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章 荀令君问计-《三国:兄长别闹,你怎么会是曹操》

  马车一路向西,渐渐驶离了繁华的街市。

  周围的景象,也从高门大宅,变成了寻常的里坊。

  当马车在院门口停下时,荀彧整理了一下衣冠,走下马车。

  “烦请通报,便说荀彧前来拜访。”他对着上前来的门房,客气地说道。

  门房见来人虽然衣着朴素,但气度不凡,身后还跟着数名精悍的护卫,不敢怠慢,连忙躬身行礼,转身便跑进院内通报去了。

  不一会儿,院门“吱呀”一声打开。

  林阳打着哈欠走了出来。

  他里面穿着单薄麻衣,外面随意的披了件鹿裘,头发只拿一根木簪束在脑后,脸上还带着几分没睡醒的慵懒之色。

  若是孟良、郭睿那样的熟客,门房通常只需传一声,甚至传都不用通传。

  但来者是荀彧,林阳听到通报,可不敢耽搁,立刻起身出来亲自迎接。

  “令君?今日怎的起得如此之早,还屈尊来我这陋室?”林阳看到荀彧,也是有些意外。

  自从他当了这个挂名的尚书郎后,两人便几乎没怎么见过面了。

  荀彧是大忙人,尚书台的事情堆积如山,哪有功夫来他这里闲逛。

  荀彧看着林阳这副模样,心中苦笑。

  何止起的早,自己是一夜没睡啊!

  “澹之,许久不见,风采依旧啊。”

  “哪里哪里,不过是混吃等死罢了。”林阳摆了摆手,侧过身,“令君快请进,外面风大。”

  将荀彧迎进屋内,下人很快奉上了热茶。

  荀彧捧着温热的茶杯,看着林阳那张懒洋洋明显还没睡醒的脸,一时间,竟不知该从何说起。

  “令君今日前来,可是有什么要事?”还是林阳先开了口。

  他可不信荀彧真是来找他叙旧的。

  荀彧放下茶杯,点了点头,脸上的笑意渐渐收了其来。

  “澹之,此次前来,确是有一桩天大的麻烦,想向你问计。”

  “哦?”林阳的眉毛挑了一下,心里却咯噔一下。

  天大的麻烦?

  他忽然有种不祥的预感。

  要是老孟兄讲一讲,他或许还能心里嘲笑一番。

  但这话是从荀彧嘴里说出来的,分量就不一样了。

  荀彧是谁?

  那可是曹老板的大管家,执掌整个后方军政钱粮的尚书令,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主。

  能让他都觉得是“天大的麻烦”,那这事,恐怕是真的小不了。

  “令君说笑了。”

  林阳端起茶杯,吹了吹热气,

  “先生乃国之栋梁,司空的左膀右臂,有何等难事,是先生解决不了,反倒要来问我这个无用之人的?”

  听得林阳客套,荀彧摇摇头:“澹之,你可知,如今许都城外,是何等景象?”

  “城外?”林阳想了想,“不就是些田地和村庄么?莫不是又闹了什么灾?可这还未到播种时节,又降了大雪,蝗虫和旱情都不应有啊!”

  “澹之有所不知,此次非是天灾,乃是人祸,”荀彧眼中满是疲惫,“自打入冬以来,从冀州、青州等地,逃难而来的流民,便络绎不绝。”

  “有流民来投,难道不是好事?”林阳被荀彧说的一愣。

  乱世之中,人口是根本,流民则意味着人口。

  无论是屯田还是充作兵源,青壮的流民都是宝贵的资源。

  这高兴还应该来不及!

  怎么会成了人祸?

  “与往日不同!”荀彧补充道,“流民出现,起初不过百人,按例盘问登记后,或入屯田,或安置于坞堡,我等尚能应付自如。”

  “数日后,人数渐多,我增设哨卡,亦能勉强应对。”

  “可万没料到,正月将尽,城外的流民竟如长河汇聚,现已达万人之数!”

  “万人?”林阳端着茶杯的手,一个哆嗦。

  这个数字,确实让他有些意外。

  一万人,在这个时代,可不是个小数目。

  一个小县城,怕也就这么多人。

  这么多人怎么来的?

  而且,他们都跑到许都城外,吃什么?喝什么?

  “每日还在不断增加。”荀彧十分无奈,“这些人,扶老携幼,虽带有资装,但路途遥远,至此已是食不果腹,如今就聚集在城外,几乎将东北方向的官道堵死。”

  “司空正在徐州与刘备交战,我之优先,自然要保障大军补给。”

  他看着林阳,有些无奈:“值此关键时刻,流民汇聚,寻常手段已然失效。我思虑良久,竟是束手无策,整个尚书台,亦是一筹莫展。”

  林阳放下茶杯,眉头微微皱了起来。

  这事,确实棘手。

  “为何会有如此多的流民?”林阳抛出心里疑问。

  “原因有三。”荀彧条理清晰地分析道,“其一,我军与袁绍大军虽未开战,但两军斥候已多有拼杀,百姓也早已不堪其扰。其二,袁绍治下,横征暴敛,百姓困苦。其三……”

  他顿了顿,看着林阳,脸上露出一丝苦笑,

  “其三,便是我许都,如今太过安稳富庶了。尤其去年,自推行‘许都通宝’,发行‘兴汉粮券’,让我许都‘乐土’之名,传遍了中原。两相比较之下,那些走投无路的百姓,自然便将此处,视作希望。”

  林阳听完,理解的同时还有些无语。

  他理解百姓求生的本能。

  的确,战乱时候,谁都想往个好地方跑。

  但也感到一种荒谬的无奈。

  这根因果线,绕了一圈,竟是牵回了自己手上。

  回旋镖啊!

  合着这事,绕来绕去,还有自己的锅?

  自己当初出给老孟兄的那些个主意,谁知道竟然会让曹老板真的搞了,还搞出这么大的动静,把别的地方的人都给招来了。

  “唉……”林阳叹了口气,这叫什么事啊。

  “如今,这上万流民,给我带来了三大难题。”荀彧见林阳听进去了,便趁热打铁。

  “其一,是流民难安。流民之中,鱼龙混杂,偷盗、斗殴之事时有发生,昨日,便有流民鼓噪闹事,险些酿成大乱。”

  “其二,是钱粮难继。上万张嘴,每日光是施粥,消耗的粮食就是一个大窟窿。府库的储备,本是为前线大军准备的,如今被这般消耗,已是捉襟见肘。”

  “其三,也是最让我忧心的一点,便是疫病之难。如今天气寒冷,可一旦回暖,只需一场小小的疫病,便可能在人群中迅速蔓延。届时,尸横遍野,瘟疫入城,那后果,不堪设想!”

  林阳没有说话,他只是静静地听着。

  他不得不承认,荀彧的担忧,每一点都说在了要害上。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管理问题了,这是一个系统性的危机。

  粮食、治安、防疫,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引发连锁反应,最终导致整个局面的彻底崩溃。

  “尚书台的诸位同僚,是如何看的?”林阳问道。

  “唉,”荀彧叹了口气,“无非是两种意见。一种,是派兵出城,将所有流民强行驱离。但此法,有损司空之名,后患无穷,我已否决。”

  “另一种,便是如现在这般,设棚施粥,勉力维持。但这根本无法解决问题。”

  荀彧说完,一动不动的看着林阳,眼神里的期盼呼之欲出。

  “澹之,此事,已非寻常谋略可解。贾文和先生提醒我,他言,唯有你这等不拘一格的奇才,或许,才能想出破局之法。”

  林阳听着,眉头一挑。

  怎么这档子事儿里还有贾诩?

  好家伙,这家伙是自己不出主意,把皮球踢到我这里来了?

  林阳烦躁地抓了抓头发。

  不过现在顾不得这么多了。

  荀彧刚才那番话,已经把利害关系说得明明白白了。

  流民问题要是爆了,许都城内必然大乱,特别是影响了前线征战的曹老板,那才是真的完蛋!

  自己这个蝴蝶扇了几下翅膀,万万没想到,竟然扇的这许都名声在外,引来了无数流民!

  这算不算改变历史?

  这要是真的改变了历史,许都城一乱,他这日子也真就到头了。

  不行,得自救啊!

  可这忙,又该怎么帮?

  林阳的脑子飞速地转动着。

  他又开始用自己那套现代人的思维逻辑,来解构这个古代的管理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