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贾诩献策-《三国:兄长别闹,你怎么会是曹操》

  时间一晃而过。

  正月眼瞅着就要过完。

  徐州前线捷报频传。

  曹操用兵如神,大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逼下邳。

  刘备被打得措手不及,节节败退。

  而更让许都百官瞠目结舌的是,北方的袁绍,果真如一尊泥塑木雕般,毫无动静。

  小道消息从河北传来,说是袁绍的幼子生了点小病,这位雄踞四州之主心烦意乱,竟以此为由,拒绝了刘备求援,无视了田丰等谋士出兵袭扰许都的建议。

  消息传开,朝野震动。

  那“幼子微恙,不宜兴兵”的理由,如今已成了许都街头巷尾最大的笑谈。

  连街上的商贩都会乐呵呵的笑话几句,将那位河北雄主嘲讽得一无是处。

  一时间,曹操在许都的威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顶峰。

  许都的百姓愈发觉得,跟着司空大人,这日子才有盼头,这天下,才有太平的希望。

  许都的百姓如此想,外地逃难的人也差不多。

  许都城外,东北方向的官道上,不知从何时起,多出了一道黑压压的洪流。

  那是从冀州、青州,乃至兖州东郡等地,拖家带口辗转逃难而来的流民。

  官渡前线,虽未爆发大战,但袁绍与曹操双方的大军早已陈兵对峙。

  颜良、文丑等袁军大将,频频派遣斥候骚扰曹军的防线,小规模的冲突与日俱增。

  劫掠、强征,那更是时有发生。

  夹在这一带的百姓,真是遭了罪,真叫一个苦不堪言!

  没办法,乱世之中,百姓就这境遇。

  忍不了,活不下去了,那就只能举家迁徙,往还算安全的地方躲。

  许昌,成了选择。

  起初,对于这些流民,负责留守许都的荀彧还应付得来。

  按照早已定下的规矩,在城外设立卡哨,盘查身份,甄别青壮,而后分批安置,编入屯田队伍。

  这套流程,早已驾轻就熟。

  以前零零散散来一些逃难的人,都是这么处理的,也没出过什么问题。

  可这一次,情况却完全不同了。

  流民的数量,实在是太多了!

  从最初的每天上百人,到后来的每天快有上千人,到了一月下旬,官道上汇聚的流民,竟然过万了!

  这是什么概念?

  黑压压的人群,要是光站在那地方,就能把通往许都的道路给堵得水泄不通!

  对于荀彧而言,现在优先保障前线的许昌,已经超过了接纳流民的极限!

  城外负责盘查的哨卡,更是早已不堪重负。

  盘查盘查,你得有盘有查!

  起码得问一问来路,核一核身份,还好继续分配!

  但是现在把所有具备经验的士卒派来,也不到百人。

  面对着上万名风尘仆仆的流民,他们根本无从下手。

  即便荀彧紧急安排人手增设关卡,可盘查的速度,远远跟不上流民涌来的速度。

  更可怕的是,人一多,各种问题便接踵而至。

  粮食的消耗,成了无底洞。

  为了防止流民饿死生乱,荀彧不得不下令在城外四处设棚施粥。

  可近万张嘴,每日消耗的粮食就是一个天文数字。

  即便有“兴汉粮券”收上来的储备,也经不起这般消耗,就算你往粥里兑再多的水,也总得放点米不是?

  其次,是治安的败坏。

  流民之中,鱼龙混杂。

  有真正的良善百姓,自然也有趁火打劫的地痞无赖,甚至还可能混杂着袁绍派来的奸细。

  这些人就算刺探不到什么军情,拱个火那可没问题。

  偷盗、抢掠、斗殴这些破事开始到处出现,负责维持秩序的士卒跑来跑去疲于奔命,依旧是防不胜防。

  还有一个让荀彧头疼的,就是得防着流民们得病。

  上万人聚集在城外,食不果腹不说,卫生状况更是无从谈起。

  而且路途奔波,不少流民一路冻饿而来,没等安置就倒下去不少。

  要是天气稍稍回暖,疫病爆发,死尸再得不到及时处理,那后果,简直不堪设想。

  ......

  尚书台。

  荀彧彻夜未眠,眼眶中布满了血丝。

  他看着面前桌案上堆积如山的告急文书,只觉得一阵头晕目眩。

  “令君,城外流民鼓噪,言官府施粥掺水,稀可照人,已有带头闹事之人,被我部将士强行弹压。”

  “令君,昨日又查出三名形迹可疑之人,疑为袁军奸细,已下狱审问。”

  “令君,府库粮草告急!若再不想办法,恐影响前方战线补给!”

  一条条坏消息,接连不断,砸的荀彧眉头狠皱。

  曹操亲率大军在外,临行前,将整个许都的军政后勤,都托付给了他。

  这是何等的信任!

  可如今,他却要被这群凭空冒出来的流民,给活活拖垮了。

  “诸位,可有良策?”荀彧目光扫过自己堂下的几位谋士。

  为了应对这个大麻烦,一大早的,他还派人将贾诩贾文和请了过来。

  这位刚来没多久,此次曹操出征,并没有带到前线。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只不过,此刻贾诩坐在角落里,半眯着眼睛,仿佛还在犯困,一言不发。

  荀彧手下的几个谋士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也是束手无策。

  “令君,”实在忍不住了,一位谋士出列,躬身道,“依在下之见,当立刻关闭哨卡,紧闭城门,派军士将流民驱散。我等府库有限,许都安危为重,实无力再接纳更多流民了。”

  这话一出,立刻有人附和。

  “令君,可提前派弓弩手于城头,若有人不听号令强行入城,可射而防之,以免细作混入!”

  “是啊,令君,如今许都城内安稳不易,万不可因这些流民,自乱阵脚。”

  “不可。”荀彧闻言,却是缓缓摇了头。

  “大战在即,司空当以仁德安抚天下,城可不入,但人不能拒!更何况,流民之中,多有青壮。若能妥善安置,皆是我军屯田、兵员之补充。若将他们强行驱离,他们走投无路,不是落草为寇,便是转投袁绍,反成我军大患。”

  “诸位可忘了当初那逆贼黄巾?”

  一番话,说得众人哑口无言。

  是啊,别说流民,逼急了兔子都会咬人。

  所有人再次沉默。

  寻常谋士可以不顾大局。

  荀彧思考的就要比其他人多多了。

  除了那嘴上说的什么顾忌曹老板的名声,更重要的原因在于人口。

  自古以来攻城略地,打城池的目的是什么?

  除了那城那地那粮,更重要的就是人口!

  这平白无故送来了近万人,怎么可能不要?

  但是,想要把人留下留好,以作将来之用,那就要先解决他们眼下带来的麻烦。

  就在荀彧还埋头苦思的时候,一直闭目养神的贾诩,忽然睁开了眼,声音古井无波:

  “令君所忧,无非三事。一是人多难安,二是钱粮难继,三是疫病难防。此三事环环相扣,成一死结。若用常法,确是无解。”

  贾诩顿了顿,见荀彧的目光对过来了,才继续说道:

  “然,诩虽来许都未久,但闻他人言之,曾有一人,解蝗灾、破旱情,其智之奇特,令我叹服。令君何不往其处,问计于他?”

  贾诩这一手。

  既不提对策,免出了问题自己要担责,又很好的给了荀彧提醒,让他最起码有个方向。

  若是林阳在此,高低得给他竖个大拇指。

  这明哲保身的功夫,堪称一绝!

  贾诩的话一出口,荀彧下意识的抬手拍了拍脑门。

  是啊!

  自己怎么把他给忘了!

  当初蝗灾正为难的时候,不也正是林阳试探性的出了个点子,就意外的解了危急?

  对,问计于他!

  即便没有方法,两人商议一番,也总比在这里耗着强!

  这就去!

  “文和先生所言有理。多谢了。”

  贾诩只是微微颔首,便又闭上了眼睛,仿佛刚才那句话不是他说的。

  荀彧不再迟疑,立刻吩咐道:“备车!我要去一趟城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