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龙骨水车-《三国:兄长别闹,你怎么会是曹操》

  好家伙,图穷匕见。

  这次是来求灌溉的方法。

  见林阳不语,曹操目光如炬,露出一副诚恳之色:“澹之曾以奇计解蝗蝻之灾,足见对农事有非凡之能。如今大旱,可有高见?”

  林阳依旧沉默。

  他的脑中,正翻过《齐民要术》的治田卷。

  曹操与郭嘉并不催促,只是静坐,两道视线犹如实质,带着不容错辨的期待,尽数落在他身上。

  良久,林阳终于泄出一声微不可查的叹息。

  好吧。

  就是这声叹息,让曹操与郭嘉紧绷的神情骤然一松。

  两人交换了一个眼色,皆从对方瞳中看到一丝压抑的喜色。

  要来了。

  这位“高人”的“胡言乱语”,又要开始了。

  命人撤去碗筷,林阳提起茶壶,先为二人续水,滚烫的茶水注入杯中,也给了自己一个整理说辞的间隙。

  既然躲不过,只能再用老办法。

  一个听来简单,细究却又深藏道理的方案,足以将他们糊弄过去。

  “子德兄,奉廉兄。”林阳放下茶壶,面露几分无可奈何,“既然二位执意要问,我便胡说几句。若有错漏,切莫当真,更不要传扬出去,免得旁人笑我不知天高地厚。”

  他先把话堵死,立于不败之地。

  “澹之但说无妨。”曹操手掌一引,做了个“请”的姿势,姿态放得极低,“我等洗耳恭听。”

  “旱灾,根源在缺水。”林阳开口,声音平直,“有水,旱灾自解。”

  这是废话!

  “此言三岁小童亦知,澹之何意?”曹操眉峰微不可察地一蹙。

  郭嘉亦是神色微凝。

  “没错。”林阳的语气平淡得仿佛在陈述一个无需争辩的公理,“庄稼活命,离不开水。此理,三岁小童都懂。可如今的农人,如何浇灌?全凭天意。天降甘霖,庄稼便活。天若大旱,便只能看着禾苗枯死,束手无策。”

  “这,自古皆是如此。”郭嘉忍不住出声,“天时难测,非人力可为。”

  “天时确是难测,人力却非全然无为。”林阳瞥了他一眼,嘴角勾起一抹极淡的弧度,“郭兄,我问你,若是你家后院菜圃缺水,你当如何?”

  “自然是去井边或河边,提水来浇。”郭嘉不假思索。

  “正是此理。”林阳手掌一拍,发出清脆的响声,“自家一小片菜地,尚知提水浇灌。为何换作千里良田,就只会望天兴叹?”

  “此言差矣。”曹操沉声开口,打断了他,“非不愿,实不能。田亩广阔,动辄成百上千顷,若全靠人力挑水,需耗费几何?如今青壮多已从军,何处去寻这许多人手?”

  人手不够!

  这才是症结所在。

  人力挑水,耗时耗力,成本高昂,不切实际。

  “子德兄所言极是。”林阳点头,认可了他的说法,但话锋陡然一转,“所以,不能用蛮力,要用巧劲。”

  “巧?”这一个字,让笃信“天道酬勤”的曹操,听来有些刺耳。

  “对。”林阳的表情变得有些玩味,“我这个懒人,时常思的如何偷懒!所以在此处,也是得想个法子,让水自己‘走’到田里去。”

  让水自己走?

  曹操与郭嘉的注意力被这个说法彻底攫住。

  林阳顺手捡起一根枯枝,就在脚下的泥地上画了起来。

  没有复杂的图纸,只有一条弯曲的线。

  “这是河。”他又在河边画了个方块,“这是田。”

  “现在,要让河水入田,如何?”他抬头,目光在二人脸上扫过。

  郭嘉略一思索,答:“可于河岸与田间,开挖沟渠,引水而入。”

  “不错,这是最直接的法子。但若田地地势高于河岸呢?水往低处流,这沟渠,怕是引不进水去。”林阳又抛出一个难题。

  这的确是死结。

  无数良田,只因地势稍高,便只能望河兴叹,靠天吃饭。

  郭嘉沉吟道:“我曾闻灵帝时,毕岚造翻车,以洒南北郊路,或可一用。”

  翻车这玩意儿,是水车的雏形。

  当初在灵帝在位时期,毕岚造出这么个玩意儿。

  先洒水,后扫地。

  这翻车为的是把河沟里的水引上来,方便让百姓舀着去洒扫道路。

  出发点,也是节约人力。

  如果拿它来灌溉,那还是显然不够的。

  效率太低。

  提及翻车,林阳点头:“奉廉兄有见识,不过那翻车需得改进,方堪大用。”

  他说着,手中枯枝在地上画出一个奇异的轮廓。

  那是一个巨大的轮子,轮缘装着一排木板,轮轴穿过,下半部浸入代表河流的线条,上方则连着一条长长的、倾斜的木槽,直通代表田地的方块。

  “此为何物?”曹操身体前倾,紧盯着地上的图形。

  “子德兄不知,我惯于偷懒。这便是因‘懒’而在闲暇时琢磨出的。”林阳的语气轻描淡写,“姑且称之为‘龙骨水车’。二位请看,只要让这大轮转动,这些木板便如龙骨,一节一节将水从河中刮起,送入高处的木槽。水顺槽而下,无水之难便就此解决?”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图画简陋,原理却清晰得可怕。

  曹操和郭嘉的视线,如同被钉子钉死在地上那粗糙的图形上,连呼吸都忘了。

  在汉代,翻车、筒车之类的器物,的确已经初见雏形。

  并且构造繁复,效率低下,难以普及。

  可林阳画出的这个“龙骨水车”,结构一目了然,逻辑无比清晰,其核心,是“连续不断”地提水!

  效率,比当今任何提水之物,高出何止十倍!

  这是因为偷懒所以“闲暇时琢磨”的东西?

  开玩笑!

  这分明是一件足以改变天下农事的国之神器!

  有了它,无数因地势而抛荒的旱地,皆可化为良田!

  “如何……令其转动?”郭嘉的声音里带上了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

  林阳摊开手,一副“这还用问”的神情。

  “用脚踩。”他理所当然地道,“轮轴两侧装上踏板,寻两人上去,如登楼梯,轮子自然转动?总好过一担一担挑水。若建在水流湍急之处,甚至可于轮上再装叶片,借水流之力驱动,连人力都省了。”

  那就是水车的简易版本了。

  人力、水力……

  一个完整的、具备高度可行性的水利灌溉体系,就这么被林阳用一种“我因为偷懒而闲暇时随便琢磨琢磨”的语气,轻飘飘地说了出来。

  曹操看着地上的图,再抬头看看林阳那张懒散的脸,心中已是惊涛骇浪。

  他原以为林阳只是政略上的奇才,未曾想,在这利国利民的农桑大道上,此人同样有鬼神莫测之能!

  “澹之……”曹操一时激动,恨不得当场表明身份,下令丢个任命给林阳,让他掌管司农。

  “子德兄,我曾言明,我所说皆是胡言,当不得真。”林阳看出曹操激动,连忙摆了摆手。

  曹操一时语塞,话终究没说出口,轻轻叹了口气。

  也罢!

  “澹之可否将此龙骨水车之图,画于绢布,我替兄台择日献于司空大人,少不了封赏!”

  “哎,这有何难,不过,子德兄莫说是我所作,只当是偶遇山乡之人所得。封赏我也不要,有兄送我此处小院足以!切记切记!”林阳唤人拿来笔墨,重新仔细绘制交予曹操。

  见林阳又是如此嘱咐自己,曹操和郭嘉对视一眼,再次叹息一声。

  只能无奈告辞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