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台。
堂前荀彧独坐。
尽管他一刻不停的飞速浏览,略微思考就给出批注,但桌前的竹简依旧堆叠。
“陈留郡,新垦荒地八千亩,尚缺种三千石……”
“颍川郡,新募屯田客三千户,农具已发,唯种难继……”
“东郡来报,去岁留存之种,因春雨连绵,已有霉变之象……”
一条条,一桩桩,都像是一块块巨石,压在他的心头。
曲辕犁的出现,本是天大的好事,让整个屯田政务都看到了无限的光明。
可谁能想到,这好事,转眼间就成了天大的难题。
地有了,人也有了,可种子却不够了。
像往年一样,只把现有的种子都种上?
那不白白浪费这许多人力物力?
好不容易抢出来的地,垦出来的荒,不种上庄稼,是个人看见都心头滴血!
至于办法,也不是没想。
从寻常存粮中一粒粒挑选?
他自己提出来的时候,就知道不现实。
那得耗费多少人力?
多少时间?
春耕在即,农时不等人啊!
可除此之外,他又能有什么办法?
种子这东西,真不是他这个尚书令,大笔一挥,就能从地里变出来的。
将那些新开垦的荒地,暂时搁置一部分?
不行!
可这个念头刚一冒出来,就被他自己给否决了。
主公如今正在前线,与袁绍大军对峙。
后方安稳,粮草充足,才是主公最大的底气,才是将士不可动摇的军心。
现在,只能挑一个算一个,他已经让各地筹备,即便到时候挑不出多少,就用去年存下的新粮来种一种。
最起码有个收成不是?
至于能发芽多少,秋收多少,那真得看运气了。
“唉……”荀彧长长地叹了口气,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实在不甘心。
“令君,刘晔、枣渊拜见!”
小吏既怕打扰到荀彧,又不得不进行通传,只能尽量压低声音,把荀彧从复杂的公文审阅中唤出来。
“哦?”荀彧一抬头,想起了自己派人喊这两个人回来汇报农事,挥了挥手,“快传!”
不多时,细碎的脚步声传来。
刘晔和枣渊深躬一礼。
“拜见令君!”
“子扬、元谋不必多礼。”荀彧抬了抬手,示意他们坐下。
他看着眼前风尘仆仆的两人,脸上挤出一丝疲惫的笑意:“子扬、元谋,你二人督造新犁,功劳甚大。我已上报主公,待主公班师,必有重赏。”
“全赖令君与主公信重!”刘晔和枣渊连忙再次躬身。
荀彧摆了摆手,示意他们不必客气。
他端起桌上的茶盏,轻轻抿了一口,那茶水早已凉透,入口苦涩,正如他此刻的心情。
“此番召二位前来,一是询问新犁分发之事,二来,也是想听听你们对眼下春耕的看法。”
听到“春耕”二字,刘晔和枣渊对视一眼,脸上意外的显现出几分喜色。
荀彧何等人物,察言观色早已是本能。
他见二人神情有异,心中诧异。
眼前这些堆积的文书,说的全是春耕的难处。
怎么看这两个人,竟然好像一点都不为难似的?
荀彧将手中的竹简放下,指了指桌案上那堆积如山的文书:
“这些,皆是各郡县报上来的急报。新犁之效,远超我等预料。如今,各地新垦的荒地比往年多出三至四成。府库中预留的良种,早已是杯水车薪。”
他看着刘晔和枣渊,眼中带着询问:“前番我已下令,命人从军粮中,挑选饱满谷粒,以作补充。可终究是权宜之计,非长久之道。此番唤子扬、元谋前来,莫不是尔等已有了应对之策?”
听到荀彧的问话,刘晔和枣渊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激动与紧张。
“令君!”还是枣渊,这个更老实本分的农事官,先开了口。
他从怀里,小心翼翼地掏出一卷麻纸,双手呈上。
“我与子扬,辗转反侧思得一法,或可解此燃眉之急。只是,只是此法太过惊世骇俗,我二人不敢擅专,特来请令君定夺。”
“哦?”荀彧的眼睛,瞬间亮了。
他一把接过那卷麻纸,迫不及待地展开。
只一眼,他整个人便愣住了。
纸上,没有长篇大论的策略分析,只有几个清晰明了的大字,和一连串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步骤。
这字迹,还有些眼熟。
“以水选种,盐助其浮,催芽而播,事半功倍。”
大致意思就是如此。
“盐助其浮?”荀彧喃喃自语,他知道水选法,可这“盐助其浮”,又是何道理?
他抬起头,目光灼灼地看着刘晔和枣渊:“此法,是何人所创?”
枣渊的喉结上下滚动了一下。
他想起了林阳的嘱咐。
“莫说是我出的主意。”
那张懒洋洋的脸,那双仿佛能看透一切的眼睛,又一次浮现在他的脑海里。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这是林主事的意思,自己可不能违背。
况且,这等泼天的功劳,若是自己和子扬认下了......
想到这里,枣渊深吸一口气,正准备按照早就想好的说辞,将功劳揽在自己和刘晔身上。
“回,回令君,此法乃是......乃是我与子扬,听闻乡间......”他这话说得结结巴巴,自己都觉得心虚。
然而,枣渊刚准备把什么老农、什么民间神人搬出来,话还没说到嘴边。
“令君!”
一声清亮的声音,猛地打断了枣渊。
枣渊一愣,错愕地看向身旁的刘晔。
只见刘晔扯了扯他的袍袖,让他不再出声后,一步跨出,对着荀彧重重一揖。
“令君!此法,非我二人所创!”
“此等经天纬地之奇术,我与元谋,万万不敢窃为己有!”
“此法,乃是尚书郎,林阳林澹之所授也!”
轰!
荀彧当即一怔。
惊天霹雳。
又是林阳林澹之!
怪不得看这字迹有些眼熟!
从织网法,到解蝗灾,再到新安营,哪一件事他胡乱说过?
既然是林阳所出,那此方法定然无忧!
荀彧缓缓将那张麻纸放在桌上,小心翼翼地抚平上面的褶皱。
然后,他抬头看着刘晔和枣渊,郑重道:“子扬,元谋,你二人,有君子之风。当赏!”
堂前荀彧独坐。
尽管他一刻不停的飞速浏览,略微思考就给出批注,但桌前的竹简依旧堆叠。
“陈留郡,新垦荒地八千亩,尚缺种三千石……”
“颍川郡,新募屯田客三千户,农具已发,唯种难继……”
“东郡来报,去岁留存之种,因春雨连绵,已有霉变之象……”
一条条,一桩桩,都像是一块块巨石,压在他的心头。
曲辕犁的出现,本是天大的好事,让整个屯田政务都看到了无限的光明。
可谁能想到,这好事,转眼间就成了天大的难题。
地有了,人也有了,可种子却不够了。
像往年一样,只把现有的种子都种上?
那不白白浪费这许多人力物力?
好不容易抢出来的地,垦出来的荒,不种上庄稼,是个人看见都心头滴血!
至于办法,也不是没想。
从寻常存粮中一粒粒挑选?
他自己提出来的时候,就知道不现实。
那得耗费多少人力?
多少时间?
春耕在即,农时不等人啊!
可除此之外,他又能有什么办法?
种子这东西,真不是他这个尚书令,大笔一挥,就能从地里变出来的。
将那些新开垦的荒地,暂时搁置一部分?
不行!
可这个念头刚一冒出来,就被他自己给否决了。
主公如今正在前线,与袁绍大军对峙。
后方安稳,粮草充足,才是主公最大的底气,才是将士不可动摇的军心。
现在,只能挑一个算一个,他已经让各地筹备,即便到时候挑不出多少,就用去年存下的新粮来种一种。
最起码有个收成不是?
至于能发芽多少,秋收多少,那真得看运气了。
“唉……”荀彧长长地叹了口气,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实在不甘心。
“令君,刘晔、枣渊拜见!”
小吏既怕打扰到荀彧,又不得不进行通传,只能尽量压低声音,把荀彧从复杂的公文审阅中唤出来。
“哦?”荀彧一抬头,想起了自己派人喊这两个人回来汇报农事,挥了挥手,“快传!”
不多时,细碎的脚步声传来。
刘晔和枣渊深躬一礼。
“拜见令君!”
“子扬、元谋不必多礼。”荀彧抬了抬手,示意他们坐下。
他看着眼前风尘仆仆的两人,脸上挤出一丝疲惫的笑意:“子扬、元谋,你二人督造新犁,功劳甚大。我已上报主公,待主公班师,必有重赏。”
“全赖令君与主公信重!”刘晔和枣渊连忙再次躬身。
荀彧摆了摆手,示意他们不必客气。
他端起桌上的茶盏,轻轻抿了一口,那茶水早已凉透,入口苦涩,正如他此刻的心情。
“此番召二位前来,一是询问新犁分发之事,二来,也是想听听你们对眼下春耕的看法。”
听到“春耕”二字,刘晔和枣渊对视一眼,脸上意外的显现出几分喜色。
荀彧何等人物,察言观色早已是本能。
他见二人神情有异,心中诧异。
眼前这些堆积的文书,说的全是春耕的难处。
怎么看这两个人,竟然好像一点都不为难似的?
荀彧将手中的竹简放下,指了指桌案上那堆积如山的文书:
“这些,皆是各郡县报上来的急报。新犁之效,远超我等预料。如今,各地新垦的荒地比往年多出三至四成。府库中预留的良种,早已是杯水车薪。”
他看着刘晔和枣渊,眼中带着询问:“前番我已下令,命人从军粮中,挑选饱满谷粒,以作补充。可终究是权宜之计,非长久之道。此番唤子扬、元谋前来,莫不是尔等已有了应对之策?”
听到荀彧的问话,刘晔和枣渊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激动与紧张。
“令君!”还是枣渊,这个更老实本分的农事官,先开了口。
他从怀里,小心翼翼地掏出一卷麻纸,双手呈上。
“我与子扬,辗转反侧思得一法,或可解此燃眉之急。只是,只是此法太过惊世骇俗,我二人不敢擅专,特来请令君定夺。”
“哦?”荀彧的眼睛,瞬间亮了。
他一把接过那卷麻纸,迫不及待地展开。
只一眼,他整个人便愣住了。
纸上,没有长篇大论的策略分析,只有几个清晰明了的大字,和一连串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步骤。
这字迹,还有些眼熟。
“以水选种,盐助其浮,催芽而播,事半功倍。”
大致意思就是如此。
“盐助其浮?”荀彧喃喃自语,他知道水选法,可这“盐助其浮”,又是何道理?
他抬起头,目光灼灼地看着刘晔和枣渊:“此法,是何人所创?”
枣渊的喉结上下滚动了一下。
他想起了林阳的嘱咐。
“莫说是我出的主意。”
那张懒洋洋的脸,那双仿佛能看透一切的眼睛,又一次浮现在他的脑海里。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这是林主事的意思,自己可不能违背。
况且,这等泼天的功劳,若是自己和子扬认下了......
想到这里,枣渊深吸一口气,正准备按照早就想好的说辞,将功劳揽在自己和刘晔身上。
“回,回令君,此法乃是......乃是我与子扬,听闻乡间......”他这话说得结结巴巴,自己都觉得心虚。
然而,枣渊刚准备把什么老农、什么民间神人搬出来,话还没说到嘴边。
“令君!”
一声清亮的声音,猛地打断了枣渊。
枣渊一愣,错愕地看向身旁的刘晔。
只见刘晔扯了扯他的袍袖,让他不再出声后,一步跨出,对着荀彧重重一揖。
“令君!此法,非我二人所创!”
“此等经天纬地之奇术,我与元谋,万万不敢窃为己有!”
“此法,乃是尚书郎,林阳林澹之所授也!”
轰!
荀彧当即一怔。
惊天霹雳。
又是林阳林澹之!
怪不得看这字迹有些眼熟!
从织网法,到解蝗灾,再到新安营,哪一件事他胡乱说过?
既然是林阳所出,那此方法定然无忧!
荀彧缓缓将那张麻纸放在桌上,小心翼翼地抚平上面的褶皱。
然后,他抬头看着刘晔和枣渊,郑重道:“子扬,元谋,你二人,有君子之风。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