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百货公司大订单的顺利完成,像一块沉甸甸的基石,稳固了“新风”团队的信心,也让林凡看到了批量订单模式的巨大潜力。庆功宴的兴奋劲儿还没过去,他就已经开始谋划下一步的棋局。省城,作为全省的商业枢纽,无疑是必须攻占的战略高地。而建立中转仓库的想法,在他脑中愈发清晰。
“晚晴,苏大哥,陈大哥,”第二天一早,林凡就把核心成员召集到后院,开门见山,“百货公司的订单做下来了,是好事,但也暴露了问题。这次货从江州发过去,运费不便宜,时间也耽误了好几天。如果以后订单多了,都从江州周转,效率太低,成本也高。”
苏晚晴点点头:“是啊,而且省城的客户要看样品、验货、提货,老往江州跑也不现实。”
“对!所以,在省城设一个点,势在必行!”林凡铺开省城地图,指着金水市火车站附近的区域,“我的想法是,在火车站货运场附近,租一个小仓库或者带后院的小平房。功能有三个:一是做样品展示间,方便省城和周边的客户看样订货;二是做中转仓库,以后广州的大批货直接发到省城,再分拨给各地客户,节省运费和时间;三是作为我们在省城的办事处,接洽业务,收集信息。”
这个规划比之前那个小门面又进了一步,目标直指批发业务的核心环节。
“想法是好,但租仓库、雇人看管,又是一笔不小的开销。而且,谁去管?”陈远提出了现实问题。长期派驻省城,意味着要远离大本营。
林凡显然深思熟虑过:“费用问题,这次订单的利润,加上我们之前的积累,挤一挤应该够前期投入。关键是负责人选……”他目光看向苏晚晴和苏明。
“晚晴心细,沟通能力强,在展销会上和客户打交道很有一套,适合负责业务接洽和内部管理。苏大哥对产品熟悉,特别是电器和磁带,适合负责仓储管理和验货发货。你们俩搭档,驻守省城,是最佳选择。”
苏晚晴和苏明对视一眼,都有些意外,但更多的是感到被信任的激动。驻守省城,独当一面,这是巨大的挑战,也是难得的机遇。
“林子,你放心!我一定帮晚晴把仓库管好,货品进出绝不会出错!”苏明率先表态,跃跃欲试。
苏晚晴沉吟片刻,抬起头,眼神坚定:“林凡,我愿意试试。不过省城情况复杂,业务开拓可能需要时间,前期压力会比较大。”
“压力肯定有,但我们相信你们的能力。”林凡鼓励道,“前期不求盈利,只要能站稳脚跟,把中转功能运转起来,就是胜利。江州这边,有妈、孙姨和陈大哥在,生产和新客户开发我们会抓紧。我们两边联动,信息共享,一定能打开局面!”
战略既定,立即行动。林凡再次展现了雷厉风行的作风。他让陈远留守江州,协助王淑芬和孙姨维持生产并继续接洽本地小订单,自己则带着苏晚晴和苏明,再赴省城。
这一次,目标明确——找仓库。
在金水市火车站周边转悠了两天,对比了好几处房源,他们最终相中了离货运场不远的一处独门独院。院子不大,有三间旧平房,墙面有些斑驳,但屋顶完好,地方僻静,关键是带一个不小的院子,能停车,方便装卸货,月租金八十元,在预算范围内。
“就这里了!”林凡拍板,“虽然旧点,但格局合适,院子实用,位置也好。”
租下院子,简单打扫粉刷,去旧货市场买来必要的桌椅、货架、床铺,又拉了一条电话线(这在当时是件大事,托了不少关系),挂了块“新风商贸行省城办事处”的牌子,一个简陋但功能清晰的中转站就算初步建成。
苏晚晴和苏明安置下来,开始了开拓之旅。工作千头万绪:布置样品间,将带来的“白金系列”样衣、精品磁带、新款电器陈列出来;拿着展销会上收集的名片,主动打电话或上门拜访潜在客户,介绍中转站的功能;联系火车站货运处,熟悉提货发货流程;还要打理日常起居,精打细算每一分开销。
初期困难重重。许多客户对突然冒出来的“办事处”将信将疑,看样可以,真要下订单,还是犹豫。毕竟,“新风”的根基在江州,省城的知名度几乎为零。第一个月,中转站只有零星几个小批发单,收入连房租都不够,全靠江州大本营输血。
苏晚晴压力巨大,晚上经常失眠,但她咬牙坚持,每天笑容满面地接待每一个上门的客户,不厌其烦地介绍产品。苏明则把仓库管理得井井有条,货物分类清晰,记录准确。
转机出现在一个月后。那天,地区百货公司的李科长突然到访。原来,他们公司有一批紧急采购的劳保用品要到货,临时仓库紧张,采购员想起“新风”有个小仓库,抱着试试看的心态联系了苏晚晴。
“苏同志,我们这批货暂时没地方放,能不能在你们这周转几天?我们付仓租费!”采购员着急地说。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苏晚晴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一个拉近关系的好机会,她爽快答应:“没问题!李科长的单位,我们一定支持!仓租费好说,按天算,绝对优惠!”
她不仅提供了场地,还主动帮忙办理了提货手续,安排苏明帮忙卸货、码放整齐。高效周到的服务让采购员非常满意。几天后货提走时,李科长亲自打来电话向苏晚晴道谢,并半开玩笑地说:“小苏啊,你们这个办事处搞得不错嘛,像个样子了!以后我们有临时周转的货,可就找你们了!”
这件事虽小,却让“新风办事处”在百货公司内部有了“靠谱”的口碑。不久后,另一家之前在展销会上有过接触的县供销社,因为急需一批节日促销的礼品,打电话到江州,林凡直接让他们去省城办事处看样品、洽谈。苏晚晴和苏明完美地完成了接待和签约,货物直接从广州发到省城,再由供销社派车拉走,省去了江州中转的环节,效率大大提高。
这次成功的合作,像一块招牌,逐渐在省城的小批发商圈里传开:“火车站那边新开的‘新风办事处’,东西不错,特别是广州货,价格实在,提货方便!”
主动上门的客户慢慢多了起来。虽然单子都不大,但聚沙成塔,中转站开始有了稳定的流水,实现了收支平衡,甚至略有盈余。
更重要的是,省城的信息优势凸显出来。苏晚晴利用身处省城的便利,经常去各大商场、批发市场转悠,及时将省城最新的流行趋势、价格波动、竞争对手动态反馈给江州。苏明则通过和一些货运司机、仓库管理员打交道,摸到了一些更经济的运输渠道和小道消息。
林凡每次来省城,都能感受到办事处的变化。样品间里的货品根据反馈在不断调整,客户资料越来越丰富,苏晚晴和苏明也明显比刚来时更加自信、干练。
“晚晴,苏大哥,辛苦你们了!”林凡看着井井有条的办事处,由衷地说,“这步棋,我们走对了!省城这个点,就是我们的桥头堡!有了它,我们进可攻,退可守!”
夜幕降临,省城办事处亮起温暖的灯光。苏晚晴在灯下整理客户资料,苏明在核对库存清单。远处火车站的汽笛声悠长,预示着货物的流动和商机的到来。
这个小小的院落,如同一个精密齿轮,开始卡入省城商业体系的大机器中,虽小,却不可或缺。林凡知道,有了这个支点,他撬动全省市场的杠杆,已经握在了手中。前方的道路依然漫长,但视野已然开阔。新风,正从江州吹向更广阔的天地。
“晚晴,苏大哥,陈大哥,”第二天一早,林凡就把核心成员召集到后院,开门见山,“百货公司的订单做下来了,是好事,但也暴露了问题。这次货从江州发过去,运费不便宜,时间也耽误了好几天。如果以后订单多了,都从江州周转,效率太低,成本也高。”
苏晚晴点点头:“是啊,而且省城的客户要看样品、验货、提货,老往江州跑也不现实。”
“对!所以,在省城设一个点,势在必行!”林凡铺开省城地图,指着金水市火车站附近的区域,“我的想法是,在火车站货运场附近,租一个小仓库或者带后院的小平房。功能有三个:一是做样品展示间,方便省城和周边的客户看样订货;二是做中转仓库,以后广州的大批货直接发到省城,再分拨给各地客户,节省运费和时间;三是作为我们在省城的办事处,接洽业务,收集信息。”
这个规划比之前那个小门面又进了一步,目标直指批发业务的核心环节。
“想法是好,但租仓库、雇人看管,又是一笔不小的开销。而且,谁去管?”陈远提出了现实问题。长期派驻省城,意味着要远离大本营。
林凡显然深思熟虑过:“费用问题,这次订单的利润,加上我们之前的积累,挤一挤应该够前期投入。关键是负责人选……”他目光看向苏晚晴和苏明。
“晚晴心细,沟通能力强,在展销会上和客户打交道很有一套,适合负责业务接洽和内部管理。苏大哥对产品熟悉,特别是电器和磁带,适合负责仓储管理和验货发货。你们俩搭档,驻守省城,是最佳选择。”
苏晚晴和苏明对视一眼,都有些意外,但更多的是感到被信任的激动。驻守省城,独当一面,这是巨大的挑战,也是难得的机遇。
“林子,你放心!我一定帮晚晴把仓库管好,货品进出绝不会出错!”苏明率先表态,跃跃欲试。
苏晚晴沉吟片刻,抬起头,眼神坚定:“林凡,我愿意试试。不过省城情况复杂,业务开拓可能需要时间,前期压力会比较大。”
“压力肯定有,但我们相信你们的能力。”林凡鼓励道,“前期不求盈利,只要能站稳脚跟,把中转功能运转起来,就是胜利。江州这边,有妈、孙姨和陈大哥在,生产和新客户开发我们会抓紧。我们两边联动,信息共享,一定能打开局面!”
战略既定,立即行动。林凡再次展现了雷厉风行的作风。他让陈远留守江州,协助王淑芬和孙姨维持生产并继续接洽本地小订单,自己则带着苏晚晴和苏明,再赴省城。
这一次,目标明确——找仓库。
在金水市火车站周边转悠了两天,对比了好几处房源,他们最终相中了离货运场不远的一处独门独院。院子不大,有三间旧平房,墙面有些斑驳,但屋顶完好,地方僻静,关键是带一个不小的院子,能停车,方便装卸货,月租金八十元,在预算范围内。
“就这里了!”林凡拍板,“虽然旧点,但格局合适,院子实用,位置也好。”
租下院子,简单打扫粉刷,去旧货市场买来必要的桌椅、货架、床铺,又拉了一条电话线(这在当时是件大事,托了不少关系),挂了块“新风商贸行省城办事处”的牌子,一个简陋但功能清晰的中转站就算初步建成。
苏晚晴和苏明安置下来,开始了开拓之旅。工作千头万绪:布置样品间,将带来的“白金系列”样衣、精品磁带、新款电器陈列出来;拿着展销会上收集的名片,主动打电话或上门拜访潜在客户,介绍中转站的功能;联系火车站货运处,熟悉提货发货流程;还要打理日常起居,精打细算每一分开销。
初期困难重重。许多客户对突然冒出来的“办事处”将信将疑,看样可以,真要下订单,还是犹豫。毕竟,“新风”的根基在江州,省城的知名度几乎为零。第一个月,中转站只有零星几个小批发单,收入连房租都不够,全靠江州大本营输血。
苏晚晴压力巨大,晚上经常失眠,但她咬牙坚持,每天笑容满面地接待每一个上门的客户,不厌其烦地介绍产品。苏明则把仓库管理得井井有条,货物分类清晰,记录准确。
转机出现在一个月后。那天,地区百货公司的李科长突然到访。原来,他们公司有一批紧急采购的劳保用品要到货,临时仓库紧张,采购员想起“新风”有个小仓库,抱着试试看的心态联系了苏晚晴。
“苏同志,我们这批货暂时没地方放,能不能在你们这周转几天?我们付仓租费!”采购员着急地说。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苏晚晴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一个拉近关系的好机会,她爽快答应:“没问题!李科长的单位,我们一定支持!仓租费好说,按天算,绝对优惠!”
她不仅提供了场地,还主动帮忙办理了提货手续,安排苏明帮忙卸货、码放整齐。高效周到的服务让采购员非常满意。几天后货提走时,李科长亲自打来电话向苏晚晴道谢,并半开玩笑地说:“小苏啊,你们这个办事处搞得不错嘛,像个样子了!以后我们有临时周转的货,可就找你们了!”
这件事虽小,却让“新风办事处”在百货公司内部有了“靠谱”的口碑。不久后,另一家之前在展销会上有过接触的县供销社,因为急需一批节日促销的礼品,打电话到江州,林凡直接让他们去省城办事处看样品、洽谈。苏晚晴和苏明完美地完成了接待和签约,货物直接从广州发到省城,再由供销社派车拉走,省去了江州中转的环节,效率大大提高。
这次成功的合作,像一块招牌,逐渐在省城的小批发商圈里传开:“火车站那边新开的‘新风办事处’,东西不错,特别是广州货,价格实在,提货方便!”
主动上门的客户慢慢多了起来。虽然单子都不大,但聚沙成塔,中转站开始有了稳定的流水,实现了收支平衡,甚至略有盈余。
更重要的是,省城的信息优势凸显出来。苏晚晴利用身处省城的便利,经常去各大商场、批发市场转悠,及时将省城最新的流行趋势、价格波动、竞争对手动态反馈给江州。苏明则通过和一些货运司机、仓库管理员打交道,摸到了一些更经济的运输渠道和小道消息。
林凡每次来省城,都能感受到办事处的变化。样品间里的货品根据反馈在不断调整,客户资料越来越丰富,苏晚晴和苏明也明显比刚来时更加自信、干练。
“晚晴,苏大哥,辛苦你们了!”林凡看着井井有条的办事处,由衷地说,“这步棋,我们走对了!省城这个点,就是我们的桥头堡!有了它,我们进可攻,退可守!”
夜幕降临,省城办事处亮起温暖的灯光。苏晚晴在灯下整理客户资料,苏明在核对库存清单。远处火车站的汽笛声悠长,预示着货物的流动和商机的到来。
这个小小的院落,如同一个精密齿轮,开始卡入省城商业体系的大机器中,虽小,却不可或缺。林凡知道,有了这个支点,他撬动全省市场的杠杆,已经握在了手中。前方的道路依然漫长,但视野已然开阔。新风,正从江州吹向更广阔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