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宫城一片安静祥和,紫宸殿偏阁的烛火,燃得正暖。
运动过后的冯太后,斜倚在铺着波斯绒毯的软榻上,素手漫不经心地拨弄着鎏金博山炉里的香灰。
香料是刚贡来的苏合香,烟缕缠缠绕绕。
她身侧的李冲搭着一件缠丝薄被,大概什么也没遮住,眼睛半开半合,顶着銮帐顶,放空大脑。
李冲这几日明显不高兴,郁郁寡欢,冯太后自然知道问题出在哪里,于是轻声软语聊起天来。
“近日愁眉不展,是因为什么啊?”冯太后抚摸着他的光洁的肩头问道。
“今日朝会,那些老臣又拿‘旧制难改’,搪塞三长制,”李冲声音里带着几分慵懒的倦意,却藏着不容置喙的锐利,“我这几年在民间,什么没见过?又是编户又是齐民,定会乱了鲜卑八部的根基,他们自然不乐意,能拖一日是一日,可是这些人吃粮不管事,倒像是忘了这些年,宗主督护制养出多少隐户,国库空得能跑马了吧……这样的大魏怎么能统一南北?”
冯太后指尖不经意触到他微凉的手背,顺势替他拢了拢滑落的缠丝锦被,道:“到底是年轻气盛,沉不住气,想做个时政改革家那么容易的?
前些日子我让各州郡核查隐户,单单青州一州,便查出三万余口,那些宗主明着是护民,实际上就是圈着人口当私产。”
冯太后说话时,目光温和,落眉峰微蹙, 叹息道:“事情得一步一步的来,饭得一口一口的吃,欲速则不达。
你所说的三长——邻长、里长、党长,层层辖制,有几个条件还没成熟。”
她转头抬眸,看向李冲,烛火恰好落在他额前碎发上,映出几分疲惫,冯太后“噗嗤“一声笑了,问道:“累了吧?”
李冲眉毛一挑,又要来劲,冯太后巧笑嫣然按住他道:“可罢了,咱们说会儿话,才是正经。”
李冲挑衅的扬扬眉头,得意之色溢于言表,又躺了回去。
“你我皆是汉人,很多东西是骨子里的,所以不觉得为难,可是在大魏,汉化非一日之功。
既要选鲜卑勋贵信服的人,又得用汉地懂簿籍的吏员,俸禄怎么办?难道还指望他们拉赞助?”
李冲一愣,遂问道:“太皇太后要先推行班俸制?”
烛火映在冯太后脸上,褪去了朝堂上的威严,添了几分柔和。“是的,必须实行班俸制,做官的也要养家糊口,不能逼着他们伸手贪污索贿,危害一方。
再说我还要看看南边的形势,强推改制,势必会社会动荡,这时最好南边乱了起来,无暇北顾才好。我估计那边快打起来了!”
李冲也抿嘴笑了,点头道:“我听说,刘秉虽升任了尚书令、中领军,可是“录尚书事”一职在萧道成手里,他根本无法总领政事,被彻底架空了。
而袁粲更惨,被调离朝廷,出镇石头城。
我听说这两位也没闲着,一直想密谋除了萧道成,可是怎么一直没动静呢?”
“他们在等待一个机会。”冯太后眯着眼睛,胸有成竹的说道。
“什么机会?”
“依我看,是在等沈攸之起兵,趁俩方交手,后方空虚时,他们好火中取栗!”
“倒是个好主意,那可快了,我听说沈攸之已经有了发兵迹象,最迟不过明年开春,定有所行动!那我们……”
“我们要先均田,最后才是三长制,均田后,百姓家中有了可传子孙的田亩,日子才能安,改革除弊,才有根基,百姓心中自有杆秤,清楚着呢。”
“那均田制可有眉目了?要不,臣先弄这个!”李冲自然知道这是改革的关键,于是自告奋勇道。
烛火“噼啪”响了一声,溅出一点火星,李冲赶紧把冯太后搂进怀里,生怕烫着她白嫩的肌肤。
冯太后靠近他的怀里,道:“这件事我已经交给了李世安,让他去颁布了均田令。”
“原来是他,好在……”李冲狡黠一笑,像是放了心。
“什么?”冯太后疑惑着仰头看着他问。
“没什么……”李冲不怀好意的笑着,亲了冯太后一口又一口,转移她的注意力。
冯太后何其聪明?眼前李世安大腹便便的身影一晃,她一翻身将李冲压在身下,一边揉搓着他的俊脸,一边佯装怒道:“别以为我不知道你想什么?你以为谁都能到我这来呢?看我怎么治你……”
没几时,寝殿内又便发出了一阵不可名状的声音。
窗外夜色暧昧,晓月沉沉,露珠初凝。
江南的这一夜,却是完全不同的景象。
萧道成深夜未眠,焦头烂额。
他面前摆着两份密报:一份儿是雍州刺史张敬儿来的,沈攸之已经准备起兵,只是内部意见不统一,还在商量,但是反叛看来是早晚的事。
第二份儿,来自石头城,刘秉袁粲联合前湘州刺史王蕴,以及黄回、就是那个发誓不杀亲王的将军,还有任侯伯、孙昙瓘等禁军将派,要密谋刺杀他。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你就说他这个觉怎么睡?得多大心!
第二天清晨,萧道成便命人将后废帝刘昱刨心挖腹的带血工具,派使者带给沈攸之看。
意思是:不是我要废他,是他太残暴了。
沈攸之不屑一顾,心里话:“论名望地位,你哪一点及我?如今投机取巧,侥幸做成了大事,便掌握朝政,压我一头不说,还要图谋不轨,我怎么可能服你!”
于是对使者说:“回去告诉萧道成,我沈攸之顶天立地,宁做可像王凌而死,也不若贾充而生!”
这俩位都是三国魏晋时期的人物,王凌坚守对旧主的忠诚,宁死不辱节”,而贾充是司马昭的人,直接杀了末代君主曹髦,那是背弃旧主、参与弑君,不忠不义的代表。
萧道成听闻使者回报,知道他以王凌自比、鄙弃贾充,这肯定是非打不可了!
只能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至于刘秉等人,他也早有防范,以前便以协助戍守的名义,强行将亲信薛渊、苏烈等安置在石头城,同时又让铁杆粉丝王敬则与卜伯兴同掌宿卫。
一切看起来都在掌控之中。
公元478年,一月份,沈攸之果然按耐不住,传檄四方,自称得太后密旨,邀雍州刺史张敬儿、豫州刺史刘怀珍、梁州刺史范柏年、司州刺史姚道和、湘州行史庾佩玉、巴陵内史王文和一同起兵。
他想的挺好,大家群起而攻之,萧道成必灭!
可是问题是,他不是沈庆之,没有那么大的号召力。
朝廷里龙座上的人是刘准,也不是萧道成,表面上还是刘宋天下,谁跟你跑龙套啊?得了你坐天下,失了我们身败名裂?
结果,张敬儿、刘怀珍、王文和毫不犹豫,斩杀他派来的使者,表奏朝廷,亮明立场。
其余的人,如范柏年、姚道和、庾佩玉等人态度暧昧,也是首鼠两端。
萧道成得报,一拍桌子,该来的最终还是来了。
他当下命侍中萧嶷代镇东府,抚军行参军萧映镇京口,又命右卫将军黄回为郢州刺史,总督前锋诸军,讨伐沈攸之。
他不知道皇回是保皇党吗?知道!心里清楚得很。但是该用还得用,这就是萧道成能踢开套的原因。
按照袁粲与刘秉制定的计划,只等萧刘打得白热化,于二十三日夜间,带人到石头城来与自己会合,然后杀进建康,宰了萧道成。
要的就是悄眯眯进城,声张的不要!
刘秉人真是不错,就是胆小怯懦,举事当日,这家伙给他心慌的,张皇失措,根本等不到半夜,傍晚刚吃过饭,便带着家眷、部曲,由丹阳郡城逃到了石头城。
袁粲听闻刘秉提前来到,险些惊掉下巴,迎出去大呼:“刘公怎么提前到了?”
刘秉此时才觉得事情做得不太地道,吧唧了两下嘴,蠢萌又可怜的说道:“我想你了!”
“快拉倒吧!坏大事也!密谋必定泄露!萧道成肯定有所防备了!”
可是说这些还有什么用?只得仓促起事……
运动过后的冯太后,斜倚在铺着波斯绒毯的软榻上,素手漫不经心地拨弄着鎏金博山炉里的香灰。
香料是刚贡来的苏合香,烟缕缠缠绕绕。
她身侧的李冲搭着一件缠丝薄被,大概什么也没遮住,眼睛半开半合,顶着銮帐顶,放空大脑。
李冲这几日明显不高兴,郁郁寡欢,冯太后自然知道问题出在哪里,于是轻声软语聊起天来。
“近日愁眉不展,是因为什么啊?”冯太后抚摸着他的光洁的肩头问道。
“今日朝会,那些老臣又拿‘旧制难改’,搪塞三长制,”李冲声音里带着几分慵懒的倦意,却藏着不容置喙的锐利,“我这几年在民间,什么没见过?又是编户又是齐民,定会乱了鲜卑八部的根基,他们自然不乐意,能拖一日是一日,可是这些人吃粮不管事,倒像是忘了这些年,宗主督护制养出多少隐户,国库空得能跑马了吧……这样的大魏怎么能统一南北?”
冯太后指尖不经意触到他微凉的手背,顺势替他拢了拢滑落的缠丝锦被,道:“到底是年轻气盛,沉不住气,想做个时政改革家那么容易的?
前些日子我让各州郡核查隐户,单单青州一州,便查出三万余口,那些宗主明着是护民,实际上就是圈着人口当私产。”
冯太后说话时,目光温和,落眉峰微蹙, 叹息道:“事情得一步一步的来,饭得一口一口的吃,欲速则不达。
你所说的三长——邻长、里长、党长,层层辖制,有几个条件还没成熟。”
她转头抬眸,看向李冲,烛火恰好落在他额前碎发上,映出几分疲惫,冯太后“噗嗤“一声笑了,问道:“累了吧?”
李冲眉毛一挑,又要来劲,冯太后巧笑嫣然按住他道:“可罢了,咱们说会儿话,才是正经。”
李冲挑衅的扬扬眉头,得意之色溢于言表,又躺了回去。
“你我皆是汉人,很多东西是骨子里的,所以不觉得为难,可是在大魏,汉化非一日之功。
既要选鲜卑勋贵信服的人,又得用汉地懂簿籍的吏员,俸禄怎么办?难道还指望他们拉赞助?”
李冲一愣,遂问道:“太皇太后要先推行班俸制?”
烛火映在冯太后脸上,褪去了朝堂上的威严,添了几分柔和。“是的,必须实行班俸制,做官的也要养家糊口,不能逼着他们伸手贪污索贿,危害一方。
再说我还要看看南边的形势,强推改制,势必会社会动荡,这时最好南边乱了起来,无暇北顾才好。我估计那边快打起来了!”
李冲也抿嘴笑了,点头道:“我听说,刘秉虽升任了尚书令、中领军,可是“录尚书事”一职在萧道成手里,他根本无法总领政事,被彻底架空了。
而袁粲更惨,被调离朝廷,出镇石头城。
我听说这两位也没闲着,一直想密谋除了萧道成,可是怎么一直没动静呢?”
“他们在等待一个机会。”冯太后眯着眼睛,胸有成竹的说道。
“什么机会?”
“依我看,是在等沈攸之起兵,趁俩方交手,后方空虚时,他们好火中取栗!”
“倒是个好主意,那可快了,我听说沈攸之已经有了发兵迹象,最迟不过明年开春,定有所行动!那我们……”
“我们要先均田,最后才是三长制,均田后,百姓家中有了可传子孙的田亩,日子才能安,改革除弊,才有根基,百姓心中自有杆秤,清楚着呢。”
“那均田制可有眉目了?要不,臣先弄这个!”李冲自然知道这是改革的关键,于是自告奋勇道。
烛火“噼啪”响了一声,溅出一点火星,李冲赶紧把冯太后搂进怀里,生怕烫着她白嫩的肌肤。
冯太后靠近他的怀里,道:“这件事我已经交给了李世安,让他去颁布了均田令。”
“原来是他,好在……”李冲狡黠一笑,像是放了心。
“什么?”冯太后疑惑着仰头看着他问。
“没什么……”李冲不怀好意的笑着,亲了冯太后一口又一口,转移她的注意力。
冯太后何其聪明?眼前李世安大腹便便的身影一晃,她一翻身将李冲压在身下,一边揉搓着他的俊脸,一边佯装怒道:“别以为我不知道你想什么?你以为谁都能到我这来呢?看我怎么治你……”
没几时,寝殿内又便发出了一阵不可名状的声音。
窗外夜色暧昧,晓月沉沉,露珠初凝。
江南的这一夜,却是完全不同的景象。
萧道成深夜未眠,焦头烂额。
他面前摆着两份密报:一份儿是雍州刺史张敬儿来的,沈攸之已经准备起兵,只是内部意见不统一,还在商量,但是反叛看来是早晚的事。
第二份儿,来自石头城,刘秉袁粲联合前湘州刺史王蕴,以及黄回、就是那个发誓不杀亲王的将军,还有任侯伯、孙昙瓘等禁军将派,要密谋刺杀他。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你就说他这个觉怎么睡?得多大心!
第二天清晨,萧道成便命人将后废帝刘昱刨心挖腹的带血工具,派使者带给沈攸之看。
意思是:不是我要废他,是他太残暴了。
沈攸之不屑一顾,心里话:“论名望地位,你哪一点及我?如今投机取巧,侥幸做成了大事,便掌握朝政,压我一头不说,还要图谋不轨,我怎么可能服你!”
于是对使者说:“回去告诉萧道成,我沈攸之顶天立地,宁做可像王凌而死,也不若贾充而生!”
这俩位都是三国魏晋时期的人物,王凌坚守对旧主的忠诚,宁死不辱节”,而贾充是司马昭的人,直接杀了末代君主曹髦,那是背弃旧主、参与弑君,不忠不义的代表。
萧道成听闻使者回报,知道他以王凌自比、鄙弃贾充,这肯定是非打不可了!
只能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至于刘秉等人,他也早有防范,以前便以协助戍守的名义,强行将亲信薛渊、苏烈等安置在石头城,同时又让铁杆粉丝王敬则与卜伯兴同掌宿卫。
一切看起来都在掌控之中。
公元478年,一月份,沈攸之果然按耐不住,传檄四方,自称得太后密旨,邀雍州刺史张敬儿、豫州刺史刘怀珍、梁州刺史范柏年、司州刺史姚道和、湘州行史庾佩玉、巴陵内史王文和一同起兵。
他想的挺好,大家群起而攻之,萧道成必灭!
可是问题是,他不是沈庆之,没有那么大的号召力。
朝廷里龙座上的人是刘准,也不是萧道成,表面上还是刘宋天下,谁跟你跑龙套啊?得了你坐天下,失了我们身败名裂?
结果,张敬儿、刘怀珍、王文和毫不犹豫,斩杀他派来的使者,表奏朝廷,亮明立场。
其余的人,如范柏年、姚道和、庾佩玉等人态度暧昧,也是首鼠两端。
萧道成得报,一拍桌子,该来的最终还是来了。
他当下命侍中萧嶷代镇东府,抚军行参军萧映镇京口,又命右卫将军黄回为郢州刺史,总督前锋诸军,讨伐沈攸之。
他不知道皇回是保皇党吗?知道!心里清楚得很。但是该用还得用,这就是萧道成能踢开套的原因。
按照袁粲与刘秉制定的计划,只等萧刘打得白热化,于二十三日夜间,带人到石头城来与自己会合,然后杀进建康,宰了萧道成。
要的就是悄眯眯进城,声张的不要!
刘秉人真是不错,就是胆小怯懦,举事当日,这家伙给他心慌的,张皇失措,根本等不到半夜,傍晚刚吃过饭,便带着家眷、部曲,由丹阳郡城逃到了石头城。
袁粲听闻刘秉提前来到,险些惊掉下巴,迎出去大呼:“刘公怎么提前到了?”
刘秉此时才觉得事情做得不太地道,吧唧了两下嘴,蠢萌又可怜的说道:“我想你了!”
“快拉倒吧!坏大事也!密谋必定泄露!萧道成肯定有所防备了!”
可是说这些还有什么用?只得仓促起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