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风暴前夜:人情与杀机的博弈-《重生1957:我的香江实业》

  与此同时,皇后大道中,怡和洋行总部。

  会议室里洋溢着轻松的气氛。这间英资老牌洋行的办公室,还保持着维多利亚时代的装饰风格,厚重的红木办公桌擦得锃亮,上面摆放着铜制地球仪和银色雪茄盒。墙壁上挂着大幅的世界地图,标注着怡和的贸易航线。

  凯瑟克大班靠在真皮座椅上,手里夹着一支雪茄,烟雾缭绕中,他的嘴角勾起一抹得意的笑容。他穿着剪裁合体的三件套西装,衬衫领口雪白,袖口露出精致的金表链,这是英资洋行高管的典型装扮。

  “最新消息,东兴内部正在大规模查账,据说牵扯甚广。”他吐出一个烟圈,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嘲讽,“我早就说过,华人公司管理混乱,裙带关系严重,迟早要出问题。”

  财务总监约翰逊坐在他对面,面前摊着一本手写的账本,墨迹有些晕开。他推了推鼻梁上的眼镜,附和道:“是啊,大班。这个时候内乱,正是我们抢占他们航运和地产市场份额的好机会。我建议立即启动‘猎鹰计划’,针对性挖角他们的核心团队,尤其是航运部的几个老船长和地产部的设计师。”

  “嗯,是个好主意。”凯瑟克点头,指尖敲击着桌面,“同时联系汇丰那边,看看能不能趁机压一压他们的信贷额度。”

  他顿了顿,眼中闪过一丝算计:“听说东兴地产正在竞标九龙湾的地块,报价不低;东兴航运也刚宣布了新的造船计划,订购了5艘万吨级货轮。此刻正是他们最需要资金的时候,只要银行那边收紧信贷,他们的资金链就会出问题。”

  【商业逻辑注解】:1960年代的香港,地产和航运是华资企业崛起的关键领域。由于自有资本有限,信贷支持尤为重要。当时香港的银行对地产项目通常能提供价值50%-60%的抵押贷款,船舶抵押贷款可达船价的40%-50%。东兴作为新兴华资企业,正是依靠汇丰、渣打等银行的信贷支持,才能快速扩张业务。怡和洋行意图利用东兴的“内乱”传闻,动摇银行对东兴的信心,从而在资金链上卡住东兴的咽喉,趁机抢占市场份额。

  约翰逊眼前一亮:“没错!只要资金链断裂,九龙湾的地块他们肯定拿不下来,造船计划也得搁置。到时候,我们就能以更低的价格接手,还能吸纳他们的客户。”

  “就这么办。”凯瑟克拍了拍桌子,雪茄烟灰落在桌面上,“让公关部放些风声出去,就说东兴内部贪腐严重,账目不清。我要让全香港都知道,华人公司靠不住。”

  他们不会想到,此时的东兴大厦顶层,一场真正意义上的商业革新正在上演。

  “董事长,审计团队已全面进驻各子公司。”

  李静宜推门而入,手里拿着一份刚打印出来的报表,纸张还带着油墨的温热气息。她的头发有些凌乱,显然是忙碌了一早上,但眼神却格外明亮。

  “我们改进的审计方法运行效率远超预期。”她走到办公桌前,指着报表上的数据,“纸质凭证数字化处理速度是人工的三十倍,异常交易识别准确率达到百分之九十八,预计五天内可完成首轮全面筛查。”

  陈东接过报表,快速浏览着。报表上的数据清晰明了,用不同颜色标注了风险等级,一目了然。

  他抬起头,目光透过玻璃窗,落在维多利亚港繁忙的航道上。

  清晨的阳光洒在海面上,波光粼粼。数十艘货轮往来穿梭,烟囱里冒着淡灰色的烟雾,海鸥在轮船上空盘旋,发出清脆的鸣叫。这个年代的香港,航运业正在蓬勃发展,成为连接东西方贸易的重要枢纽。

  竞争对手的窃喜,他早有预料。

  在英资盘踞的香港,华资企业的崛起本就步履维艰,稍有不慎,就可能被吞噬。怡和洋行的算计,看似狠毒,却也在情理之中。

  但他们不会明白,东兴的“清风行动”并非传统的内耗,而是一次依靠超前技术支撑的精准清理。

  那些隐藏在公司内部的蛀虫,那些盘根错节的利益关系,只有用快刀才能斩断。

  陈东的手指轻轻敲击着报表,眼神坚定。

  这场“清风”,不仅要清理内部的腐败,还要重塑东兴的管理制度。他要让所有人都明白,在东兴,人情不能凌驾于规矩之上,能力不能成为贪腐的保护伞。

  夜幕再次降临。

  维多利亚港的灯火愈发璀璨,一艘艘游轮缓缓驶过,留下一道道金色的水痕。东兴大厦顶层的办公室里,灯光依旧亮着。

  陈东站在落地窗前,手里拿着一份刚打印出来的名单。A4纸上,四十一个名字被用红笔圈出,每个名字后面都标注着涉案金额、涉及项目和证据链状态。

  这四十一个人,都是东兴的中高层管理人员,是公司的核心力量,却也是隐藏在帝国肌体里的隐形蛀虫。

  他拿起桌上的专线电话,拨通了振卫安保的号码。电话接通的瞬间,他的声音变得格外沉稳:“是我。名单已经发给你们了。”

  “收到,董事长。”电话那头传来振卫安保负责人低沉的声音。

  “明天一早,‘请’他们到监察部配合调查。”陈东的语气没有丝毫波澜,“注意方式,不要动粗,暂时不要对外声张,避免引起不必要的恐慌。”

  “明白!保证完成任务!”

  挂了电话,陈东将名单放在办公桌上,指尖轻轻划过那些红色的名字。

  他知道,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在这个华资企业刚刚起步的年代,内部治理往往被忽视,很多公司都是家族式管理,人情大于制度。东兴想要打破这个魔咒,就必须经历这场阵痛。

  清理蛀虫,必然会引起震动,甚至可能导致部分业务暂时停滞。但长痛不如短痛,只有把根基清理干净,东兴才能在六十年代这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期站稳脚跟。

  他拿起内线电话,按下了李静宜分机的号码。

  “叮铃铃——”

  电话响了一声就被接通。

  “静宜,通知所有部门总监,一小时后召开会议。”陈东的声音带着一丝决绝,“是时候让所有人明白,在东兴,规矩就是规矩。”

  “明白,董事长。”

  挂了电话,办公室里一片寂静。

  陈东走到落地窗前,看着窗外的万家灯火。夜色中的东兴大厦,像一座巍峨的灯塔,在风雨飘摇的香港商界,散发着坚定的光芒。

  他知道,这场“清风行动”会得罪很多人,会面临很多阻力。但他别无选择。

  为了东兴的未来,为了那些踏实做事的员工,也为了华资企业在香港的崛起之路,他必须一往无前。

  晨光再次升起时,这场即将改写香港商业规则的风暴,就要正式拉开帷幕。

  而站在风暴眼的年轻人,早已做好了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