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章 游击队医-《神医胡老扁》

  王队长,名唤王雷,是个干脆利落的人。听闻胡老扁愿意留下,黝黑的脸上难得露出一丝笑意,用力拍了拍胡老扁未受伤的肩膀(避开了伤处):“好!胡先生,我们游击队正缺您这样的人才!弟兄们都是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跟鬼子干,受伤挂彩是常事,有您在,大伙儿心里就踏实多了!”

  他随即下令,让两个队员砍树枝和藤蔓做了副简易担架,抬上腿上固定好的柱子。队伍立刻转移,离开这相对暴露的河床地带,向着山林深处进发。

  胡老扁忍着肩膀的疼痛和身体的疲惫,跟在队伍中间。他观察着这支小小的游击队,连同王雷在内,一共只有十四人,装备极其简陋,除了王雷有一把膛线都快磨平的老旧盒子炮,以及三四杆老套筒、汉阳造,其余人用的都是大刀、长矛甚至锄头。队员们面有菜色,衣衫破旧,但眼神却大多坚定,行动间带着一种在生死边缘磨练出的警惕与默契。

  他们的临时营地,设在一个极其隐蔽的山坳里,几处天然岩穴被稍加改造,外面用树枝和藤蔓伪装,若非有人带领,极难发现。

  刚一抵达营地,胡老扁甚至来不及休息,他作为“游击队医”的职责便立刻压了上来。

  “胡先生,快来看看小顺子!他发烧两天了,浑身打摆子!”一个队员焦急地引着他来到一个蜷缩在草铺上、裹着破棉被却依旧瑟瑟发抖的年轻队员身边。

  胡老扁上前,伸手一探额头,滚烫!再看其面色潮红,嘴唇干裂,间或伴有寒战,脉象浮数而乱。

  “疟疾。”胡老扁立刻判断道。这在缺医少药的南方山林中是常见病,却也极其凶险。他记得玄尘道长指点过的**常山**、**草果**等截疟要药,但眼下仓促间哪里去寻?

  他略一沉吟,对王雷道:“王队长,我需要**青蒿**,越多越好!再找些**柴胡**、**黄芩**,若有**生姜**更好!”这些都是相对常见、具有清热和解、抗疟作用的草药。

  王雷立刻吩咐几个熟悉地形的队员分头去找。

  胡老扁又查看其他几个伤员。有的是在撤退时被树枝岩石刮擦的皮外伤,因得不到及时处理已经轻微感染;有的是长期营养不良和劳累导致的水肿、夜盲;还有一个年纪较大的队员,患有严重的风湿关节痛,几乎难以行走。

  看着这些在缺医少药中苦苦挣扎的抗日战士,胡老扁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责任感。他不再仅仅是那个追求医道至高境界的“神医”,更是一个必须利用一切可用资源、解决实际问题的战地医生。

  他先是用随身携带的银针,为那个患疟疾的小顺子针刺**大椎**、**间使**、**后溪**等穴,以泻法清热截疟,暂时缓解其寒热交作的痛苦。又为风湿痛的老队员针刺**足三里**、**阳陵泉**、**肾俞**等穴,通络止痛。

  没有现成的药材,他就地取材。队员们很快采来了大量的**青蒿**。胡老扁指挥他们将青蒿嫩叶捣碎,挤出汁液,喂小顺子服下(这是后来青蒿素发现的古老应用雏形)。又将剩下的青蒿连同找来的**柴胡**、**黄芩**等一起熬煮成大锅汤药,让所有队员,无论是否有疾,都分饮一碗,以作预防。

  对于皮外伤感染的队员,他亲自带着人去寻找**蒲公英**、**紫花地丁**、**野菊花**等清热解毒的草药,捣烂外敷。他甚至教队员们辨识几种常见的、可以食用的野菜和块茎,以补充维生素,对抗夜盲症。

  他的到来,仿佛给这支濒临绝境的游击队注入了一剂强心针。不仅是他精妙的医术,更是他那份沉稳、专注和无论面对何种困难都积极寻找解决办法的态度,感染了每一个人。队员们看向他的眼神,从最初的好奇、试探,迅速变成了由衷的尊敬和信赖。

  王雷看着胡老扁不顾自身伤势,忙前忙后,额头上满是虚汗,脸色也越来越苍白,忍不住劝道:“胡先生,您自己的伤……也赶紧处理一下吧!”

  胡老扁这才想起自己肩膀上那处枪伤。他找了个僻静角落,解开破烂的衣衫,露出伤口。情况比预想的更糟,伤口周围红肿发亮,中心已经化脓,黄绿色的脓液不时渗出,散发着淡淡的腥臭味。连续数日的奔波、劳累、浸泡污水,让这处原本不算严重的伤势急剧恶化,已有了痈疽的趋势。

  他取出银针,刺破脓头,忍着剧痛挤出脓血,再用烧开的凉盐水和捣烂的**蒲公英**、**马齿苋**反复清洗伤口。每一下触碰都让他冷汗直流,但他哼都未哼一声。他知道,若不能控制住感染,在这缺医少药的环境里,后果不堪设想。

  王雷在一旁看得心惊,连忙让人找来他们仅存的一点、不知从何处搞来的、早已受潮结块的西药磺胺粉,宝贝似的递给胡老扁。

  胡老扁看了看,摇摇头:“此物珍贵,留着救命时用。我这伤,用草药即可。”他并非排斥西药,而是深知这点磺胺粉对于整个队伍的重要性,不能浪费在自己身上。

  他找队员帮忙,采集了大量具有祛腐生肌作用的**地锦草**、**白芨**(幸运地在附近岩缝找到几株),混合捣烂,厚厚地敷在伤口上,再用相对干净的布条包扎好。

  处理完伤口,他几乎虚脱,靠在岩壁上,大口喘着气。

  “胡先生,您这又是何苦……”王雷语气复杂。

  胡老扁虚弱地笑了笑:“皮肉之苦,熬一熬就过去了。药材稀缺,当用在刀刃上。”

  夜幕降临,山林中寒气渐重。队员们围着小小的、不敢冒太大烟的篝火,喝着稀薄的野菜粥,听着胡老扁讲解一些简单的战场急救知识和常见草药的辨识方法。他讲得深入浅出,连没什么文化的队员都能听懂几分。

  柱子躺在担架上,看着胡老扁在火光映照下显得格外憔悴却坚毅的侧脸,突然瓮声瓮气地说:“胡先生,等俺腿好了,俺跟你学认草药,学包扎!”

  其他几个年轻队员也纷纷附和。

  胡老扁心中慰藉,点了点头:“好,只要你们肯学,我就教。”

  就在这时,派出去侦察的老耿和一个外号“山猴子”的队员气喘吁吁地跑回营地,带来了一个紧急消息。

  “队长!不好了!山下李家庄的维持会,明天要押送一批粮食和……和一些药品,去三十里外的鬼子据点!听说里面还有盘尼西林!”

  “药品?盘尼西林?”王雷的眼睛瞬间亮了!这对于他们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不,是救命稻草!

  “消息可靠吗?”王雷追问。

  “可靠!是李家庄咱们的内线传出来的!护送的是十几个二狗子(伪军),还有两个鬼子押车!”

  王雷猛地站起身,眼中闪烁着战斗的火焰,他看向胡老扁,又看了看周围跃跃欲试的队员们。

  “干了!劫了这批药!”王雷斩钉截铁,“有了药,就能救更多弟兄!胡先生,您看……”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胡老扁身上,尤其是他肩膀上那处刚刚处理过、依旧狰狞的伤口。

  胡老扁扶着岩壁,缓缓站直身体。他脸色依旧苍白,但眼神却如同暗夜中的寒星,清澈而坚定。

  “药品,关乎弟兄们性命,必须夺取。”他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我的伤无碍。此番行动,我随队同行。若有伤亡,我可第一时间救治。”

  他知道,自己不仅是医生,也即将成为这场战斗的一份子。在这敌后战场,医者,同样需要拿起“武器”——无论是银针,还是参与战斗的勇气。

  游击队医的职责,远不止于救治。更在于,保障每一次战斗的胜利,保存每一分抗日的力量。

  奇袭药库的行动,就此提上日程。而胡老扁的敌后生涯,也即将迎来第一次真正的战火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