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令拉开帆布包拉链,残玉躺在三块碎片中间,青光又闪了一下,红点频率未变。他没再看,把包合上,转身走向校舍实验室。赵晓曼已经把光谱仪搬到了长桌上,电源接好,屏幕亮着蓝光。她低头检查接口,手指在按钮上停了两秒,没按下去。
“血迹还在。”她说。
罗令点头,从口袋里取出密封袋,里面是他指尖那点血渍样本。他放在桌角,离帛书远些。赵晓曼掀开青铜匣盖,半块帛书静静躺在湿布上,焦边泛黄,血渍中心仍泛着黏光。她戴上手套,用镊子轻轻翻了半角,纤维层有细微纹路,像是被压过又舒展。
“不是烧的。”她说,“是火燎之后立刻入水。”
罗令把残玉碎片放进内袋,贴着帛书放好。玉面刚碰上匣沿,包里震了一下,比之前轻,像是回应。
“它认这个东西。”他说。
赵晓曼没抬头,拆开光谱仪的滤镜组,取出一块红色玻璃片,翻了个面重新装上。她调出波段设置界面,输入一串数值。“按古陶音频复原的参数调,采样区间拉宽,跳过常规有机物识别模式。”她说,“如果帛书里存的是声波记忆,就得用共振频率去勾。”
罗令靠在桌边,盯着屏幕。进度条缓慢爬升,光谱扫描线从左到右划过,波形图开始浮现。起初是杂乱曲线,像海浪拍岸的痕迹,高低不平,没有规律。AI分析框跳出提示:“无匹配语言库,信号噪声判定。”
弹幕在直播页面滚动:“是不是仪器坏了?”“这图看着像心电图停了。”“真能听出歌来?”
赵晓曼不理会,把扫描速度降到最低,手动截取中间一段重复波动。她放大波形,用笔在纸上画出轮廓。三短,两长,间隔均匀。她停住笔,抬头看罗令。
“祈雨歌。”她说。
罗令没说话,只点了点头。那调子他听过太多次,每年春旱,赵晓曼带着孩子在祭坛前唱,起音就是这节奏。她起身走到柜子前,取出祖传玉镯,轻轻放在桌面上。镯子内壁刻着几道细纹,她用指甲刮了下,发出极轻的“叮”声。她忽然伸手,把镯子贴在帛书边缘。
一声微响,像是竹节断裂。
她猛地缩手。帛书表面没动,但光谱仪的波形图突然跳了一下,刚才那段“三短两长”的节律清晰重现,同步率瞬间飙到97%。
“不是文字。”她声音压低,“是声音密码。古越人把信息藏在歌谣里,用特定音高激活。”
罗令伸手摸向帆布包,取出三块残玉。他把最大那块放在帛书正上方,另两块摆在左右角,形成一个三角。青光缓缓渗出,贴在帛书表面,像一层薄雾。
赵晓曼深吸一口气,站到匣前,闭眼,开口。
“风起南,云压山……”
她的声音不高,但字字清晰,方言咬音沉稳。唱到“雷动九渊”时,光谱仪的波形图剧烈抖动,蓝线拉成锯齿。她继续:“雨不来,禾不生,祖灵在上,听我呼声——”
最后一个“声”字拖长,音调上扬。帛书猛地一震,表面血渍泛起微光,纤维层里的纹路开始发亮,像是被电流激活。
赵晓曼没停,接着唱第二段:“石门开,水脉回,先人指路,莫负此回——”
唱到“回”字时,帛书“嗡”地一声,离匣浮起三寸,悬在空中。青光从残玉蔓延而上,缠住帛书边缘,蓝光骤然炸开。
一道立体影像从帛书中心投射而出,悬浮在实验室半空。
幽暗海底,沙层翻涌。一艘福船侧倾陷在泥中,船身覆盖海藻,但龙骨完整。船头立着一块石碑,碑文清晰:“镇国帛书,三分归海”。镜头缓缓推进,船舱门半开,数十个青铜匣整齐排列,每个匣面都刻着“越”字。其中一个匣子锁扣微动,像是刚被人打开过。
影像持续七秒,蓝光骤收。帛书“啪”地落回匣中,残玉青光熄灭。
实验室一片寂静。光谱仪屏幕定格在最后一帧截图:沉船内部,青铜匣阵列,中央空了一格。
弹幕停了两秒,然后爆发:“我看到了!”“船是真的!”“空的那个匣子,是不是被拿走了?”
王二狗冲进门口,喘着气:“我刚在巡逻记录里查了,北岭外海昨天有渔船报信号中断,十分钟就恢复了。他们说海底像有东西在动。”
罗令没动,盯着那帧截图。他伸手,把光谱仪的存储卡拔了出来,塞进衣兜。然后他关掉电源,顺手扯下网线。
“数据不能留。”他说。
赵晓曼看着他,又看向直播屏幕。她打开麦克风,镜头对准自己。
“我们刚刚看到的,不是伪造。”她说,“是明代沉船的真实影像。它在南海深处,不在拍卖行的展柜里。它属于所有记得古越语的人,所有听过祈雨歌的人。”
弹幕瞬间刷满:“护宝!”“直播溯源!”“坐标发出来!”
她没发坐标。她只说:“它会自己浮上来,就像那晚的青铜匣。但下一次,不会只送半块帛书。”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罗令走到窗边,拉开窗帘。海风从远处吹来,带着湿气。他摸出帆布包,残玉安静躺着,青光未起。他把三块碎片并排放在窗台上,最大那块正对南方。
光谱仪虽然断电,但自动备份已上传云端。三分钟后,某国际拍卖行官网更新预告页,标题赫然写着:“古越镇国帛书·残卷·全球首展”,下方配图正是那帧沉船内部截图,空匣位置被红圈标注。
赵晓曼刷新页面,截图保存。她把图传给罗令。他看了一眼,没说话,把手机倒扣在桌上。
“他们盯上了。”她说。
“一直都在。”他指了指残玉,“从它第一次闪红点开始。”
她点头,重新打开直播,镜头扫过实验室:光谱仪黑着,帛书盖着,残玉在窗台。她对着镜头说:“我们不会把文物交给任何人。包括那些假装学术、实则掠夺的人。它破译出来的不是财富,是警告。”
弹幕开始刷“支持”“守住了”。有人问:“那下一步怎么办?”
她还没回答,罗令突然站起身。他走回桌前,把三块残玉重新放进包里,拉上拉链。然后他拿起密封袋,里面是他指尖那点血迹样本。
“血不是随机沾的。”他说,“是引子。谁碰过帛书,谁的血就会被记下来。”
赵晓曼愣住:“你是说……它在认人?”
“不止。”他把袋子放进内袋,贴近胸口,“它在找能唱对歌的人。”
她看着他,忽然明白过来:“所以它浮上来,不是为了让我们看到船——是为了让我们唱。”
罗令没再说话,走向门口。他拉开门,海风灌进来,吹动桌上的纸页。赵晓曼快步跟上,直播设备还开着,镜头晃了一下,拍到窗外远处海面,波光粼粼,无异状。
但她忽然停住脚步。
“等等。”她转身回桌,拿起玉镯,翻到内壁。刚才那道细纹旁边,多了一道极浅的刻痕,像是被什么力量从内部顶出来的一笔。
她用指甲轻轻刮过,发出“叮”的一声。
和之前不一样。这次声音低了半度。
罗令在门口回头。
她抬头:“它变了。”
他走回来,接过玉镯,贴在耳边。
一声极轻的震动,像是从海底传来,顺着玉面爬上来。
“血迹还在。”她说。
罗令点头,从口袋里取出密封袋,里面是他指尖那点血渍样本。他放在桌角,离帛书远些。赵晓曼掀开青铜匣盖,半块帛书静静躺在湿布上,焦边泛黄,血渍中心仍泛着黏光。她戴上手套,用镊子轻轻翻了半角,纤维层有细微纹路,像是被压过又舒展。
“不是烧的。”她说,“是火燎之后立刻入水。”
罗令把残玉碎片放进内袋,贴着帛书放好。玉面刚碰上匣沿,包里震了一下,比之前轻,像是回应。
“它认这个东西。”他说。
赵晓曼没抬头,拆开光谱仪的滤镜组,取出一块红色玻璃片,翻了个面重新装上。她调出波段设置界面,输入一串数值。“按古陶音频复原的参数调,采样区间拉宽,跳过常规有机物识别模式。”她说,“如果帛书里存的是声波记忆,就得用共振频率去勾。”
罗令靠在桌边,盯着屏幕。进度条缓慢爬升,光谱扫描线从左到右划过,波形图开始浮现。起初是杂乱曲线,像海浪拍岸的痕迹,高低不平,没有规律。AI分析框跳出提示:“无匹配语言库,信号噪声判定。”
弹幕在直播页面滚动:“是不是仪器坏了?”“这图看着像心电图停了。”“真能听出歌来?”
赵晓曼不理会,把扫描速度降到最低,手动截取中间一段重复波动。她放大波形,用笔在纸上画出轮廓。三短,两长,间隔均匀。她停住笔,抬头看罗令。
“祈雨歌。”她说。
罗令没说话,只点了点头。那调子他听过太多次,每年春旱,赵晓曼带着孩子在祭坛前唱,起音就是这节奏。她起身走到柜子前,取出祖传玉镯,轻轻放在桌面上。镯子内壁刻着几道细纹,她用指甲刮了下,发出极轻的“叮”声。她忽然伸手,把镯子贴在帛书边缘。
一声微响,像是竹节断裂。
她猛地缩手。帛书表面没动,但光谱仪的波形图突然跳了一下,刚才那段“三短两长”的节律清晰重现,同步率瞬间飙到97%。
“不是文字。”她声音压低,“是声音密码。古越人把信息藏在歌谣里,用特定音高激活。”
罗令伸手摸向帆布包,取出三块残玉。他把最大那块放在帛书正上方,另两块摆在左右角,形成一个三角。青光缓缓渗出,贴在帛书表面,像一层薄雾。
赵晓曼深吸一口气,站到匣前,闭眼,开口。
“风起南,云压山……”
她的声音不高,但字字清晰,方言咬音沉稳。唱到“雷动九渊”时,光谱仪的波形图剧烈抖动,蓝线拉成锯齿。她继续:“雨不来,禾不生,祖灵在上,听我呼声——”
最后一个“声”字拖长,音调上扬。帛书猛地一震,表面血渍泛起微光,纤维层里的纹路开始发亮,像是被电流激活。
赵晓曼没停,接着唱第二段:“石门开,水脉回,先人指路,莫负此回——”
唱到“回”字时,帛书“嗡”地一声,离匣浮起三寸,悬在空中。青光从残玉蔓延而上,缠住帛书边缘,蓝光骤然炸开。
一道立体影像从帛书中心投射而出,悬浮在实验室半空。
幽暗海底,沙层翻涌。一艘福船侧倾陷在泥中,船身覆盖海藻,但龙骨完整。船头立着一块石碑,碑文清晰:“镇国帛书,三分归海”。镜头缓缓推进,船舱门半开,数十个青铜匣整齐排列,每个匣面都刻着“越”字。其中一个匣子锁扣微动,像是刚被人打开过。
影像持续七秒,蓝光骤收。帛书“啪”地落回匣中,残玉青光熄灭。
实验室一片寂静。光谱仪屏幕定格在最后一帧截图:沉船内部,青铜匣阵列,中央空了一格。
弹幕停了两秒,然后爆发:“我看到了!”“船是真的!”“空的那个匣子,是不是被拿走了?”
王二狗冲进门口,喘着气:“我刚在巡逻记录里查了,北岭外海昨天有渔船报信号中断,十分钟就恢复了。他们说海底像有东西在动。”
罗令没动,盯着那帧截图。他伸手,把光谱仪的存储卡拔了出来,塞进衣兜。然后他关掉电源,顺手扯下网线。
“数据不能留。”他说。
赵晓曼看着他,又看向直播屏幕。她打开麦克风,镜头对准自己。
“我们刚刚看到的,不是伪造。”她说,“是明代沉船的真实影像。它在南海深处,不在拍卖行的展柜里。它属于所有记得古越语的人,所有听过祈雨歌的人。”
弹幕瞬间刷满:“护宝!”“直播溯源!”“坐标发出来!”
她没发坐标。她只说:“它会自己浮上来,就像那晚的青铜匣。但下一次,不会只送半块帛书。”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罗令走到窗边,拉开窗帘。海风从远处吹来,带着湿气。他摸出帆布包,残玉安静躺着,青光未起。他把三块碎片并排放在窗台上,最大那块正对南方。
光谱仪虽然断电,但自动备份已上传云端。三分钟后,某国际拍卖行官网更新预告页,标题赫然写着:“古越镇国帛书·残卷·全球首展”,下方配图正是那帧沉船内部截图,空匣位置被红圈标注。
赵晓曼刷新页面,截图保存。她把图传给罗令。他看了一眼,没说话,把手机倒扣在桌上。
“他们盯上了。”她说。
“一直都在。”他指了指残玉,“从它第一次闪红点开始。”
她点头,重新打开直播,镜头扫过实验室:光谱仪黑着,帛书盖着,残玉在窗台。她对着镜头说:“我们不会把文物交给任何人。包括那些假装学术、实则掠夺的人。它破译出来的不是财富,是警告。”
弹幕开始刷“支持”“守住了”。有人问:“那下一步怎么办?”
她还没回答,罗令突然站起身。他走回桌前,把三块残玉重新放进包里,拉上拉链。然后他拿起密封袋,里面是他指尖那点血迹样本。
“血不是随机沾的。”他说,“是引子。谁碰过帛书,谁的血就会被记下来。”
赵晓曼愣住:“你是说……它在认人?”
“不止。”他把袋子放进内袋,贴近胸口,“它在找能唱对歌的人。”
她看着他,忽然明白过来:“所以它浮上来,不是为了让我们看到船——是为了让我们唱。”
罗令没再说话,走向门口。他拉开门,海风灌进来,吹动桌上的纸页。赵晓曼快步跟上,直播设备还开着,镜头晃了一下,拍到窗外远处海面,波光粼粼,无异状。
但她忽然停住脚步。
“等等。”她转身回桌,拿起玉镯,翻到内壁。刚才那道细纹旁边,多了一道极浅的刻痕,像是被什么力量从内部顶出来的一笔。
她用指甲轻轻刮过,发出“叮”的一声。
和之前不一样。这次声音低了半度。
罗令在门口回头。
她抬头:“它变了。”
他走回来,接过玉镯,贴在耳边。
一声极轻的震动,像是从海底传来,顺着玉面爬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