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梁城的旧货街里,有个修镜子的老汉,名叫镜老刘,磨出的镜子不是歪了影,就是照人变形。顾客们常笑:“老刘的镜子,照妖还差不多,照人能把西施变成夜叉。”
这天镜老刘去收破烂,在个破木箱里摸到面铜镜,巴掌大,背面刻着缠枝莲,镜面坑坑洼洼,就边缘还能映出点影子,看着比他铺里的碎镜片还寒酸。收废品的说:“这是前唐绣楼里的物件,五文钱拿走,照人能显本相。”
镜老刘揣着铜镜回了铺,往柜台一扔。半夜他被“嗡嗡”声弄醒,睁眼一看,那铜镜自己在转,坑洼的镜面慢慢变亮,映出个穿襦裙的姑娘,正对着镜子描眉,声音软得像棉花:“总算有面干净镜子了。”
“活的?”他吓得差点把修镜的砂轮扣上去,姑娘突然从镜里跳出来,影子在地上晃:“瞎咋呼啥?我是武则天年间的绣娘,名叫苏镜娘,被人诬陷偷了贡品,临死前把冤屈刻在镜背,魂就附在这镜上了。”
镜老刘擦着镜面,果然显出清晰的人影。“你会辨真假?”苏镜娘的声音带着股脂粉气:“不光会辨,还能照出人心,谁戴着假面具,谁藏着坏心眼,我这镜面一模糊就知道。”
第二天绸缎庄的王掌柜来修镜,说要给新娶的小妾用。镜老刘刚要动手,铜镜突然自己飞过去,照向王掌柜的脸——镜里显出个青面獠牙的鬼,正往绸缎里掺烂棉絮。
“这镜子修不了,”镜老刘把铜镜藏起来,“心不正的人,不配用好镜子。”王掌柜骂骂咧咧地走了,没过几天就被人告了,原是他卖的绸缎全是假货。
镜老刘摸着铜镜笑:“你比开封府的包公还神。”苏镜娘在镜里“咯咯”笑,像是在说“那是自然”。
打这起,铜镜成了镜老刘的“照妖镜”。
有回街对面的张寡妇来买镜子,说要照照新做的衣裳。镜老刘刚要拿普通铜镜,苏镜娘突然在镜里喊:“照我的!”镜面照出张寡妇的脸,眼角藏着泪痕——原是她男人刚死半年,被婆家逼着改嫁,心里正苦。
“这镜子给你,”镜老刘把铜镜递过去,“照出啥都别怕。”张寡妇对着镜子哭了场,第二天就去官府告了婆家,硬是把婚事推了。她来还镜子时,带了筐新摘的枣,说:“这镜子女侠帮我壮了胆。”
镜老刘的铺子旁,有个捏面人的姑娘,名叫面儿,总背着个木箱,捏的美人儿比谁都俊。她爹原是银匠,三年前被当铺掌柜诬陷偷银子,关在牢里,面儿就靠捏面人攒钱打官司,每天等镜老刘收摊,给他留个小面人,捏的总像镜里的苏镜娘。
这天面儿又来送面人,红着眼说:“牢头说爹快不行了,让我……让我别折腾了。”镜老刘刚要叹气,铜镜突然照向当铺的方向,镜面显出个银锭,底下压着张当票——是当铺掌柜自己偷了银子,嫁祸给面儿爹。
“这是证据!”镜老刘带着面儿去开封府,苏镜娘在镜里喊:“我认得那银锭,上面有爹打的记号!”官差果然在当铺的地窖里找出银锭,面儿爹被放了出来,父女俩抱着哭成一团。
面儿给铜镜做了个锦套,上面绣着缠枝莲,跟镜背的一模一样。苏镜娘在镜里“咯咯”笑,说:“这手艺,比我当年绣的还好。”
麻烦找上门是在冬月。被扳倒的当铺掌柜有个表哥当了县尉,说镜老刘用“妖镜”惑众,带着衙役来抢铜镜,要砸了它。“这是我的救命镜!”镜老刘死死护着镜子,衙役举着棍子就打。
铜镜突然“嗡”地炸开,镜面变得跟门板大,照出县尉受贿的账本,连他收了多少银子,藏在床底第几块砖下,都看得清清楚楚。“你贪赃枉法,还好意思管别人?”苏镜娘的声音像银铃炸响。
周围的百姓都围过来看,县尉的脸白得像纸,带着衙役灰溜溜地跑了,连掉在地上的令牌都忘了捡。
镜老刘用县尉赔的钱,帮面儿爹开了家新银铺,面儿的面人摊也摆在旁边,俩人一个修镜一个捏面人,铜镜就挂在铺子中央,谁来都要照照,说这镜子能照出心里的亮。
有天夜里,铜镜突然暗下来,背面的缠枝莲慢慢淡了。“我要走了,”苏镜娘的声音越来越轻,“看着好人得了好报,我的冤屈也算清了。”镜老刘和面儿抱着铜镜掉眼泪,镜面最后显出个“善”字,才慢慢暗下去。
第二天早上,铜镜变成了块普通的铜片,再也照不出人影了。
镜老刘把铜镜镶在木框里,挂在最显眼的地方。他修的镜子越来越亮,人们说,经他手的镜子,照人总带着股暖意。面儿捏的面人里,总少不了个持镜的姑娘,说是“镜仙姐姐”。
有回孩子们围着铜镜问:“刘爷爷,这镜子真能照出妖怪?”镜老刘擦着镜面笑:“它照的不是妖怪,是人心。心善的人,照出的都是好模样;心坏的人,再俊也像个鬼。”
风从铺子的窗缝钻进来,吹动铜镜“嗡嗡”响,像是苏镜娘在哼小曲,听得满街的灯笼都晃出暖光,把汴梁城的日子,照得明晃晃、暖乎乎的。
这天镜老刘去收破烂,在个破木箱里摸到面铜镜,巴掌大,背面刻着缠枝莲,镜面坑坑洼洼,就边缘还能映出点影子,看着比他铺里的碎镜片还寒酸。收废品的说:“这是前唐绣楼里的物件,五文钱拿走,照人能显本相。”
镜老刘揣着铜镜回了铺,往柜台一扔。半夜他被“嗡嗡”声弄醒,睁眼一看,那铜镜自己在转,坑洼的镜面慢慢变亮,映出个穿襦裙的姑娘,正对着镜子描眉,声音软得像棉花:“总算有面干净镜子了。”
“活的?”他吓得差点把修镜的砂轮扣上去,姑娘突然从镜里跳出来,影子在地上晃:“瞎咋呼啥?我是武则天年间的绣娘,名叫苏镜娘,被人诬陷偷了贡品,临死前把冤屈刻在镜背,魂就附在这镜上了。”
镜老刘擦着镜面,果然显出清晰的人影。“你会辨真假?”苏镜娘的声音带着股脂粉气:“不光会辨,还能照出人心,谁戴着假面具,谁藏着坏心眼,我这镜面一模糊就知道。”
第二天绸缎庄的王掌柜来修镜,说要给新娶的小妾用。镜老刘刚要动手,铜镜突然自己飞过去,照向王掌柜的脸——镜里显出个青面獠牙的鬼,正往绸缎里掺烂棉絮。
“这镜子修不了,”镜老刘把铜镜藏起来,“心不正的人,不配用好镜子。”王掌柜骂骂咧咧地走了,没过几天就被人告了,原是他卖的绸缎全是假货。
镜老刘摸着铜镜笑:“你比开封府的包公还神。”苏镜娘在镜里“咯咯”笑,像是在说“那是自然”。
打这起,铜镜成了镜老刘的“照妖镜”。
有回街对面的张寡妇来买镜子,说要照照新做的衣裳。镜老刘刚要拿普通铜镜,苏镜娘突然在镜里喊:“照我的!”镜面照出张寡妇的脸,眼角藏着泪痕——原是她男人刚死半年,被婆家逼着改嫁,心里正苦。
“这镜子给你,”镜老刘把铜镜递过去,“照出啥都别怕。”张寡妇对着镜子哭了场,第二天就去官府告了婆家,硬是把婚事推了。她来还镜子时,带了筐新摘的枣,说:“这镜子女侠帮我壮了胆。”
镜老刘的铺子旁,有个捏面人的姑娘,名叫面儿,总背着个木箱,捏的美人儿比谁都俊。她爹原是银匠,三年前被当铺掌柜诬陷偷银子,关在牢里,面儿就靠捏面人攒钱打官司,每天等镜老刘收摊,给他留个小面人,捏的总像镜里的苏镜娘。
这天面儿又来送面人,红着眼说:“牢头说爹快不行了,让我……让我别折腾了。”镜老刘刚要叹气,铜镜突然照向当铺的方向,镜面显出个银锭,底下压着张当票——是当铺掌柜自己偷了银子,嫁祸给面儿爹。
“这是证据!”镜老刘带着面儿去开封府,苏镜娘在镜里喊:“我认得那银锭,上面有爹打的记号!”官差果然在当铺的地窖里找出银锭,面儿爹被放了出来,父女俩抱着哭成一团。
面儿给铜镜做了个锦套,上面绣着缠枝莲,跟镜背的一模一样。苏镜娘在镜里“咯咯”笑,说:“这手艺,比我当年绣的还好。”
麻烦找上门是在冬月。被扳倒的当铺掌柜有个表哥当了县尉,说镜老刘用“妖镜”惑众,带着衙役来抢铜镜,要砸了它。“这是我的救命镜!”镜老刘死死护着镜子,衙役举着棍子就打。
铜镜突然“嗡”地炸开,镜面变得跟门板大,照出县尉受贿的账本,连他收了多少银子,藏在床底第几块砖下,都看得清清楚楚。“你贪赃枉法,还好意思管别人?”苏镜娘的声音像银铃炸响。
周围的百姓都围过来看,县尉的脸白得像纸,带着衙役灰溜溜地跑了,连掉在地上的令牌都忘了捡。
镜老刘用县尉赔的钱,帮面儿爹开了家新银铺,面儿的面人摊也摆在旁边,俩人一个修镜一个捏面人,铜镜就挂在铺子中央,谁来都要照照,说这镜子能照出心里的亮。
有天夜里,铜镜突然暗下来,背面的缠枝莲慢慢淡了。“我要走了,”苏镜娘的声音越来越轻,“看着好人得了好报,我的冤屈也算清了。”镜老刘和面儿抱着铜镜掉眼泪,镜面最后显出个“善”字,才慢慢暗下去。
第二天早上,铜镜变成了块普通的铜片,再也照不出人影了。
镜老刘把铜镜镶在木框里,挂在最显眼的地方。他修的镜子越来越亮,人们说,经他手的镜子,照人总带着股暖意。面儿捏的面人里,总少不了个持镜的姑娘,说是“镜仙姐姐”。
有回孩子们围着铜镜问:“刘爷爷,这镜子真能照出妖怪?”镜老刘擦着镜面笑:“它照的不是妖怪,是人心。心善的人,照出的都是好模样;心坏的人,再俊也像个鬼。”
风从铺子的窗缝钻进来,吹动铜镜“嗡嗡”响,像是苏镜娘在哼小曲,听得满街的灯笼都晃出暖光,把汴梁城的日子,照得明晃晃、暖乎乎的。