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医院的月季开得正盛,陈砚之刚踏进中医科诊室,就见林薇对着电脑皱着眉,手指在键盘上敲得飞快,白大褂的袖口沾着点碘伏——想必是刚给病人换过药。
“又遇上‘拦路虎’了?”陈砚之放下带来的药箱,里面装着爷爷新晒的金银花,特意嘱咐给科里的老主任泡水喝。
林薇抬头,眼下的青影比上次深了些:“可不是嘛,昨天收了个肝硬化腹水的病人,肚子胀得像鼓,西医抽了腹水,没过半天又涨起来,主任让我试试‘攻下逐水’的方子,可病人虚得厉害,我怕扛不住。”
她调出病历:“男性,五十岁,脉沉细无力,舌淡苔白腻,吃不下饭,稍微动一动就喘。”
陈砚之看着电脑上的舌苔照片,忽然问:“他是不是总说‘肚子胀得喘不上气,却不想喝水’?”
“是!”林薇眼睛一亮,“你怎么知道?我刚才查房时,他还捂着肚子说这话呢。”
“这就对了。”陈砚之拉过把椅子坐下,“他这是‘气虚水停’,就像漏了底的船,光往外舀水没用,得先把船补好。‘攻下逐水’就像猛敲船帮,船没补好,越敲漏得越厉害。”
林薇咬着笔杆:“那该用‘温阳健脾’?我开了苓桂术甘汤,可利水的劲儿好像不够。”
“加两味药试试。”陈砚之指着处方笺,“加黄芪15克、泽兰10克。黄芪补气,像给船加块木板;泽兰活血利水,能让水走得顺些,还不伤正气。”他顿了顿,声音放轻了些,“就像给口渴的人递水,得先问问他想喝温的还是凉的——病人虚成这样,猛药就像冰水,再解渴也伤胃。”
林薇的眉头慢慢舒展:“我明白了!你是说‘扶正’和‘逐水’得搭着来,就像走路时一只脚往前迈,另一只脚得跟上,不然容易摔。”
“比喻得妙。”陈砚之笑了,“再加点药引——用生姜三片、大枣五枚煮水,既能护胃,又能引药入脾。记得让他少量频服,一次别喝太多,就像给快溢的杯子加水,得一点一点来。”
正说着,老主任推门进来,手里拿着个保温杯,里面飘出金银花的清香:“小陈大夫来了?听小林说你给肝硬化的病人想了法子?”
“是林大夫的底子打得好,我就添了两味药。”陈砚之起身让座,“爷爷说主任最近总熬夜看诊,让我带点新晒的金银花,说比陈货清火力强些。”
老主任笑着摆摆手:“你这孩子,不光医术随你爷爷,这说话的分寸也学了个十足。”他看向林薇,“就按小陈大夫说的试试,‘攻补兼施’是治虚性腹水的关键,当年我跟你陈爷爷学的,就是这‘拿捏轻重’的本事。”
林薇改方子时,陈砚之瞥见她桌角的便利贴,上面写着“周三给张阿姨送降压药”——张阿姨是上次那个总烧心的男同事的母亲,前段时间查出高血压,林薇一直帮着调药。
“张阿姨的血压稳了吗?”陈砚之随口问。
“好多了!”林薇的语气轻快起来,“上次你说‘用菊花泡水代茶’,她嫌苦,我按你教的,加了两朵玫瑰花,现在天天捧着茶杯喝,说‘又香又降压’。”她忽然压低声音,“对了,那个男同事昨天还问我,你什么时候再来,说想请教‘养生方’呢。”
陈砚之刚要接话,诊室门被推开,一个穿碎花裙的年轻姑娘扶着位老太太进来,老太太拄着拐杖,手捂着心口,脸色白得像纸。
“林大夫,我奶奶又心口疼了。”姑娘的声音带着哭腔,“上次开的丹参滴丸,这次不管用了。”
林薇赶紧给老太太量血压,又做了心电图,结果都没大问题。“还是像上次那样‘针扎似的疼’?”
“比上次厉害。”老太太喘着气,“早上跟邻居吵了架,气一上来就疼得直不起腰,含了药也没用。”
陈砚之看着老太太攥紧的拳头,指节都泛白了,忽然问:“您是不是总觉得‘气堵在嗓子眼,咽不下吐不出’?”
老太太一愣:“是!就像卡着个鸡蛋黄,难受得紧!”
“这不是单纯的心脏问题。”陈砚之对林薇说,“是‘肝气犯胃’,气郁得太厉害,窜到心口了。丹参滴丸治‘血瘀’,她这是‘气郁’,不对症。”
林薇恍然大悟:“难怪心电图没事!那该用‘疏肝理气’?”
“用逍遥散试试,加香附6克、佛手6克。”陈砚之转向老太太,语气放得格外柔和,“您年轻时候是不是特爱给孙女做花糕?我听这姑娘说,您做的枣泥糕比街上卖的还香。”
老太太的嘴角动了动,眼里的戾气散了些:“她从小就爱吃我做的……”
“气大了可就做不了花糕喽。”陈砚之笑着说,“您看这肝气就像揉面,揉得太使劲就发不起来,得松松劲才香。这药就像给面盆松松土,气顺了,心口自然不疼了。”
姑娘在一旁偷偷抹泪:“我刚才还跟奶奶顶嘴,说她‘老糊涂’……”
“祖孙俩哪有隔夜仇。”陈砚之递给姑娘个油纸包,“这是我娘做的枣泥糕,您给奶奶尝尝,气顺了再吃药,比空肚子喝药管用。”
老太太接过糕,掰了一小块放进嘴里,眼眶慢慢红了:“比我做的甜……”
送走祖孙俩,林薇看着陈砚之,眼里满是佩服:“你怎么知道说‘花糕’能让她消气?我刚才劝了半天‘别生气’,她反倒更倔了。”
“老太太疼在身,根在‘气’。”陈砚之收拾着药箱,“跟气头上的人说‘别生气’,就像跟饿肚子的人说‘别想吃的’,越说越拧巴。提她在乎的事,让她心里先软下来,药才能进得去——就像给锁孔抹油,得先找到钥匙眼在哪。”
老主任在一旁听得直点头:“这就是‘医者意也’,不光要懂药,还得懂人。小林啊,你医术扎实,但有时候少了点‘绕弯子’的本事,得多学学小陈大夫这份‘温吞劲儿’。”
中午在食堂吃饭,林薇端着餐盘坐在陈砚之对面,米饭上盖着份青菜豆腐——她总说“吃清淡点脑子转得快”。
“对了,上次那个红斑狼疮的病人,按你说的加了玫瑰花,居然能喝下小半碗药了。”林薇扒着饭说,“她女儿特高兴,说‘药里有股香味,不像以前那么冲了’。”
“玫瑰花不光能去味。”陈砚之给她夹了块排骨,“它能疏肝解郁,这病跟‘情志’关系大,心情顺了,药效才能翻倍。就像种地,不光要浇水施肥,还得让地晒着太阳,总阴沉沉的,庄稼长不好。”
林薇忽然笑了:“你说话总带着股‘泥土味’,却比教科书上的话好懂多了。上次我跟病人解释‘阴阳平衡’,说半天他也不明白,你一句‘就像白天黑夜,少了哪个都不行’,他立马点头。”
“病人不是学生,听不懂术语。”陈砚之擦了擦嘴,“就像给小孩讲‘为什么要洗手’,说‘细菌会生病’不如说‘手上有小虫子,吃到肚子里会咬你’——话糙点没关系,能听进去才管用。”
下午会诊时,那个肝硬化腹水的病人喝了药,居然能吃下小半碗粥了。林薇查房回来,脚步都轻快了:“他说‘肚子好像没那么胀了,能喘匀气了’!黄芪和泽兰真起作用了!”
陈砚之看着她泛红的脸颊,忽然想起什么:“你昨晚是不是又熬夜了?眼下的青影都快赶上熊猫了。”
林薇的脸一红:“昨天整理病历到半夜……”
“再忙也得留口气。”陈砚之从药箱里拿出个小布包,“这是爷爷配的‘安神茶’,酸枣仁、合欢皮、远志,泡着喝,比喝咖啡管用,还不伤胃。”他顿了顿,语气带着点玩笑,“总熬夜,再好的医术也没力气施展不是?就像上了弦的弓,总得松松劲,不然容易断。”
林薇接过布包,指尖碰到他的手,像被月季刺轻轻扎了下,赶紧缩回去:“谢……谢谢。”
下班时,夕阳把诊室的窗户染成了金红色。林薇抱着陈砚之带来的金银花,忽然说:“下周六科里组织去山里采药,你要不要一起?听说那里有野生的丹参,爷爷肯定
“又遇上‘拦路虎’了?”陈砚之放下带来的药箱,里面装着爷爷新晒的金银花,特意嘱咐给科里的老主任泡水喝。
林薇抬头,眼下的青影比上次深了些:“可不是嘛,昨天收了个肝硬化腹水的病人,肚子胀得像鼓,西医抽了腹水,没过半天又涨起来,主任让我试试‘攻下逐水’的方子,可病人虚得厉害,我怕扛不住。”
她调出病历:“男性,五十岁,脉沉细无力,舌淡苔白腻,吃不下饭,稍微动一动就喘。”
陈砚之看着电脑上的舌苔照片,忽然问:“他是不是总说‘肚子胀得喘不上气,却不想喝水’?”
“是!”林薇眼睛一亮,“你怎么知道?我刚才查房时,他还捂着肚子说这话呢。”
“这就对了。”陈砚之拉过把椅子坐下,“他这是‘气虚水停’,就像漏了底的船,光往外舀水没用,得先把船补好。‘攻下逐水’就像猛敲船帮,船没补好,越敲漏得越厉害。”
林薇咬着笔杆:“那该用‘温阳健脾’?我开了苓桂术甘汤,可利水的劲儿好像不够。”
“加两味药试试。”陈砚之指着处方笺,“加黄芪15克、泽兰10克。黄芪补气,像给船加块木板;泽兰活血利水,能让水走得顺些,还不伤正气。”他顿了顿,声音放轻了些,“就像给口渴的人递水,得先问问他想喝温的还是凉的——病人虚成这样,猛药就像冰水,再解渴也伤胃。”
林薇的眉头慢慢舒展:“我明白了!你是说‘扶正’和‘逐水’得搭着来,就像走路时一只脚往前迈,另一只脚得跟上,不然容易摔。”
“比喻得妙。”陈砚之笑了,“再加点药引——用生姜三片、大枣五枚煮水,既能护胃,又能引药入脾。记得让他少量频服,一次别喝太多,就像给快溢的杯子加水,得一点一点来。”
正说着,老主任推门进来,手里拿着个保温杯,里面飘出金银花的清香:“小陈大夫来了?听小林说你给肝硬化的病人想了法子?”
“是林大夫的底子打得好,我就添了两味药。”陈砚之起身让座,“爷爷说主任最近总熬夜看诊,让我带点新晒的金银花,说比陈货清火力强些。”
老主任笑着摆摆手:“你这孩子,不光医术随你爷爷,这说话的分寸也学了个十足。”他看向林薇,“就按小陈大夫说的试试,‘攻补兼施’是治虚性腹水的关键,当年我跟你陈爷爷学的,就是这‘拿捏轻重’的本事。”
林薇改方子时,陈砚之瞥见她桌角的便利贴,上面写着“周三给张阿姨送降压药”——张阿姨是上次那个总烧心的男同事的母亲,前段时间查出高血压,林薇一直帮着调药。
“张阿姨的血压稳了吗?”陈砚之随口问。
“好多了!”林薇的语气轻快起来,“上次你说‘用菊花泡水代茶’,她嫌苦,我按你教的,加了两朵玫瑰花,现在天天捧着茶杯喝,说‘又香又降压’。”她忽然压低声音,“对了,那个男同事昨天还问我,你什么时候再来,说想请教‘养生方’呢。”
陈砚之刚要接话,诊室门被推开,一个穿碎花裙的年轻姑娘扶着位老太太进来,老太太拄着拐杖,手捂着心口,脸色白得像纸。
“林大夫,我奶奶又心口疼了。”姑娘的声音带着哭腔,“上次开的丹参滴丸,这次不管用了。”
林薇赶紧给老太太量血压,又做了心电图,结果都没大问题。“还是像上次那样‘针扎似的疼’?”
“比上次厉害。”老太太喘着气,“早上跟邻居吵了架,气一上来就疼得直不起腰,含了药也没用。”
陈砚之看着老太太攥紧的拳头,指节都泛白了,忽然问:“您是不是总觉得‘气堵在嗓子眼,咽不下吐不出’?”
老太太一愣:“是!就像卡着个鸡蛋黄,难受得紧!”
“这不是单纯的心脏问题。”陈砚之对林薇说,“是‘肝气犯胃’,气郁得太厉害,窜到心口了。丹参滴丸治‘血瘀’,她这是‘气郁’,不对症。”
林薇恍然大悟:“难怪心电图没事!那该用‘疏肝理气’?”
“用逍遥散试试,加香附6克、佛手6克。”陈砚之转向老太太,语气放得格外柔和,“您年轻时候是不是特爱给孙女做花糕?我听这姑娘说,您做的枣泥糕比街上卖的还香。”
老太太的嘴角动了动,眼里的戾气散了些:“她从小就爱吃我做的……”
“气大了可就做不了花糕喽。”陈砚之笑着说,“您看这肝气就像揉面,揉得太使劲就发不起来,得松松劲才香。这药就像给面盆松松土,气顺了,心口自然不疼了。”
姑娘在一旁偷偷抹泪:“我刚才还跟奶奶顶嘴,说她‘老糊涂’……”
“祖孙俩哪有隔夜仇。”陈砚之递给姑娘个油纸包,“这是我娘做的枣泥糕,您给奶奶尝尝,气顺了再吃药,比空肚子喝药管用。”
老太太接过糕,掰了一小块放进嘴里,眼眶慢慢红了:“比我做的甜……”
送走祖孙俩,林薇看着陈砚之,眼里满是佩服:“你怎么知道说‘花糕’能让她消气?我刚才劝了半天‘别生气’,她反倒更倔了。”
“老太太疼在身,根在‘气’。”陈砚之收拾着药箱,“跟气头上的人说‘别生气’,就像跟饿肚子的人说‘别想吃的’,越说越拧巴。提她在乎的事,让她心里先软下来,药才能进得去——就像给锁孔抹油,得先找到钥匙眼在哪。”
老主任在一旁听得直点头:“这就是‘医者意也’,不光要懂药,还得懂人。小林啊,你医术扎实,但有时候少了点‘绕弯子’的本事,得多学学小陈大夫这份‘温吞劲儿’。”
中午在食堂吃饭,林薇端着餐盘坐在陈砚之对面,米饭上盖着份青菜豆腐——她总说“吃清淡点脑子转得快”。
“对了,上次那个红斑狼疮的病人,按你说的加了玫瑰花,居然能喝下小半碗药了。”林薇扒着饭说,“她女儿特高兴,说‘药里有股香味,不像以前那么冲了’。”
“玫瑰花不光能去味。”陈砚之给她夹了块排骨,“它能疏肝解郁,这病跟‘情志’关系大,心情顺了,药效才能翻倍。就像种地,不光要浇水施肥,还得让地晒着太阳,总阴沉沉的,庄稼长不好。”
林薇忽然笑了:“你说话总带着股‘泥土味’,却比教科书上的话好懂多了。上次我跟病人解释‘阴阳平衡’,说半天他也不明白,你一句‘就像白天黑夜,少了哪个都不行’,他立马点头。”
“病人不是学生,听不懂术语。”陈砚之擦了擦嘴,“就像给小孩讲‘为什么要洗手’,说‘细菌会生病’不如说‘手上有小虫子,吃到肚子里会咬你’——话糙点没关系,能听进去才管用。”
下午会诊时,那个肝硬化腹水的病人喝了药,居然能吃下小半碗粥了。林薇查房回来,脚步都轻快了:“他说‘肚子好像没那么胀了,能喘匀气了’!黄芪和泽兰真起作用了!”
陈砚之看着她泛红的脸颊,忽然想起什么:“你昨晚是不是又熬夜了?眼下的青影都快赶上熊猫了。”
林薇的脸一红:“昨天整理病历到半夜……”
“再忙也得留口气。”陈砚之从药箱里拿出个小布包,“这是爷爷配的‘安神茶’,酸枣仁、合欢皮、远志,泡着喝,比喝咖啡管用,还不伤胃。”他顿了顿,语气带着点玩笑,“总熬夜,再好的医术也没力气施展不是?就像上了弦的弓,总得松松劲,不然容易断。”
林薇接过布包,指尖碰到他的手,像被月季刺轻轻扎了下,赶紧缩回去:“谢……谢谢。”
下班时,夕阳把诊室的窗户染成了金红色。林薇抱着陈砚之带来的金银花,忽然说:“下周六科里组织去山里采药,你要不要一起?听说那里有野生的丹参,爷爷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