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医理相长,温言巧解歧路惑-《跟着爷爷学中医》

  县医院的紫藤萝爬满了回廊,陈砚之捧着爷爷的脉案本,刚走到中医科门口,就见林薇抱着个文件夹跑出来,白大褂的下摆扫过台阶上的青苔。

  “你可来了!”林薇眼睛亮得像沾了露水,“科里的老主任正念叨你呢,说想请教陈爷爷用灶心土治呕吐的法子。”

  “是来学习的,不敢说请教。”陈砚之笑了笑,目光落在她文件夹上露出的处方笺,“又遇到棘手的案子了?”

  “可不是嘛。”林薇拉着他往办公室走,“上周收了个老爷子,糖尿病肾病,浑身肿得像吹了气,用了利尿剂也不管用,主任让我试试中医。”

  办公室里飘着淡淡的药香,老主任正戴着老花镜翻医案,见陈砚之进来,连忙起身:“小陈大夫,快坐!你爷爷的‘温阳利水汤’,我在杂志上见过,说对顽固性水肿特别管用。”

  “是我爷爷的经验方,得看病人的脉。”陈砚之接过病历,上面写着“舌淡胖有齿痕,脉沉迟无力”,“老爷子是不是总说‘腰冷得像揣着冰’?”

  林薇一拍桌子:“对!他总说后半夜腰凉得睡不着,我还以为是老寒腿呢!”

  “这是肾阳虚,水湿泛溢。”陈砚之指着处方笺,“您用的五苓散偏于利水,得加附子、桂枝温肾阳,就像给结冰的河道烧把火,冰化了水才能流。”他顿了顿,看向老主任,“我爷爷说,这种水肿像‘涝洼地’,光排水没用,得先晒晒太阳。”

  老主任抚掌大笑:“说得好!我们总想着‘利水’,忘了‘温阳’才是根本。”

  正说着,护士跑进来:“林大夫,3床又吐了,刚喝的药全吐了。”

  林薇皱眉:“又是那个胃癌术后的阿姨?她总说药太苦,咽不下去。”

  陈砚之跟着去病房,见个面色蜡黄的阿姨靠在床头,手捂着胸口,床头柜上的药碗还冒着热气。“喝一口就觉得嗓子眼发紧,苦得烧心。”阿姨的声音发哑。

  林薇叹了口气:“我加了蜂蜜,还是不行。”

  陈砚之拿起药碗闻了闻,里面有黄连、黄芩之类的苦寒药。“阿姨,您年轻时是不是爱喝酸梅汤?”

  阿姨愣了愣:“是啊,夏天总爱自己腌梅子。”

  “那咱们加点‘料’。”陈砚之对护士说,“去厨房拿两颗腌梅子,煮水兑在药里。”

  林薇不解:“酸能解苦?可她胃不好,会不会刺激?”

  “青梅酸而不烈,能柔肝和胃,还能引药入肝。”陈砚之轻声道,“阿姨这病在胃,却总说‘胁肋胀’,是肝气犯胃,青梅既能解苦,又能疏肝,一举两得。”

  药重新煮好时,果然没那么苦了,阿姨居然喝了小半碗。林薇看着陈砚之,眼里满是佩服:“我怎么没想到用食物当药引?”

  “你是太专注于‘治癌’了。”陈砚之笑着说,“有时候病人不是怕病,是怕苦、怕疼,咱们得先让她‘愿意治’,药才能起作用。”

  午休时,两人坐在紫藤萝下的石凳上,林薇翻着陈砚之带来的脉案本,忽然指着其中一页:“这个‘产后缺乳’的案子,用穿山甲通乳,现在穿山甲是保护动物,能用别的代替吗?”

  “用王不留行配丝瓜络。”陈砚之指着窗外的丝瓜架,“丝瓜络得选老的,煮水时加两滴香油,通络的劲儿不输穿山甲。我爷爷说,‘医者得有仁心,不光对人,对草木鸟兽也一样’。”

  林薇若有所思:“上次科里讨论‘动物药替代’,吵了半天没结果,你这法子既管用又贴心。”她忽然红了脸,“对了,我那个总烧心的男同事,用了吴茱萸汤,真好多了,让我谢谢你。”

  “举手之劳。”陈砚之递给她个油纸包,“我娘做的山楂糕,治消化不良的,让他试试。”

  下午,中医科收了个奇怪的病人——总说“脑子里嗡嗡响”,像有只蝉在叫,CT查不出问题,西医说是“神经官能症”。林薇开了平肝潜阳的药,效果却不好。

  “他是不是总说‘响得夜里睡不着,越想越烦’?”陈砚之问。

  “是!”林薇点头,“还说‘头重脚轻,像踩在棉花上’。”

  陈砚之去病房看了看,见病人正对着窗户发呆,窗帘拉得严严实实。“您是不是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