信子,悄然探出:
“刘使君得了扬州牧,这可是实打实的地盘和名分啊……听闻淮南府库充盈,此次南征,刘使君麾下想必收获颇丰。”
“是啊,吕将军勇冠三军,冲锋陷阵,这征东将军的名号自是当之无愧。只是……这虚名虽好,终究不如实实在在的地盘和钱粮来得安心。”
“唉,也是吕将军太过豪迈,不看重这些俗物。但麾下弟兄们跟着卖命,总得有些实在的盼头不是?刘使君那边,听说连基层士卒都因功授田了……”
这些话语,如同投入油锅的水滴,在部分心思活络的吕布旧部心中,激起了细微的涟漪。他们或许不会立刻背叛,但猜忌和比较的种子,一旦种下,便会在合适的土壤里悄然滋生。
驿馆内,董昭凭窗而立,望着寿春城渐落的夕阳,脸上那谦和的笑容早已收敛,取而代之的是一抹深沉。他低声自语:“刘备,仁德而能纳谏,吕布,勇武而渐受羁縻,更有曹豹、陈宫之辈辅佐……此联盟,已成气候,非轻易可图。明授官职以安其心,暗播流言以种其疑,主公之策,可谓老辣。且看这江淮之地,能安稳几时……”
次日,董昭一行人告辞离去,带走了联盟表面上的恭顺与感谢,也留下了潜藏在平静水面下的丝丝裂痕。一场没有硝烟的较量,才刚刚开始。
消息如同投入静湖的石子,迅速在联盟高层中漾开涟漪。
厅堂之内,刘备端坐主位,眉宇间带着惯有的温和,却也藏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凝重。左侧坐着吕布,他显得有些意兴阑珊,若非陈宫在一旁以目示意,恐怕早已借口去讲武堂溜号。右侧则是糜竺、孙乾等文官,以及闻讯赶来的曹豹。陈宫坐在吕布下首,面色平静,眼神却锐利地扫视着门外。
“启禀主公,曹操使者,军师祭酒董昭在外求见。”侍卫高声通传。
“请。”刘备声音平稳。
片刻,一位年约四旬,面容清癯,目光炯炯有神的文士缓步而入,正是董昭。他步履从容,对着刘备躬身一礼,声音清越:“汉丞相、行车骑将军曹公麾下参军董昭,奉曹公之命,特来拜见刘扬州、吕征东。”
这一声“刘扬州”、“吕征东”,叫得颇为顺口,仿佛朝廷正式册封的诏书早已下达一般。刘备神色不变,抬手虚扶:“董先生远来辛苦,不必多礼,看座。”
吕布却微微皱了下眉头,他对这些虚头巴脑的官职称呼向来不怎么敏感,但“征东将军”这名号听起来似乎还不错,比他那“温侯”的爵位更像统兵大将。
董昭落座后,也不绕弯子,直接表明了来意:“曹公听闻刘使君与吕将军秉持大义,讨灭僭逆袁术,收复淮南,心甚慰之。曹公言,天下纷扰,汉室倾颓,正需刘使君这般仁德忠义之士,与吕将军这等勇武绝伦之将,共扶社稷。故特表奏天子,请封刘使君为扬州牧,假节,督扬州诸军事;封吕将军为征东将军,假节,仪同三司。以期二位能安定东南,为朝廷分忧。”
说着,他从袖中取出一卷帛书,并非正式的圣旨,而是曹操以司空府名义发出的文书,上面确实写着表奏刘备为扬州牧、吕布为征东将军的内容,措辞颇为恳切,还盖着曹操的印信。
厅内一时寂静。扬州牧,这可是实实在在的封疆大吏,总领一州军政,比刘备之前那豫州牧、徐州刺史的名头要响亮得多。征东将军,更是重号将军,地位尊崇,还在杂号将军之上。曹操这份“礼物”,不可谓不重。
吕布的嘴角微微勾起,显然对这“征东将军”的名号颇为受用。他瞥了一眼刘备,见对方沉吟不语,便也没急着开口。
刘备沉吟片刻,缓缓道:“曹公美意,备心领之。讨伐国贼,乃人臣本分,备与奉先不敢居功。只是这扬州牧之职,责任重大,备才疏学浅,恐难胜任……”
董昭似乎料到刘备会推辞,微笑道:“使君过谦了。使君之仁德,布于徐扬,百姓归心,士林仰慕,正是牧守扬州的不二人选。曹公亦言,若使君有何难处,无论是钱粮军械,或是兵马支援,但有所需,曹公必竭力相助,绝无推诿。”
这话听起来是雪中送炭,但其招揽、甚至监控之意,已是昭然若揭。
这时,曹豹轻轻咳嗽了一声,吸引了众人的目光。他对着刘备和吕布拱了拱手,笑道:“曹公厚爱,实在令我等待宠若惊。主公与温侯为国除害,安定一方,朝廷予以封赏,正是名正言顺,若一味推辞,反倒显得矫情,亦寒了将士百姓之心。”
他话锋一转,看向董昭,笑容可掬:“至于曹公所言钱粮兵马援助……董先生,非是我等不识抬举,只是您也看到了,淮南新定,民生初步恢复,尚能自给。我军将士用命,军械也算齐备。且此地距许都路途遥远,若劳烦曹公远送资重,沿途耗费巨大,我等实在心中难安。不若暂且记下曹公这番情谊,待日后真有急需,再向曹公开口不迟。如今,能得朝廷正名,使我主与温侯能名正言顺安抚地方,剿抚盗匪,便已是曹公最大的支持了。”
这一番话,说得滴水不漏。既接受了曹操表奏的官职,给了对方面子,又将所谓的“军事援助”委婉而坚定地推拒了回去,保持了联盟的独立性。同时点出“名正言顺安抚地方”,暗示我们接受封号是为了更好地治理现有地盘,你曹操别想借此指手画脚。
刘备闻言,微微颔首,看向吕布:“奉先以为如何?”
吕布对接受封号没意见,对拒绝援助更没意见——他吕布打仗,什么时候需要靠曹操接济了?他大手一挥:“就依玄德公和子仲之言!”
董昭目光在曹豹脸上停留了一瞬,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讶异,随即恢复如常,笑道:“曹将军思虑周详,既然如此,昭便如此回禀曹公。愿刘扬州、吕征东早日平定东南,与曹公东西呼应,共兴汉室。”
接下来的宴席,表面上倒也宾主尽欢。董昭言辞便给,时而称赞刘备治政有方,时而恭维吕布勇武盖世,气氛维持得相当融洽。
然而,就在董昭入住驿馆,等待次日返程的间隙,一些细微的波澜开始在暗处涌动。他带来的随从,借着拜访旧识、馈赠礼物的名义,悄然与一些吕布军中的并州旧部取得了联系。酒酣耳热之际,一些看似无意的话语,如同毒蛇的信子,悄然探出:
“刘使君得了扬州牧,这可是实打实的地盘和名分啊……听闻淮南府库充盈,此次南征,刘使君麾下想必收获颇丰。”
“是啊,吕将军勇冠三军,冲锋陷阵,这征东将军的名号自是当之无愧。只是……这虚名虽好,终究不如实实在在的地盘和钱粮来得安心。”
“唉,也是吕将军太过豪迈,不看重这些俗物。但麾下弟兄们跟着卖命,总得有些实在的盼头不是?刘使君那边,听说连基层士卒都因功授田了……”
这些话语,如同投入油锅的水滴,在部分心思活络的吕布旧部心中,激起了细微的涟漪。他们或许不会立刻背叛,但猜忌和比较的种子,一旦种下,便会在合适的土壤里悄然滋生。
驿馆内,董昭凭窗而立,望着寿春城渐落的夕阳,脸上那谦和的笑容早已收敛,取而代之的是一抹深沉。他低声自语:“刘备,仁德而能纳谏,吕布,勇武而渐受羁縻,更有曹豹、陈宫之辈辅佐……此联盟,已成气候,非轻易可图。明授官职以安其心,暗播流言以种其疑,主公之策,可谓老辣。且看这江淮之地,能安稳几时……”
次日,董昭一行人告辞离去,带走了联盟表面上的恭顺与感谢,也留下了潜藏在平静水面下的丝丝裂痕。一场没有硝烟的较量,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