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风起于青萍之末-《重回85年代开局截胡百万订单》

  省城中转站的初步稳定,像给“新风”这辆高速行驶的列车加装了一个可靠的加油站和调度站。货物周转效率提升,信息反馈及时,业务范围从江州辐射到周边县市,一切似乎都朝着好的方向发展。然而,市场的法则永远是机遇与风险并存。就在林凡以为可以稍微喘口气的时候,潜在的危机,已悄然迫近。

  最先察觉到不对劲的是留守江州大本营、负责门店零售的孙姨。

  这天下午,孙姨趁着店里客人不多的间隙,习惯性地到街对面新开的一家杂货店买针线。杂货店的老板娘和孙姨相熟,一边找零钱,一边闲聊道:“孙姐,你们‘新风’生意是真好哇!不过最近可得留点神喽。”

  孙姨心里咯噔一下,忙问:“咋了?王婶,听到啥风声了?”

  王婶压低声音:“我听说啊,前街那个‘丽华服装店’的老李,还有旁边弄堂里卖磁带的‘小四川’,前几天凑一块嘀咕,说什么……‘不能老让新风一家独大’、‘广州货又不是他家的专利’之类的话。好像……他们也要找人去广州进货了!”

  孙姨心里一沉,道了谢,匆匆回到店里,立刻给在省城的林凡打了电话。

  “小凡,情况不太对劲!听说丽华和小四川他们联合起来了,也要去广州拿货!”孙姨的语气带着焦急。

  电话那头,林凡沉默了几秒。该来的,终于还是来了。模仿是市场最快的追随者,也是最先到来的竞争者。他早就料到会有这一天,只是没想到这么快。

  “孙姨,别慌,我知道了。您和我妈最近多留意一下他们店里的动静,特别是看看有没有上新款,价格怎么样。我这边马上想办法。”林凡冷静地安抚道。

  挂断电话,林凡深吸一口气,对正在办事处整理账目的苏晚晴和清点库存的苏明说:“江州那边有情况了。丽华服装店和小四川磁带店联手,要去广州进货。”

  苏晚晴手中的笔一顿,抬起头,眼中闪过一丝忧虑:“他们到底还是跟上了。价格战恐怕要来了。”

  苏明也有些着急:“林子,咱们好不容易打开的局面,他们这是要来抢食啊!怎么办?”

  林凡走到窗前,看着院子里堆放的货箱,目光沉静。竞争,是商业的常态,逃避没有用,只能面对。关键在于,如何应对。

  “价格战是最低级的竞争,杀敌一千,自损八百,不能硬拼。”林凡转过身,语气果断,“他们刚开始模仿,只能跟在后面捡我们剩下的,而且渠道不熟,成本未必比我们低。我们的优势是‘快’和‘新’!必须把这个优势发挥到极致!”

  他迅速做出部署:

  一、信息战,抢先机。 “晚晴,你立刻给广州的李志峰发电报,加急!让他务必盯紧最近香港电台和广州批发市场的最新流行趋势,特别是服装面料的新花色、磁带的新榜单,一有风吹草动,马上来信告诉我们!信息费可以给他加急奖金!” 这是他们最核心的护城河。

  二、产品迭代,筑高墙。 “苏大哥,你这两天再去一趟本地和周边的音像店、电器行,摸摸底,看看丽华和小四川现在主要卖什么款,价格多少。我们要做到心中有数。” 林凡看向苏晴,“晚晴,你根据阿峰之前提供的趋势,结合我们现有的库存,尽快筛选出一批‘人无我有’或‘人有我优’的货品,作为近期的‘主打款’,重点推介。同时,催一下广州那边,我们上次订的那批新面料和‘随身听’样品,尽快发过来!”

  三、服务升级,粘客户。 “针对老客户,特别是那些批发商,我们要提升服务。比如,购买金额达到一定数额,可以赠送一些小礼品,或者提供更灵活的结算方式。关键是让他们觉得,跟我们合作,省心、靠谱、有价值,不仅仅是价格便宜。”

  四、渠道深化,稳根基。 “我亲自去一趟地区百货公司,拜访李科长。一方面巩固关系,看看有没有新的合作机会;另一方面,也探探口风,看看他们对市场价格波动的承受能力。” 国营渠道是他们目前最稳定的基本盘,必须稳住。

  策略明确,分头行动!

  苏晚晴当天就去邮局发了加急电报。李志峰很快回电,表示会加紧关注,并透露了一个重要信息:广州市场最近开始流行一种叫“乔其纱”的新面料,比“柔姿纱”更轻薄飘逸,适合做夏装,但价格稍贵;另外,香港电台力推一位叫“梅艳芳”的新人,她的《心债》等歌曲开始走红。

  林凡如获至宝!这就是机会!他立刻让苏晚晴根据这些信息,调整主打产品清单,将“乔其纱”面料和即将到货的“梅艳芳”磁带作为下一阶段的秘密武器。

  苏明那边的调查也有了结果。丽华服装店确实上新了几款衬衫和裤子,款式明显模仿“新风”早期的畅销款,但面料和做工粗糙,价格低了百分之十五左右。小四川的磁带也增加了品种,但多是常见流行歌,翻录质量一般,价格也低了一成。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情况比预想的稍好。对手还处于低水平模仿阶段,主打低价,但品质和新鲜度跟不上。

  林凡趁热打铁,亲自去地区百货公司拜访了李科长。李科长对“新风”的产品和服务还是很满意的,但也委婉地提到,最近有其他供应商拿着类似款式的样品来报价,价格略有优势。

  “林经理,你们的货质量是好,款式也新,我们领导是认可的。”李科长推心置腹地说,“但采购也要考虑成本压力。如果价格差距太大,我们也不好办啊。”

  林凡心中了然,他立刻表示理解,并顺势推出了“以旧换新”的促销方案:对于“新风”的老款产品,百货公司可以享受一定的折扣清理库存,同时优先供应最新的“乔其纱”系列和“梅艳芳”磁带,保持柜台商品的领先性。

  这个方案既考虑了对方的成本压力,又巩固了“新风”在款式上的领先地位,李科长很满意,爽快地答应了下一批订单。

  几天后,广州的新货到了。当轻盈飘逸的“乔其纱”衬衫和旋律独特的《心债》磁带在“新风”江州店和省城办事处同时上架时,立刻引起了新一轮的抢购。尤其是“乔其纱”面料,其独特的质感让许多追求时髦的女士爱不释手,尽管价格比普通面料高出一大截,依然供不应求。

  而丽华服装店和小四川店里那些模仿旧款、品质一般的货品,在真正的“新品”面前,顿时黯然失色。价格优势在“新鲜感”和“品质感”面前,显得苍白无力。

  第一轮交锋,“新风”凭借信息优势和快速的产品迭代能力,稳稳地守住了阵地,甚至进一步拉开了与模仿者的差距。

  晚上,林凡、苏晚晴、苏明在省城办事处的小院里开会总结。

  “这次算是顶住了。”苏明松了口气,“看来,只要咱们东西够新、够好,就不怕他们跟风。”

  “不能掉以轻心。”林凡摇摇头,“这次他们模仿失败,下次可能会想办法找更便宜的渠道,或者也在信息上下功夫。竞争只会越来越激烈。”

  苏晚晴点头赞同:“是啊,我们必须跑得更快。林凡,我觉得,除了广州,我们是不是也可以留意一下上海、温州这些地方的货?多点信息来源,多条路。”

  “这个想法很好!”林凡眼睛一亮,“晚晴,这个任务交给你。你多留意省城百货公司和批发市场有没有来自上海、温州等地的特色商品,收集样本和价格信息。我们要建立更广泛的‘信息雷达’!”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夜色中的小院,语气变得深沉:“兄弟们,晚晴,竞争才刚刚开始。我们就像水面上的一片叶子,风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澜之间。现在只是小小的涟漪,更大的风浪可能还在后面。我们必须时刻保持警惕,不断学习,不断进步,才能在这片商海里行稳致远。”

  苏晚晴和苏明都郑重地点了点头。经过这次小小的风波,他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林凡常说的“危机感”,也看到了团队在压力下迸发出的应变能力。

  省城的夜,灯火阑珊。小小的办事处里,灯光一直亮到很晚。林凡在笔记本上写写画画,规划着下一步的产品线和信息收集渠道;苏晚晴整理着客户反馈和市场信息;苏明核对库存,盘算着下一次的补货计划。

  风已起于青萍之末,而“新风”这艘航船,正调整风帆,准备迎接更广阔海域的挑战。他们知道,真正的航行,从来不会一帆风顺,唯有勇立潮头,方能抵达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