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六零年四月二十八日,凌晨二时。
香港中环的街道早已褪去白日的喧嚣,稀疏的行人裹紧外套,脚步匆匆地赶着回家。维多利亚港的夜色像一块厚重的墨蓝丝绒,被沿岸零星的灯火绣出细碎光斑——这个年代的港岛天际线还没有后来的摩天大楼群,德辅道上的有轨电车早在午夜前就停了运,只有偶尔驶过的奥斯汀出租车,用昏黄的车灯在石板路上划出短暂的光痕,又迅速被夜色吞没。
东兴大厦顶层,落地窗前立着一道颀长的身影。
陈东指尖夹着一支未点燃的香烟,指腹无意识地摩挲着烟身,薄茧与烟纸的粗糙触感相互摩擦。他微微垂眸,俯瞰着沉睡中的港岛,玻璃窗上倒映出他紧锁的眉头,以及眼底翻涌的暗潮。
这栋启用才半年的新总部,是中环新兴的地标之一。浅灰色的外墙在夜色中泛着冷光,像一头蛰伏的巨兽,象征着华资企业在英资盘踞的香港悄然崛起。
“叩叩叩——”
三声轻叩,节奏沉稳。
陈东没有回头,只是抬了抬下巴:“进。”
门轴转动,带出轻微的声响。李静宜走了进来,一身月白色旗袍衬得身姿窈窕,外面罩着一件深灰色西装外套,领口扣得严严实实。这是六十年代职业女性的典型装扮,既守礼又不失干练。她手里抱着一个深棕色牛皮文件夹,高跟鞋踩在实木地板上,发出清脆的“笃笃”声,在寂静的办公室里格外清晰。
“董事长,各种账本已经准备就绪。”她站在距离办公桌三步远的地方,微微颔首,声音压得很低,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兴奋。
陈东缓缓转身,指尖的香烟被随手放在烟灰缸里。他接过李静宜递来的文件夹,没有翻开,只是目光落在她脸上:“都检查过了?”
“三遍。”李静宜点头,镜框后的眼神格外明亮。
陈东“嗯”了一声,走向办公室内侧那扇不起眼的实木门。门身没有任何装饰,与周围的书架融为一体,若不仔细看,根本发现不了这里藏着一道门。
这个时代还没有先进的虹膜识别技术,他从西装内袋里取出一把特制的黄铜钥匙,钥匙柄上刻着细小的“东”字。插入锁孔时,“咔哒”一声清脆的金属碰撞声,在安静的空间里格外突兀。
厚重的木门缓缓向内推开,一股带着冷气的风扑面而来。
里面是一间完全隔音的密室。
墙壁上贴着浅棕色的软木隔音板,板面上有细密的纹理,边缘处还留着安装时的细微划痕。一台庞大的空调设备立在角落,外壳是暗绿色的,正低低地运转着,将室内温度精准维持在二十摄氏度。
密室中央,三台仿生机器人呈三角方位静立。
它们的外形经过了精心设计,穿着与这个年代会计师无异的灰色中山装,袖口整齐地卷到小臂,露出仿真度极高的皮肤。脸上戴着圆框眼镜,镜片后的“眼睛”是两个黑色的摄像头,此刻正处于休眠状态,透着冰冷的金属光泽。
陈东迈步走进来,高跟鞋的声音被软木垫吸收,瞬间没了声响。
【身份验证通过。数据核心启动。】
冰冷的电子音直接在陈东的意识中回响,没有通过任何扬声器,是纯粹的神经传导。
李静宜没有跟进,只是在门外站定,轻轻带上了木门。
密室里,陈东站在三台机器人中间,没有多余的寒暄,也没有口头指令。随着他的意识一动,三台机器人同时启动。
“嗡——”
轻微的机械运转声响起,它们的手臂缓缓抬起,动作流畅得令人难以置信。手指在虚拟控制台上快速移动,化作一道道残影,每一根手指的弯曲、伸展,都精准到毫米级,仿佛经过了千万次演练。
密室中央的白色墙壁突然亮起,巨大的全息投影屏凭空出现。淡蓝色的光影笼罩下来,在陈东的脸上投下流动的光斑,让他的表情显得愈发深沉。
【请下达指令。】电子音再次响起。
“调取过去六个月所有采购订单,优先级别A。”陈东在意识中下达指令。
选择六个月这个时间段,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太短容易遗漏问题,太长则会牵扯过广,引起不必要的警觉。
【指令确认。扫描采购订单数据库...正在数字化处理纸质凭证...】
全息投影屏上,数以万计的采购记录如星河般流转。绿色的数据流不断刷新,密密麻麻的文字和数字看得人眼花缭乱。
这个年代,计算机尚未普及,东兴的大部分账目仍然以纸质形式存在,存放在地下三层的档案室里。但这三台仿生机器人,却能以惊人的速度将这些凭证数字化处理——采购单、入库单、发票、付款凭证...每一张纸片都在它们的“手”中快速翻动,纸张摩擦的“沙沙”声此起彼伏,信息被精准捕捉、录入、分析。
陈东的目光紧紧锁定在数据流上,瞳孔微微收缩。
他的视线像一把精准的手术刀,在海量信息中穿梭。突然,一道刺眼的红色数据流一闪而过。
“暂停。”
数据流瞬间静止。
陈东伸出手指,在空气中虚点了一下。那道红色数据流被放大,投射在屏幕中央——元朗建材采购单,一批标号425的水泥。
“调取市场均价。”
屏幕右侧弹出一个小窗口,清晰地显示着同期香港建材市场的水泥均价:每包3.2港元。
而采购单上的价格,是每包4.0港元。
高出市场均价整整百分之二十五。
陈东的指尖轻轻敲击着虚拟控制台,指节泛白。在这个普通工人月薪不过百元的年代,这一单的采购量是一万包,价差高达八千港元——相当于一个普通工人八年的收入。
“标记所有单价偏离市场均价百分之十五以上的订单。”他的声音在意识中响起,带着一丝冷意。
瞬息之间,屏幕上亮起数十个红点,像漫天繁星中突然出现的红色警示灯,刺眼得让人无法忽视。
“追溯元朗建材这笔订单的供应商资质。”
全息屏上立即展开一张复杂的股权结构图,线条是醒目的红色,节点闪烁。这家名为“永昌建材”的公司,注册法人是刘明生的小舅子——王强。
而公司的登记地址,竟然与采购部主任刘明生连襟名下的运输公司,在同一栋楼的同一层。
更令人怀疑的是,这家公司成立还不到半年,就拿到了东兴数笔大额订单,总金额超过十万港元。
“交叉验证运输记录和仓库入库单。”陈东的眼神愈发锐利。
机器人会计师的运算速度再次提升,机身侧面的散热口吹出微凉的风。它们开始比对送货时间、车辆信息、入库签收单...
疑点越来越多。
同一批钢材,通过三家空壳公司倒手,价格层层加码,最终虚高百分之二十二;葵涌码头吊机维修使用的“进口特种润滑油”,采购价是市面同类产品的三倍,送货司机的登记信息显示,他是观塘一家小作坊的老板,口音带着浓重的本地腔,根本不是所谓的“洋行代理”。
【高风险警报:采购部主任刘明生,涉嫌通过关联交易虚报价格,初步预估涉案金额约5万港元。涉及观塘地产项目、葵涌码头运营等核心业务。】
冰冷的电子音响起,屏幕上用红色加粗字体标注出刘明生的名字,以及他的职务、入职时间、经手的所有项目。
陈东的指尖停止了敲击,指腹微微泛白。
五万港元。
在这个年代,足够在九龙买一套中等大小的公寓,足够普通人安稳过一辈子。
这还只是冰山一角。
“扩大扫描范围。”陈东的声音在意识中回荡,带着不容置疑的决心,“涵盖所有部门总监级及以上人员的经手项目。重点排查工程基建、航运物流、地产开发三大板块。”
【指令确认。扫描范围扩大至89名高级管理人员...正在调取相关项目档案...】
数据流的速度更快了,淡蓝色的光影在密室里流转,像一条奔腾的河流。机器人的手臂摆动得越来越快,几乎要看不清残影,只有“沙沙”的翻页声和轻微的机械运转声,在密闭的空间里交织。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
窗外,天际渐渐泛起鱼肚白,淡青色的天光透过百叶窗的缝隙照进来,在地板上投下一道道细长的光影。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越过维多利亚港的海面,照在东兴大厦的玻璃幕墙上时,初步报告已经生成。
全息屏上,红色的数字格外刺眼:
异常交易137笔,涉及中高层管理人员41人,预估总金额超过120万港元。
陈东的眸色彻底沉了下来,像积满了乌云的天空,随时可能爆发雷雨。
早晨六点,办公室里的老式转盘电话突然响起。
“叮铃铃——叮铃铃——”
清脆的铃声打破了寂静。陈东从密室走出来,揉了揉眉心,眼底带着一丝疲惫。他拿起听筒,金属的冰凉触感从指尖传来。
“阿东?”
听筒那头传来陈母带着担忧的声音,夹杂着轻微的电流杂音,这是六十年代电话线路的通病。
“妈。”陈东放缓了语气,拿起桌上的咖啡抿了一口,咖啡早已冷透,苦涩的味道在舌尖蔓延。
“李伯说你凌晨才回的家,是不是又一晚没睡?”陈母的声音带着浓浓的关切,“刚才静宜来电话,说今天要开紧急会议...是不是公司出什么大事了?”
陈东的目光落在桌面上那份打印出来的初步报告上,红色的数字像针一样扎眼。他走到落地窗前,推开百叶窗,清晨的凉风涌了进来,带着维多利亚港特有的咸湿气息。
“妈,只是常规的财务审计。”他语气温和,指尖却无意识地攥紧了,“确保账目清楚,没什么大事。”
“审计?”陈母的声音压低了些,带着一丝试探,“今天一早,好几个老朋友都给我打电话了...说他们在公司做事的孩子,可能年轻不懂事,是不是哪里做得不对,让你多担待...阿东啊,做人留一线,日后好相见。”
陈东能想象到母亲此刻的神情。她坐在客厅的藤椅上,手里拿着电话,眉头皱着,语气里满是为难。在这个讲究人情世故的年代,这种说情电话再常见不过。
香港的华资企业,大多是家族式管理,裙带关系盘根错节。东兴能有今天的规模,离不开各方亲友的扶持,但也正因如此,内部的关系网才愈发复杂。
“妈,我心里有数。”陈东温声安抚,目光却愈发坚定,“账目清楚,对大家都好。您放心,我不会乱来的。”
挂断电话,陈东靠在窗边,沉默了许久。
审计才刚刚开始,说情的电话就已经打到了母亲那里。
这水的深度,比他预想的还要惊人。
上午八点整。
“笃笃笃——”
办公室门被敲响,陈明步履匆匆地走了进来。他穿着一身熨烫平整的深灰色西装,领带打得一丝不苟,这是六十年代高级职员的标配打扮。只是他的脸色有些凝重,额头上还带着细密的汗珠,显然是一路小跑上来的。
“董事长。”他将一份纸质报告放在办公桌上,手指捏着报告的一角,指节有些发白,“初步核查结果比预期更严重。”
陈东拿起报告,一页页翻看着。报告上用红笔标出了异常交易的明细,每一笔都附有详细的证据链:采购单、发票、股权结构图、证人证言。
“仅采购、基建、航运三个部门,已发现异常交易三十七笔,涉及中高层管理人员十一人。”陈明站在一旁,声音压得很低,“而且...涉案的财务部副经理张伟,是元朗同乡会张老的侄子。张老刚才亲自给我打电话,说想约您中午去陆羽茶室饮茶。”
“饮茶”两个字,说得意味深长。
陈东还没说话,桌上的老式转盘电话又响了起来。
“叮铃铃——”
他拿起听筒,是香港中华总商会的林理事。电话里,林理事语气热络,先闲聊了几句最近的行情,然后话锋一转,提到了自己的儿子在东兴航运部做副主管,“年轻人做事毛躁,还望陈董多费心教导”。
挂了林理事的电话,还没等放下听筒,电话又响了。
这次是父亲的老友周伯,语气委婉,说听说东兴在查账,是不是有人故意陷害,让陈东“明察秋毫”。
紧接着,远在新加坡的叔公也打来国际长途。电话线路的杂音更重,叔公的声音断断续续,却字字清晰:“阿东,做人不能太绝...都是同乡亲友,抬头不见低头见。”
一个小时内,电话铃声就没停过。
陈东靠在椅背上,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发出“笃笃”的声响。他面无表情地听完每一个电话,没有立刻表态。
等最后一个电话挂断,他抬眸看向陈明,眼神锐利如刀:“回复所有来电。”
“是。”陈明拿出纸笔,准备记录。
“东兴做事,只论规矩,不讲人情。”陈东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清风行动不是针对某个人,是为了集团两千员工的饭碗,是为了东兴能走得更远。望各位前辈体谅,也请转告相关人员,主动配合调查,争取从轻处理。”
陈明愣了一下,随即重重点头:“明白,董事长!”
他转身要走,又被陈东叫住。
“告诉张老,茶就不必饮了。”陈东补充道,“如果他想了解情况,让他直接让张伟来监察部说明。”
陈明应声而去,办公室里再次恢复了寂静。
陈东拿起那份厚厚的报告,指尖划过那些熟悉的名字。有些是跟着东兴一起成长的老员工,有些是亲友推荐来的能人...但规矩就是规矩,触碰底线者,绝不能姑息。
香港中环的街道早已褪去白日的喧嚣,稀疏的行人裹紧外套,脚步匆匆地赶着回家。维多利亚港的夜色像一块厚重的墨蓝丝绒,被沿岸零星的灯火绣出细碎光斑——这个年代的港岛天际线还没有后来的摩天大楼群,德辅道上的有轨电车早在午夜前就停了运,只有偶尔驶过的奥斯汀出租车,用昏黄的车灯在石板路上划出短暂的光痕,又迅速被夜色吞没。
东兴大厦顶层,落地窗前立着一道颀长的身影。
陈东指尖夹着一支未点燃的香烟,指腹无意识地摩挲着烟身,薄茧与烟纸的粗糙触感相互摩擦。他微微垂眸,俯瞰着沉睡中的港岛,玻璃窗上倒映出他紧锁的眉头,以及眼底翻涌的暗潮。
这栋启用才半年的新总部,是中环新兴的地标之一。浅灰色的外墙在夜色中泛着冷光,像一头蛰伏的巨兽,象征着华资企业在英资盘踞的香港悄然崛起。
“叩叩叩——”
三声轻叩,节奏沉稳。
陈东没有回头,只是抬了抬下巴:“进。”
门轴转动,带出轻微的声响。李静宜走了进来,一身月白色旗袍衬得身姿窈窕,外面罩着一件深灰色西装外套,领口扣得严严实实。这是六十年代职业女性的典型装扮,既守礼又不失干练。她手里抱着一个深棕色牛皮文件夹,高跟鞋踩在实木地板上,发出清脆的“笃笃”声,在寂静的办公室里格外清晰。
“董事长,各种账本已经准备就绪。”她站在距离办公桌三步远的地方,微微颔首,声音压得很低,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兴奋。
陈东缓缓转身,指尖的香烟被随手放在烟灰缸里。他接过李静宜递来的文件夹,没有翻开,只是目光落在她脸上:“都检查过了?”
“三遍。”李静宜点头,镜框后的眼神格外明亮。
陈东“嗯”了一声,走向办公室内侧那扇不起眼的实木门。门身没有任何装饰,与周围的书架融为一体,若不仔细看,根本发现不了这里藏着一道门。
这个时代还没有先进的虹膜识别技术,他从西装内袋里取出一把特制的黄铜钥匙,钥匙柄上刻着细小的“东”字。插入锁孔时,“咔哒”一声清脆的金属碰撞声,在安静的空间里格外突兀。
厚重的木门缓缓向内推开,一股带着冷气的风扑面而来。
里面是一间完全隔音的密室。
墙壁上贴着浅棕色的软木隔音板,板面上有细密的纹理,边缘处还留着安装时的细微划痕。一台庞大的空调设备立在角落,外壳是暗绿色的,正低低地运转着,将室内温度精准维持在二十摄氏度。
密室中央,三台仿生机器人呈三角方位静立。
它们的外形经过了精心设计,穿着与这个年代会计师无异的灰色中山装,袖口整齐地卷到小臂,露出仿真度极高的皮肤。脸上戴着圆框眼镜,镜片后的“眼睛”是两个黑色的摄像头,此刻正处于休眠状态,透着冰冷的金属光泽。
陈东迈步走进来,高跟鞋的声音被软木垫吸收,瞬间没了声响。
【身份验证通过。数据核心启动。】
冰冷的电子音直接在陈东的意识中回响,没有通过任何扬声器,是纯粹的神经传导。
李静宜没有跟进,只是在门外站定,轻轻带上了木门。
密室里,陈东站在三台机器人中间,没有多余的寒暄,也没有口头指令。随着他的意识一动,三台机器人同时启动。
“嗡——”
轻微的机械运转声响起,它们的手臂缓缓抬起,动作流畅得令人难以置信。手指在虚拟控制台上快速移动,化作一道道残影,每一根手指的弯曲、伸展,都精准到毫米级,仿佛经过了千万次演练。
密室中央的白色墙壁突然亮起,巨大的全息投影屏凭空出现。淡蓝色的光影笼罩下来,在陈东的脸上投下流动的光斑,让他的表情显得愈发深沉。
【请下达指令。】电子音再次响起。
“调取过去六个月所有采购订单,优先级别A。”陈东在意识中下达指令。
选择六个月这个时间段,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太短容易遗漏问题,太长则会牵扯过广,引起不必要的警觉。
【指令确认。扫描采购订单数据库...正在数字化处理纸质凭证...】
全息投影屏上,数以万计的采购记录如星河般流转。绿色的数据流不断刷新,密密麻麻的文字和数字看得人眼花缭乱。
这个年代,计算机尚未普及,东兴的大部分账目仍然以纸质形式存在,存放在地下三层的档案室里。但这三台仿生机器人,却能以惊人的速度将这些凭证数字化处理——采购单、入库单、发票、付款凭证...每一张纸片都在它们的“手”中快速翻动,纸张摩擦的“沙沙”声此起彼伏,信息被精准捕捉、录入、分析。
陈东的目光紧紧锁定在数据流上,瞳孔微微收缩。
他的视线像一把精准的手术刀,在海量信息中穿梭。突然,一道刺眼的红色数据流一闪而过。
“暂停。”
数据流瞬间静止。
陈东伸出手指,在空气中虚点了一下。那道红色数据流被放大,投射在屏幕中央——元朗建材采购单,一批标号425的水泥。
“调取市场均价。”
屏幕右侧弹出一个小窗口,清晰地显示着同期香港建材市场的水泥均价:每包3.2港元。
而采购单上的价格,是每包4.0港元。
高出市场均价整整百分之二十五。
陈东的指尖轻轻敲击着虚拟控制台,指节泛白。在这个普通工人月薪不过百元的年代,这一单的采购量是一万包,价差高达八千港元——相当于一个普通工人八年的收入。
“标记所有单价偏离市场均价百分之十五以上的订单。”他的声音在意识中响起,带着一丝冷意。
瞬息之间,屏幕上亮起数十个红点,像漫天繁星中突然出现的红色警示灯,刺眼得让人无法忽视。
“追溯元朗建材这笔订单的供应商资质。”
全息屏上立即展开一张复杂的股权结构图,线条是醒目的红色,节点闪烁。这家名为“永昌建材”的公司,注册法人是刘明生的小舅子——王强。
而公司的登记地址,竟然与采购部主任刘明生连襟名下的运输公司,在同一栋楼的同一层。
更令人怀疑的是,这家公司成立还不到半年,就拿到了东兴数笔大额订单,总金额超过十万港元。
“交叉验证运输记录和仓库入库单。”陈东的眼神愈发锐利。
机器人会计师的运算速度再次提升,机身侧面的散热口吹出微凉的风。它们开始比对送货时间、车辆信息、入库签收单...
疑点越来越多。
同一批钢材,通过三家空壳公司倒手,价格层层加码,最终虚高百分之二十二;葵涌码头吊机维修使用的“进口特种润滑油”,采购价是市面同类产品的三倍,送货司机的登记信息显示,他是观塘一家小作坊的老板,口音带着浓重的本地腔,根本不是所谓的“洋行代理”。
【高风险警报:采购部主任刘明生,涉嫌通过关联交易虚报价格,初步预估涉案金额约5万港元。涉及观塘地产项目、葵涌码头运营等核心业务。】
冰冷的电子音响起,屏幕上用红色加粗字体标注出刘明生的名字,以及他的职务、入职时间、经手的所有项目。
陈东的指尖停止了敲击,指腹微微泛白。
五万港元。
在这个年代,足够在九龙买一套中等大小的公寓,足够普通人安稳过一辈子。
这还只是冰山一角。
“扩大扫描范围。”陈东的声音在意识中回荡,带着不容置疑的决心,“涵盖所有部门总监级及以上人员的经手项目。重点排查工程基建、航运物流、地产开发三大板块。”
【指令确认。扫描范围扩大至89名高级管理人员...正在调取相关项目档案...】
数据流的速度更快了,淡蓝色的光影在密室里流转,像一条奔腾的河流。机器人的手臂摆动得越来越快,几乎要看不清残影,只有“沙沙”的翻页声和轻微的机械运转声,在密闭的空间里交织。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
窗外,天际渐渐泛起鱼肚白,淡青色的天光透过百叶窗的缝隙照进来,在地板上投下一道道细长的光影。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越过维多利亚港的海面,照在东兴大厦的玻璃幕墙上时,初步报告已经生成。
全息屏上,红色的数字格外刺眼:
异常交易137笔,涉及中高层管理人员41人,预估总金额超过120万港元。
陈东的眸色彻底沉了下来,像积满了乌云的天空,随时可能爆发雷雨。
早晨六点,办公室里的老式转盘电话突然响起。
“叮铃铃——叮铃铃——”
清脆的铃声打破了寂静。陈东从密室走出来,揉了揉眉心,眼底带着一丝疲惫。他拿起听筒,金属的冰凉触感从指尖传来。
“阿东?”
听筒那头传来陈母带着担忧的声音,夹杂着轻微的电流杂音,这是六十年代电话线路的通病。
“妈。”陈东放缓了语气,拿起桌上的咖啡抿了一口,咖啡早已冷透,苦涩的味道在舌尖蔓延。
“李伯说你凌晨才回的家,是不是又一晚没睡?”陈母的声音带着浓浓的关切,“刚才静宜来电话,说今天要开紧急会议...是不是公司出什么大事了?”
陈东的目光落在桌面上那份打印出来的初步报告上,红色的数字像针一样扎眼。他走到落地窗前,推开百叶窗,清晨的凉风涌了进来,带着维多利亚港特有的咸湿气息。
“妈,只是常规的财务审计。”他语气温和,指尖却无意识地攥紧了,“确保账目清楚,没什么大事。”
“审计?”陈母的声音压低了些,带着一丝试探,“今天一早,好几个老朋友都给我打电话了...说他们在公司做事的孩子,可能年轻不懂事,是不是哪里做得不对,让你多担待...阿东啊,做人留一线,日后好相见。”
陈东能想象到母亲此刻的神情。她坐在客厅的藤椅上,手里拿着电话,眉头皱着,语气里满是为难。在这个讲究人情世故的年代,这种说情电话再常见不过。
香港的华资企业,大多是家族式管理,裙带关系盘根错节。东兴能有今天的规模,离不开各方亲友的扶持,但也正因如此,内部的关系网才愈发复杂。
“妈,我心里有数。”陈东温声安抚,目光却愈发坚定,“账目清楚,对大家都好。您放心,我不会乱来的。”
挂断电话,陈东靠在窗边,沉默了许久。
审计才刚刚开始,说情的电话就已经打到了母亲那里。
这水的深度,比他预想的还要惊人。
上午八点整。
“笃笃笃——”
办公室门被敲响,陈明步履匆匆地走了进来。他穿着一身熨烫平整的深灰色西装,领带打得一丝不苟,这是六十年代高级职员的标配打扮。只是他的脸色有些凝重,额头上还带着细密的汗珠,显然是一路小跑上来的。
“董事长。”他将一份纸质报告放在办公桌上,手指捏着报告的一角,指节有些发白,“初步核查结果比预期更严重。”
陈东拿起报告,一页页翻看着。报告上用红笔标出了异常交易的明细,每一笔都附有详细的证据链:采购单、发票、股权结构图、证人证言。
“仅采购、基建、航运三个部门,已发现异常交易三十七笔,涉及中高层管理人员十一人。”陈明站在一旁,声音压得很低,“而且...涉案的财务部副经理张伟,是元朗同乡会张老的侄子。张老刚才亲自给我打电话,说想约您中午去陆羽茶室饮茶。”
“饮茶”两个字,说得意味深长。
陈东还没说话,桌上的老式转盘电话又响了起来。
“叮铃铃——”
他拿起听筒,是香港中华总商会的林理事。电话里,林理事语气热络,先闲聊了几句最近的行情,然后话锋一转,提到了自己的儿子在东兴航运部做副主管,“年轻人做事毛躁,还望陈董多费心教导”。
挂了林理事的电话,还没等放下听筒,电话又响了。
这次是父亲的老友周伯,语气委婉,说听说东兴在查账,是不是有人故意陷害,让陈东“明察秋毫”。
紧接着,远在新加坡的叔公也打来国际长途。电话线路的杂音更重,叔公的声音断断续续,却字字清晰:“阿东,做人不能太绝...都是同乡亲友,抬头不见低头见。”
一个小时内,电话铃声就没停过。
陈东靠在椅背上,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发出“笃笃”的声响。他面无表情地听完每一个电话,没有立刻表态。
等最后一个电话挂断,他抬眸看向陈明,眼神锐利如刀:“回复所有来电。”
“是。”陈明拿出纸笔,准备记录。
“东兴做事,只论规矩,不讲人情。”陈东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清风行动不是针对某个人,是为了集团两千员工的饭碗,是为了东兴能走得更远。望各位前辈体谅,也请转告相关人员,主动配合调查,争取从轻处理。”
陈明愣了一下,随即重重点头:“明白,董事长!”
他转身要走,又被陈东叫住。
“告诉张老,茶就不必饮了。”陈东补充道,“如果他想了解情况,让他直接让张伟来监察部说明。”
陈明应声而去,办公室里再次恢复了寂静。
陈东拿起那份厚厚的报告,指尖划过那些熟悉的名字。有些是跟着东兴一起成长的老员工,有些是亲友推荐来的能人...但规矩就是规矩,触碰底线者,绝不能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